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真有「九大行星」,質量是地球10倍,專家推測不是沒有可能

2020-12-04 紅龍聊宇宙

太陽系早年的確是有九大行星,這也是我們從小接受的自然科學的教育中所必修的課程,但是這一切在2006年的時候被破壞了,由於在木星和土星的小行星帶中,以及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中,找到了很多規模不亞於冥王星的小行星,甚至還有比他大的穀神星,冥王星再屬於大行星就有些說不過去,因此在國際天文大會上做出修改,冥王星被剔除九大行星行列。

雖然有很多的天文愛好者反對,甚至他們希望能夠將冥王星重新收歸大行星的行列,但是科學本來就是十分嚴謹的,冥王星被踢出局已經成為了定局,成為了我們所公認的,目前在太陽系中,仍然有八大行星的存在,而其他與冥王星類似的小行星,則統統被稱為是矮行星,但科學的進步始終是不斷的,在科學家的不斷探究下,他們似乎又要重新認定九大行星的說法。

當然這次並不是要把冥王星重新收回來,而是他們認為,在冥王星的外圍,也就是在柯伊伯帶之中,還有一個規模很大的恆星還沒有被發現,而且根據研究推測,這顆大行星並不是太陽系的原生行星,而是由宇宙空間當中捕獲來的,這樣一種奇特的說法在科學家掀起了廣泛的爭議,被認為是最具奇幻的代表,他們認為這顆大行星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被太陽系所捕獲,如今依然存在於冥王星之外。

如果看過流浪地球的話,想必會對這個概念不陌生,在我們的宇宙空間當中,行星未必是圍繞恆星運動的星球,還有大量的流浪行星,他們原本也在自己的星系中圍繞恆星做公轉,但是由於受到天體運動等等影響,使得他被拋離,流浪在宇宙當中,早在2011年的時候,科學家就利用重力微透鏡法,證明了流浪行星的存在,並推測他們早在銀河系中的數量應該是恆星的兩倍還多。

一直以來流浪行星對於太陽系的影響就從來沒有中斷過,墨西哥州大學的數學物理科學教授保羅-梅森和他的學生,利用計算機模擬,而針對的事件就是在太陽系中遭遇到流浪行星的侵襲下所發生影響,根據測算出的模型來看,大部分的流浪行星就會被拋離太陽系,這個比例大約佔60%以上,他們雖然會對太陽系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卻並不是很大。

當然這些大部分都是規模不大的小流浪行星,因此不具有代表性,而真正有影響的是那些大的流浪行星,其中十分之一左右的機率會造成星系原有的行星偏離軌道,而其他百分之四十的行星則是會徹底的入住太陽系,或者說他們也並不是自願,而是被捕獲的,這一過程被稱為是軟捕獲,他們不會被太陽系彈射出去,相反他們進入以後,會影響太陽系部分的行星,致使他們被移出太陽系。

不過這個過程也基本上取決於流浪行星的屬性,根據現有的科學技術驗證來看,基本上在這漫長的時間當中,沒有超過海王星規模的流浪行星入侵太陽系,如果真的有的話,那麼會對太陽系原本的額平衡造成重大的影響,事實上目前的太陽系仍然在平穩的發展,沒有意外,所以這顆流浪星球所處的位置應該就在太陽系的邊緣地帶,那裡是位於冥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目前位於冥王星之外的未知地帶,雖然科學家在這個地方找到了很多不亞於冥王星的矮行星存在,但是對於這片地方的探索,仍然還在繼續,而且根據研究來看,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形成初期所形成的,在這個地方出了不少的小規模矮行星,還有很多的冰粒、碎片等等數不勝數,因此想要找到這顆流浪行星的位置,仍然是很困難。

