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微生物,到底是什麼樣的微生物呢?

2020-12-04 驚落星座說

宇宙是一個神奇的東西,他可以通過一定的規律去創造一些大如天體的大質量物質,也可以創造小到細菌的微小生物。雖然我們身邊的微生物都很小,但是微生物對環境及人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身邊如果沒有微生物,那麼地球不久就會沒有生命體。所以,微生物對我們的作用不言而喻。

那麼什麼是微生物呢?簡單來說就是用眼睛看不清楚或者乾脆看不見的生物。它們是一些個體微小、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它的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十個字:即體積小、面積大、吸收多、轉化快、生長旺、繁殖快、適應強、變異頻、分布廣、種類多。而極端微生物正是微生物裡的「明星」。微生物是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謝類群,缺少了它們,生物圈的物質能量循環將中斷,地球上的生命將難以繁衍生息。

微生物雖然很難看得見,甚至看不見,更是摸不著,但它卻有著龐大的數量,只比地球上的昆蟲少那麼一點點。微生物與人類生活密切不可分。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它們中有些成員,病原微生物,會給人類帶來很多疾病和困然。這些病原微生物物擁有著極強的創造能力,能創造出人類意想不到的傳染病,自古以來,很多次人口的大消減都是由傳染病造成的,如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即鼠疫),每次戰爭過後的瘟疫,以及近代的,2003年爆發的SARS和近兩年的禽流感、非洲豬瘟還有B肝以及每年成倍增長的愛滋病病例。儘可能地減小病原微生物所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微生物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極端微生物,到底是什麼樣的微生物呢?極端微生物,其實就是那些適合生活在極端環境中(比如說高鹽,冷熱等非常極端的條件下)的微生物的總稱。所有研究員們相信,極端微生物是這個星球留給人類獨特的生物資源和極其珍貴的科研素材。比如冰封12萬年的史前細菌,就是一種典型的極端微生物,2008年科學家在格陵蘭冰層中發現了12萬年前的細菌,這些細菌從更新世開始就存在於此,由於處於低溫環境,這種細菌顯然在很長時間裡沒發生任何變化。

發現它的科學家無法確定它們的新陳代謝是不是已經停止,或者只是放慢了速度.12萬年可能只是Chryseobacterium greenlandensis生命的一個階段。而這些微生到底從哪兒來現在科學界也尚未有明確的答案,有科學家懷疑它們從降雪裡來,也有的科學家懷疑他們早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被凍到了冰層裡。

