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專家預言了,知乎為什麼會比微博更「乾淨」

2020-11-24 騰訊網

一個月前,我看上了一家教育機構推出的線上學習課程,於是微信加了課程顧問詳細了解。

因為害怕自己被詐騙,不信任就這麼把一千多人民幣直接交到這個陌生人手上,所以要問的問題特別多,連著諮詢了一兩天,總揪著某個疑惑點不放手。

然後,課程顧問在不厭其煩地解答我連珠炮一樣的提問之後,突然笑著給我發了一條消息說"您可真是個小槓精"呢。

我感覺自己嘴裡噎了一口SHI,心說你怎麼罵人呢。很但顯然,顧問不可能侮辱自己的潛在客戶,所以說,她以為"槓精"可以是一個中性詞彙,但是在我看來,這個詞就是對我的侮辱。

為什麼我們兩人同樣"網上衝浪"十幾年,卻對一個詞的褒貶含義有如此不同的理解?

如果同樣的對話,發生在微博等網絡社區的兩個陌生人之間,結果就可能是,一個人以為自己幽默無比的同時,另一個人已經籌備好滿腦子髒話準備開戰。

接下來,我就要開始解釋,類似的誤解,是如何讓大部分網絡罵戰、網暴發生的;

或者說,網絡社區的「短評論」功能造成的誤解,是如何成為,所有網絡輿論弊端的根本原因之一的。

01 若嫌此段囉嗦,可以不看

一百多年前,知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了能指、所指與符號的概念。

他認為語言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包含兩項心裡要素,由聯想的紐帶連結在腦子裡。

此二要素分別是由概念和音響效果(語音留下的的心理印跡、聲音的心理形象)。

索緒爾分別用能指和所指概括這兩個要素,並且指出他們是緊密相連、彼此呼應並相互依賴的。

索緒爾

而出生於1901年的哲學家、精神分學家的拉康,推翻了這一觀點。

他認為能指首先是一種沒有具體意義的物質要素。

也就是說,它可能具有某一個固定的意義,但我們不知道它具有什麼意義,所以對我來說它不具有任何意義。

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是分裂的,「能指無法衝過阻隔到達所指而只能在橫線(按:即"阻隔")的上方不斷運行,在能指鏈(所有能指的組合)上不停地指向下一個能指,永無止境」。 【杜超,屠友祥.拉康與索緒爾:能指鏈的形成[J].山東社會科學,2017(08):73-81.】

而所指,必須在能指滿足一定條件下才能被製造出來,在此之前,它是虛無的,不斷流動的,充滿不確定性。

能指鏈有兩種運作方式:轉喻和隱喻。

拉康

「隱喻是一個能指對另一個能指的替換或並置,替換則基於相似性,比如語義或發音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很難為人察覺。」 【杜超,屠友祥.轉喻與隱喻:拉康的能指鏈的運作方式[J].東嶽論叢,2018,39(04):134-141.】

拉康認為,隱喻不但完成了在能指鏈中的能指與能指的橫向的替換,「還完成了進入了『所指的領域』,佔據了所指的位置,產生了新的意義。」【杜超,屠友祥.轉喻與隱喻:拉康的能指鏈的運作方式[J].東嶽論叢,2018,39(04):134-141.】

在這一情況下,能指使得所指,也即心理層面的概念不再虛無,也不再流動。

詞(字)典經常使用隱喻的方法解釋詞語,如《說文解字》中用"追"解釋"逐",用"逐"解釋"追",這就是典型的能指替換。

拉康認為,「在隱喻中,即使一個能指取代了另一個能指,佔據了這個能指原有的位置,它的意義也仍然需要同周圍的能指發生關係才可被確定下來。正是在這個關係鏈中的這個點上,意義才能產生。」【杜超,屠友祥.拉康與索緒爾:能指鏈的形成[J].山東社會科學,2017(08):73-81.】

他強調了一個能指若想確定它的意義,在用另一個能指替換的同時,還要求新能指就必須處於適當的(上下文)語言環境中。

當能指之間的相關性足夠大時,當語言環境足夠完足時,能指穿透阻隔到達能指(即在心理層面留下正確的概念)的效果就足夠良好,它所固定下來的意義就足夠"穩定"(即清晰而明確)。

拉康使用了"錨定點",來描意義被固定的"時間點",他還就此進一步說明:

