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拓撲絕緣體:電子的自旋和動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2020-12-03 博科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科技#系列徵文

某些材料,如銅,導電性能很好,而其他材質,如玻璃,則不能。一種稱為拓撲絕緣體的特定材料,部分類似於其中一種,部分類似於另一種,行為類似於表面上的導體和內部絕緣體。由於拓撲絕緣體具有獨特電子特性,以及它們在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潛在用途,甚至可以作為量子計算機的電晶體,美國能源部(DOE)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對研究這些材料中導電錶面電子兩種特性之間的特殊關係很感興趣。

在拓撲絕緣體中,每個表面電子的自旋和動量是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至於用科學的說法,它們是相互鎖定的。Argonne材料科學家Olle Heinonen說:自旋動量鎖定就像擁有一個籃球,它必須根據它在球場上的軌跡在特定方向上旋轉。因為電子也攜帶磁矩,所以可以使用自旋動量鎖定來非常有效地操縱磁系統。拓撲絕緣體的電子結構,包括自旋動量鎖定的細節。為了探索拓撲材料中電子的新行為,Argonne科學家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合作。

科學家們共同進行了一項傳輸實驗,為拓撲保護的電子結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Heinonen和前Argonne博士後研究員Shulei Zhang描述了在輸運實驗中,施加在拓撲絕緣體薄膜平面上的磁場,如何在垂直於外加電流的方向上產生電壓:一種被稱為非線性平面霍爾效應的現象。通過改變磁場的方向和強度,研究人員可以從產生的電阻信息中確定電子在它們的動量和自旋方面如何分布。

如果知道施加在不同方向的磁場,會如何影響所測得的非線性霍爾電流,就可以使用該理論模型來繪製電子的動量和自旋如何分布。然後,由於可以更精確地看到電磁場如何與表面傳導電子相互作用,可以獲得更詳細的拓撲絕緣體表面電子結構信息。非線性平面霍爾效應和具有自旋動量鎖定的拓撲表面態之間的聯繫是一種「宏觀-微觀關係」,其研究發現已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