再比如說嗜熱微生物,這是很多科研人員最頭痛的一個問題,實驗室中如何處理培養過極端嗜熱菌的器皿是個很大的問題,80攝氏度以上稱為高溫滅菌,一般繁殖性菌在乾燥狀態下80一100度1小時可殺死,芽胞類菌160度兩小時可以殺滅。而嗜熱微生物在這種情況下殺不死,會影響我們的實驗。如果往深了想,當高溫都無法殺死這種生物的話,我們怎麼殺死它?如果感染到人類的話,我們該怎麼辦?但讓人恐慌的同時,它也給人帶來了好處,比如有科學家用它研究出了PCR技術,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些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為了我們打開了思索的閘門,它們代表著生物體活動的極限,好好去研究它們可能會對我們人類的文明進步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甚至可能攻克很多以現在的醫療水平無法治療的疾病。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極端微生物:不可估量的資源
    科學家發現,同樣來自深海熱溢區的另一株極端嗜熱甲烷古菌「菌株116」,在20MPa高壓條件下,其生長的溫度極限可由原來的116℃提升至122℃。 惡劣環境為何能成為極端微生物的最佳棲息地?它們到底具有怎樣特殊的生命形式?又會對現代生物技術帶來何種變革?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向華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分享了這其中的奧秘。
  • 深海微生物跟普通微生物的區別是什麼?
    深海微生物:  如果是指深海海水中的微生物,則和表層海水中的微生物不同在於,使用光能的autotrophs大大減少,種類更接近沉積物表層微生物。  如果指深海沉積物中的深層微生物,則數量急劇減少,活性大大下降,大多處於休眠狀態的endorspores。
  • 外星生命或與地球極端環境微生物相似
    科學家認為尋找外星人的關鍵在於對地球生命的研究,尤其是那些處於極端環境中的生物。具有智慧的外星人可能距離我們非常遙遠而無法聯繫,但一些低級的外星生物被認為是非常有可能存在於我們附近,並有望被人類所發現,目前太陽系中就有這樣的天體存在,比如木衛二、火星等。
  • 極端微生物:將生物學帶入新領域-光明日報-光明網
    美國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正在試圖通過基因工程可「創造」出適應極端環境的微生物。我國科學家也在研究極端微生物,他們認為,極端微生物的生命策略和適應環境的多樣性或許早已解決了科學家今天仍在尋找答案的那些問題。
  • 微生物菌肥有哪些好處?什麼樣的微生物菌劑肥好?
    這幾年由於肥料大量施入及土壤施肥不合理,導致土壤問題增多,很多人都把土壤改良寄希望與微生物菌肥類產品,但是發現施入各種微生物肥料後效果也不是很好,今天我們就隨著開金科技一起聊聊微生物菌肥吧,看看我們怎麼使用及選用微生物菌劑肥更好。
  • 尾礦微生物浸出過程中的微生物
    浸礦微生物多屬於化能自養菌,生長緩慢,而且在浸礦體系中,高濃度的重金屬離子或有機物質都會導致菌體死亡。選育氧化活性高、適應能力強的高效菌株,是微生物浸出技術的重要研究方向。微生物按其代謝類型分為自養型微生物和異養型微生物兩大類群。
  •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項目取得系列成果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在中科院微生物所舉行年度報告會暨微生物學前沿領域研討會。研究極端環境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點及適應機理,對於揭示生物起源的奧秘和發展的規律、闡明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和動力、認識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與地球化學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大大促進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在生物技術產業中的利用。
  • Nature:把火山口、鹽湖的「極端微生物」帶到人間要做好3項準備
    然而,在這些惡劣的環境裡,生活著很多生命力極其頑強的微生物,它們被稱為「極端微生物」。它們當中有些能生活在快要沸騰的熱水裡,有些能生活在快要凍結的冰水裡,有些能生活在令人窒息的高壓條件,有些能耐鹽、耐酸、耐鹼、耐重金屬、耐放射性。在最近10年裡,有關極端微生物的科學論文數量翻了一番。
  • 「咚咚」,聽那極端微生物「敲響地獄之門」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研究極端微生物的研究人員需要發明新的實驗方法來處理它們。操縱基因 改變極端微生物的基因還要做更多工作。對實驗室常用的大腸桿菌等微生物可行的工具和技術,包括用來轉移遺傳物質的質粒、將這些遺傳物質插入新微生物的技術,以及能選擇成功整合了新基因的微生物的化合物,往往不適合用於高鹽、超高溫和其他極端環境。科學家經常用大腸桿菌生成他們想要的基因,分離相關質粒,再把它們轉到極端微生物中。
  • 微生物所創新之路——微生物 高科技 大產業
    瞄準國際微生物學發展前沿,深入開展相關基礎研究,以微生物資源、工業與應用微生物以及病原微生物與分子免疫學為主要研究領域,建立從資源開發、自主創新到成果轉化的研發體系,為提升我國微生物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建設綠色產業、創建和諧社會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把微生物所建成一個代表我國微生物學研究最高水平、引領微生物產業技術創新的國際一流研究機構。
  • 天空中的微生物
    攜帶著微生物的細微顆粒在空氣中已經達到懸浮狀態,不會因為重力墜地。若是遇到合適的條件,就能向高空飄移。微生物向高空進軍,前線在哪裡呢?生活在天空中的細菌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它們與人類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要近得多。有研究發現天空中的細菌在「行雲降雨」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細菌的直徑約在0.1微米-3微米之間,足以令高空的水蒸汽在這樣微小的顆粒周圍凝結起來形成雲。
  • 科學網—探秘海洋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特性 與陸地相比,海洋環境具有高鹽、高壓、低溫、高溫和營養稀少的特點,海洋微生物長期在複雜的極端環境繁衍生息,形成了嗜鹽性、嗜熱性、嗜冷性、嗜壓性、低營養性、趨化性、附生性、發光性等獨有特性。具有以上特性的微生物稱為海洋極端微生物。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陳根:什麼樣的微生物測試,能夠預測一個人的健康總況?
    現在,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測試,可以通過測量50種腸道微生物的水平來預測一個人的總體健康狀況。該公式被稱為腸道微生物健康指數(GMHI),現階段並不能診斷出具體的疾病,而是提供了一個人健康狀況的大致指標。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新研究沒有隻關注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著手了解普遍健康的微生物組是什麼樣的。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4347份糞便樣本。
  • 科學家發現地球極端微生物!太陽系其他星球曾經可能存在生命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了所謂的極端微生物——一種能夠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生命形式——的許多實例。深埋在南極冰川下的寒冷的湖泊、地中海的黑暗、缺氧和富鹽的海床,加利福尼亞州莫諾湖的富礦和超鹼性的環境,甚至是遠在地殼之下的富含氫的黑暗火山中。
  • 舉頭望明月,有無「微生物」?
    回觀月球,其環境相比於地球來說極端惡劣。首先,月球沒有大氣層,其表面大氣壓只有地球的十億分之一,幾乎處於真空狀態。那麼,新的問題又產生了:人類和各種月球探測器登月後,其所攜帶的微生物是否可以在月球上存活呢?雖然月球表面的環境非常惡劣,但地球上的多種生物(其中多數為極端微生物)都可以耐受類似的極端環境。
  • 為了完成人類殖民火星計劃,可以提前用微生物「感染」火星嗎?
    那麼,第一批移居火星的「住戶」會是什麼樣子呢?很多人認為,肯定是我們這個世界最聰明的人,來自世界各地,擁有多個學位,並接受過幾十年的天體物理學培訓。洛佩茲認為,如果我們將火星作為下一個定居點,就應該故意將微生物引入,微生物的傳播可以作為人類定居部署的一部分。畢竟,人類目前居住的地球,第一批居民不是人類,不是兩棲動物,也不是植物,而是單細胞微生物。
  • 微生物菌劑為什麼能夠促進新根生長呢?
    很多農戶朋友可能都聽過微生物菌劑能夠促根、生根,但大多數都糊裡糊塗,不知道微生物菌劑為什麼能夠促進新根生長呢?它的作用原理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認識一下,黑老虎家族成員黑老虎微生物菌劑——改土促根微生物菌劑。
  • 微生物技術將給農業帶來光明前景
    除了工業領域,農業也在利用微生物技術來提高農作物的韌力、抵抗力和生產力。已有很多大型企業和研究機構投巨資研究農業微生物產品,其主要用於防病、增強植物抗逆性、提升品質等方面;也有的為了促進植物在極端條件下的生長,對提高種植效益、促進農業種植多樣化、保護環境、改善糧食安全都有益處。
  • 地下微生物是古老生命體殘餘生命?新研究證實一部分微生物來源
    然而地球生命並非只存在於地面上和海洋中,很多生命以特殊形式存在於極端環境中現在,一項新研究分析結果表明,一直生活在地底下的微生物起源可能比我們預想的更有趣,它們可能是古老生命體的殘餘生命,也就是說地底下一部微生物從古老大型生命體內分化而來。仔細一想,這種研究符合生命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