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大豆,俄羅斯向中國提供2520畝地,美國:我們也有大豆

2020-12-05 燕西說三農

我國的農產品種類其實是很豐富的,各種各樣的農產品我們都有,只是對於某些農產品我們還是有很大的空缺,比如大豆,大豆在我國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豆粕更是養殖業主要的飼料來源,由於大豆產量的問題,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非常小,為此,我們只能選擇進口。最近,俄羅斯向中國提供2520畝地,讓中國種植大豆,解決我國大豆缺口的問題,得到這個消息,美國慌了,表示:我們也有大豆,願意賣給中國。

在過去,大豆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很大,基本上已經滿足了國內的需要,但是隨著中國與世界接軌,才讓我國大豆的弊端顯現了出來。

首先,大豆的產量低,雖然價格是玉米的2倍多,但是產量只有玉米和水稻的2/5,甚至產量更低也是正常的情況,因此,農民更願意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很少種植大豆。

其次,國際糧食市場的大豆非常便宜,尤其是美國,美國的農業基本都是機械化,種植成本非常低,加上美國政府的補貼,讓美國大豆的價格非常低,我國種植大豆明顯不如進口。

最後,我國一直都在堅持耕地紅線,就是為了保證國內糧食的安全,雖然大豆很重要,但是和糧食比起來,也就不足為患了,為此,我們只能選擇種植糧食,先解決吃飯的問題,再考慮其它,大豆就只能進口了。

俄羅斯為我國提供2520畝耕地,無疑會解決很大的問題,但是從全局的角度來看,俄羅斯有這樣的舉動,也是抱著互惠互利的想法。俄羅斯的耕地面積很大,養活俄羅斯1.46億人口根本沒有難度。不過,俄羅斯面積雖然大,人口卻很少,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我國的農民開始大量進城,俄羅斯也在面臨同樣的情況,根本沒有那麼多的農民來種植土地,把耕地提供給我國,也是為了防止土地資源被浪費。

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排世界第一,但是這些土地大部分都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普遍溫差較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每年俄羅斯的農作物只能收穫一季,土地的利用率其實並不高,想要在俄羅斯種地,就要做好忍受俄羅斯嚴寒的準備,這也是當地農民不願意繼續種地的原因之一。

不管俄羅斯是否需要人口來種植土地,俄羅斯為我國提供土地,確實解決了我國耕地緊張的問題,讓我們不至於面對被其它國家用大豆來「卡脖子」的局面。這樣互惠互利的局面,也是兩國都願意見到的。

只是對於美國而言,這樣的局面就不是那麼美好了,中國連續減少美國農產品的進口,對美國已經造成了影響,再次減少大豆,無疑會讓美國雪上加霜。尤其是今年疫情對美國的衝擊很大,美國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會對美國國內的農場造成很大的影響。不過,這又有什麼辦法呢?畢竟把自己的短處掌握在別人的手裡,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如果有更好的合作夥伴,又有誰願意將自己的命脈放在別人的手裡呢?

