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瓊劇愛好者在交流。
卜效村村民在練習唱瓊劇。
卜效村的文化室展示瓊劇文化。
卜效村隨處可見瓊劇元素。
如果可以用聲音來形容一座村莊,那麼位於定安縣新竹鎮的卜效村,一定是悠揚委婉的。
這座位於定安西南角的村落面積雖然不大,但與瓊劇的結緣已有170餘年之久,期間名伶輩出,戲迷廣泛,因此又被稱為「瓊劇村」「戲班村」。卜效村代代都有傳人走鄉串村演戲,至今沒有斷過。海南島解放後,瓊劇發展經歷了一個鼎盛時期,村裡光是教戲館就設了3個。現在,全村400多戶1000多人,平均每戶至少有一個人上臺演過戲。這不禁讓人好奇,這座村落的背後究竟有著多少與瓊劇相關的動人故事?
興起
開館授藝 唱戲聲晝夜不息
定安縣地方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崔開勇介紹,清朝時期,卜效村還是個不知名的小村莊,老百姓靠天吃飯,常常飽受乾旱之苦,加上土地貧瘠,生活十分艱辛。那時常有福建藝人到定安新竹、黃竹一帶傳授戲曲技藝,因此村民們對戲曲的興趣濃厚。
據《定安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藝人吳應欽來到卜效村,開了組建木偶戲團的先河,卜效村也因此發展起木偶瓊劇(瓊劇的前身)。隨著年代的變更,木偶戲轉變為用人扮相演出瓊劇,這時候的瓊劇表演,不僅有了真正的行頭,還會使用一些簡單的樂器及鑼鼓伴奏。
「那時在家務農日子也不好過,有些村民看到其中的機遇,便嘗試出去跟班演戲。沒想到,瓊劇竟慢慢成了他們的謀生之道。」卜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英居說。
隨著瓊劇一步步走向成熟,卜效村裡加入這個行當的村民也越來越多。據說,當時定安境內的學徒,或涉舟或步行,趕到卜效村一帶研學技藝。村裡開館收徒授藝、拉班組團演戲的勢頭也隨之走向新的高潮。
按照民俗習慣,當時開館授藝只能在祠堂裡進行。在卜效村同時開辦的多個教戲館,只好輪流在祠堂授藝,也因此形成了當時村裡「人停、場地不停,鑼鼓聲、唱戲聲晝夜不息」的熱鬧場面。
吳英居介紹,一般來說,那時候一期學藝45天,學成後大家互相挑選,結伴組團出去謀生,當時從卜效村出去的瓊劇團很多,但究竟有多少,至今未有考究。
發展
鼎盛期同時開出三個戲團
「同有傷心同哀思,怎忍娘娘心哀傷……」2020年12月3日,一入卜效村,一陣動人的曲調從不遠處傳來。走近一看,原來是95歲老人吳耿正在為村民們哼唱。
村口的Q版瓊劇人物插畫、展現當年戲臺場景的藝術長廊、介紹瓊劇唱段的藝術角……走進如今的卜效村,處處可見瓊劇元素。
吳耿正雖然年事已高,但唱腔依舊中氣十足,動作姿態戲韻猶存。「我從十幾歲起開始學習唱戲,那時村裡瓊劇氛圍特別好,大家都爭著搶著學唱戲,當時我們這群小孩做夢都想著有一天成為主角。」
吳耿正介紹,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無論走到海南島哪個市縣,只要提起卜效村或卜效村的瓊劇演員,都是名號響噹噹。聽說卜效村的戲團來唱戲,地方村民必然早早到場,提前佔座。「就連去劇團借衣服,人家一聽說我們是卜效的,都會立馬借。」
不僅如此,那時的卜效村一直有著完善的瓊劇傳幫教體系。內容不局限在唱戲,幕後的敲鑼、打鼓、化妝、點燈都有所涉及。「村裡重視瓊劇發展,常年都會開設培訓班。老一輩用心教,年輕人也很用心學,這也讓瓊劇的發展勢頭越來越高漲。」吳英居說,村民們學成技藝後,紛紛加入各個瓊劇團。這些人有的成為瓊劇表演者,有的從事幕後工作。
據村裡老一輩回憶,鼎盛時期,卜效村一期戲班能同時組3個戲團出去,如班主吳桂連和演員桂成、桂蘭、桂秀、桂月、桂和等組成的「桂」字班,由班主吳利連和演員利基、利梅、利珍等組建的「利」字班,由班主吳風和演員風文、風春組建的「風」字班……這些都是當年在定安響噹噹的大班。
傳承
多方合力保護卜效村瓊劇
新中國成立後,老藝人吳鳳文曾牽頭繼續組織卜效村的劇團到各地演出。20世紀50年代末期,劇團解體,1962年又恢復。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卜效村先後組織了12個民間業餘劇團,全村幾乎每戶都有人上臺演出過瓊劇。
海南島解放後,不少演員開始從卜效村走出去。在省瓊劇團,海口、定安、屯昌、東方、保亭、萬寧等地的瓊劇團,以及海南各大藝術學校都能看到卜效村人的身影。後來的幾十年間,卜效村陸續走出了多個瓊劇團。吳英居說,那時的卜效村,全村男女老少婦孺人人都會唱戲,人人皆為瓊劇演員。
細數其中,要說最傳奇的,莫過於老藝人吳鳳起一家。根據資料記載,吳家從祖上相傳到現在,已有十一代20多人從事瓊劇行業,因此也被譽為「瓊劇之家」。吳家還曾在1982年辦起一個瓊劇團,從演員到樂隊樣樣齊全,瓊劇對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從卜效村走出去的瓊劇表演隊也十分活躍,該村表演隊曾多次參與省級、縣級瓊劇表演比賽,獲得優異成績。20世紀末期,卜效村開始組織起老、中、青瓊劇活動小組,從娃娃抓起,為普及瓊劇而努力。
據《定安縣誌》記載,卜效村與瓊劇之間深厚的情緣,也得到了各級文化部門的認可。1991年,卜效村就被海南群眾藝術館確認為全省唯一「瓊劇村」。1996年,海南省文體廳授予卜效村「海南省民間文化藝術(瓊劇)之鄉」稱號。同年,卜效村還被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成為當時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村莊。
為了保護和傳承卜效村的瓊劇文化,2019年,定安縣住建局投入200餘萬元用於建設卜效村傳統村落,以瓊劇傳統文化為背景,聯合海南鐵路有限公司等多方資金共同建設卜效村廣場、瓊劇長廊、瓊劇壁畫等具有瓊劇特色的建築,這也讓瓊劇村裡的瓊劇故事重煥生機。
可以預見,無論時光如何變遷,瓊劇永遠都是這方土地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瓊劇仍將陪伴著卜效村成長,從不間斷。(記者 葉媛媛 通訊員 張博 圖\張博)
【來源:海南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