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加速 A股基因產業直追海外巨頭

2020-12-06 證券之星

你會不會因為酒精或者牛奶過敏?來一次基因測序馬上見分曉。基因測序作為體外診斷的重要分支、精準醫療的核心領域,被寄予「逆天改命」的使命。隨著華大基因IPO上市及貝瑞基因重組天興儀表完成,A股基因板塊迅速崛起。伴隨而來的基因雲平臺、基因資料庫、人類基因組……未來將在精準體檢、飲食指導、基因相親、保險等各行各業造福人類。

基因產業開啟高增長

據粗略統計,目前A股市場真正涉及基因產業鏈的公司共計44家。就今年前三季度業績來看,31家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同比上升,佔比70.45%;13家公司業績同比下降,佔比29.55%。若從產業鏈布局來看,華大基因、貝瑞基因屬於國內手握基因測序儀設備的技術優勢、提供測序服務、積累大數據等從而實現產業鏈延伸布局的行業龍頭,科華生物、達安基因、迪安診斷、安圖生物等9家公司則屬於上遊提供體外診斷試劑公司。而美年健康、益佰製藥、信邦製藥等則以提供醫療服務為主。

綜觀上述44家布局基因產業鏈的公司,除華大基因、貝瑞基因擁有測序儀設備和測序服務的先發優勢外,紫鑫藥業、西隴科學、安科生物、樂普醫療、新開源、以嶺藥業、麗珠集團等公司則多通過併購介入基因測序板塊,進而在產業鏈的上、中、下遊進行布局。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約為54億元,預計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百億元,年複合增長率在20%至25%之間。並且,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和二孩政策的開放,NIPT(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需求不斷上漲。

A股兩大基因龍頭

目前就我國市場來看,華大基因可謂基因產業鏈上中下遊一體化的企業。其先在2010年向美國Illumina公司購買了128臺HiSeq2000測序儀,後於2013年通過收購原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而掌握上遊測序儀領域,打破測序儀被國外壟斷的局面,也讓華大基因在行業內擁有了先發優勢。

深諳技術的重要性,華大基因近期不僅積極建立華大基因北方中心,打造海洋生物基因測序平臺,而且旗下華大生命科學院還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喬治·丘奇共同建立了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基因解讀將是現階段決定測序產業鏈發展的關鍵要素。這意味著數據的積累至關重要,基因資料庫的建設成為解讀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或許早已嗅到其中的「奧秘」,華大基因此前便透露將與阿里雲利用各自在測序儀和計算分析的優勢,在2018年分析交付10萬個中國人的全基因組數據。

再看貝瑞基因。自今年8月完成借殼上市以來,貝瑞基因就備受矚目。資料顯示,貝瑞基因在基因檢測和腫瘤分子診斷領域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在先天性遺傳疾病篩查和診斷上,貝瑞基因開發出具有全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貝比安無創DNA產前檢測技術,最早實現了胎兒染色體疾病的無創式產前檢測。該公司亦是國內首家取得美國Illumina的NIPT系統認證的公司,目前國內僅有兩家,另一家是華大基因。

事實上,華大基因與貝瑞基因目前的主要營收和利潤來源正是其NIPT服務,毛利率分別為75.94%、61.87%。

測序儀國產化是趨勢

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是,測序儀國產化不斷被提及。毫無疑問,若掌握了上遊技術含量較高的測序儀技術,成本將大幅下降,市場規模亦將提升。近日,華大基因旗下華大智造自主研發推出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就頗受市場關注。

在此之前,由南科大賀建奎教授領銜的瀚海基因就已攻破國外壟斷的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於今年7月底發布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單分子基因測序儀GenoCare,該儀器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用於臨床應用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將於2018年初實現量產。

近日,由南科大、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浙大婦產科醫院等多家單位聯合完成的第三代單分子測序儀無創產前檢測研究顯示,GenoCare可成功應用於NIPT(無創產前檢測),檢測準確率高達100%。據介紹,這是我國首次成功運用完全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進行NIPT檢測,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利用單分子測序技術進行NIPT臨床檢測獲得成功的案例。「公司目前正在申請醫療器械資格證,待獲得證書後,就可在醫院出具儀器的檢測報告。」瀚海基因董事長助理肖宙對記者表示。