博科園|研究/來自:阿貢國家實驗室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DOI: 10.1103/PhysRevLett.123.016801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拓撲絕緣體簡介
    這些態受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不會受到雜質和無序的影響,由無質量的狄拉克(Dirac)方程所描述。理論上預言,拓撲絕緣體和磁性材料或超導材料的界面還可能發現新的物質相和預言的Majorana費米子,它們在未來的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中將會有重要應用。拓撲絕緣體還與近年的研究熱點如量子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等領域緊密相連,其基本特徵都是利用物質中電子能帶的拓撲性質來實現各種新奇的物理性質。
  • 彭海琳丨拓撲絕緣體:基礎及新興應用
    經過數十年的深入研究,拓撲絕緣體在理論基礎、材料體系、製備方法、物理性質、新型應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從紅外到太赫茲頻段的超寬頻響應使拓撲絕緣體在微電子、光電子及自旋電子學等方面具有令人矚目的應用前景。由此,系統總結拓撲絕緣體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對推動其實際應用至關重要。電子學和微電子學在20世紀取得了重大成就。
  • 拓撲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第一作者,現為杜克大學博士後的楊可松解釋說,這項工作的原始思想是尋找一種簡易並有效的方法從海量電子結構資料庫中尋找拓撲絕緣體。他們通過定義負能隙表徵反轉能帶結構以識別拓撲絕緣體,並通過分析自旋軌道耦合的物理本質,進而發現拓撲絕緣體在能帶反轉點(動量空間)的能隙差值(非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軌道耦合計算之間的差值,ΔEk)隨著晶格參數的略微變化近乎不變或者變化相對較小。
  • 拓撲絕緣體的神奇世界(進階篇)
    圖中圓環的表面沒有旋,因此是拓撲平凡的絕緣體。這個所謂的旋其實是矢量的卷繞數,winding number。圖中給出了winding number為0,1,-1的情況。我們發現在一個沒有旋的矢量場中可以生出一對winding number為1,-1的旋,如同真空中可以激發出正反電子一樣。兩個winding number相反的旋也可以碰撞在一起最後「湮滅」。
  • 科學家研製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
    北京時間10月11日消息,美國萊斯大學科學家近日研製出一種微型的「電子高速公路」--「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微型設備將來可用於製造量子計算機所需的量子比特,這一研究成果將大大促進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進展。
  • 物理所關聯拓撲絕緣體和關聯拓撲晶體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拓撲絕緣體是當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之一。這類材料不同於傳統的「金屬」和「絕緣體」,其體內為有能隙的絕緣態,而表面則是無能隙的金屬態。這種金屬表面態是由內在電子結構的拓撲性質決定的,受時間反演不變性的保護,因而受缺陷、雜質等外界影響較小。目前發現的和實驗研究的拓撲絕緣體大部分是半導體材料,電子間的關聯效應很小,理論分析較為簡單。
  • 材料人科普 諾獎中的拓撲絕緣體到底是什麼鬼?
    在這裡,導體和絕緣體都有這樣的能量E和動量k的關係,E=k2/2m, m為有效質量,對於價帶,可以認為 m<0。這個性質是普通絕緣體表面所沒有的。普通絕緣體表面,儘管能帶可以彎曲,但還是屬於絕緣體,能隙不會消失。能隙的消失,就屬於一種量子相變。2.
  • 物理所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調控和輸運性質研究獲系列進展
    最近三年來,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飛速進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爆發性熱點領域。拓撲絕緣體是一類具有非平庸的拓撲對稱性(Z2)的材料,其內部絕緣,但在表面上存在著一種無能隙的、線性色散並且自旋與動量鎖定的特殊電子態。這種新的量子物質態被預言可以產生出許多新奇的準粒子和物理效應,如磁單極、Majorana費米子和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等。
  • 拓撲絕緣體,為什麼內部是絕緣體不導電,只能在表面導電?
    ,深刻地影響了當前對物質的理解。最主要的例子是拓撲絕緣體,它只在表面導電,而在內部完全絕緣。拓撲絕緣子的行為類似於金屬,即表面上的銀,但在內部,它的行為就像玻璃。這些屬性是使用電子的導電性或流動來定義的,這些電子描述了它們的運動是否有高速公路或路障。拓撲絕緣體未來應用的一個主要驅動因素是自旋電子器件領域。因為這些電子一致的自旋,所有電子都在表面流動時彼此對齊。
  • 能在室溫下工作,碘化鉍中的弱拓撲絕緣體!
    21世紀最令人興奮的發現之一,它們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在表面或邊緣導電的材料,但在內部是絕緣的。它們的導電性能是基於自旋(量子力學特性),這抑制了電子對材料或其他電子中雜質的正常散射,以及由此產生的熱量損失。與超導體不同,拓撲絕緣體可以在室溫下工作,這為我們當前的電子產品提供了被量子計算機和「自旋電子」設備取代的可能性,這些設備將更小、更快、更強大、更節能。
  • 自然界中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
