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農產品種類其實是很豐富的,各種各樣的農產品我們都有,只是對於某些農產品我們還是有很大的空缺,比如大豆,大豆在我國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豆粕更是養殖業主要的飼料來源,由於大豆產量的問題,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非常小,為此,我們只能選擇進口。最近,俄羅斯向中國提供2520畝地,讓中國種植大豆,解決我國大豆缺口的問題,得到這個消息,美國慌了,表示:我們也有大豆,願意賣給中國。
在過去,大豆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很大,基本上已經滿足了國內的需要,但是隨著中國與世界接軌,才讓我國大豆的弊端顯現了出來。
首先,大豆的產量低,雖然價格是玉米的2倍多,但是產量只有玉米和水稻的2/5,甚至產量更低也是正常的情況,因此,農民更願意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很少種植大豆。
其次,國際糧食市場的大豆非常便宜,尤其是美國,美國的農業基本都是機械化,種植成本非常低,加上美國政府的補貼,讓美國大豆的價格非常低,我國種植大豆明顯不如進口。
最後,我國一直都在堅持耕地紅線,就是為了保證國內糧食的安全,雖然大豆很重要,但是和糧食比起來,也就不足為患了,為此,我們只能選擇種植糧食,先解決吃飯的問題,再考慮其它,大豆就只能進口了。
俄羅斯為我國提供2520畝耕地,無疑會解決很大的問題,但是從全局的角度來看,俄羅斯有這樣的舉動,也是抱著互惠互利的想法。俄羅斯的耕地面積很大,養活俄羅斯1.46億人口根本沒有難度。不過,俄羅斯面積雖然大,人口卻很少,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我國的農民開始大量進城,俄羅斯也在面臨同樣的情況,根本沒有那麼多的農民來種植土地,把耕地提供給我國,也是為了防止土地資源被浪費。
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排世界第一,但是這些土地大部分都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普遍溫差較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每年俄羅斯的農作物只能收穫一季,土地的利用率其實並不高,想要在俄羅斯種地,就要做好忍受俄羅斯嚴寒的準備,這也是當地農民不願意繼續種地的原因之一。
不管俄羅斯是否需要人口來種植土地,俄羅斯為我國提供土地,確實解決了我國耕地緊張的問題,讓我們不至於面對被其它國家用大豆來「卡脖子」的局面。這樣互惠互利的局面,也是兩國都願意見到的。
只是對於美國而言,這樣的局面就不是那麼美好了,中國連續減少美國農產品的進口,對美國已經造成了影響,再次減少大豆,無疑會讓美國雪上加霜。尤其是今年疫情對美國的衝擊很大,美國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會對美國國內的農場造成很大的影響。不過,這又有什麼辦法呢?畢竟把自己的短處掌握在別人的手裡,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如果有更好的合作夥伴,又有誰願意將自己的命脈放在別人的手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