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動物表型與建設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瞄準豬 說你像「八戒...

2021-01-16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本報記者 馬愛平

    在中國農業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上,一陣嘹亮的機器鳴笛聲響起。日前,世界上第一個將豬和靈長類動物定位為模式動物的大科學設施——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宣布開工建設。

    這是在我國乃至國際上的一個創舉性的工作。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包括豬和靈長類動物兩個分設施。該設施的建設將確立我國在國際上以豬和靈長類動物為模式動物開展生命科學研究的領先地位。」該項目總指揮、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表示。

    全面詮釋人類重大疾病需要新型模式動物

    「為了解生命和解決困擾人類的健康問題,人們引入了模式動物的概念,模式動物為人類研究自身生命活動提供了重要參考。」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孟安明說。

    「在生命科學、人類醫藥和健康研究領域,實驗動物在生命活動中的生理和病理過程與人類或異種動物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並可互為參照,一種動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可以成為另一種動物或者人類的參照物。」項目副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趙要風說,把一些需要研究的生理或病理活動相對穩定地顯現在標準化的實驗動物身上,供實驗研究之用。這些標準化的實驗動物就稱為模式動物。

    百餘年來,線蟲、果蠅、小鼠等模式動物為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人類醫學發展作出了不朽貢獻。「但是,由於這些動物與人類之間存在極大的種屬差異, 致使創建的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很難同時滿足理想的動物模型的三個一致性條件,即與人類疾病具有相似的發病機理(疾病同源性)、與人類疾病具有相似的行為表象(表象一致性)、與人類疾病具有相似的藥物治療反應(藥物預見性)。」趙要風說,因而要更加全面地詮釋人類重大疾病,還需要新型的大型模式動物。

    「以豬和靈長類動物作為大型模式動物,將是未來研究人類生命活動規律的重要參考,是突破現有模式動物研究瓶頸的新途徑和新希望。」孟安明說。

    豬在解剖學、生理學等多方面與人十分相似 

    靈長類動物是人類的近親,在研究人類特有的神經和精神疾病、傳染性疾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那麼,豬為什麼會被選為模式動物?

    趙要風說,小型豬成年體重45千克左右。豬在解剖學、生理學、疾病發生機理、基因水平、蛋白功能乃至機體大小方面與人十分相似,已經成為研究人類生命基本活動規律、重大人類疾病和新藥研發的最好模式動物之一,特別是在代謝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

    「在心血管疾病如腦動脈硬化、冠心病模型等方面,豬與小鼠相比具有更多優勢。豬的心血管在解剖上和生理上與人類最相似,豬心臟的大小和比重與人十分相近,在主動脈弓、冠狀動脈血流、血液動力學、心肌收縮力等結構和生理參數上也與人高度相似;豬有著與人類相似的血管、心臟形態,因此豬的心血管疾病模型病因、病理方面與人高度相似,且其心臟的組織損傷修復也與人類的相關過程類似;此外,豬對心血管藥物的反應性與人具有相似性。」趙要風表示。

    「利用豬與人組織器官的高度相似性,研究人員可以更加透徹地解析在其他模式生物中無法模擬的人類相關疾病的產生機制。這將為推動相關的治療手段、研發新的治療藥物和創製更好的解決策略奠定重要的基礎。」孟安明說。

    為人類疾病治療、異種器官移植等提供支撐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中國農業大學和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分別負責豬和靈長類兩個分設施的建設。

    「每個設施都包括4個方面的建設內容,模式動物生產和培育系統、表型分析系統、遺傳分析系統和信息處理與智能自動化管控系統。」趙要風說。

    設施建成後,將形成標準化的模式動物生產平臺、智能化的模式動物表型測定平臺、高通量的模式動物遺傳分析平臺、海量數據整合與儲存平臺、異種器官移植研發平臺、動物分子育種技術研發平臺、精準化的人類疾病模型製備平臺,以及模式動物科普展示教學與示範平臺。

    「這8個平臺的功能互為補充,可以滿足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神經精神性疾病、傳染性疾病等研究的需求,收集並分析全面的表型與遺傳數據,構建表型與遺傳之間的關係。」趙要風說。

    此外,人源化器官的研究也是該設施的重要亮點。「未來希望可以創造和提供更多的人類重症疾病的器官替代來源,相關的研究機制和生命規律解析的經驗和結果,也將推動我國的豬畜牧產業這一支柱產業的突起。」孟安明說。