由於這個地方的探測至今仍然繼續,所以這個推論目前也無法證實,不過按照目前現有發現矮行星的運動軌跡來看,至少是存在某一類行星相互影響的結果,根據一些軌跡出現偏差的矮行星來推測,這個流浪行星很有可能質量是在地球的十倍以上,而且他所攜帶的物質很有可能是和太陽系的完全不同,對於研究太陽系以外的天體,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至於是不是更大,仍然有待時間去驗證。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將擁有九大行星 科學家發現質量為地球10倍的行星
    話說我們的太陽系曾經有9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不顧全世界人類的情感,毅然藉口太小而將冥王星踢出了行星家族,從此我們的太陽系就剩下了8大行星。仿佛我們在告訴冥王星,總有一天我們會幹掉國際天文聯合會,讓你重回9大行星的家族。
  • 第九大行星或來自於太陽系外,質量堪比10個地球,哈勃能找到它嗎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這是人所共知的,原先說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是包括冥王星,但是冥王星已經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協會清出行星的行列,所以太陽系剩下了8大行星。但是前幾年有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一些柯伊伯帶天體的運行規律後發現那裡還隱藏著一顆行星,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的10倍大,然而這個星球的運行軌跡還不為人知,科學家們至今沒有發現這顆行星的影子。
  • 第九大行星推測:繞太陽一周要1-2萬年,質量是冥王星的5000倍
    那麼太陽系之中除了這已知的八大行星之外,是否還有別的行星存在呢?關於這個問題科學家一直在不斷努力的探索,而且在最近科學家更是找到了很多神秘的現象,很有可能證明太陽系之中還真的存在著第九大行星。其實在幾年前,美國科學家就曾經提出過,太陽系之中可能存在著一些神秘的行星,而且有可能存在著體積非常龐大的第九大行星,這個概率甚至達到了99%以上,也就是說這顆行星幾乎是存在的,但是這只是科學家的推測,卻並沒有找到任何的證據能夠證明。雖然說可憐的冥王星已經被降級成為了矮行星,但是科學家認為其實太陽系剛剛誕生的時候,應該存在著上百顆的行星。
  • 太陽系真存在第九大行星?確認還需更多證據
    太陽系真存在第九大行星?「第九大行星」,它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地球質量的10倍,沿「奇特的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環繞一周需時1萬年至2萬年。  美國宇航局首席科學家艾倫·斯託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這一發現表示了懷疑——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找到了幾千顆類似超級地球的行星,但沒有一顆系外行星的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行星科學家萊文森也表示:「在我的職業生涯看到過很多類似研究和說法,但事實證明都是錯誤的。」
  • 八大行星或再添一星?不是冥王星,質量超地球5倍?
    從古至今,人類對太空都有著無限的好奇,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突破,現在我們對太空已經有了更深的認知,不過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所了解到的,還只是九牛一毛,就連我們生活的太陽系,我們沒有底氣說真正知根知底。在幾十年前,所有人都以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其中排名第九的,就是現在的冥王星,而隨著越來越多與其體積質量相似的天體出現,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質疑,尤其是在質量比其大27%的鬩神星被發現之後,2006年冥王星正式加入了矮行星的隊伍,九大行星也變為了八大行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新證據:質量地球十倍 軌道奇異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5日消息,自從今年初發現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以來,科學家就一直在尋找能證實該行星存在的證據。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是一月初發現該行星的科學家之一。他前不久發推特稱,他已經找到了進一步的證據,能證明該行星的存在。這顆巨大的行星藏身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質量是地球的十倍,屬於與天王星和海王星類似的氣態行星。
  • 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存在原初黑洞,半徑5釐米質量是地球15倍
    科學家最新的研究顯示,太陽系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之所以一直無法觀測到,因為它可能不是一顆「行星」,而是原初黑洞,它的半徑約為5釐米,但質量卻是地球的5~15倍。海王星的無論直徑或體積均小於天王星,但質量卻大於天王星,大約是地球的專17倍。
  • 太陽系或存在第9顆行星,質量是地球10倍,天文學家推測來自系外
    然而在2008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天文學家們對行星下了新的定義,按照新的定義,冥王星就不再屬於行星行列,因此,冥王星被降級為了矮行星,從此,太陽系也由擁有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多年來,天文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冥王星之外是否存在難以琢磨的太陽系第9顆行星。但最近的一些新研究可能能夠證明這一神秘的「第9顆行星」是真實存在的。
  • 不是冥王星,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找到了?
    冥王星本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突然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引起了天文愛好者的質疑,近日,冥王星上發現有不明生物出現,本以為冥王星有望恢復行星身份,但卻有消息稱替代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找到了。  冥王星(天文行星)於1930年2月18日由克萊德·湯博根據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的計算發現。它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後來因為質量不足被降格為矮行星。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微型黑洞
