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前幾天有個消息在兒子學校的家長群炸開了鍋。
原因是美國德州一位叫做Anika印度裔女孩,才14歲,剛剛在2020年「3M青年科學家挑戰賽」中獲勝,贏得了2.5萬美元的獎金。
這個女孩使用計算機模擬,發現了一種先導分子,它可以選擇性地結合到SARS-CoV-2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上。
3M青年科學家的評委是這麼點評的,
Anika的研究成果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新冠病毒的潛在療法。
她具有十足的好奇心,並展開全面工作,檢視大量數據。
她也是出色的溝通者,願意利用自己的時間和才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給了無數人希望!
那天,看到這條消息後,我整個人都沉默了。
人家14歲的中學生獲得全球最高獎項,而我的兒子今年12歲,給他2年時間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嗎?
算了吧,我想都不敢想!
因為,別說兒子不懂,光是看這條英文新聞,裡面那些諸如「in-silico methodology」、「spike protein」的名詞,我都一竅不通。
天哪,自己都不懂,怎麼輔導孩子?
Part.2
自從兒子跨入初中,我整個人的心態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因為,初中的學習生活,一切全變了!
以前小學,小傢伙還可以悠哉悠哉地玩什麼快樂教育,給娃報各種班,嘗試各種活動,這個不行就換另一個,沒關係,我們有的是時間可以反覆試錯!
可是到了初中後,猛然就感覺這時間突然一下子就不夠用起來,小學和初中之間隔著一道厚厚的分水嶺!
兒子現在作業很多很多,每天都要做到晚上11點多,而且他們學校的作業、老師布置的項目,越來越超出了我的能力極限。
就拿科學這門課來說,在5年級之前,兒子學校的課程主要就3門——英語、數學和科學。而自從到了6年級,科學課突然炸裂了,分成了三門必修課——分別是化學、物理和生物。
而且不僅僅是課程的改變,孩子學校俱樂部的活動也陡然畫風突變!
以前小學階段的俱樂部,主要是玩一些興趣愛好,什麼小小記者、演講與寫作、擊劍和網球等等,可是初中卻完全不同。
前段時間學校給我們發了俱樂部的報名表,幾十個項目裡,估計有四分之一都是和科學相關。
比如:
Biology Olympiad(生物奧林匹克)
Chemistry Club(化學俱樂部)
Science Olympiad(科學奧林匹克)
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
NeuroScience Club(神經系統科學俱樂部)
Oncology Club(腫瘤學俱樂部)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lub(製藥學俱樂部)
……
特別是後面四個名詞,機器學習、神經系統、腫瘤學、製藥學,直接把我看懵了。
OMG,你確定這是給中學生看的內容嗎?
老婆拿到報名表的一剎那也是懵的,「老公,咱們給兒子報哪一個?」
「呃」,我沉默了!
我的專業是計算機,這麼多項目裡,除了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還可以拼一拼,別的完全沒戲。
不知道那一刻,我的回答有沒有讓老婆產生換老公的念頭……
Part.3
我跟兒子前幾天看了國家地理拍的一部電影,叫做《Science Fair》。
它記錄了幾個中學生參加美國ISEF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故事。ISEF這項賽事是世界上面向中學生最頂尖的科學賽事,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很多國家的孩子參賽。
我本來以為,一個孩子但凡能贏這樣的獎項,他的家庭一定是要有點背景,比如父母是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之類,要麼有才,要麼有錢!
可是等我看了電影後,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因為很多獲獎孩子的家庭不僅很一般,甚至父母都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
比如這個學生,他發明了一款儀器而獲獎。這個孩子的學科成績並不好,父母就是普通的農民。但是他從小就喜歡對電器拆拆裝裝,家裡的倉庫也堆滿了各種破舊的機器。
還有個來自巴西的女孩子也讓人動容。她的家鄉很窮,很多人一輩子都困在那裡。
可是女孩有個夢想,她想離開家鄉,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在她的項目被入選最後決賽時,母親抱住女孩跟她說,「加油,只要能獲獎,或許命運的大門就此打開!」
從那天起,我開始漸漸意識到,原來孩子的成長高度,並不是和父母的才識與能力成正比。只要孩子擁有自驅力,人生也可以逆襲!
Part.4
看完《Science Fair》那部電影,憨憨對其中一個滑翔機的獲獎項目特別感興趣,那個滑翔機的發明人是一位來自德國的高中生。
這個孩子從小就喜歡航模,也喜歡動手創作。光是做這架滑翔機,孩子研發了好幾年的時間,不僅僅是做出模型,更重要的是提升滑翔機的性能。
我突然想到兒子學校曾經布置的一個任務——用紙做一架滑翔機,就像下面這樣,用手就能操縱飛行!
我第一眼看到這個任務,真是覺得匪夷所思。用手操縱飛機,怎麼可能?
我不相信靠兒子的能力能做出來,於是我幫著他一起研究。
這是我們做的第一代模型:
這是第二代模型:
這是第三代模型:
試驗了好幾版,做出來的每一架滑翔機,都是一鬆手就直線墜地,沒有一架是能滑翔的!
我很洩氣,「算了,別做了,能試的紙張我們都試了,這任務搞不定!」
可是兒子倒是很堅持,他從垃圾箱裡翻出了一張泡沫紙,這個是我之前買的快遞盒裡用來包裝商品的廢紙。
用這張泡沫紙,他剪出了這樣的飛機模型:
這是側面的視圖:
最讓我驚奇的是,兒子的這個方案,竟然完全可行,比我自己做的效果要好上千萬倍!
我突然想到那句俗語: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
雖然被後浪拍得很慘,但我卻很高興。
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的潛力遠遠超出我們對他們設想的界限!
Part.5
西方有一個名詞,叫做「直升機父母」,意思是爸爸媽媽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空,時刻監管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有的在生活上過度操心,有的在學習上過度幹預。反正孩子缺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甚至擼起袖子親自上!
可是在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缺乏一個自我學習的能力,對父母形成了過度的依賴,越到後面孩子學習會越吃勁,而父母輔導起來也會越來越累。
在孩子小學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可是等孩子升到中學,當數學開始學幾何和代數,理科增加了物理和化學,這時候孩子和父母會覺得越來越力不從心。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小學成績好的孩子,到了中學卻會掉隊的原因。
經常有媽媽給我留言,「我自己都不會,將來怎麼輔導孩子?」
其實父母不會不打緊,就像憨憨現在學的課程,拉丁語、西班牙語我是一竅不通,物理、化學、生物、邏輯我也都忘了十之七八。但只要孩子學會自己去尋找答案、找到結果,那麼即便父母不會,孩子依然可以學得很出色!
中學和小學的最大差距,不在於課程的難度變化,而是在於孩子學習能力的高低!
因此,平時在輔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足他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去探索。
千萬不能做直升機父母,你覺得你為孩子付出很辛苦,但其實是過猶而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