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早年的確是有九大行星,這也是我們從小接受的自然科學的教育中所必修的課程,但是這一切在2006年的時候被破壞了,由於在木星和土星的小行星帶中,以及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中,找到了很多規模不亞於冥王星的小行星,甚至還有比他大的穀神星,冥王星再屬於大行星就有些說不過去,因此在國際天文大會上做出修改,冥王星被剔除九大行星行列。
雖然有很多的天文愛好者反對,甚至他們希望能夠將冥王星重新收歸大行星的行列,但是科學本來就是十分嚴謹的,冥王星被踢出局已經成為了定局,成為了我們所公認的,目前在太陽系中,仍然有八大行星的存在,而其他與冥王星類似的小行星,則統統被稱為是矮行星,但科學的進步始終是不斷的,在科學家的不斷探究下,他們似乎又要重新認定九大行星的說法。
當然這次並不是要把冥王星重新收回來,而是他們認為,在冥王星的外圍,也就是在柯伊伯帶之中,還有一個規模很大的恆星還沒有被發現,而且根據研究推測,這顆大行星並不是太陽系的原生行星,而是由宇宙空間當中捕獲來的,這樣一種奇特的說法在科學家掀起了廣泛的爭議,被認為是最具奇幻的代表,他們認為這顆大行星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被太陽系所捕獲,如今依然存在於冥王星之外。
如果看過流浪地球的話,想必會對這個概念不陌生,在我們的宇宙空間當中,行星未必是圍繞恆星運動的星球,還有大量的流浪行星,他們原本也在自己的星系中圍繞恆星做公轉,但是由於受到天體運動等等影響,使得他被拋離,流浪在宇宙當中,早在2011年的時候,科學家就利用重力微透鏡法,證明了流浪行星的存在,並推測他們早在銀河系中的數量應該是恆星的兩倍還多。
一直以來流浪行星對於太陽系的影響就從來沒有中斷過,墨西哥州大學的數學物理科學教授保羅-梅森和他的學生,利用計算機模擬,而針對的事件就是在太陽系中遭遇到流浪行星的侵襲下所發生影響,根據測算出的模型來看,大部分的流浪行星就會被拋離太陽系,這個比例大約佔60%以上,他們雖然會對太陽系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卻並不是很大。
當然這些大部分都是規模不大的小流浪行星,因此不具有代表性,而真正有影響的是那些大的流浪行星,其中十分之一左右的機率會造成星系原有的行星偏離軌道,而其他百分之四十的行星則是會徹底的入住太陽系,或者說他們也並不是自願,而是被捕獲的,這一過程被稱為是軟捕獲,他們不會被太陽系彈射出去,相反他們進入以後,會影響太陽系部分的行星,致使他們被移出太陽系。
不過這個過程也基本上取決於流浪行星的屬性,根據現有的科學技術驗證來看,基本上在這漫長的時間當中,沒有超過海王星規模的流浪行星入侵太陽系,如果真的有的話,那麼會對太陽系原本的額平衡造成重大的影響,事實上目前的太陽系仍然在平穩的發展,沒有意外,所以這顆流浪星球所處的位置應該就在太陽系的邊緣地帶,那裡是位於冥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目前位於冥王星之外的未知地帶,雖然科學家在這個地方找到了很多不亞於冥王星的矮行星存在,但是對於這片地方的探索,仍然還在繼續,而且根據研究來看,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形成初期所形成的,在這個地方出了不少的小規模矮行星,還有很多的冰粒、碎片等等數不勝數,因此想要找到這顆流浪行星的位置,仍然是很困難。
由於這個地方的探測至今仍然繼續,所以這個推論目前也無法證實,不過按照目前現有發現矮行星的運動軌跡來看,至少是存在某一類行星相互影響的結果,根據一些軌跡出現偏差的矮行星來推測,這個流浪行星很有可能質量是在地球的十倍以上,而且他所攜帶的物質很有可能是和太陽系的完全不同,對於研究太陽系以外的天體,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至於是不是更大,仍然有待時間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