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印度女孩獲美國科學大獎,我發現中國父母的差距

2021-02-08 騰訊網

Part.1

前幾天有個消息在兒子學校的家長群炸開了鍋。

原因是美國德州一位叫做Anika印度裔女孩,才14歲,剛剛在2020年「3M青年科學家挑戰賽」中獲勝,贏得了2.5萬美元的獎金。

這個女孩使用計算機模擬,發現了一種先導分子,它可以選擇性地結合到SARS-CoV-2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上。

3M青年科學家的評委是這麼點評的,

Anika的研究成果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新冠病毒的潛在療法。

她具有十足的好奇心,並展開全面工作,檢視大量數據。

她也是出色的溝通者,願意利用自己的時間和才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給了無數人希望!

那天,看到這條消息後,我整個人都沉默了。

人家14歲的中學生獲得全球最高獎項,而我的兒子今年12歲,給他2年時間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嗎?

算了吧,我想都不敢想!

因為,別說兒子不懂,光是看這條英文新聞,裡面那些諸如「in-silico methodology」、「spike protein」的名詞,我都一竅不通。

天哪,自己都不懂,怎麼輔導孩子?

Part.2

自從兒子跨入初中,我整個人的心態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因為,初中的學習生活,一切全變了!

以前小學,小傢伙還可以悠哉悠哉地玩什麼快樂教育,給娃報各種班,嘗試各種活動,這個不行就換另一個,沒關係,我們有的是時間可以反覆試錯!

可是到了初中後,猛然就感覺這時間突然一下子就不夠用起來,小學和初中之間隔著一道厚厚的分水嶺!

兒子現在作業很多很多,每天都要做到晚上11點多,而且他們學校的作業、老師布置的項目,越來越超出了我的能力極限。

就拿科學這門課來說,在5年級之前,兒子學校的課程主要就3門——英語、數學和科學。而自從到了6年級,科學課突然炸裂了,分成了三門必修課——分別是化學、物理和生物。

而且不僅僅是課程的改變,孩子學校俱樂部的活動也陡然畫風突變!

以前小學階段的俱樂部,主要是玩一些興趣愛好,什麼小小記者、演講與寫作、擊劍和網球等等,可是初中卻完全不同。

前段時間學校給我們發了俱樂部的報名表,幾十個項目裡,估計有四分之一都是和科學相關。

比如:

Biology Olympiad(生物奧林匹克)

Chemistry Club(化學俱樂部)

Science Olympiad(科學奧林匹克)

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

NeuroScience Club(神經系統科學俱樂部)

Oncology Club(腫瘤學俱樂部)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lub(製藥學俱樂部)

……

特別是後面四個名詞,機器學習、神經系統、腫瘤學、製藥學,直接把我看懵了。

OMG,你確定這是給中學生看的內容嗎?

老婆拿到報名表的一剎那也是懵的,「老公,咱們給兒子報哪一個?」

「呃」,我沉默了!

我的專業是計算機,這麼多項目裡,除了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還可以拼一拼,別的完全沒戲。

不知道那一刻,我的回答有沒有讓老婆產生換老公的念頭……

Part.3

我跟兒子前幾天看了國家地理拍的一部電影,叫做《Science Fair》。

它記錄了幾個中學生參加美國ISEF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故事。ISEF這項賽事是世界上面向中學生最頂尖的科學賽事,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很多國家的孩子參賽。

我本來以為,一個孩子但凡能贏這樣的獎項,他的家庭一定是要有點背景,比如父母是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之類,要麼有才,要麼有錢!

可是等我看了電影後,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因為很多獲獎孩子的家庭不僅很一般,甚至父母都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

比如這個學生,他發明了一款儀器而獲獎。這個孩子的學科成績並不好,父母就是普通的農民。但是他從小就喜歡對電器拆拆裝裝,家裡的倉庫也堆滿了各種破舊的機器。

還有個來自巴西的女孩子也讓人動容。她的家鄉很窮,很多人一輩子都困在那裡。

可是女孩有個夢想,她想離開家鄉,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在她的項目被入選最後決賽時,母親抱住女孩跟她說,「加油,只要能獲獎,或許命運的大門就此打開!」

從那天起,我開始漸漸意識到,原來孩子的成長高度,並不是和父母的才識與能力成正比。只要孩子擁有自驅力,人生也可以逆襲!

Part.4

看完《Science Fair》那部電影,憨憨對其中一個滑翔機的獲獎項目特別感興趣,那個滑翔機的發明人是一位來自德國的高中生。

這個孩子從小就喜歡航模,也喜歡動手創作。光是做這架滑翔機,孩子研發了好幾年的時間,不僅僅是做出模型,更重要的是提升滑翔機的性能。

我突然想到兒子學校曾經布置的一個任務——用紙做一架滑翔機,就像下面這樣,用手就能操縱飛行!