句子只有通過它最後一個詞才完成它的意義。每個詞都為其他詞的結構所預設,並且相反地由其追溯作用而規定了它們的意義。

換句話說,每個句子只有足夠完整,它所表達的意義才能真正被確定,不會任人浮想聯翩。

一個句子,如果相對於寫下這個句子的人所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更加簡略的話,不同的人會根據自己的立場和理解能力,補上不同的詞彙,創造出一個新的意義,所以說此時,意義是不確定的。

只有當句子被完整、詳細地說出,「句子的意義才可以被回溯性地構建起來。」【杜超,屠友祥.拉康與索緒爾:能指鏈的形成[J].山東社會科學,2017(08):73-81.】

也就是說,完整的句子為固定能指的運行、消除意義的不確定性發揮了主要作用。

在完整的句子中,每一個能指都與其他能指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繫,參與構建完足的語境,每一個能指所代表的意義也在其他能指的"幫助"下被固定,並且製造出正確的所指。

資訊理論的創始人香農,曾經提出信息熵理論,把信息定義為消除不確定性,這與拉康關於的上述理論有一定相似性。

香農

02

拉康所言能指本來不具有意義,也不與所指有所聯繫,相似能指的替換以及語境的完足使得能指的意義、對應的所指固定而明晰"的理論,讓我們理解當今的網絡社區中罵戰不斷的原因。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知乎這樣的社區好像相對於微博的網暴和罵戰更少一些,輿論環境更「乾淨」一些?除了他們之間的成員組成有所不同,是否跟它們本身也有關係?

在新浪微博創建之初,網友發微博就有140字的字數限制,雖然如今這一限制被解除,網民依舊習慣於發布簡短的言論。

短評論限制字數,網友發表的文本就不得不以破壞語境完整性為前提,進行一定的刪減與縮略,使用詞彙代替短語,使用短語代替長句。

微博短評論使得網民發布言論時,其字數限制使得文本中的句子不完整,語境缺失,導致他人的誤解。

比如很多網友發一些調侃和反諷言論,某些"老實人"沒看出來幽默意味,把字面意思當成這些網友的本意,於是開罵,實屬"友軍厚葬"。

後來,網友不得不「狗頭保命」,或者加一句「開玩笑哈」來給自己澄清。

或者,某些人還沒理解出整個句子的完整意思,只根據句子中某些詞彙,憑空猜測網友的本意,於是開罵,實屬「閱讀理解不及格」。

比如「微博愛國」,只要言論中有一兩個詞彙疑似「辱華」,就會造成一場罵戰。

很多網友在發布個人觀點時,缺少觀點的論證過程。

這是因為短促的文本使得「發帖者」沒有空間進行觀點陳述,或者「發帖者」習慣於短評論,沒有進行論證或給出,導致了句子和語境的不完足整。

論證是指:

引用論據來證明論題真實性的論述過程,是由論據推出論題時所使用的推理形式。

網民的個人觀點、言論,也是一種論題,而提供論據,就是揀選事實製造完足語境的過程。

不管論證過程是否存在謬誤,它展現了某人一整套的論述、邏輯,而由論證過程推出論點的過程本身,就是替代最終結論(那些言論與觀點)的能指。

缺少論據、論證過程、條件的觀點與言論,因為並沒有讓瀏覽文本的人從語境中獲知觀點的真正意義,無從帶入,往往被認為是偏激言論。

這種現象常常被網友戲稱為「其實XX說的沒錯啊,不知道有些人在槓什麼」。

相反,長文本給網友足夠解釋自己言論,和論證自己觀點的空間,減少了他人對網民的言論與觀點的誤讀。

知乎也是因為不限制網友發布言論的字數,所以輿論環境更加乾淨。

當舊有詞彙、短語仍舊無法完整、準確表達網民的本意時,新鮮製造的網絡流行詞,就會出現並成為達到刪減與凝縮目的而使用的新手段。

它多由網民為總結一些事物、現象、概念而新創造出的詞語;

它們簡短,易於記憶;

它的概括凝練性強,字面義一定程度上能準確概括詞語所代表的深刻含義;

它使用隱喻的修辭,依照舊有詞彙結構創造,形象而靈活,具有一定新奇感。

這些使得網絡流行語傳播能力極強。但是,這種廣泛的傳播與使用導致了意義的曲解。

網絡流行詞具有即時性,它產生於特定的事物、現象、概念(這也是一種語言環境)之下。

但對新接觸這一流行詞的網民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詞彙的原本意義,不知道它們是為了解釋什麼事而產生的。