賀建奎更是提出了100美元基因組改變世界的概念,希望用100美元讓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基因身份證,幫助每個人在看病的時候提供更為準確的醫療診斷和數據解讀。

基因資料庫的發展還牽涉信息安全。據了解,目前主流基因測序公司主要依賴與第三方IT供應商合作建立基因雲平臺,如去年華大基因將BGI Online部署在阿里雲形成生物信息分析平臺,類似的還有貝瑞基因的「神州基因數據云」、安諾優達的「安諾雲」等,通過第三方專業的技術儲備確保基因信息的安全。

隨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測序儀接連誕生,測序費用的下降和時間成本的銳減,未來實現個人基因組身份證和基因檢測全國城市全覆蓋指日可待。我國在該領域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全球龍頭的商業模式

與國內基因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不同,發達國家基因行業的發展已初具規模。要說全球基因測序行業的發展模式,就不得不提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Illumina公司,其憑藉掌握測序設備核心技術的優勢,通吃基因全產業鏈。

Illumina於2014年1月推出公司首款基因測序儀HiSeq X Ten,一舉將基因測序成本大幅降至1000美元。該測序儀被外界美譽為「裡程碑式的產品」。

2015年,該公司就成為全球基因測序行業的龍頭企業,市場份額高達71%。Thermo Fisher(賽默飛世爾)和Roche(羅氏)則分別以16%和10%的份額位列行業第二、第三位。目前,Illumina和Thermo Fisher的市值分別為313.28億美元、775.24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華大基因目前主要使用的二代測序儀及試劑耗材正是來自於Illumina和Thermo Fisher公司,其2016年採購佔比分別為25.93%、12.57%。貝瑞基因則是通過與Illumina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發了NextSeq CN500測序儀,並於2015年推向市場。該測序儀不僅使貝瑞基因實現掌握上遊測序儀的技術優勢,還使其擁有了高達70%的國內市場佔有率。

據權威機構統計,截至2016年,Illumina的市場份額已增長至83.90%。Thermo Fisher和Roche則分別為9.90%和5.20%。

在產業鏈布局上,Illumina更是不甘落後。2013年,Illumina就開始向產業鏈中下遊延伸。如今,Illumina已是覆蓋上遊測序設備、中遊測序服務、下遊生物信息分析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供應商。

Illumina第三季度財報頗為亮眼,前三季度累計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19.75億美元、6.5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02%、94.10%。毛利率為65.0%。

一些網際網路巨頭也涉足其中。比如,Google雲開發了專門的Google Genomics,適用於對基因數據進行雲存儲的程序接口進而方便使用;Amazon成立了AWS基因資料庫,通過在雲平臺端積累資料庫助力基因分析。

據Illumina預測,目前全球基因檢測市場容量為200億美元,其中下遊臨床檢測和科研服務分別佔據了超過70%和25%左右的市場。就全球市場增長速度來看,亞洲是基因測序市場增長最快的市場,其中中國和印度的市場增長率均超過20%,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

