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卜效村:「瓊劇村」裡故事多 老幼婦孺皆可唱戲

2021-01-21 瀟湘晨報

村裡的瓊劇愛好者在交流。

卜效村村民在練習唱瓊劇。

卜效村的文化室展示瓊劇文化。

卜效村隨處可見瓊劇元素。

如果可以用聲音來形容一座村莊,那麼位於定安縣新竹鎮的卜效村,一定是悠揚委婉的。

這座位於定安西南角的村落面積雖然不大,但與瓊劇的結緣已有170餘年之久,期間名伶輩出,戲迷廣泛,因此又被稱為「瓊劇村」「戲班村」。卜效村代代都有傳人走鄉串村演戲,至今沒有斷過。海南島解放後,瓊劇發展經歷了一個鼎盛時期,村裡光是教戲館就設了3個。現在,全村400多戶1000多人,平均每戶至少有一個人上臺演過戲。這不禁讓人好奇,這座村落的背後究竟有著多少與瓊劇相關的動人故事?

興起

開館授藝 唱戲聲晝夜不息

定安縣地方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崔開勇介紹,清朝時期,卜效村還是個不知名的小村莊,老百姓靠天吃飯,常常飽受乾旱之苦,加上土地貧瘠,生活十分艱辛。那時常有福建藝人到定安新竹、黃竹一帶傳授戲曲技藝,因此村民們對戲曲的興趣濃厚。

據《定安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藝人吳應欽來到卜效村,開了組建木偶戲團的先河,卜效村也因此發展起木偶瓊劇(瓊劇的前身)。隨著年代的變更,木偶戲轉變為用人扮相演出瓊劇,這時候的瓊劇表演,不僅有了真正的行頭,還會使用一些簡單的樂器及鑼鼓伴奏。

「那時在家務農日子也不好過,有些村民看到其中的機遇,便嘗試出去跟班演戲。沒想到,瓊劇竟慢慢成了他們的謀生之道。」卜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英居說。

隨著瓊劇一步步走向成熟,卜效村裡加入這個行當的村民也越來越多。據說,當時定安境內的學徒,或涉舟或步行,趕到卜效村一帶研學技藝。村裡開館收徒授藝、拉班組團演戲的勢頭也隨之走向新的高潮。

按照民俗習慣,當時開館授藝只能在祠堂裡進行。在卜效村同時開辦的多個教戲館,只好輪流在祠堂授藝,也因此形成了當時村裡「人停、場地不停,鑼鼓聲、唱戲聲晝夜不息」的熱鬧場面。

吳英居介紹,一般來說,那時候一期學藝45天,學成後大家互相挑選,結伴組團出去謀生,當時從卜效村出去的瓊劇團很多,但究竟有多少,至今未有考究。

發展

鼎盛期同時開出三個戲團

「同有傷心同哀思,怎忍娘娘心哀傷……」2020年12月3日,一入卜效村,一陣動人的曲調從不遠處傳來。走近一看,原來是95歲老人吳耿正在為村民們哼唱。

村口的Q版瓊劇人物插畫、展現當年戲臺場景的藝術長廊、介紹瓊劇唱段的藝術角……走進如今的卜效村,處處可見瓊劇元素。

吳耿正雖然年事已高,但唱腔依舊中氣十足,動作姿態戲韻猶存。「我從十幾歲起開始學習唱戲,那時村裡瓊劇氛圍特別好,大家都爭著搶著學唱戲,當時我們這群小孩做夢都想著有一天成為主角。」

吳耿正介紹,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無論走到海南島哪個市縣,只要提起卜效村或卜效村的瓊劇演員,都是名號響噹噹。聽說卜效村的戲團來唱戲,地方村民必然早早到場,提前佔座。「就連去劇團借衣服,人家一聽說我們是卜效的,都會立馬借。」

不僅如此,那時的卜效村一直有著完善的瓊劇傳幫教體系。內容不局限在唱戲,幕後的敲鑼、打鼓、化妝、點燈都有所涉及。「村裡重視瓊劇發展,常年都會開設培訓班。老一輩用心教,年輕人也很用心學,這也讓瓊劇的發展勢頭越來越高漲。」吳英居說,村民們學成技藝後,紛紛加入各個瓊劇團。這些人有的成為瓊劇表演者,有的從事幕後工作。

