12年一輪迴:雙黑洞共舞縱穿吸積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20-12-03 天文在線

美國宇航局(NASA)斯皮策(Spitzer)太空望遠鏡即將退役,但在其服役16.5年所觀察的現象將是未來多年研究主題。比如說,斯皮策是唯一一個觀察到遠星系OJ287中心發生的令人震驚現象的望遠鏡:一個黑洞圍繞超大質量黑洞(SMBH)運動,並定期會穿過其吸積盤。

每當小黑洞穿過吸積盤時,都會產生比銀河系所有恆星發光總和還要強烈的閃光。通過斯皮策的觀測數據,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得以創建相關模型,可準確預測閃光發生時間與較小黑洞的運動軌道。這個發現不僅演示了廣義相對論,而且也是對史蒂芬·霍金的「黑洞無毛定理」的驗證。

位於距地球35億光年的OJ287星系通常被譽為『耀變體』,即具有異常活躍的星系核並從其中心噴發高能量粒子的星系。在其中心是超大質量黑洞(SMBH),質量約為太陽180億倍,為迄今人類發現最大黑洞, 銀河系中心(射手座)的黑洞也才約為太陽質量的40倍。

在這數十年裡,天文學家意識到該黑洞的雙星性質,並推測它的同伴,那個約為太陽質量1.5億倍的黑洞,每12年完成一次公轉,每次公轉會撞擊超大質量黑洞(SMBH)吸積盤兩次。這些碰撞會產生膨脹的熱氣氣泡(耀斑),這些氣泡會偏移吸積盤並發出極強光。

這些耀斑被稱作『埃丁頓耀斑』,為紀念1919年亞瑟·愛丁頓爵士日全食觀測一百年。這個偉大的觀測證實了在其四年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正式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因為小型黑洞的運行軌道不規則,它每十二年都會偏離軌道一些,且與吸積盤的角度發生傾斜。這意味著在運行周期中,它每次與吸積盤相撞產生耀斑的時間將不一。但只要天文學家意識到其雙星屬性,他們就可以嘗試構架準確預測下一次耀斑發生的模型。

2010年,科學家們首次成功構建預測耀斑發生模型,該模型可提前1-3周預測耀斑的發生。2015年12月,通過該模型成功提前3周預測到耀斑的發生,證明了這一模型的可靠性。直到2018年,該團隊構建了一個更加準確可靠的模型,可提前4周預測到閃光的發生。

圖:OJ289星系的雙黑洞系統。天文觀察者們證實了這一模型的準確性。圖源土耳其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In)。該團隊最近運用斯皮策望遠鏡的觀測數據成功預測到2019年7月31日那天會出現耀斑,證實這一預測模型的準確性。最近,一篇名為「斯皮策望遠鏡對耀變體OJ287愛丁頓耀斑的觀測結果 」的論文記錄了這一發現,發表在了天文物理期刊快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當時OJ287星系位於太陽的對面一側,因此天文觀察者們能觀測到耀斑實屬幸運。斯皮策望遠鏡的觀測範圍十分廣闊,最遠可觀測到距地球2.54億千米遠的地方,因此7月31日那天我們可以觀測到該星系。9月以前用斯皮策都可以觀測到OJ287星系,9月份的時候該星系就不再為太陽所遮擋。

塞薄·萊恩(Seppo Laine)是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副高級資深科學家,同時也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由他負責監測用斯皮策望遠鏡對OJ287星系進行觀測得到的數據。他在NASA最近召開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當我第一次觀測到OJ287星系的時候,對於可以用斯皮策望遠鏡觀測到該星系,我大吃一驚,因為那天正好是我們預測到可以觀測到下一次耀斑出現的時間。能用斯皮策望遠鏡觀測到耀斑活動最劇烈的時刻,是我們的幸運。這世上沒有第二臺人造設備可以在那一刻完成如此壯舉」

藝術家們對於射手座A的設想,一個位於星系中央的巨型黑洞。圖源NASA/JPL

OJ287星系經預測會發出重力波,天文學家在地球上可以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等設備觀測到。事實上,該星系產生的引力波威力巨大,將大大改變小黑洞的運行軌跡(因此,也將改變耀斑發光時間)。