網絡流行詞快速傳播,致使他們與那些事物、現象、概念有極大的距離、極多的阻隔,所以他們難以了解那些事物、現象、概念,網絡流行詞於他們,就是一個無固定意義的物質要素。

他們在剛剛接觸網絡流行詞時,無法獲得詞(字)典式的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詞語解釋。

在他們有意或無意發動的能指的隱喻運作中,短評論的字數限制特性使他們並不能經歷能指的替換過程。

他們只能在見到這一詞彙的語境中,在這一詞彙與其他能指形成的聯繫中,尋找意義。

但是,因為那些距離與阻隔,詞語產生時的源語境很難被發掘,而短評論帶有的字數限制特性使得它並不能完成能指的隱喻運行所要求的語境條件。

短促的文本所製造的語言環境並不完足,廣泛的傳播使得剛剛接觸某一新造網絡流行詞的網民,不得不依靠不完整的語境完成對詞彙的理解,他們接觸到的是已經被誤讀的詞彙。

根據2012~2018年《咬文嚼字》所評選出的「十大流行語」結果,縮略詞佔網絡流行語(詞)的大部分比重,並且所佔比重正在不斷提高。【徐文倩.關於網絡流行語的思考[J].視聽,2019(03):172-173.】

在 2008 年至 2018 年的年度十大網絡語盤點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網絡流行語都是用戶發明創造的,並使其流行開來。"網民自己就正在不斷生產梗。

有學者認為:「受眾會依據自身所看到的對網絡流行語加以理解並重新解讀,賦予其新的含義」 【陳旭光.邏輯轉向與權力共生:從網絡流行體看青年網民的集體記憶實踐[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03):71-85.]】

「用戶的興趣點會逐漸轉移到如何對流行語進行模仿再創造」【蔣建洪,李倩倩.基於模仿創造的網絡流行語傳播模型及仿真研究[J/OL].計算機應用研究:1-7[2019-06-28].】

因此,許多新造網絡流行詞,在傳播過程中,會有網民根據自己對詞彙不正確的理解,將它放在不適當的語境中,使它錯誤地代替了應該被放置在此處的詞彙,並於句子中其他的詞彙產生聯繫。

根據拉康的理論,這樣的錯誤會導致同一詞彙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意義,它的含義被模糊化,意義的邊界不再明晰。

網民可能因為對相同詞彙的理解不同,發生誤解而爭吵,或者他們因詞彙含義模糊化,並未意識到自己在不適當的語境中使用了詞彙,致使自己的言論、觀點有著以偏概全的缺陷,成為偏激言論。

比如「直男癌」和「槓精」,就具有極強的誤讀效果,此二詞的含義範圍邊界模糊(即它具有多重引申義),所含有的褒貶色彩並不明確。

「直男癌」,作為在微博上經常出現的網絡流行詞,被學者定義為:

對自我感覺良好,具有性別優越感,並表現出極端偏執思維的大男子主義者的一種諷刺。引申含義是指漠視女性價值,不尊重女性,物化女性,歧視女性,限制女性自由的男性,體現的是男性中心主義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表現和自我陶醉。 【劉錦.網絡熱詞"直男癌"的建構與顛覆——基於社交媒體女權主義話語符號的分析[J].新聞知識,2017(11):84-87.】

