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大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涿州開建 「天蓬工程」推動...

2020-12-06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本報記者 白波 通訊員 範釗

    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作為實驗操作對象的動物統稱為模式動物。在生命科學的發展史上,基於小鼠等傳統模式動物的研究已20多次獲得諾貝爾獎。不久的將來,豬和靈長類等大型新興模式動物或許將為人類作出新的貢獻。 

    在「京畿南大門」涿州,由中國農業大學主導的「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模式動物(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已啟動建設。「這一項目有望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以及人類心血管疾病等病症診治、新藥篩選實現跨越發展,同時還將促進豬種改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項目副首席科學家趙要風說。 

    據悉,項目已經有了一個響亮而貼切的名字,「天蓬工程」。 

    極佳的模式動物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又被稱為國家大科學工程。「十三五」前,全國核物理、天文、地學等領域運行或在建的大科學工程已有數十項,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布局始於「十一五」的蛋白質研究設施。國務院2013年印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十二五」優先安排的16個項目中,有2個屬於生命科學領域,其中就包括了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由中國農業大學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分別承擔豬和靈長類兩部分建設。 

    小鼠、線蟲、果蠅、斑馬魚……傳統模式動物對生命科學的發展貢獻巨大,但在闡明高等動物基因功能、生命規律時的局限性也愈發突出。趙要風介紹,相比之下,豬和靈長類動物在更好地模擬解析人類生命活動規律和疾病機理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豬飼養方便,繁殖周期短,適合大規模生產;豬馴化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性能測定、遺傳分析等數據和經驗;豬的器官大小、結構、生理功能和代謝與人類接近,比如一頭小型豬的體重、心臟重和心跳次數,都與人類相差無幾,是研究人類心血管疾病極佳的模式動物。」 

    豬是異種器官移植的理想供體。豬眼角膜目前已獲準進入中國市場。日本科研團隊研發的器官人源化嵌合體豬技術將於明年進行臨床試驗,有望解決異種器官移植帶來的排異反應難題。同時,我國規模化豬場約80%的種豬依靠進口,亟待培育出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豬種。這些都使涿州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項目的前景值得期待。 

    聚焦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研究

    「農大在涿州有2萬多畝的教學實驗場,具備充足的空間和便利的基礎條件。經過長時間的考察,我們選定了涿州。」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項目建設辦負責人張樹川說。 

    據介紹,涿州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規劃面積3萬平方米,將主要聚焦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動物育種等重大問題的研究。項目於今年8月30日啟動建設,預計將於2020年年底竣工,再經過設備調試、試運行和驗收,預計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屆時,將建成模式動物生產培育系統、表型分析系統、遺傳分析系統、信息處理與智能自動化管控系統等四大系統,具備年培育1000頭SPF級(無特定病原體)實驗豬的能力,並建成包含1000萬份生物樣本、世界最大最全的豬資源庫。

    張樹川透露,「天蓬工程」獲批後,已有多家知名企業與他們取得聯繫,希望在中國農業大學涿州農場建設有關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的產業新城。涿州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是河北唯一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河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項目的建設將對河北醫藥產業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吸引醫藥企業聚集,促進醫藥領域創新,特別是新藥研發。

    省校合作將繼續拓展

    據了解,依託「天蓬工程」,涿州農場也將成為中國農業大學重要的科研基地。中國農大計劃建設的4萬平方米的作物分子育種大樓,將落地涿州農場。

    近些年,中國農大與河北多次籤訂省校合作協議,在河北建立了8個校外基地、11個教授工作站,近五年承擔的國家科技計劃及各類項目中,與河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合作的多達130項。 

    據中國農業大學社會服務處處長杜金昆介紹,省校合作將繼續拓展,「天蓬工程」順利啟動後,將成立「模式動物研究院」,聚集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在相關領域研發具有突破性的技術和成果,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新技術的研發中心。