相關焦點

  • 中國半導體產業如何加速國產化
    好消息是,此刻正是中國投資半導體產業,進而調整中國半導體產業結構的好時機。半導體行業有一個被稱為「矽周期」的周期,每隔三到五年就會重複一次繁榮到蕭條。半導體市場目前正在繁榮波段。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測,2020年半導體生產設備市場較2019年會增長15%,增至549億美元(約人民幣384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 這產業海外巨頭佔據八成市場,這些上市公司要爭一口「氣」
    我國特種氣體下遊細分領域佔比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根據卓創資訊的預計,2018年至2022年中國特種氣體市場規模將以平均超過15%的年增長率高速增長,到2022年中國特種氣體市場規模將達到411億元,特種氣體將為中國新興產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 布局加速!我國基因治療產業現狀及趨勢簡析
    基因治療產業或將成為抗體藥物之後未來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我國產業創新活躍度不斷增強,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但同時上遊產業鏈核心環節卡脖子現象依然嚴重,亟待突破。據統計我國目前基因治療領域累計企業489家,絕大部分集中在藥物研發領域。我國基因治療領域中遊藥物研發企業近年來不斷實現突破,如cart領域的南京傳奇、科濟生物、博生吉、藝妙神州等;基因編輯領域的博雅輯因;溶瘤病毒領域的上海希元、澳元和力等企業均實現臨床及產品研究的突破。同時對於藥物研發的規模化生產能力,目前企業雖加速布局,但整體市場空間尚需時日才能完全釋放。
  •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正式上市 打造MEMS產業鏈國產化的中國...
    8月10 日,科創板半導體晶片設計領域再添一黑馬公司,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正式上市,作為中國MEMS產業鏈中唯一一個全國產化平臺,這家具備半導體基因的研髮型公司成功登陸科創板,再次彰顯了科創板助力「中國芯」持續發展的又一力證。敏芯股份是誰?為何能成為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
  • 納思達智能製造再下一城 雷射印表機產業園建設加速推進
    隨著這一項目的加速推進,中國高端裝備智能製造領域將再添碩果。裝備製造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是強國之基、富國之本,先進位造業特別是其中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近十年來,為加速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我國以」工業4.0″、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等頂層設計和相關政策驅動,在航空、軌道交通、智能電網、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均取得進展印表機作為具有高技術壁壘的電子設備,曾被日美巨頭長期壟斷,納思達率先突破壁壘,填補國產化空白,並將實現智能製造,在國家高端裝備製造進程中意義非比尋常,也因此備受關注。
  • 寶萊特發力血液淨化產業 年產400萬套血液透析器未來將擴產5倍
    這是寶萊特在公布收購蘇州君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蘇州君康」)後,首次發布血液透析全產業布局戰略。 蘇州君康主營產品為血液透析膜和血液透析器,其中血液透析膜是透析器的關鍵材料,蘇州君康擁有血液透析器最新的技術,且年產量達400萬套,此前主要銷往國外。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君康是國內首家完全掌握PES膜材拉絲工藝的生產企業,技術工藝在國內領先。
  • 半導體材料國產化進程加速 高純靶材企業迎機遇
    高純濺射靶材是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而興起,美、日企業對核心技術嚴密把控,掌握行業主導權,並且全球半導體工業的區域集聚性造就了濺射靶材企業的聚集度同樣較高。下遊領域包括半導體、平板顯示、太陽能LOW-E玻璃等,全球靶材市場規模呈現快速成長的勢頭。
  • 汪建對話郭臺銘,華大基因為何讓富士康生產測序儀?
    國內的基因測序企業多以第三方測序服務供應商的模式布局中下遊,測序實驗室是中國基因市場的主要增長份額。如何提升基因產業的製造能力、市場競爭力?是本土眾多企業努力的方向。  3月2日,一篇題為「富士康將為華大基因批量生產儀器設備」的文章引起行業內人關注。一個是「基因測序巨頭」,一個是「晶片工廠」,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要「抱團合作」了,這將給中國基因產業帶來哪些變化呢?
  • 石英材料:重要的半導體輔材,國產替代加速
    ▌產業轉移,電子級石英材料國產替代加速以半導體石英為代表的高端石英市場被海外企業把持目前全球高端石英玻璃市場(尤其是以半導體、光通訊為主的電子級石英玻璃市場),主要還是由賀利氏、邁圖、東曹、昆希等海外龍頭企業掌握,其均具備獨特的技術優勢