但微博網民關於直男癌的解讀是多種多樣的,有些網民將"直男癌"這一具有貶義色彩的詞語置於中性語境中,替代了中性的能指。

可見,有關於「直男癌」這一能指,網民形成的理解不同,他們關於該能指的所指並不固定,意義也不正確。

而這種行為本身又使得其他網民增強了對該詞語的誤讀。

網民將貶義色彩的詞語置於中性語境中,替代了中性的能指。

比如用來罵人的「臥*」被反覆放在用來表達驚訝、讚賞、難以置信、疑問等等的語境中,淡化了該詞語的貶義色彩。

相關焦點

  • 知乎上線新功能「想法」,要抄微博的後路還是革自己的命?
    從體量來看,微博市值200億美金,今日頭條最新一輪即將落地的融資,估值也有望達到這個體量,兩者都是知乎的20倍,因此做信息流也讓知乎更具想像空間。就是說在很多用戶眼裡,知乎的內容創作,尤其是優質答案的創作,依賴PC,在移動網際網路成為主流的今天顯然已不合時宜。知乎曾經有兩個問題被詬病比較多,一個是抖機靈答案,很短、可能也不是最佳答案,但抖機靈卻排名靠前;還有一個是長答案,答案越長點讚可能越多,沒功勞有苦勞,這導致內容消費者的成本大大提高,因為很多內容是可以精簡的廢話。
  • 知乎精英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知乎精英為什麼是句罵人的話?
    以某個網站的名字作為羞辱和貶低該網站用戶的方法,一直流行於酷愛標籤化討論的中文社交媒體,但論及指責的力度和群嘲的廣度,則從未有一個網站像知乎這樣,受到全方位和不留情面的詰難——  按搜尋引擎權重排行,豆瓣站內關於知乎的前三條內容分別是「知乎為什麼是個垃圾網站?」、「為什麼說『知乎』是個大垃圾網站?」以及「知乎,我見過最裝逼最傻逼的社區」。
  • 一條微博183W點讚,全靠搬運知乎答案!空手套粉絲?
    前兩天,知乎上有個話題特別火,#李白沒怎麼工作過,他的錢從哪兒來#,瀏覽量480W,最高贊2.1W。很多知乎高票答案,都被微博大號轉載到了微博。一些轉載的內容,反而比原創更火。上面轉載的答案,兩天時間給微博博主「五行屬二」漲了4W粉絲,從889W漲到了893W。
  • 知乎問答:為何感覺Twitter比國內微博差
    日前, 用戶邵敬翔在問答網站知乎上對《Twitter 這樣的網站真的有前景麼?怎麼感覺這個產品做得比國內的微博差很多呢?》問題做出了精彩解答,編輯摘錄了全文內容分享給大家。
  • 知乎為什麼成為了明星們「放飛自我」的後花園
    很顯然,周冬雨是個會玩知乎的人,在她註冊近5個月以來,她在社區裡提問:暖寶寶可以用到5-6月份是什麼體驗?得到了知友們的熱心解答。她還會在各種除電影之外的問題上,放飛自我,用盡腦汁去作答。憑藉著這樣的活躍度,短時間圈粉近20萬知乎網友。(你要知道,在知乎搞定網友,可不是件容易事。)
  • 四象限拆解知乎
    作者 | 吳俊宇許知遠在《一個意外的預言家》這篇文章中提到過我們這個年代的知識狀態:人人都想抓住一些更確定的東西,渴望用一種簡明的方式來了解所處的時代。它還有一種顯著的緊迫感,一切都在加速,倘若不抓住新潮流,就會被迅速拋棄。
  • 知乎的四個象限、兩個對手
    許知遠在《一個意外的預言家》這篇文章中提到過我們這個年代的知識狀態:人人都想抓住一些更確定的東西,渴望用一種簡明的方式來了解所處的時代。它還有一種顯著的緊迫感,一切都在加速,倘若不抓住新潮流,就會被迅速拋棄。
  • 知乎:依舊是普通人「崛起」的機會之一
    這句話的背後講的是,哪怕你在現實生活中並不能成為一個領域的權威或者是專家,但你只要認真的在逐步上去輸出自己的內容,就一樣可以獲得用戶的認可,甚至更多其他收益。我接觸過大量的知乎大v其實90%以上的人在自己的領域裡面有一定的成就,或者是有一定的興趣愛好,但是的確不能稱為權威。
  • 謀求上市的知乎,如今會如何定義自己?
    剛成立的知乎,其提供的最基本服務就是提問與問答,那麼擁有大量優質回答就成為知乎的平臺核心。在產品運營的初期是通過"邀請碼+實名制"的形式註冊,據了解,邀請碼一般只發給那些具有某些領域專業素養的人,這就意味著平臺匯聚的一定是足夠專業的人。而他們發出的邀請碼也一定是給同一圈子或者同一體量的專家。這種用戶增長層面的克制,是知乎建立自己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基礎。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人類比一百年前「涼」了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研究小組翻閱了美國內戰後近2.4萬名退伍軍人的病歷,嘗試考察一個世紀前人類的平均體溫。研究人員隨後將這些數據與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國家健康調查檔案中約1.5萬條記錄和代表本世紀初斯坦福臨床數據平臺的15萬條記錄進行比較。