據村裡老一輩回憶,鼎盛時期,卜效村一期戲班能同時組3個戲團出去,如班主吳桂連和演員桂成、桂蘭、桂秀、桂月、桂和等組成的「桂」字班,由班主吳利連和演員利基、利梅、利珍等組建的「利」字班,由班主吳風和演員風文、風春組建的「風」字班……這些都是當年在定安響噹噹的大班。

傳承

多方合力保護卜效村瓊劇

新中國成立後,老藝人吳鳳文曾牽頭繼續組織卜效村的劇團到各地演出。20世紀50年代末期,劇團解體,1962年又恢復。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卜效村先後組織了12個民間業餘劇團,全村幾乎每戶都有人上臺演出過瓊劇。

海南島解放後,不少演員開始從卜效村走出去。在省瓊劇團,海口、定安、屯昌、東方、保亭、萬寧等地的瓊劇團,以及海南各大藝術學校都能看到卜效村人的身影。後來的幾十年間,卜效村陸續走出了多個瓊劇團。吳英居說,那時的卜效村,全村男女老少婦孺人人都會唱戲,人人皆為瓊劇演員。

細數其中,要說最傳奇的,莫過於老藝人吳鳳起一家。根據資料記載,吳家從祖上相傳到現在,已有十一代20多人從事瓊劇行業,因此也被譽為「瓊劇之家」。吳家還曾在1982年辦起一個瓊劇團,從演員到樂隊樣樣齊全,瓊劇對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從卜效村走出去的瓊劇表演隊也十分活躍,該村表演隊曾多次參與省級、縣級瓊劇表演比賽,獲得優異成績。20世紀末期,卜效村開始組織起老、中、青瓊劇活動小組,從娃娃抓起,為普及瓊劇而努力。

據《定安縣誌》記載,卜效村與瓊劇之間深厚的情緣,也得到了各級文化部門的認可。1991年,卜效村就被海南群眾藝術館確認為全省唯一「瓊劇村」。1996年,海南省文體廳授予卜效村「海南省民間文化藝術(瓊劇)之鄉」稱號。同年,卜效村還被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成為當時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村莊。

為了保護和傳承卜效村的瓊劇文化,2019年,定安縣住建局投入200餘萬元用於建設卜效村傳統村落,以瓊劇傳統文化為背景,聯合海南鐵路有限公司等多方資金共同建設卜效村廣場、瓊劇長廊、瓊劇壁畫等具有瓊劇特色的建築,這也讓瓊劇村裡的瓊劇故事重煥生機。

可以預見,無論時光如何變遷,瓊劇永遠都是這方土地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瓊劇仍將陪伴著卜效村成長,從不間斷。(記者 葉媛媛 通訊員 張博 圖\張博)