我第一眼看到這個任務,真是覺得匪夷所思。用手操縱飛機,怎麼可能?

我不相信靠兒子的能力能做出來,於是我幫著他一起研究。

這是我們做的第一代模型:

這是第二代模型:

這是第三代模型:

試驗了好幾版,做出來的每一架滑翔機,都是一鬆手就直線墜地,沒有一架是能滑翔的!

我很洩氣,「算了,別做了,能試的紙張我們都試了,這任務搞不定!」

可是兒子倒是很堅持,他從垃圾箱裡翻出了一張泡沫紙,這個是我之前買的快遞盒裡用來包裝商品的廢紙。

用這張泡沫紙,他剪出了這樣的飛機模型:

這是側面的視圖:

最讓我驚奇的是,兒子的這個方案,竟然完全可行,比我自己做的效果要好上千萬倍!

我突然想到那句俗語: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

雖然被後浪拍得很慘,但我卻很高興。

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的潛力遠遠超出我們對他們設想的界限!

Part.5

西方有一個名詞,叫做「直升機父母」,意思是爸爸媽媽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空,時刻監管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有的在生活上過度操心,有的在學習上過度幹預。反正孩子缺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甚至擼起袖子親自上!

可是在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缺乏一個自我學習的能力,對父母形成了過度的依賴,越到後面孩子學習會越吃勁,而父母輔導起來也會越來越累。

在孩子小學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可是等孩子升到中學,當數學開始學幾何和代數,理科增加了物理和化學,這時候孩子和父母會覺得越來越力不從心。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小學成績好的孩子,到了中學卻會掉隊的原因。

經常有媽媽給我留言,「我自己都不會,將來怎麼輔導孩子?」

其實父母不會不打緊,就像憨憨現在學的課程,拉丁語、西班牙語我是一竅不通,物理、化學、生物、邏輯我也都忘了十之七八。但只要孩子學會自己去尋找答案、找到結果,那麼即便父母不會,孩子依然可以學得很出色!

中學和小學的最大差距,不在於課程的難度變化,而是在於孩子學習能力的高低!

因此,平時在輔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足他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去探索。

千萬不能做直升機父母,你覺得你為孩子付出很辛苦,但其實是過猶而不及!