之前關於OJ 287星系的研究已經對引力波做了一些闡釋,但是2018年的模型是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通過將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自2015年起獲取的信息納入這一模型,團隊能將耀斑預計持續時間縮短到正好1.5天。為了進一步完善他們的預測,他們也將較大黑洞物理特徵的細節考慮進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新模型結合了黑洞無毛定理,這一定理最初由包括史蒂芬霍金在內的一物理學家小組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這一定理預測黑洞的「表面」,或者更準確的說,黑洞的外邊界(即事件視界)沿著其旋轉軸是完全軸對稱的。團隊藉此將預測模型縮短了幾個小時。

通過比較精確地預測較小黑洞的運行軌道,新模型是支持黑洞無毛定理的。模型還證實了另一個預測,其由加州理工學院的名譽教授基普索恩在20世紀70年代所做,他描述了一個天體環繞特大質量黑洞的運行方式會揭示它的表面到底是對稱的還是「多毛的」。

一幅藝術家關於黑洞和它的吸積盤的想像圖。圖源:歐洲空間局/哈勃,歐南臺,M.科恩梅斯

解釋一黑洞到底是不是光滑而對稱的很重要,因為這決定了較小黑洞軌道運行時間。當一個軌道的問題主要在於質量的時候,質量的分布也就同樣重要。所以如果一個黑洞是「多毛的」,它將對任何環繞它運行的物體有著顯著的影響。

簡而言之,OJ 287星系支持黑洞表面沿其旋轉軸是對稱的理論。「我們證實或是否定黑洞無毛定理,對於研究黑洞的科學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圖爾庫大學的天文物理學家,同時也是這一論文的合著者莫裡瓦爾頓這樣說道,「如果沒有它,我們根本不能相信由霍金和其他物理學家所設想的黑洞是存在的。」

這就是像斯皮策這樣望遠鏡的使命。(相信)在它們退休很久之後,這些曾在它們服役期間取得的成績也會持續影響著科學的發現和突破。永別了,斯皮策。另外也感謝所有關於宇宙的紅外數據!