  • 中國核電三巨頭加速海外搶灘布局
    原標題:中國核電三巨頭加速海外搶灘布局  中國核電「走出去」再下一城。當地時間10月14日,羅馬尼亞政府部際核電項目「談判委員會」正式宣布:中廣核成為羅馬尼亞Cernavoda核電站3、4號機組項目(以下簡稱「羅核項目」)的「最終投資者」。據了解,10月17日,中廣核還將依照此結果,與羅馬尼亞國家核電公司籤訂該項目建設意向書。
  • 燃料電池行業深度報告:需求、技術、國產化
    第二階段:後補貼階段(2025 年以後):補貼階段 FCV 產銷量將迅速擴張, 產業降本驅動力由「國產化」為主向「國產化+規模化」雙重驅動轉變,燃 料電池核心部件、氫氣成本將快速下降。預計 2025 年前後,在國內氫氣 資源優勢地區,燃料電池整車有望實現全生命周期成本持平甚至低於燃油 車,屆時成本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氫燃料電池產業將更加趨於市場 化,加速在重卡等商用車領域的替代進程,並向乘用車拓展,2030 年前後 整車市場規模達到百萬輛,市場規模達到萬億,系統成本降至 1 元/W 以下。
  • 盤點近期我國基因測序產業發展十大動態
    測序儀器國產化 奠定基因測序行業創新發展基礎  5月26日,北京舉辦了「基因測序賽道掃描沙龍」會,從事醫療投資和基因組醫學研究的學者對基因測序產業發展道路上可能碰到的技術瓶頸進行了相關討論,明確了國產基因測序的產業現狀,規劃了未來產業發展的路線,希望通過實現測序設備國產化
  • 中國化工巨頭加速全球布局圖「破壁」
    從創立之初生產滌綸化纖布到涉足滌綸紡絲,2002年聚酯直紡投產,再到舟山的煉化項目,榮盛控股沿著產業鏈一路向上。「每個產業環節的發展都會發現上遊商機。」榮盛控股辦公室主任盧銘說,越向上遊發展,資金、技術、政策等門檻也不斷提高,「我們決定與主要競爭對手強強聯合」。盧銘口中的「對手」,主要指總部同在杭州蕭山區的恆逸集團,雙方在PTA項目上的協作成為行業佳話。
  • 電子行業:MEMS迎物聯網浪潮 國產化加速
    國產化率低,未來進程有望加速。目前國內市場前10廠商佔據的份額中僅6%屬於國內廠商。但國內廠商當前已經具備主流MEMS器件的生產能力,同時產業鏈不斷走向成熟。未來,受益於政策的支持、疫情和貿易摩擦倒逼下的國產化訴求、科創板成立帶來的有利融資環境等優勢,MEMS產業鏈國產化進程有望加速。  國內MEMS聲學器件率先實現由追趕到超越。
  • 科技巨頭再到A股「選秀」,10萬股東樂翻天
    來源:Wind資訊2020年伊始,網際網路巨頭布局A股悄然加速。BAT作為國內三大網際網路巨頭,他們的一舉一動無時不刻不牽動著投資者的心。繼百度入股宇信科技天,騰訊表示直接持股東華軟體。1月9日晚間,東華軟體與7家單位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推進寧波鯤鵬5G產業生態建設。
  • 光子產業進入爆發期:巨頭加持,加速布局新賽道
    加速布局「新賽道」由於這一技術未來將在數據通信、生化醫療、自動駕駛、國防安全等大顯身手,光子技術正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歐美一批傳統集成電路和光電巨頭通過併購,正迅速進入光子領域搶佔高地,以傳統半導體強國為主導的全球光子產業格局悄然成形。
  • 杭州「網上自貿區」獲批 電商巨頭開闢新戰場
    根據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跨境電商產業研究報告2014》顯示,去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交易額為2.7萬億元,同比增長28.8%。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讓各大電商巨頭自去年起就紛紛加速布局。政策利好也應時而來。3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這個被稱為「網上自貿區」的試驗區,試圖破解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難題。
  • 電子行業:MEMS迎物聯網浪潮,國產化加速,維持「看好」評級
    國產化率低,未來進程有望加速。目前國內市場前10廠商佔據的份額中僅6%屬於國內廠商。但國內廠商當前已經具備主流MEMS器件的生產能力,同時產業鏈不斷走向成熟。未來,受益於政策的支持、疫情和貿易摩擦倒逼下的國產化訴求、科創板成立帶來的有利融資環境等優勢,MEMS產業鏈國產化進程有望加速。
  • ...液晶玻璃基板國產化,已成為中國最大、世界第四的玻璃基板生產商
    東旭光電在光電顯示、石墨烯和新能源汽車3個方向均實現新突破,通過加速轉型升級打開了成長新空間。 「一片玻璃揚國威」 作為國內最大的光電顯示材料生產商,東旭光電在業界素有「一片玻璃揚國威」的美譽。該企業在光電顯示領域成功打破了國際巨頭的壟斷,實現了液晶玻璃基板國產化,已成為中國最大、世界第四的玻璃基板生產商。
  • 豐田向國內供應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行業商業化進程加速
    在燃料電池催化劑領域,海外企業處於領先地位,已經能夠實現批量化生產,而且性能穩定。其中英國JohnsonMatthey和日本Tanaka(本田燃料電池車Clarity催化劑供應商)是全球鉑催化劑的巨頭。我國催化劑核心材料長期依賴高成本進口,嚴重製約了我國氫能源產業的自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