    本報訊 據《自然》網站3月8日報導,最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固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而且比人工合成的更純淨。這一發現對建造自旋電子設備具有促進作用,並有助於設計開發用電子自旋來編碼信息的量子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 【中國科學報】何珂:探秘拓撲絕緣體
    何珂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日本東京大學物理系和日本東京大學物性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近年來他一直探索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二維體系的生長、電子能帶和自旋結構的觀測及人工調控。「利用電子的自旋軌道耦合,可以在一個完全沒有磁性的材料中,在完全沒有外磁場的情況下,在材料裡形成一個等效的磁場,從而影響電子的自旋狀態,這是實現利用電子的自旋自由度進行信息傳遞和處理的能耗電子學的關鍵。」何珂博士解釋道。在日本東京大學的實驗室裡,他成功地通過在銀薄膜上生長厚度僅一個原子層的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鉍原子,從而在銀薄膜中也引入了等效磁場。
  • 祁曉亮: 我的拓撲絕緣體之路
    受到跟吳老師的討論的啟發,我對自旋電子學產生了興趣,並且學習了張首晟教授關於自旋電子學的論文。那一年,我和吳老師、張老師一起合作完成了我在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方面的第一篇論文。從這篇論文開始,我開始在張首晟老師的指導下,一步步走入拓撲絕緣體這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拓撲學和簡單的絕緣體物理的結合即將帶來許多奇妙的新發現。
  • 利用真空紫外雷射驗證拓撲絕緣體自旋-軌道鎖定現象
    通過採集真空紫外雷射自旋分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他們直接測量了上、下Dirac錐分別在兩種不同偏振方式(s偏振和p偏振)下對應的自旋結構(圖4c右側),並且發現不同偏振方式下測量的自旋結構很不一樣,特別是在s偏振情況下,發現一個非常奇特的自旋結構,即:上、下Dirac錐的自旋具有相同的手徵特性。
  • 新研究:通過自旋電子隨機存取存儲器深入研究自旋
    東京工業大學(Tokyo Tech)的科學家最近新研發的一種新的材料組合,是基於電子的固有特性自旋的磁性隨機存取存儲器。這項創新可能會勝過當前的存儲設備。他們的突破發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描述了一種利用拓撲材料中與自旋相關的現象的新策略,並且可以促進自旋電子學領域的發展。此外,這項研究為自旋相關現象的潛在機制提供了更多的見解。
  • 我國首次實現聲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拓撲絕緣體近年來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其電子能帶結構的拓撲性質使之具有獨特的輸運特徵,有望在自旋電子學、熱電以及量子信息領域獲得應用。同時,玻色子(光子和聲子)的拓撲態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於光子,科學家相繼提出了光量子霍爾效應、光自旋量子霍爾效應和光拓撲絕緣體等理論。但由於聲子縱波偏振為零,空氣聲的拓撲態設計極為困難。
  • 自旋軌道轉矩
    實驗中的自旋流注入手段是自旋泵浦效應,指當NiFe 合金處於鐵磁共振狀態時,由於界面的角動量轉換,在NiFe 合金中不斷進動的磁矩使自旋流源源不斷地注入Ag|Bi 界面。其器件示意圖如圖4(e)所示,由於Ag|Bi 界面處存在Rashba SOC, 自旋和動量是鎖定在一起的。
  • 科學家預言新型二維大能隙拓撲絕緣體
    且這種金屬態中存在自旋-動量的鎖定關係,相反自旋的電子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由於受到時間反演不變性的保護,它們之間的散射是禁止的,因此是自旋輸運的理想「雙向車道」高速公路,可用於新型低能耗高性能自旋電子器件。當前實驗證實的二維拓撲絕緣體有HgTe/CdTe和InAs/GaSb等的量子阱。但它們的樣品製備需要精準的調控,不利於規模化生產;體能隙小,需要在低溫下應用。這些都阻礙了二維拓撲絕緣體的實際應用。
  • 來自三D拓撲絕緣體的可調THz輻射
    吳的研究小組一直在研究一個三維拓撲絕緣體的比穆特·特魯裡德(Bi2泰3),作為有效THz系統有希望的基礎。他們最近系統地調查了來自比的THz輻射2泰3由飛秒雷射脈衝驅動的納米膜。他們發表在《高級光子》上的報告展示了具有任意可調極化狀態的手動 THz 波的高效生成,允許控制手性、橢圓性和主軸。據吳說,比斯穆特·特魯裡德是未來基於片上的拓撲絕緣體太赫茲系統的偉大候選者;在THz發射、檢測、調製方面已經顯示出良好的前景。研究良好的拓撲絕緣體呈現一種特殊的旋轉動量鎖定表面狀態,也可以由原子層數量等各種因素精確調整。
  • 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他們發明了一種全新材料,既具有強相關性電子相互作用,同時還具有拓撲特性的材料。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有了新平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更穩定的量子計算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和拓撲絕緣體有關,發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物理學》上。簡單科普一下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首先,拓撲本身是個數學概念,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