作者:universetoday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雙黑洞「共舞」產生了比一萬億顆恆星還要亮的巨型耀斑
    來源標題:雙黑洞「共舞」產生了比一萬億顆恆星還要亮的巨型耀斑 據《天體物理學》雜誌報導稱,一項新研究表明,在距離地球約35億光年的OJ 287星系中,有兩個被「困」住的黑洞在「共舞」,它們產生的巨型耀斑比一萬億顆恆星還要亮。
  • NASA發現正「打架」的雙黑洞,小黑洞「偷襲」大黑洞,結局很悲催
    科學黑洞在宇宙之中並不罕見,它像恆星和行星一樣,也是一種天體,恆星有雙恆星和多恆星系統,行星也有多個在一起運行的狀況,黑洞也同樣如此。近日有美國媒體報導,NASA(美國宇航局)公布了最新觀測到的雙黑洞「共舞」現象,發生在離太陽系35億光年遠的OJ287星系中。
  • 哈勃望遠鏡發現奇特黑洞吸積盤,科學家意外
    最近,哈勃空間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發現了一個奇特的黑洞吸積盤。它位於距離我們1.3億光年的旋渦星系NGC 314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5億倍。
  • NASA發現倆黑洞「打架」,小黑洞正「偷襲」大黑洞,但結局很悲催
    黑洞在宇宙之中並不罕見,它像恆星和行星一樣,也是一種天體,恆星有雙恆星和多恆星系統,行星也有多個在一起運行的狀況,黑洞也同樣如此。近日有美國媒體報導,NASA(美國宇航局)公布了最新觀測到的雙黑洞「共舞」現象,發生在離太陽系35億光年遠的OJ287星系中。
  • 天文學家測算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旋速能達到0.7倍光速!
    宇宙中存在大量引力透鏡天體,包括透鏡類星體,這些星體的存在允許天文學家們洞察宇宙的演化。引力透鏡天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超大質量黑洞的進食過程讓星系核發出異常明亮的光芒。吸積盤環繞黑洞運行時的摩擦會產生強烈的輻射,甚至能夠在數十億光年外看到。
  • 我國科研團隊拼上黑洞吸積理論最後一塊拼圖
    論文題為《供給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燃料的核區快速內流》。簡單來講,我國科研團隊此次的貢獻在於,為一項重要的黑洞理論——吸積理論找到了實實在在的觀測證據。「星系是宇宙中的基本單元,天文學家認為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大多數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寧靜』的;而有些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活動』的,有大量氣體向黑洞流動形成發光的吸積盤,這種星系中心的亮度遠超過星系總體平均亮度,我們稱這種星係為類星體。」
  • 黑洞家族首次被觀測,質量遠超太陽100億倍,引力吞噬能力超強
    ,外媒曾在報導中指出,NASA詫異的發現了兩顆正在共舞的黑洞,據悉這場共舞發生在OJ287區域中,也就是說在這裡曾有兩個黑洞被困在一場無休止的舞蹈中,其中一顆共舞的OJ287是銀河系內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黑洞之一,雖說它的舞伴與它相比縮水了很多,但舞伴的質量也已達到了太陽的1.5億倍,另外,有科學家還觀測到每隔12年,體型較小的「舞伴」就會兩次撞穿一個由碎片組成的巨大圓盤
  • 黑洞雙星吸積流變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日前傳出消息,該臺博士生鄢淑平利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天文衛星的存檔數據,研究了黑洞雙星系統吸積流的不規則與準周期的X射線變化,並且在國際上首次將不規則與準周期X射線變化的幅度譜相除來分析吸積流的變化,為深入研究吸積過程提供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新方法。
  • 我國科學家揭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外流的物理特性
    星系中心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可以吸積周圍物質形成圍繞黑洞旋轉的吸積盤,同時吸積盤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可以將其周圍氣體電離,吹向星際空間形成高速外流。外流將質量、動量和能量帶入周圍環境,是連接星系核區和寄主星系的紐帶,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調節超大質量黑洞的生長及其寄主星系演化的潛在關鍵因素。但受觀測能力的限制,近30年來,天文學家僅測量得到了20多個外流氣體的尺度,對外流的尺度分布等物理性質及其對星系演化的具體影響仍然知之甚少。
  • 爆發型白矮星吸積盤演化研究獲進展
    12月17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戴智斌等完成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為白矮星吸積盤的熱潮汐不穩定(TTI)模型提供有力的觀測證據,並對激變雙星「標準」演化理論提出挑戰。爆發型吸積白矮星長期存在的一類準周期超級爆發現象,是天空中僅次於超新星爆發的光學瞬態事件,很早便引起廣泛關注。
  • 相對論噴流中的等離子體動力學與黑洞吸積流
    產生和加速相對論噴流,以及維持相對論噴流從吸積流進入到黑洞的準直結構的最有希望的機制涉及磁流體動力學(MHD)過程。我們通過廣義相對論磁流體動力學模擬研究了磁場在相對論噴流和黑洞吸積流中的作用。我們發現,包含螺旋磁場的相對論噴流會因為一種流驅動的扭結不穩定性而不穩定,這導致相對論噴流中出現螺旋扭曲的結構,並在磁重聯過程中耗散噴流的磁能。
  • 中國學者揭開最亮天體能量秘密 完成黑洞吸積模型拼圖
