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子系統間可實現遠距離量子隱形傳輸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7日報導,幾年前,科學家們就成功地實現了光與光系統間的量子信息隱形傳輸。2006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實現了光和氣態原子間的量子信息隱形傳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用到了兩個相互獨立的玻璃容器,每個容器內包含有由數十億個銫氣態原子組成的雲團。他們首先朝第一個玻璃容器內發送雷射,接著,奇異的量子現象發生了:光和氣體相互糾纏在一起,這意味著它們已經建立了某種量子連接。這兩個玻璃容器都置於一個擁有磁場的房間內。當具有某一特定波長的雷射照射在氣態原子上時,原子內部最外層的電子會像磁針一樣指向同一個方向——朝上或朝下。
-
兩個原子的原子核為什麼距離那麼遠?電子怎樣維持原子的體積?
一、原子核太小了原子核跟原子比相差確實比較大,半徑差十萬倍左右,體積差約10^15倍,大概是一千萬億倍左右。這麼大的體積差距,質量卻集中到原子核上。這是早期科學家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直到盧瑟福做實驗發現了這個事實,依然令大多數科學家震驚。
-
世界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鍶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北京時間4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和丹麥科學家日前聯合研製出一款迄今走時最為精確的原子鐘。湯姆森解釋說,「一個原子通常由一個原子核和數個電子組成,這些電子在以精確的軌道圍繞原子核進行運動。如果將一束雷射聚焦於原子之上,我們可以使得這些電子在運轉軌道之間以精確的線路來回擺動。這就是原子鐘的鐘擺原理。」儘管這種精確度的提升幅度可能僅僅是一秒的數分之一或是短短的一瞬間,但這一瞬間的改進卻在超遠距離測量等領域中有著極大的應用潛力。
-
從最早的日晷到原子鐘,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它不損耗,不老化,振動周期比石英晶體短,所以原子鐘的精度遠高於以往任何一種鍾,而且還可以測量更精細的時間間隔。英國科學家最早研製的原子鐘是銫原子鐘。銫在早期原子鐘的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其超精細能距大,在微波波段的躍遷輻射相對容易測定,而且它只有一種穩定的同位素,避免了提純的麻煩。
-
世界上最精準的鐘:鍶原子光晶格鍾
鍾,是人類為了精準度量時間而發明的儀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對時間度量的精準性要求越來越高。從太陽升落、日晷、沙漏,到水鍾、機械鐘、石英鐘,再到原子鐘。鐘的發展,體現著人類在探索自然奧妙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超高智慧。目前,世界上最精準的原子鐘——鍶原子光晶格鍾,其穩定度已達10-18次量級,這相當於160億年不差一秒。
-
科學家們設定的「末日之鐘」是怎麼回事
「末日之鐘」每年都會重新調整,科學家們不斷吸納更新考量因素,如今的「末日之鐘」反映了科學家對核威脅、氣候變化、生化技術和其他新興科技領域的動態進行綜合評估後的結果。△ 「末日之鐘」設立以來每年的時間。來源: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其中,最接近午夜的是1953年美國試爆第一顆氫彈後的11時58分,而離零點最遠的是1991年冷戰結束後的11時43分。
-
「距離末日只差100秒」?世界末日鍾設立70年來調整了26次
1947年,世界末日鍾第一次出現在 《原子科學家公報》上,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脅的程度:12時整象徵核戰爆發,雜誌社根據世界局勢將分針撥前或撥後,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1947年,世界末日鍾首次出現在了《原子科學家公報》上,時間被設定在23時53分,距離午夜毀滅只差7分鐘。
-
「距離末日只差100秒」?世界末日鍾設立70年來調整了26次
1945年,參與研製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的一些科學家,還有17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創辦了一份《原子科學家公報》,旨在反對使用核武器。1947年,世界末日鍾第一次出現在 《原子科學家公報》上,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脅的程度:12時整象徵核戰爆發,雜誌社根據世界局勢將分針撥前或撥後,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
-
時空道宇低軌導航增強,勾勒高精時空藍圖
人類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從年月日到時分秒,從天文導航判方向,到慣性導航判區域,再到衛星導航判距離,經歷了從宏觀到微觀的發展變化。地基增強系統採用差分體制,即認為當移動接收站和基準監測站相距不遠時,兩者相對於某一顆導航衛星的衛星軌道、鐘差、電離層延時、對流層延時誤差是一致的。通過移動通信網絡或特種通信鏈路,將差分誤差發送至移動接收站,實現定位精度的提升。
-
光通信詳解,光通信結構原理及其優勢優點