《北京日報》2019年10月11日第14版

責任編輯:劉錚

相關焦點

  • 中國農大「天蓬工程」開工:以豬為模式動物開展生命科學研究
    澎湃新聞 被中國農業大學(以下簡稱「中國農大」)命名為「天蓬工程」的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以下簡稱「豬設施」)已於近日在河北省涿州市開工。
  • 我校牽頭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
    重大設施的建設首先要在重大科技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時帶動一系列相關的生物醫藥、營養健康、農業產業的升級換代,我們期待著這樣一個中國乃至世界第一的重大工程,將來也會引領以涿州、保定、河北為輻射區域的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為提高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水平,推動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農大智慧、農大力量。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涿州「天蓬工程」主體結構封頂
    位於保定涿州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日前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作為國家「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由中國農業大學主導的這一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將豬作為模式動物功能的大科學設施,將為我國科技實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主體結構封頂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通訊員 嚴向煒 董曉英 曹立英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獲悉,日前隨著塔吊將最後一方混凝土送上樓頂並澆築成功,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主體結構封頂完成。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主體結構今日封頂
    本網訊 11月6日上午,隨著塔吊將最後一方混凝土送上樓頂並澆築成功,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主體結構封頂完成。目前已全面轉入二次結構、粗裝修、機電安裝階段,預計2021年10月竣工。
  • 科學網—「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項目開工建設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8月30日,「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16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項目在河北涿州開工建設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大設施項目可研進展匯報會議舉行(圖文)
    「重要動物表型與遺傳分析重大研究基礎設施」是應2010年國家發改委徵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建設之需,由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推薦,並經評審確定為「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13年3月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明確了未來20年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方向和「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時期需要優先安排的16項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就包括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其規劃是:模式動物表型性狀的精確測定和度量是解析生命規律,開發疾病調控方式的關鍵之一。
  • 保定市發改委調研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項目
    本網訊 5月20日,保定市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毛蘇宇到模式動物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進行調研,深入了解重大項目進展和園區產業規劃。、工作計劃及依託大設施規劃建設生命健康(生物醫藥)產業園、加快推進 「個十百千萬」重大工程等相關工作。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大設施項目進入可研階段(圖文)
    學生記者 張禎煜 攝影  本網訊  3月17日上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立項建設推進會在我校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由我校聯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申報建設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是十二五時期優先安排的16項「大設施」之一。該項目針對生命活動解析過程中的核心問題,開展以豬和靈長類動物為模型的表型與遺傳研究,通過動態、連續和精確描述生命的表型、遺傳型及其在環境中的響應,闡明生命表型的形成規律和調節方式,認識人類生命活動規律、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並為醫藥研發、動物育種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 模式動物表型與建設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瞄準豬 說你像「八戒...
    本報記者 馬愛平    在中國農業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上,一陣嘹亮的機器鳴笛聲響起。日前,世界上第一個將豬和靈長類動物定位為模式動物的大科學設施——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宣布開工建設。    這是在我國乃至國際上的一個創舉性的工作。
  • 中國農大學子2020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顯身手
    中國農大學子2020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顯身手 2020-12-04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
    然而生物體在長期進化和人工選擇的作用下,同一物種各個株系在遺傳和表型等層面均積累了豐富的變異,單一參考基因組往往無法很好包含物種內豐富的遺傳變異信息。換言之,對於絕大部分物種而言,目前我們使用的「標準地圖」存在大量「暗區」與「盲區」,為重要性狀相關遺傳位點和基因的挖掘與利用設置了諸多障礙。為克服這些困難,科學家提出通過整合多個代表性種質資源,構建泛基因組的研究思路和策略。
  • 華中農大iGEM團隊第七次斬獲國際遺傳工程機器競賽全球金獎
    華中農大iGEM團隊第七次斬獲國際遺傳工程機器競賽全球金獎 2020-11-23 2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科技創新涿州基地項目圍牆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本網訊 7月27日,我校國家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科技創新涿州基地項目田間工程部分正式啟動,基礎圍牆工程動土開工。國家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科技創新涿州基地項目落地我校涿州國家科技園
  • 中國船舶集團涿州海洋裝備科技產業園探訪:一家央企落戶 高端產業...
    2020年12月22日,走進中國船舶集團涿州海洋裝備科技產業園項目施工現場,工人正在各項目主體緊張施工,一輛輛運輸車有序進出,一棟棟高樓已拔地而起……2017年,原中船重工(2019年10月,中船工業與中船重工實施聯合重組,新設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涿州市政府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建設中國船舶集團涿州海洋裝備科技產業園項目。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2020年4月30日,由國家代謝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啟動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石細胞是梨果實的特有性狀。常用於測量石細胞的冷凍鹽酸分離法操作繁瑣、費時,無法滿足高效開展梨品種資源評價和遺傳育種工作的需求。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工具Pearprocess。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近日,嚴建兵教授課題組成功整合了來自於同一玉米群體的基因組、轉錄組、表型組、代謝組、表觀基因組、遺傳變異以及遺傳定位結果等多組學數據,構建了一個玉米屬綜合資料庫ZEAMAP(http://www.zeamap.com/),並內嵌了基因組「瀏覽器」和「搜尋引擎」,實現對相關組學數據的高度集成、快速檢索和智能分析。
  • 微小模式生物流式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的理想研究材料,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依賴於模式動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斑馬魚、線蟲、渦蟲等為代表的微小模式動物,在基於生命體活體表徵的疾病模型藥物篩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利用微小型模式動物開展科學研究過程中主要以手工分揀篩選和利用傳統顯微鏡進行局部成像為主,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數據採集效率低下,無法實現大規模實時分析,無法有效發揮微小模式動物的自身優勢,更無法適應中大規模遺傳/藥物篩選需求。因此,生命科學領域需要一套基於大顆粒成像的流式分析與分選系統,來進行高效率的微小模式生物的成像及分選。
  • 趙春江院士: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
    近日,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在《農業大數據學報》發表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該文章概括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的發展背景、含義、產生過程和特點,系統綜述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研究進展,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