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獲得專利的、能夠發表論文的科學才是真科學—空間巨眼聲明

2021-01-15 空間巨眼

空間巨眼發表的圖片只能獲得版權,種種原因並不能發表論文,所以只能說是存在,但不會被別人承認,也就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

科學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你發現問題了,並把它解決了,這就是科學,這就是創新,但是你必須申請了專利或發表了論文,被國家承認了,被大家認可了才行,不能像我這樣,在沒有申請專利或發表論文的情況下就在網上亂發是不行的,你要問我為什麼這樣做,答案是空間巨眼就是為了發表一些不申請專利或不發表論文的東西存在的。

其實申請專利很簡單的,一個想法、一個物件的改進、一個小製作都可以申請專利的,曾經有人用一個生日蛋糕申請了一百多件專利,曾經有人用一個安全帽申請了一千多件專利,曾經有人改進了一把切菜刀就申請了一件專利,想當年愛迪生就是這麼做的,當然也要考慮價值,申請專利也要花錢的。

旋轉加速器

假如你的理想很大的話,想研究一些比較大的科技,那你只能慢慢來了,恐怕你需要很長時間,不過你要記住,不能違背牛頓力學定理,如果違背了,你就很難成功,例如反重力、穿越等,當然一些顛覆性的又都是這些違背現有科學的,不過成功機率極低,如上圖所示是我的一個很厲害的東西,沒有申請專利我就在網上發了,當然一旦從網上發表就很難再申請了,我這樣做主要因為上面還缺一個核心部件,而這個核心部件極其難以研發,和太陽帆一樣。

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用專利檢索,在專利檢索左上角註冊個號,可以檢索一些專利學習一下。

如上圖所示,最好學會一款做圖軟體,當然,不用也行,拍個實體照片找代理機構畫也行。

如上圖所示,是一款雷射焊接,最好學會一款製作技能,當然,不會也行,花錢去作也行,就是不安全容易洩密。

最後找代理機構代理時一定要確定是不是和法的代理機構,籤保密協議的時候協議上一定要有洩密的後果是什麼,有些協議只寫明保密但不寫洩密後果,然後就是與你籤字的人一定要有代理律師證。