相關焦點

  • 為救白血病女孩他冒著名譽掃地風險用新藥,今獲未來科學大獎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1月17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等三大獎項。王振義是中國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瑞金醫院終身教授。
  • 錢永健獲大獎接受專訪:望中國成科學強國
    2008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由中國內地、香港、東南亞、美加等地區最富影響力的十餘家華文媒體共同舉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已進入第三年,前兩屆影響世界華人獎科學研究類獲獎者包括:破解H5N1病毒的陶一之、發明環保電池的張霞昌、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郝慰民。
  • 15歲考入中科大,身為3個院士的莊小威又獲大獎,網友:與我何幹
    原本是中國人,後來變成美國人,在美國混得不錯的,真的不少。莊小威是出類拔萃的一個。說到莊小威,真的可以用天才來形容。她出生於江蘇如皋,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5歲那年才被接到父母身邊。父母發現這小女孩太有天賦,就沒送她上幼兒園,直接送去上小學。
  • 美媒:美籍印度裔14歲女孩發現新冠潛在治療方法,獲2.5萬獎金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18日報導,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爭相尋找治療新冠病毒的方法時,美國德克薩斯州弗裡斯科市一名14歲的女孩阿尼卡·切布羅魯(Anika Chebrolu)剛剛在2020年「3M青年科學家挑戰賽」中獲勝,贏得了2.5萬美元的獎金,原因是她的一項發現可能會提供一種新冠病毒潛在療法
  • "中國諾貝爾"揭曉, 盧煜明獲生命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共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兩個獎項,獎金各為100萬美元,以表彰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被稱為中國的諾貝爾獎。另外,要求其獲獎工作主要在中國大陸或港澳臺地區完成,但不限國籍。獲獎者可以是個人或者團隊,原則上每個獎項不超過5名獲獎者。知社學術圈通過大數據分析,昨天預測最有希望榮獲大獎的七位科學家,有生命科學大獎的袁隆平、屠呦呦、和施一公,以及物質科學大獎的薛其坤、趙忠賢、潘建偉、和王貽芳。今天,薛其坤教授果然獲獎!
  • 96歲醫生獲700萬大獎:攻克"最兇"白血病,拯救萬千人
    」的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約合700萬人民幣。,這兩位醫生,就是此次獲得「生命科學」獎項的96歲的王振義和88歲的小女孩的父母求醫生們救救孩子,然而,面對醫生們一次又一次的搖頭,女孩父母一次次陷入絕望。
  • 莊小威,陳志堅和許晨陽今獲突破大獎 | 鄰家女孩的螢光之舞
    ,晉升哈佛正教授;此後一帆風順,40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43歲成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卻與諾獎擦肩而過。。。值得一提的是,許晨陽2017年榮獲了號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但在突破大獎中,他獲得的是數學新銳獎。有意思的是,2016年突破大獎數學新銳獎曾授予Peter Scholze。但Scholze拒絕領取該青年獎項。今年,他獲得了數學領域最高的Fields獎。
  • 中科大教授捧美國大獎成熱點,何時美國人以拿中國大獎為榮呢?
    在此之間,陸朝陽教授已經被自然雜誌評為「中國科學之星」和「量子鬼才」,並且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全球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當然,不止陸朝陽教授和中國科技大學,最近幾年中國有很多科學家和學者都獲得了外國重量級的大獎。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 高官獲評「未來科學大獎」的背後的故事
    高級官員也能獲評「未來科學大獎」得百萬美元獎金,小編一語驚人!在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發揭曉之時,就有這麼一位副省級官員獲此殊榮。官員與科學獎?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秘辛,小編便和各位朋友一起探究一下「未來科學大獎」官員獲獎背後的故事。
  • 錢學森侄兒獲諾貝爾獎:我是美國人,不是中國科學家
    提起諾貝爾獎,那簡直是我們14億中國人心中共同的痛,自其1901年頒發以來,100多年中國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獲獎者,直到近幾年莫言和屠呦呦才打破了這一尷尬的處境,但在物理丶化學等科技領域,我們從未有一人能夠獲此殊榮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96歲獲獎老教授:有高興也有憂愁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院士獲「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
  • 12歲成美國傑出青年科學家,印度裔少女的開掛人生,真猛!
    近日,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了「年度人物」,  一般來說,年度人物都會從各界人士中挑選最優秀、最具影響力、最有貢獻的企業家、科學家或國家首腦,  但2020年,《時代》破天荒地評選出了一個孩子,她就是15歲的印度裔女孩吉坦賈莉·拉奧。
  • 14歲印度裔女孩因新冠潛在療法贏16萬獎金,篩出病毒先導分子
    鄭集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一個14歲印度裔少女,登上全美社交網絡熱搜。歲的印裔美籍女孩。當談及為什麼參加「3M青年科學家挑戰賽」的時候,她這樣說道:從童年時代起,我就一直對科學實驗充滿興趣
  • 18歲高中生迎娶14歲初中生?全球每3秒就有一個未成年女孩進入童婚
    近日,一段「18歲高中生迎娶14歲初中生」的視頻引發眾議。視頻中,打了馬賽克的稚幼身軀同紅燭灼灼的新婚場景格格不入。 據官方通報稱,視頻中的人員實際年齡分別只有17歲和13歲,一年前二人自由戀愛,因雙方父母法制觀念淡薄,於11月26日為雙方舉行農村風俗婚禮。
  •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也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對彭實戈的評語顯示,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砒霜治療白血病發現者獲生命科學獎
    張亭棟也因為此發現而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美國杜邦科學技術創新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國際發明專利獎、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等獎項。目標百年的「中國版諾貝爾獎」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至今已歷5屆。
  • 印度1歲女孩因身體過胖,被父母堅稱「神童」轉世,網友:這是病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胖一些,這確實沒錯。但是,孩子過胖了,真的就是好嗎?在印度的旁遮普省,有一個1歲的小女孩,名字叫Chahat Kumar(哈特·庫馬爾)。她因為食量驚人,8個月大時體重已達到35斤,相仿與4歲男孩。但是,哈特的父母將此歸咎於神明,相信孩子是「神童」轉世,否認孩子的飲食存在問題。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 據了解,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袁隆平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還有兩個夢想
    袁隆平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還有兩個夢想 2018-11-20 14:17:00來源:長沙晚報   原標題:袁隆平獲2018
  • 美國14歲少年建造核聚變反應堆 10歲時曾造炸彈
    生日禮物是一輛6噸重的吊車  威爾森1994年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特克薩卡納,父親肯尼斯曾是足球運動員,後來在一家公司工作,母親蒂凡尼是名瑜伽老師。5歲生日時,威爾森告訴父母,他想要一輛吊車作為生日禮物。而當大人拉著他去玩具店時,他跺著腳嚷道:「不,我要真的!」  也許很多父母會一笑而過,肯尼斯卻找了個在建築公司工作的朋友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