【來源:海南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張家畈鎮最能忽悠的人,稱帝做皇帝十餘年,就連老幼婦孺都不放過
    說起張家畈鎮最能忽悠的人,那可就不得不說一位名叫丁興來的人來,因為他可不是一般人,並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還稱帝做皇帝做了十餘年,別的暫且不用多說什麼,試問會忽悠的人那麼多,又有幾位能把自己忽悠稱帝做皇帝的呢?或許,就算是有的話,那肯定也就是封建王朝的古時候了吧?
  • 王圪墶村:莊戶人的崑曲夢
    以前,王圪墶村人平日裡種地、打魚、織葦,農閒的時候藝人們就教徒弟一起唱崑曲。王圪墶村緊鄰大清河與白洋澱,老一輩崑曲藝人們就坐著小船,在白洋澱的各個碼頭、村落之間輾轉著搭班唱戲,有時候晚上戲臺子就搭在船上。郭蓬萊、王樹雲、樊志清、邱惠亭等人都是當年北方崑曲的名角。
  • 南京大屠殺中,為何有那麼多老弱婦孺被害?一位倖存者說出了原因
    而在長達6周的血腥屠殺中,南京城卻有多達30餘萬軍民慘遭屠戮,這其中大部分是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和無辜平民。在這場慘劇中,為何有如此多的老弱婦孺慘遭殺害呢?為什麼事前他們不撤離呢?一位名叫路洪才的倖存者說出了原因。1937年11月,日軍糾集20餘萬人大舉向南京進逼,中國守軍節節敗退,從句容南逃經過南京雨花門紅土山街道的潰兵和難民越來越多。
  • 美「海豹」突擊隊員被揭老底,涉嫌殺死未成年俘虜、射傷老幼婦孺
    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一名軍人因涉嫌殺死未成年俘虜、射傷手無寸鐵的老幼婦孺而受到指控、激起公憤。總統力挺下,他保住軍銜待遇,體面退伍。美國媒體27日披露他的戰友接受內部調查問話的資料。這名軍人名為加拉格,現年40歲,上士軍銜。
  • 八裡巷慘案:女匪首率匪眾屠村,700多人慘死,婦孺老少無一例外
    而在有些時期人們對於善惡的關注很少,那便是戰亂的年代,在這樣混亂的年代裡,保命是最重要的,也是在這樣的一個年代裡,人們更容易走上歧路。在我國近代歷史之上,有過一段軍閥和土匪橫行的年代,在當時我國不少地方都飽受匪患的侵擾,百姓們也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在這之中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女土匪頭,她以殘忍而著稱,屠殺村莊,老少病弱全都不放過,那她究竟是為何會這樣呢?
  • 走近「中國謎語村」:猜謎招親廣流傳 世間萬事皆可成謎
    「中國謎語村」青林寺村 周星亮 攝這個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謎語來自」中國謎語村「——青林寺村。這個地處湖北宜都市高壩洲鎮的小村落,早已沒有了寺,卻比寺更神秘,它的神秘就來自於「謎」。航拍青林寺村周星亮攝這個千餘人的村落裡,是中國第一部關於一個村落的謎語集和謎歌集的誕生地,村民從小孩到老人,幾乎人人會猜謎,個個能承傳。
  • 馬陸和建村的扶貧故事
    到崗那天,從鄉政府出發25公裡,兩個多小時,經過一條條坑窪不平的鄉間土路,穿越近乎原始狀態的村落,毫無生機。到了建村,馬露望著主任,村主任望著馬露,他笑著對馬露說:「我們建村路不好走吧?」,這是他對馬露說的第一句話。後來,馬露就成了他們家的一員,和主任一家一相處就是三年,有時候加班人多了,馬露還得轉移到其他村民家裡借住。
  • @定安人,3月份停電公告來了,快看看有你家嗎?
    10kV翰林線大山支線章塘分支線  停電範圍:裡堆#2公變、村仔公變、山有六#2公變、軍田公變、對耳石2#公變、山有六公變、柑株公變、後埇公變、裡堆公變、牛埇坡公變、北鬥公變、對耳石公變;章塘、坡上園2#、美種、沙頭嶺公變。
  • 追尋山西呂梁山抗日模範村「石像村」
    抗戰初期,石像村僅有百戶人家,就有108位村民主動參加抗戰,23位血灑疆場,為國捐軀,用生命和熱血在這塊紅色大地上,譜就了一曲又一曲民族壯歌,鑄就了紅色孝義的一個又一個忠魂。 為了表彰石像村人民對抗日戰爭的貢獻,1938年,石像村被孝義縣抗日民主政府命名為「抗日模範村」。 「石像小學人人皆知革命烈士的名字,3至6年級的同學都能講革命烈士的故事。」
  • 十年一劍敘晚村