    中新社合肥9月5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明確觀測到宇宙中最明亮天體——類星體中供應吸積盤的內流,完成黑洞吸積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這一在類星體中央引擎燃料供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的成果,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各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以超強引力高速吞噬周圍星際物質,部分物質在被吞噬前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形成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類星體。類星體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四大天文發現之一。
  • 黑洞吸積盤的奧秘將一點點被揭開
    在UC Santa Cruz的天文學家領導的新TDE觀測,現在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證明星體產生的碎片形成了一個旋轉的圓盤,叫做積狀盤,環繞在黑洞周圍。「但對大多數TDE來說,我們看不到X射線——它們大多在紫外線和光波長中發光——因此人們認為,那不是磁碟,而是看到恆星碎片流碰撞產生的排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儘管形成了一個積聚的圓盤,但是X射線通常不會在TDE上觀察到。新的觀察為這個模型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拉米雷斯-魯伊斯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確鑿的證據,證明在這些事件中會滋生磁碟,即使我們看不到X射線。」
  • 黑洞吸積盤的奧秘將一點點被揭開
    在UC Santa Cruz的天文學家領導的新TDE觀測,現在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證明星體產生的碎片形成了一個旋轉的圓盤,叫做積狀盤,環繞在黑洞周圍。Hung說:「根據古典理論,TDE耀斑是由一個積聚光碟驅動的,它從熱氣體螺旋進入黑洞的內部區域產生x射線。」「但對大多數TDE來說,我們看不到X射線——它們大多在紫外線和光波長中發光——因此人們認為,那不是磁碟,而是看到恆星碎片流碰撞產生的排放。」
  • 有氣體流向黑洞
    簡單來講,我國科研團隊此次的貢獻在於,為一項重要的黑洞理論——吸積理論找到了實實在在的觀測證據。        「星系是宇宙中的基本單元,天文學家認為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大多數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寧靜』的;而有些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活動』的,有大量氣體向黑洞流動形成發光的吸積盤,這種星系中心的亮度遠超過星系總體平均亮度,我們稱這種星係為類星體。」
  • 黑洞你好:第一次拍到你前,我已經無數次描繪過你的樣子
    在黑洞第一張照片面世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這樣向研究組的成員提問:終於得到黑洞的第一張照片的時候,你們是什麼感受,有沒有開Party,有沒有激動得熱淚盈眶?「我真的流淚了。」「說實話,有點震驚。我們可能會見到模糊的東西,我們的確見到了。我們可能會看到之前沒有預料到的東西……但是沒有任何超出意料的東西。
  • 上海天文臺等在銀河系中心黑洞吸積流聯合研究中獲進展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星系宇宙學研究中心主任袁峰研究員近日與美國麻州大學的王青德教授(上海天文臺客座研究員,文章第一作者)等國際同行合作,在Science雜誌發表了關於銀河系中心黑洞吸積流的重要研究結果。這一研究表明,與一般想像的完全不同,大部分進入黑洞「勢力範圍」的氣體最終卻沒能落入黑洞視界,而是以外流的形式逃逸了。
  • 科學好故事|你可以離一個黑洞有多近?
    利用這種方法,未來更靈敏的X射線望遠鏡或許能真正揭開這一軌道的神秘面紗。事件視界黑洞無疑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他們隱匿在黑暗中,吞噬著一切進入的光線。無論體型大小,所有黑洞都有著共同的特徵,這就是事件視界。越過這條線,你就再也回不來了。
  • 對於首個黑洞延時短片,你是不是有什麼誤會?帶你正確看懂它
    今天我抽空找了關於這個黑洞延時視頻相關的論文資料,9月23日發表於美國天文學會旗下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名為《視界面望遠鏡檢測到的M87中心黑洞在2009年-2017年的形態》的文章看了一下。2017年4月拍攝,2019年發布的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時就有多張不同時間拍攝的不同樣子的黑洞實拍圖片,每年四月份,兩個黑洞(M87星系中心黑洞和銀河系中心黑洞)都有10天左右的觀測窗口期,而根據當時發布會說的它的吸積盤大約兩天就繞黑洞旋轉一周(我們當時還專門發文討論它是否超光速了……),這樣10天觀察期差不多可以看到它轉4-5圈了。
  • 你知道嗎?黑洞其實也是星系中生命的贈與者
    黑洞是時空結構中的一個黑點,其密度極高,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奇異密度,以至於沒有任何東西能逃脫它們的引力。在宇宙中運行時,它們總是會花時間做一件事,那就是吞噬物質。如果你足夠靠近黑洞,你就會被黑洞向內吸,被拉成碎片,再也回不來了。但事實證明,黑洞不僅僅是宇宙「真空吸塵器」。在2019年,物理學家凝視著無邊的黑暗,並拍攝了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