  • 用網絡科學解構,悟空問答輸給知乎背後的邏輯
    這更做實了頭條暫時戰略性放棄了對悟空問答這款產品的投入。為什麼知乎創始人周源曾對被挖300個大V這種行為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頭條擅長做流量挖掘這樣的遊戲,每次屢試不爽,但這次怎麼就失靈了?張一鳴又是怎麼看待此次挫敗,將悟空問答歸併到微頭條的旗下,用意又何在?
  • 【預測】尼斐預言,盡在微博
    尼斐在7.5日,針對仙女提供的豆瓣上一位樓主的「預言尼斐在早前,就一直提醒大家注意出行安全,能不出行就不要出行,尤其是女生要儘量避免夜間出行及一人獨自外出。在10月份之前,都不太建議。最近的安全事件頻頻爆出也印證了此事,這些是尼斐所不願意看到的。
  • 微博、京東、知乎、虎撲用戶好評不斷,Reno4 Pro魅力竟這麼大?
    眾所周知,OPPO Reno4 Pro 是 OPPO 在前不久發布的一款 5G 視頻手機,這款手機在顏值、影像、充電等方面,均有亮眼的表現。也正因如此,OPPO Reno4 Pro 在發布之時便引起了不少用戶和媒體的高度關注。
  • 4.2億知乎新知用戶 品牌如何挖掘內容營銷紅利?
    私有化是更優質的觸達。用戶在有需求的時候能夠快速找到你,通過快速的平臺快速連結,達成更多快速的關係建立。我們推薦大家在知乎上面去做這樣的內容。知乎是當下大家普遍認為最能解決疑慮、最有權威性的平臺。很多人在有需求的時候,往往會去找尋一個結果或者答案,現在更多人會選擇在知乎上面去找尋答案。
  • 知乎推出了新版首頁 看起來更懂用戶
    近日,知乎通過產品專欄公布了首頁改版的信息。新版首頁由此前「動態、發現、熱門」的首頁結構改為「關注、推薦、熱榜」;這其中隱含的主要變化在於,知乎第一次為熱門內容開設獨立頁面,同時還把社交關係和興趣推薦做了區分,「關注」頁面下的內容完全經由用戶自主選擇的社交關係決定,並且主要按照時間排序,而」推薦「頁面則專注為大家做興趣推薦。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
    用戶類型3:小C,女,25歲,自媒體,微博網紅,想為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宣傳和引流,於是認真回答了很多美妝、穿搭相關話題的問題,並在回答末尾貼上自己的微博號和二維碼等聯繫方式。 為什麼我不建議對底部預覽進行優化? 下面通過用戶的瀏覽習慣,分析底部預覽存在的必要性。把問答內容大致分為兩類: 1)嚴肅認真討論的知識內容 這樣的內容一般都是圖文結合、篇幅較長、需要花費時間認真閱讀。因此用戶在瀏覽這類回答之前,更傾向於在問題頁面對回答進行對比後,再選擇一些高贊回答進行閱讀。
  • 知乎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 「趨異進化」
    一名在上海工作的二十幾歲的女子解釋道:「如果我想了解我要去往的目的地的路線,那我會使用百度地圖,但如果我想了解我應該購買什麼樣的保險或者是專業領域的最新趨勢,那我會去知乎尋找答案。」從問答平臺到「聰明人的社交網絡」知乎上的知識社區已經讓它更像是一個社交網絡,一種類似「聰明人用的 Twitter」。
  • 知乎去哪兒
    兩年過去,今日頭條的粉絲生態搭建了起來,也開始推出更細化的扶持計劃,幫助打造IP和多元變現。而知乎則站在了對面,也開始改用現金獎勵、流量位置和商業化渠道等方式來鼓勵用戶創作。來知乎分享你的故事2019年11月26日,「知乎故事大賽」上線,每位知乎用戶皆可報名參賽,要求分享自己親身經歷或見證過的真實故事,題材不限於職業故事、學習生活、愛情冷暖、家族悲歡等。
  • 深挖視頻礦藏,知乎的視頻野望
    趁著這波風口,知乎默默幹大事,悄然布局視頻領域。   今年5月,知乎面向全網招募不同領域的專業視頻創作者。10月9日,知乎視頻創作工具上線,10月12日,知乎發布海鹽計劃第三期激勵視頻答主,並在App內上線視頻專區,致力於為知乎用戶提供更多元、更豐富的內容形式,激活和吸引更多的專業創作者,打造優質、專業的平臺生態。   那麼此時入局,知乎有戲嗎?
  • 一百年前有人擔心科技會破壞人際關係了
    如果時光倒流一百多年,我們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許多人坐在臺下專注地聽演講者講解時尚減肥產品,儘管這些產品會遭到醫生懷疑;人們對自己的排便情況非常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