    呂留良(1629—1683)字莊生,又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翁、南陽布衣,浙江崇德人。晚村一生著述頗豐。由於特定的政治背景,晚村詩集向來以鈔本傳世。這就造成了詩集的流傳難、保持原貌難、保存完整難等問題。
  • 通訊:空巢村裡「老弱婦孺」的孤獨守望(圖)
    中新網寧德10月12日電 題:空巢村裡「老弱婦孺」的孤獨守望  作者 李松 呂巧琴 葉茂    福建省福鼎市疊石鄉丹峰村,一個逐步陷入困境的「空巢村」。看病難、辦事難、出行難、慰藉難等,都困擾著獨守家園日夜翹首盼望親人歸來的人們。  丹峰,一個距福建省福鼎市區約30多公裡的偏遠村莊,地處閩浙邊界。
  • 陵水坡村:一抹「紅色」帶出多彩生活
    漫步村中,滿目所見皆是歷史變遷的印記:村道多了路燈,門前多了家規家訓木牌,屋後多了花草,村裡多了民宿。曾經的土路變為寬敞乾淨的水泥路,茅草屋也變成了小平房,低矮破舊的小學也變成了嶄新美麗的現代化學校。
  • 成都新津公安民警駐村故事:把他鄉當故鄉
    身在城門村的他首先做的就是融入城門和審視城門。城門村距離縣城上百公裡,大部分地區沒有信號,用水是山上水源牽水管,用電是小水電經常停電,村組道基本都是泥土路,村民主要收入是花椒、核桃。剛到城門村的時候村委活動室正在建設,趙文武租住在村民空置房屋中。
  • 泰山景區曹家莊村建設首批地質文化村
    典型現象或地質關係類地質遺蹟以展示典型地質現象和地質體間的接觸關係為主,有較重要的地質科學研究及地球科學普及價值,主要包括巖體中的捕虜體和節理兩種地質現象,捕虜體現象主要分布在村莊內河床底部及水庫南側山坡,典型節理地質主要分布在村莊南西側山坡及村北山溝內。(曹家莊村河道。)(曹家莊村河道裡的巖石。)
  • 安徽又一古村走紅,位於宣城的「造紙村」,宣紙從這裡誕生
    而小嶺村則是宣紙的主要原產地,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千年古村落。小嶺村,位於涇縣縣城西偏北10餘公裡的山區,隸屬於丁家橋鎮,境內群山環繞,山巒疊嶂,溪水川流不息,有「九嶺十三坑」之稱。村口有一棵老青檀樹,正是因為青檀樹,這裡才成為宣紙的故鄉。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纖維柔韌綿密,質地純正,遠遠優於他地,而這恰恰是製作宣紙必需的製漿材料。
  • 婦孺造句和解釋_婦孺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婦孺(fù rú)。近義詞有:婦幼。 [老舍《四世同堂》:「日本人要節省糧食,所以任憑婦孺出走。」] 婦孺參考例句: 1、老弱婦孺皆受益,又防又治社區醫。 2、婚姻法的宣傳,要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 「我的扶貧故事」使命在肩 不負韶華|惠水縣斷杉鎮定理村駐村第一...
    我叫吳弘毅,2019年11月,在組織的安排下,從黔南州生態環境局選派到惠水縣斷杉鎮定理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使命在肩,不負韶華,到村後立即向村支兩委和其他駐村幹部交流諮詢,謙虛討教,第二天便和網格員深入群眾家中開展遍訪了解情況,極力克服少數民族語言不通的困難,很快熟悉了環境、熟悉了村情,較短時間內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 陳家園村:蕭山雨具生產專業村
    聽說陳家園村有30多家雨具生產企業,在新街有雨具專業村之說,現在你只要到蕭山的任何一家商店裡看雨具,那十有八九是陳家園村企業生產的。
  • 真實的湘南恐怖殭屍村傳說
    殭屍村的「村民」清朝野史,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有出現殭屍的故事:清朝初年,湘南西邊,有一個靠山的小村落,整個村子兩百多戶人家,七百多人都是殭屍。這些殭屍,喜吃活人血肉,其身溼潤腐爛,全身皆發出黴味般的惡臭......本來這是一個很普通的村子,大部分人以打獵為生,一部份人種點野菜地瓜之類生活。村中有個叫成三的年輕人,平日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又喜歡調戲別人老婆,常被村人追打羞辱,因此就躲在山中苟活,利用晚上回村偷些東西過活。全村人都對他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