《科技日報》2019年9月9日第8版

責任編輯:劉錚

相關焦點

  • 我校牽頭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
    他指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複雜科學研究系統,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對於增強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實現重點領域跨越、保障科技長遠發展、實現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是世界上第一個將豬和猴定位為模式動物的大科學設施。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主體結構封頂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通訊員 嚴向煒 董曉英 曹立英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獲悉,日前隨著塔吊將最後一方混凝土送上樓頂並澆築成功,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主體結構封頂完成。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主體結構今日封頂
    本網訊 11月6日上午,隨著塔吊將最後一方混凝土送上樓頂並澆築成功,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主體結構封頂完成。目前已全面轉入二次結構、粗裝修、機電安裝階段,預計2021年10月竣工。
  • 科學網—「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項目開工建設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8月30日,「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16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項目在河北涿州開工建設
  • 中國農大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涿州開建 「天蓬工程」推動...
    在「京畿南大門」涿州,由中國農業大學主導的「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模式動物(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已啟動建設。「這一項目有望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以及人類心血管疾病等病症診治、新藥篩選實現跨越發展,同時還將促進豬種改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項目副首席科學家趙要風說。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涿州「天蓬工程」主體結構封頂
    位於保定涿州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日前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作為國家「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由中國農業大學主導的這一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將豬作為模式動物功能的大科學設施,將為我國科技實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 中國農大「天蓬工程」開工:以豬為模式動物開展生命科學研究
    據悉,「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簡稱大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中明確「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內容,由中國農大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共同承建,分別負責豬設施和靈長類設施的建設。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大設施項目可研進展匯報會議舉行(圖文)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可研進展匯報會在我校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重要動物表型與遺傳分析重大研究基礎設施」是應2010年國家發改委徵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建設之需,由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推薦,並經評審確定為「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大設施項目進入可研階段(圖文)
    學生記者 張禎煜 攝影  本網訊  3月17日上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立項建設推進會在我校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該項目建議書2月1日獲國家發改委批覆後,自此進入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階段。  校長柯炳生在推進會上致辭。他代表學校對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和中科院給予這一「大設施」立項給予的支持和指導表示感謝,對項目參與機構、專家表達謝意。他說,剛剛結束的「兩會」突出創新主題,大設施建設是體現和支持創新的重要方面。
  • 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
    (二)建設原則。  一是著眼長遠、服務大局。突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性,既要瞄準探索未知世界和發現自然規律的科技發展前沿方向,又要結合國情,聚焦影響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難題,銜接好科技重大專項等相關規劃和計劃,強化設施建設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作用。
  • 重慶爭取國家實驗室布局 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建設
    重慶市科技局局長許洪斌回應說,這幾年通過實施「英才計劃」,召開英才大會,對全社會乃至海外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強。前不久的英才大會,籤約了1000多名緊缺人才,已經成為建設人才高地的重要平臺。許洪斌介紹,重慶近兩三年引進了各類創新資源82家,特別是今年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響,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與對方共建高端研發機構,吸引高端人才落地。
  • 在遼寧大連建設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新聞網1月8日電(記者 曲田 攝影 李派)1月7日上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以下簡稱「錦屏大設施」)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主樓接待廳舉行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雅礱江錦屏水電站開工...
    12月2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 (簡稱錦屏大設施)在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由通過平臺開放和資源共享,將推動我國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領域的重大基礎前沿研究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還可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資源共享型的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研究中心、創新基地和綜合實驗平臺,助力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名片。
  • 保定市發改委調研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項目
    本網訊 5月20日,保定市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毛蘇宇到模式動物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進行調研,深入了解重大項目進展和園區產業規劃。毛蘇宇來到項目實地查看,認真聽取模式動物重大設施建設辦主任張樹川對項目進展
  • 多地籌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瞄準國際重大科研前沿
    據了解,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被業內稱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武漢要在國家資助創新體系裡面凸顯重要地位、做出重大貢獻,要在重大的基礎研究、重大技術前沿方面起引領作用,代表中國的最高水平,希望國家賦予科技中心的概念,加大國際合作。」  據悉,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由國家科技部和發改委認定。「武漢目前有華科大的強磁場、重力測量、光電實驗室(籌)等重大基礎設施。還有武漢大學準備做同步光源,還有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等也是強項,至少這五個方面在全國是領先的。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在雅礱江錦屏水電站開工建設
    2020年12月2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 (簡稱錦屏大設施)在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由清華大學和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中國首個、世界最深的極深地下實驗室—
  • 深圳先進院牽頭建合成生物研究等重大項目,總投資超16億元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市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概算獲得深圳市發改委批覆,總投資超過16億元,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建設。
  • 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密重力測量大樓及山洞實驗...
    6月30日上午,坐落於華中科技大學的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密重力測量大樓及山洞實驗室開工儀式舉行,這也是華中科大新一屆黨委成立之際破土動工的一號工程,標誌著湖北省、武漢市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體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2020華西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院士論壇舉辦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26日訊(記者 胡旭陽 攝影報導)11月26日,「2020華西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院士論壇」在成都舉辦,15位國內知名院士及學者團隊齊聚一堂,圍繞建設「國際一流、裝備先進、高度綜合集成、開放共享」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設施帶來新的啟迪等話題開展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