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高長安)8月30日,「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16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項目在河北涿州開工建設。該項目由教育部、中科院作為主管部門,由中國農業大學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承建。
當前,與人類生存相關的生老病死及人與環境等問題的探究正成為生命科學最活躍、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領域。線蟲、果蠅、小鼠等模式動物為人類研究自身生命活動提供了重要參考,但更加全面地詮釋人類重大疾病,需新的大型模式動物。這成為全球生命醫學研究領域的一個共識。豬在組織器官形態、生理調控方式、行為模式及遺傳調控機制等多方面均與人類十分相近,是目前國際上認可的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研究的重要模型。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孟安明表示,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包括豬和靈長類動物兩個分設施,將成為集培育、表型與遺傳分析研究於一體的豬和靈長類動物的大型研究平臺及臨床醫學評價的綜合體系。這是我國乃至國際上的一個創舉性工作。以豬和靈長類動物作為大型模式動物,將是未來研究人類生命活動規律的重要參考,是突破現有模式動物研究瓶頸的新途徑和新希望。
由中國農業大學承擔的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將形成模式豬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生產和管理能力,通過連續、快速、精準、自動化獲取分析系統,以及信息集成、處理和管控系統等,在世界上第一個建設實現將豬做成模式動物功能的,集培育、表型與遺傳分析於一體的,可以對豬進行全尺度、全方位研究的大型綜合研究設施。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表示,該設施的建設將確立我國在國際上以豬和猴為模式動物開展生命科學研究的領先地位,推動相關領域前沿技術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為人類疾病治療、醫藥研發、異種器官移植、動物育種等提供重大平臺支撐,在未來農業、生物科技、食物與健康等領域產生顛覆性、原創性和帶動性技術和成果。
《中國科學報》 (2019-09-02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