    像上面這樣的噩夢般的場景自然是聳人聽聞的,但不太可能。相反,可能存在於我們太陽系的黑洞呈現出一種非常不同的形狀。五年的光學引力透鏡實驗數據揭示了大量的透鏡現象。在這些事件中,前面的物體被大質量的物體放大,這使天文學家能更好地觀察後面更遠的物體。這項調查試圖探測來自遙遠恆星和星系的亮度變化。它揭示了銀河系中一個奇怪的小群體,其質量是地球的0.5到20倍。
  • 太陽系邊緣或存在第九大行星 公轉一周需上萬年
    新行星運行軌道示意圖(右邊)。新行星運行軌道示意圖(右邊)。曾經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隨著2006年冥王星被降格為「矮行星」後而只剩八大行星。不過,美國科學家、「冥王星殺手」麥可·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20日宣布,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在太陽系邊緣可能「潛藏」著遙遠而巨大的第九大行星。
  • 太陽系邊緣發現新天體:真有「第九大行星」嗎
    (原標題:太陽系邊緣發現新天體:真有「第九大行星」)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它可能是個小黑洞,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
    而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學界一直議論紛紛的「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葡萄柚大小的微型黑洞。太陽系原本有九大行星,但在2006年的行星定義重新修訂後,冥王星(1930年發現)從太陽系行星降級為矮行星,為此引發了學界長期兩極爭論。其實在當初冥王星發現後,科學家就發現它和其他的行星有點不同。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自從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後,人類就從沒停止過尋找替代者的腳步,但可惜的是,至今沒有找到繼冥王星之後的第九大行星。曾經我們認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的盡頭,我們以為那裡將是一片虛無,但事實是我們錯了,那裡無比熱鬧,遍布著直徑幾公裡到幾千公裡的冰封行星,那裡就是柯伊伯帶。
  • 我們的太陽系或許存在第九大行星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取消在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的地位後,我們常識中「太陽系具有九大行星」便變為了「太陽系具有八大行星」,按距離太陽從近到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裡聚集著無數的小型、冰冷的天體,它們是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中沒有被利用上的物質材料。它們距離太陽至少有30個天文單位(即30個地日距離),並各自以不同的傾斜角圍繞以橢圓形軌道繞著太陽公轉。根據數學計算和計算機的模擬,科學家們推測柯伊伯帶存在這樣的軌道特徵都源於海王星在形成時處在距離太陽更近的軌道上,這個軌道大約比目前海王星與太陽的距離短幾個天文單位。
  • 發現了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天文學雜誌》研究員巴蒂金和布朗表示,他們通過數學模型和電腦模擬發現了一顆新的太陽系行星。這顆可能存在的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10倍,冥王星的5000倍,距離太陽超過900億公裡,比第八行星海王星遠了20倍,該行星繞太陽運行一周需時1萬至2萬年。如果該天體真的存在,將成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如果這一天體被證實,就重現了第八大行星海王星的發現過程。當年海王星也是先進行計算,從理論上發現,後得到觀測證實,所以被稱為「筆尖上的發現」。
  • 科學家:太陽系或將重回九大行星時代。冥王星又要成為大行星嗎
    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也是一顆圍繞著太陽旋轉的行星。這樣人們已知的太陽系中的行星從5顆增加到了6顆。它成為了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從此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被寫進了教科書,成為了人人皆知的科學常識。但是後來隨著科學家們對冥王星的不斷觀測發現,冥王星的質量非常的小。它並不具備大行星的特性。
  • 體積像保齡球,質量卻如10個地球,第九大行星或是這種類型的黑洞
    黑洞不會發光,只要它不吸收其他物質,那麼它的周圍也不會有吸積盤,它的周圍也不會有亮光出現,那麼我們也就無法看到它了,因此如果有黑洞到來,在它的引力場影響我們的地球之前,我們根本看不到它的蹤跡,然而當它對地球的影響被我們發現時,一切都已經晚了,因為地球很快就會被黑洞吞噬掉,我們人類也無法阻止什麼?以現階段我們人類的技術來說,命運也將和我們的地球一樣。
  • 太陽系的行星, 八大行星還是九大行星?
    國天文學家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將冥王星列入了九大行星之內。後來,發現冥王星的質量低於月球,被排除九大行星之外。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九大行星基本數據軌道半徑:149,600,000 千米(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行星直徑:12,742千米質量:5.9736e24 千克名稱來源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裡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
  • 太陽系九大行星為何變成八大行星 冥王星哪去了 專家:變「矮」了
    人們為了方便研究宇宙,把它劃分成許多區域,比如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等。我們人類的地球是屬於銀河系中的太陽系的。長期以來,在太陽系這個大家庭中,一直被認為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教科書上也是這麼寫的。但到2006年,太陽系九大行星被改為八大行星,沒有冥王星了。那么九個行星為何變成八個了?冥王星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