然而,MAN等具有傳輸距離短、拓撲靈活和接入類型多等特點,如照搬主要用於長途傳輸的DWDM,必然成本過高;同時早期DWDM對MAN等靈活多樣性也難以適應。面對這種低成本城域範圍的寬帶需求,CWDM(粗波分復用)技術應運而生,並很快成為一種實用性的設備。對光通信來說,其技術基本成熟,而業務需求相對不足。
-
自由空間光通信和可見光通信市場及行情分析
自由空間光通信的最新趨勢受限於旨在改善通信傳輸數據流程和質量的先進編碼方案的引入和發展。自由空間光通信:市場推動力和限制因素自由空間光通信由於其提供的諸多好處而越來越受歡迎,包括安裝成本低、帶寬利用率高、數據傳輸速度快、連接性提高等。此外,自由空間光學技術也適用於軍事和商業應用,如電信。
-
我國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
2000萬年不差一秒我國銫原子噴泉鍾獲準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國際統一時間作修正 8月7日,國際計量局(BIPM)正式通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並運行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被接收為國際計量局(BIPM)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TAI)。
-
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原子鐘 3000萬年到3億年無誤差
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原子鐘 3000萬年到3億年無誤差 沒有最準,只有更準 空間冷原子鐘被放置在天宮二號的密封艙中,而在距離該飛行器近400公裡的地面,劉亮的團隊無時無刻不在為這台鐘忙碌著。 「不是說冷原子鐘做好了放到太空一通電就可以直接使用了,而是需要每天做海量繁複的工作。」劉亮說,「雷射要調到準確位置,才能把原子冷卻下來抓住,再用雷射把它推出去,然後還需要在合適的時間之內打開微波,在合適的時間關掉微波;在合適的時間打開雷射,在合適的時間返回信號……這一切都需要不斷調整。」
-
「末日之鐘」接近午夜 距離世界末日僅2.5分鐘
標誌人類危機的"末日鍾"撥快半分鐘,距離象徵人類滅亡的午夜12時,只有兩分半鐘,是1953年以來最接近"人類終結"。設立"末日鍾"的芝加哥《原子科學家公報》組織(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簡稱BAS)周四(26日)發出警告,美國新總統川普的言論,加上"全球安全面貌日益黑暗",使世界變得更加不安全,因此將象徵性的"末日鍾"(Doomsday Clock)調快30秒,距離世界毀滅來臨的午夜更近了,只剩下2.5分鐘。
-
北化:具有短雜原子活性點距離的PtCo@NCs可增強催化性能
該團隊前期針對多活性中心催化體系提出了「短活性位間距增強效應Commun. 2019, 55, 13602)基礎上,通過縮短不同種類原子活性位間距、增加活性中間體碰撞機會、進而顯著提高催化活性與穩定性。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 同在北鬥三號應用
日前,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第三、第四顆組網衛星,這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一臺高精度銣鍾和一臺星載氫鍾,它們的技術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來獲取精準時間頻率信號的設備,其研發涉及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中、美、俄等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
-
自由空間光通信的應用及前景
摘要:在雷射雷達、雷射制導和雷射大氣傳輸效應研究的基礎上,研發了大氣中的自由空間雷射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簡稱FSO)系統。通過比較它和微波通信及光纖通信的優缺點,說明了相互的互補關係。本文特別強調了FSO系統在解決寬帶網絡「最後一公裡」瓶頸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
宇宙中最遠的距離不是宇宙的盡頭,不同維度之間的距離才是最遠
然而科學家表示,這並非宇宙最遙遠的距離,最遙遠的距離是維度之間的差距。人類探索宇宙已經長達一百多年了,到目前為止我們都還不能探索到宇宙的邊界,因此很多人認為宇宙是漫無邊際的。根據科學家的介紹,宇宙目前的範圍大約是930億光年,因為人類只能夠探索到這麼大範圍的宇宙了。因此我們也常常用宇宙的盡頭來比喻一些遙不可及的事物,那麼宇宙真的有盡頭嗎?如果有,宇宙的盡頭是宇宙最遠的距離嗎?
-
今年「末日鍾」再被調整,距離末日還剩100秒?
「末日鍾」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於1947年設立,其作用就是顯示世界受到核威脅的程度。即:指針越是靠近午夜零時,人類距離核戰爭越近,等午夜零時的時候核戰爭便會爆發。他設立之初,指針就被調整在,距離零時七分鐘的位置,也就是說,一開始我們距離核戰爭,最長時間也只有七分鐘。自「末日鍾」設立以來,已經被調整了24次。
-
末日之鐘是怎麼回事
自從2015年1月以來,「末日之鐘」的時間一直停留在距離午夜3分鐘的位置。 【走時搖擺】 《原子彈科學家公告》於1945年創辦,其發起者是一群曾參與研製世上第一枚原子彈的美國科學家,該雜誌的宗旨在於反對使用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