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uron:再生和修復受損神經細胞的新方法
2012年1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Frédéric Charron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神經細胞自身存在內部時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21日的Neuron雜誌上,這一突破性研究可能會有助開發新的工具來修復和再生神經細胞。
-
科學家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每日科技網】 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軸突(Axon)一旦受損,往往會導致永久性喪失功能。如果受損的神經元(Neuron)能夠令神經軸突再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望恢復。
-
科學大發現:未來可能會使用微型機器人來修復嚴重的神經細胞
根據研究的作者,這些微型機器人可以充當神經細胞連接器,並連接兩組不同細胞之間的間隙。該小組認為,這些微觀補丁可能會導致更先進的方法來在實驗室中培養神經細胞網絡。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們甚至可以說明修復人體內切斷的神經細胞的方法。
-
Nat Commun:修復神經細胞損傷的新信號機制
2018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對線蟲體內切斷軸突的神經元細胞進行分析,研究者們發現促進對凋亡細胞進行吞食的信號通路同時參與了神經元周倜的再生過程。這一過程對於神經損傷的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許能夠應用於大腦以及脊椎神經損傷的修復。
-
修復受損神經,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可助一臂之力
科技日報南京10月27日電外周神經組織可以將生物電信號從大腦傳遞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外周神經的損傷通常會導致慢性疼痛、神經紊亂、癱瘓或殘疾。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許未來可以用於修復這些類型神經的損傷。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2020年9月22日,《Cell Stem 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
-
建立第一個人類神經細胞組織系統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建立了第一個人類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在實驗室裡讓活體神經細胞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研究人員指出,只需假以時日,這一網狀結構就可移植到人體,用於修復受損神經系統。 研究人員由器官捐贈者處得到4個胸神經元,又從16名做神經節截除術的病患身上獲取到脊根神經節神經元,將它們純化後放置於一個特定的生長室,運用牽張生長技術,使神經軸突在一段時間後慢慢拉伸,直到達到了預期的長度。這些神經元存活了至少3個月,在此期間一直保持產生動作電位。電信號沿著神經纖維傳送,伴隨著軸突的伸長,第一個人類活體神經組織結構創建而成。
-
Neuron:研究人員發現了修復神經纖維的關鍵蛋白
2019年8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組有助於再生受損神經細胞的蛋白質。他們的發現發表在《Neuron》雜誌上。人們普遍認為,當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不再需要生長時,它們就會停止生長;這通常發生在他們找到目標細胞並建立突觸之後。
-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可重編程到「年輕態」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這些瘢痕能限制炎症的進一步惡化,並保護周圍組織不再受炎症侵襲,有利於損傷神經的修復。同時,細胞瘢痕周圍出現許多反應性細胞,包括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等,這些細胞與脊髓損傷後的神經修復密切相關。在它們的作用下,損傷組織邊緣大量突觸丟失,新突觸形成,這些突觸可來源於尚存活的組織或由較遠的軸突出芽形成。突觸重建和神經環路形成有助於斷裂軸突處上下端組織的神經聯繫,有利於神經電信號傳導的恢復。
-
科學家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重塑神經功能
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獲悉,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
甲鈷胺是如何營養和修復神經,促進神經傳導,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的?
甲鈷胺具有顯著的生理活性,對神經組織有高度的親和力,易高濃度地轉運入神經細胞器。研究顯示在腦脊液中甲基維生素 B12濃度佔總維生素B12濃度的91.2%,提示其與神經系統緊密相關,可加速神經細胞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及神經再生,其生物利用度遠較普通維生素B12高。
-
神經可塑性
神經系統適應創傷或疾病的能力;神經細胞生長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新連接的能力。——《泰伯醫學百科詞典》(第22版,2013) 大腦終身都有形成新連接的能力,這是我們適應能力的關鍵。大腦可以通過「軸突出芽」機制進行重組,未損壞的軸突(神經纖維)會長出新的神經末梢,重新連接那些已受傷或斷裂的神經元。
-
Neuron:科學家開發出新方法來恢復受損神經細胞的髓磷脂功能 或有...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雙管齊下的方法,該方法能夠恢復視神經損傷小鼠模型再生軸突上的髓磷脂,相關研究結果對於治療諸如多發性硬化症等髓磷脂缺失相關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科學家揭開神經細胞極性維持機理面紗
電有正負極,磁有南北極,細胞也具有極性特質。自然界中,有不少可直接感知的細胞極性現象,例如渦蟲的切斷體進行再生時,從朝向原來頭部的斷面上再生出頭部,從朝向原來尾部的斷面上再生出尾部。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揭示了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神經系統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功能調控系統。作為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細胞是一類高度極化的細胞。典型的神經細胞由接收信號的樹突、胞體和傳遞信號的軸突組成。
-
科學家發現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是眼內的一種神經元,它們能將伸長的部分(稱為軸突)從眼睛連接到大腦。這些軸突如果在發育早期受損,是可以存活下來並再生的,但到了成年以後就不行。
-
磁控微型機器人能修復神經損傷?智慧之元躲也不過科技的瞞天過海
科學家們充分調動自身的腦神經細胞,想出絕妙的主意「哄騙」神經細胞生長。9月25日的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微型機器有望修復人類的神經損傷。實驗室條件下,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微小貼片讓神經細胞網絡精準地生長,甚至可以為人類神經細胞修復找到新的方法。韓國大邱慶尚北道科技研究所的工程師金恩喜、崔勝鉉及其同事首次打造了300微米長的矩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有著細長的水平溝槽,溝槽寬度大概相當於神經細胞樹突的寬度。神經細胞樹突位於神經細胞頂部,用於與其它細胞交換信息。
-
最新研究:腰果殼化合物具有修復受損神經的潛力!
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面的一層膜,它的生理功能是保護神經,幫助快速傳播神經衝動並具有絕緣作用。許多神經系統疾病都是源於髓鞘的破壞,如多發硬化症(MS)。在MS早期,大腦還有一定的再生新髓鞘的能力,但隨著疾病發展,這種天然的修復過程就被阻斷,發生髓鞘脫失(脫髓鞘),然後會導致一系列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脫髓鞘是多發性硬化症和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標誌。
-
Biomaterials:蜘蛛絲神經移植促進綿羊模型中遠距離神經缺損的軸突再生
神經橫斷後的軸突伸長約為1毫米/天。尚未描述使用自體或人工植入物修復神經間隙中超微結構水平的軸突再生的精確時間過程。由於周圍神經肌肉結節的退化是周圍神經再生的一個高度時間緊迫的過程,因此,德國漢諾瓦醫學院C.
-
可重編程到「年輕態」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可重編程到「年輕態」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據英國《自然》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