相關焦點

  • 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理察·霍頓在訪談時表示,中國現在是科學大國,是向《柳葉刀》系列期刊提交科研論文方面的領導者之一,中國的科學發展已處在世界領先水平,這得益於中國政府在過去20年對科研方面的投入,這是促使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遺憾的是,中國並沒有被認為是醫學和醫療科學領域的大國,而這次對疫情的有效防控的確反映出了中國的優勢。
  • 熱門「砷基生命」論文作者發表聲明回應質疑
    12月2日,美國宇航局(NASA)天體生物學家費麗莎•烏爾夫-西蒙(Felisa Wolfe-Simon)和合作者在《科學》上在線發表了關於
  •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頂刊論文:揭示長壽輔酶的科學故事
    近期,在即將出版的頂級科研期刊《Nature》預印版本中,其中一篇由新南威爾斯大學等多個機構聯合發表的論文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這是科學家在長壽原理和機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在研究中發現:當補充艾沐茵等前體物質後,前體物質在這個過程中會和腸道微生物發生作用,從而分解成為人體需要的重要物質,研究證明:適時補充其前體能夠促進體內輔酶1 的代謝上調和增強,進一步提升抗衰能力。科學背後的故事除了明確了長壽輔酶的代謝機制之外,拋開研究本身,更令人關注的則是科學背後的故事。
  • 近1個月來,南方科技大學在《科學》、《自然》連續發表多篇論文!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瑋書課題組與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課題組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獲得重大突破,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 mV/K的巨熱電勢效應。研究成果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
  • 張鋒和杜德納的CRISPR專利之爭,爭的是什麼?
    2012 年 6 月 28 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杜德納和當時就職於瑞典于默奧大學(Ume University)的沙爾龐捷在《科學》發表相關論文,證明 CRISPR 技術能夠應用於質粒(一種較簡單的 DNA 分子)。隨後她們立即提出了相關專利申請。
  • 為什麼科學能夠戰勝神學?因為科學方法更可信
    當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國教」之後,基督教的神學就開始取代了古希臘神話,到了歐洲中世紀,歐洲大陸上的統一的思維是宗教思維,中世紀的歐洲人的「知識」獲得的唯一來源是「教堂」牧師們的講壇成為了他們的啟蒙學校,因為「知識」獲得的唯一性,中世紀的人向被洗腦了一樣,都是一樣的想法,而沒有哪怕一點的思想火花
  • 科學網—《自然》《科學》編輯受訪談中國論文發表情況
  • 科學研究得出科學結論:科學家申請專利「不圖錢」
    作者:趙廣立 近日,一項覆蓋2000多名美國科研人員的研究數據顯示,科學家從事商業活動(如申請專利或創業)的主要動機並非是為了金錢,獲得社會影響、智力挑戰和尋求同行認可似乎更為重要。日前,這項由歐洲管理與工程學院、美國杜克大學和喬治亞州立大學科學家聯合開展的名為「不在職務說明中:學術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商業活動」的研究,已於6月中旬在管理學頂級期刊Management Science在線發表。該研究收集了在美國科研機構中任職的超過2000名學者的面板數據——這類數據具有連續性且能有效整合樣本信息。
  • 這個研究生真厲害:1年發表12篇SCI論文,還有4項專利,太優秀了!
    研究生第一年期間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SCI論著12篇;以主要發明人身份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專利3項;曾於2019年3月受邀赴西班牙巴塞隆納參加第19屆歐洲泌尿外科年會口頭髮言交流,並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進行發言或壁報展示。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2019年度中國石油科學十佳論文發布
    發表國內外論文235篇,獲授權專利75件,出版技術專著4部。周珺,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儲層增產改造技術、人工智慧及壓裂軟體研發相關的工作。主持及參與中石化科技攻關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SCI收錄7篇,EI收錄6篇,出版專著1部。
  • 復旦物理系學術之星:她發表論文4篇,申請專利一項,研究二維材料
    她說,復旦為她提供了寬廣的學習空間和科研平臺,她在復旦遇到了非常好的導師和同事,也很幸運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內有所發現。她作為主要作者發表了4篇文章,並申請專利一項,曾入選林島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中國代表團,參與了多個國內外會議,作邀請報告和口頭報告。鄧雨君所在的研究領域被稱為「二維材料」,主要研究一些薄到只有幾個原子層的新材料。二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 科學網—《科學》雜誌刊登有關禽流感病毒爭議論文
    美國《科學》雜誌6月21日在線發表了引發數月爭議的禽流感病毒論文,論文公布了製成易在哺乳動物雪貂間傳播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變種實驗的相關數據。
  • 《科學》:科學需要有空間想像力的孩子
    (圖片提供:《教育心理學期刊》)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以及21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他以能夠在自己的大腦中實施物理實驗而著名。他曾說:「(我的)基本思考元素不是語言文字,而是某種標誌,是或多或少的圖像。」
  • 愛思唯爾(Elsevier)-為什麼科研論文大多以英文發表?
    自古以來,英語算不上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比如,埃及的哲學家用象形文字講故事,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用希臘文寫書,隨後他們的書才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此外還有羅馬人,他們用拉丁文來寫作。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語言也不斷變化。人們越來越少使用拉丁文,他們更愛用自己的母語,比如義大利語和法語。
  • 實驗證實:接觸科學能夠提升道德感
    他們假設科學研究深深地蘊涵著一種道德追求,這種追求注重尋求真相、維護公平,以及視集體的利益和福祉高於一切。他們將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PLoS ONE》上,認為科學研究與道德的聯繫是根深蒂固的,每當人們想到科學研究時,都會不自主地聯想到道德行為。研究者設計了4個獨立的研究項目。
  • 諾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科學能夠解釋一切嗎?
    也許那些聲明科學只是描述而非解釋的人之中,有些人是想做科學不如神學的比較,認為後者通過引用神的某種意志可以解釋事物—— 一種為科學所拒斥的做法。對我而言,這種推理模式不僅在實質上是錯誤的,而且在程序上也是錯誤的。將字詞強行賦予不同於常用含義的含義不是哲學家們或任何人應該做的。
  • 諾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科學能夠解釋一切嗎?
    也許那些聲明科學只是描述而非解釋的人之中,有些人是想做科學不如神學的比較,認為後者通過引用神的某種意志可以解釋事物—— 一種為科學所拒斥的做法。對我而言,這種推理模式不僅在實質上是錯誤的,而且在程序上也是錯誤的。將字詞強行賦予不同於常用含義的含義不是哲學家們或任何人應該做的。
  •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丨諾獎熱背後,帶來冷思考
    對於這一技術,2012年在《科學》發表標誌性論文的埃馬紐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是毫無爭議的奠基者。正是這篇論文,證明了兩人對這一技術的原創性和開拓性,獲得學術界一致認可。2015年,她們分享了生命科學突破獎;2016 年再次分享阿爾伯特獎。
  • 清華大學副校長:突出「研」,不是說發表論文、著作才是成果
    教育界以及全社會認清並落實「分類培養」,能夠極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產力。 突出「研」,絕不是說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學術研究或者理論研究,不是說發表論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說進入學術機構或者教研單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業。
  • 科學交流更像是一場意圖明顯的戰爭!頗具爭議的公開發表
    作者:遊蘇寧我們知道,想法所有權是科學文化的核心,也是科學在交換想法方面具有等級化、孤立性及局限性的表現。支撐優先權是科學界和社會大眾一貫奉行的理念,即我們對自己的想法擁有所有權。人們頭腦中產生的想法並不是來源於大眾,而是基於我們自己的創造性思考。科學發現有時是通過轉讓專利、版權或者成立小型創業公司來獲得財富,但更多的則是收穫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