相關焦點

  • 中國種了5000年大豆,為什麼現在還要進口?
    其中,菽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大豆。 四千年後的1765年,東印度公司的海員才把中國的大豆帶到美國的喬治亞州,之後相繼傳入美洲其他國家。 隨著幾千年的演化,大豆主要產生了兩個利用價值:蛋白質和豆油。作為蛋白質,可以加工成豆粕作為飼料,或者製作豆腐、豆漿等;作為豆油,用來製作食用油。
  • 回顧17年前的大豆戰爭——我們到底「輸」掉了什麼?
    但詭異的是,身為一家大型資本集團的孟山都,在申請完專利後,竟免費向中國主要大豆產區的農民提供種子,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事實卻證明這是一個針對中國大豆的「陰謀」。當中國農民免費使用孟山都的大豆種子一年後,孟山都卻向世貿組織WTO上訴,稱我們盜用孟山都科技產品,已構成侵權。無奈之下,農民只好停止之前種植的孟山都提供的種子,換上新的大豆種子。
  • 中國10月份進口美國大豆同比大增約200%
    (北京分社)  中國專家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國10月份進口美國大豆同比暴增近200%與前兩個季度積壓的進口需求得到釋放及另一主要大豆出口國巴西受拉尼娜天氣影響有關。拜登上臺之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或有增加的可能。  據中國海關總署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從美國進口340萬噸大豆,較去年同期的114.7萬噸大增196.4%。中國10月一共進口869萬噸大豆,較去年同期增加41%。
  • 大豆基因組重測序表明:野生大豆遺傳多樣性更高
    「尋找對產量和抗逆緊密連鎖的SNP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另外,我相信,國內其他大豆專家也會利用我們的數據對手中的大豆材料作進一步研究。」林漢明談了未來的想法。聚焦野生大豆種質資源該研究還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即與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擁有更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
  • 沿線玉米改種大豆現象明顯 俄羅斯進口豆的衝擊待觀察
    對沿途大豆的種植情況,大豆的生長狀況、大豆種子生產企業、及大豆深加工企業進行了實地考察,同五大連池當地一家大型種子公司就大豆、玉米種子的銷售情況,大豆玉米的種植狀況進行了交流;考察了孫吳某大型大豆深加工企業,了解了大豆產地的加工企業面臨的現狀及發展狀況;參觀了黑河的一個俄羅斯進口大豆加工企業,對俄羅斯進口非轉基因大豆的進口情況進行了調研。
  • 11國暫停對華出口大豆至6月?最新:中國今年預計將進口9248萬噸
    據報導,俄羅斯有關部門代表人士在4月17日當天指出,若將此前700萬噸糧食出口配額用盡,俄羅斯將暫停小麥出口至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以外的地方,預計此舉將持續至6月底。除了限制糧食出口以外,俄羅斯阿穆爾州還在4月7日當天宣布,將暫停對華出口大豆至今年6月。
  • 巴西賣給中國超5成大豆後,多國農產品也希望能擴大中國出口量
    據中國海關6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大豆進口970萬噸,為2017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環比激增40.6%,但今年1至5月,總體上大豆進口同比下降2.6%,至3617萬噸。我們注意到,中國進口大豆的三大來源國是巴西、美國和阿根廷。
  • 中國買下2050萬噸美豆後,又與一國達成協議!為何要大量進口大豆
    中國商務部援引坦尚尼亞媒體《每日新聞》11月11日報導,10月末坦駐華大使凱魯基發布聲明稱,中國每年大豆需求量約1.03億噸,其中1500萬噸在中國生產,8800萬噸從國外進口,現在中坦兩國達成一項農業協議,坦尚尼亞也成為可以向中國出口大豆的國家之一。
  • 響應大豆振興計劃:這些大豆吃法你都知道嗎
    美食君最近刷新聞總是看到﹟大豆振興計劃﹟這個話題,2月份農業農村部發布方案,我國將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消息,美食君忍不唱起「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要知道,我國大豆消耗量巨大,是美國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豆振興計劃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大量進口,未來將逐步實現自給自足。與此同時,美食君也看到博物發布的一篇文章。
  • 【考向預測】 我國大豆種類繁多,主要的分類方式有哪些?中美貿易戰...
    ,大豆種子如今安靜地呆在豆莢中,等待人類收穫,其次人類需要大豆站起來,佔據更少的平面空間,並將豆莢高高地暴露出來,方便人類的識別和收割。  大豆是中美貿易談判的重要籌碼,目前已經入中方擬對美加徵關稅清單,有較大可能被列入下一批制裁名單。  資料顯示,美國62%的大豆銷往中國。如果中國對美國大豆築起貿易壁壘,將重創美國大豆出口。
  • 王偉明委員:發展大豆食品,引導大豆產業與中醫藥等產業融合
    然而,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進行的對中國12省居民膳食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居民攝入大豆食品的數量近20年沒有明顯的變化,基本上保持在每日攝入量13克-16克之間。2019年的中央1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大豆振興計劃。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6條核心營養建議之一:每人每天攝入25克-35克大豆及堅果類。
  • 國產大豆這樣「突圍」!
    張雲家大豆田間地頭也有本帳,張雲粗粗算了筆帳。今年黑龍江省的大豆生產者補貼為320元一畝,而這筆錢是今年張雲眼中賣豆的補丁錢。張雲說,現在大豆的收購價格是1.6元多,每畝只能賣510元,可是,包地地租的成本就要500元,510元的收入剩下的10元根本不夠收回買種子、化肥、整地、收地等成本,如果沒有那320元的補貼,這一年下來張雲一畝地要賠一百多塊錢。
  • 美國大豆定價體系的構成:定價權形成機制和要素
    值得說明的是,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免費向全球公開發布,由於其數據的唯一性、公正性和及時性,成為世界上涉豆企業的主要參考數據。  3.大豆貿易商美國、中國、巴西和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但國際大豆貿易卻掌握在以美國公司為主的國際糧商手中,如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等,就是通常號稱ABCD的四大糧商。
  • 王紹光:大豆的故事——資本如何危及人類安全
    1964年中國大豆基本不需要進口,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其後,大豆進口迅速增長,到2011年,中國進口大豆佔消費的比重已經達高達80%以上(圖3)。2012年,中國進口了5838萬噸的大豆,比上年增加1.53%,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轉基因的大豆,主要來自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
  • 大豆食心蟲怎麼防治,老農民告訴你
    大豆食心蟲屬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俗稱大豆蛀莢蟲、小紅蟲。大豆害蟲。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和湖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等地,以東北3省、河北、山東受害較重。日本、朝鮮及蘇聯遠東沿海邊區也有分布。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東北大地物產富饒,也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作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一員,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大豆研究的主要力量。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整合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大豆的分子設計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不但能夠提升科學院在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能夠為國家解決大豆危機提供科技支撐。」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劉寶輝這樣表示。  大豆品種設計育種的重要基地  對於大豆的研究,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已堅持多年。
  • 【中國科學報】東北地理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幾個主要功能基因的明確,為人們最終揭開大豆光周期反應的神秘面紗提供了重要保證與可能。」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研究員夏正俊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道。在理論上,大豆生育期基因的克隆不僅為研究大豆光周期反應的機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研究有了明確目標,同時也開啟了不斷深入了解大豆光周期反應本質的第一步。
  • 我國大豆總產量預計低於1000萬噸 自給率將低於15%
    大豆一畝地可以收260—300斤,價格是2元零幾分,投入接近300元一畝。」裡外裡一算帳,種玉米比種大豆每畝要多掙約300元。據了解,前些年,明水縣大豆種植面積最多時超過40萬畝,今年才4萬畝,不到高峰時的1/10。「老百姓按照市場規律,大豆種的少」,明水縣農委副主任王立春說,玉米銷路好、價格高,加上不斷採用新技術,增產明顯。
  • (芝加哥期市)CBOT大豆期貨收低 因美國作物天氣有利且擔憂中國需求
    路透芝加哥6月23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周二回落,交易商稱,因美國中西部天氣有利於作物生長,且擔心最大買家中國的需求。CBOT7月大豆合約收跌1-1/4美分,結算價報每蒲式耳8.75美元。
  • 東北滿地大豆景象能否重現?
    去年,合作社與農民籤訂土地承包合同時約定大豆補貼對半分,因為乾旱大豆大幅減產,每晌大豆產量由以前的近5000斤下降到3600斤,一年下來合作社虧損60多萬元。如今大豆補貼提高到每畝130.87元,合作社拿到一半補貼,虧損降到20萬元。今年合作社與農民籤訂土地承包合同時重新約定,每垧地大豆補貼低於1000元補貼全部給合作社,如果補貼高於1000元就對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