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統計指標解釋及計算方法
一、國內(地區)生產總值。國內(地區)生產總值,簡稱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體規模和經濟結構。GDP包括國內所有常住單位的生產成果,這些常住單位既包括國有的、集體的和外資的企業,也包括行政事業單位和居民。從全社會看,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它不包括中間產品,如用來組裝汽車的零配件,其價值已經包括在最終產品汽車中。
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有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生產法從生產的角度衡量新創造的價值,從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的總產品的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的價值,得到新增價值。收入法依據生產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來衡量最終成果。收入法增加值為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之和。支出法依據生產活動成果的最終使用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最終使用為政府消費支出、居民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及貨物與服務淨出口等四部分之和。
中國對外公布按照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計算的GDP,以按照生產法和收入法混合計算的GDP為標準。GDP核算分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按照現價和不變價分別核算。現價核算採用的是當期的價格,不變價核算採用的是固定基期的價格。在統一的核算方法和核算原則框架下,國家統計局負責核算全國的GDP,各省級統計局各自負責核算其本地區的GDP。
參照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年度GDP核算按照94個行業分別計算。農業包含的5個行業採用生產法計算;工業包含的39個行業同時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建築業和第三產業包含的50個行業則採用收入法計算。在94個行業中,基礎資料足夠充分的51個行業採用直接計算的方法得到增加值,基礎資料不夠充分的行業,通過比例係數推算法和相關指標推算法間接計算增加值。
季度GDP核算按照17個行業分別核算。由於季度GDP核算對時間要求較嚴格,所獲得的基礎資料也比年度核算少,各個行業都是採用間接計算的方法得到增加值。農業、工業和建築業3個行業採取增加值率法,交通運輸、金融業等14個行業採取相關指標推算法。
年度GDP生產核算基本上是按國際通行的核算原則,根據各種類型的資料加工計算得出。主要資料來源有:一是統計資料,包括國家統計局調查的統計資料,如農業、工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報酬、價格指數、居民住戶收入和支出、服務業抽樣調查等統計資料;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如交通運輸、貨物和服務進出口、國際收支統計資料等。二是行政管理資料,包括財政收入和支出決算資料、稅收收入和稅務登記資料等。三是會計決算資料,包括銀行、保險、航空運輸、鐵路運輸、郵電通信系統的會計決算資料等。
二、三次產業。為更好地反映我國三次產業的發展情況,滿足國民經濟核算、服務業統計及其他統計調查對三次產業劃分的需求,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制定本規定。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
第二產業是指採礦業(不含開採輔助活動),製造業(不含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以及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採礦業中的開採輔助活動,製造業中的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三次產業分類 |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 | ||
門類 | 大類 | 名稱 | |
第一產業 | A | 農、林、牧、漁業 | |
01 | 農業 | ||
02 | 林業 | ||
03 | 畜牧業 | ||
04 | 漁業 | ||
第二產業 | B | 採礦業 | |
06 | 煤炭開採和洗選業 | ||
07 | 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 | ||
08 | 黑色金屬礦採選業 | ||
09 | 有色金屬礦採選業 | ||
10 | 非金屬礦採選業 | ||
12 | 其他採礦業 | ||
C | 製造業 | ||
13 | 農副食品加工業 | ||
14 | 食品製造業 | ||
15 | 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 | ||
16 | 菸草製品業 | ||
17 | 紡織業 | ||
18 | 紡織服裝、服飾業 | ||
19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 | ||
20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 | ||
21 | 家具製造業 | ||
22 | 造紙和紙製品業 | ||
23 | 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 | ||
24 | 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 | ||
25 | 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 | ||
26 | 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 | ||
第二產業 | 27 | 醫藥製造業 | |
28 | 化學纖維製造業 | ||
29 | 橡膠和塑料製品業 | ||
30 |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 ||
31 |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 ||
32 |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 ||
33 | 金屬製品業 | ||
34 | 通用設備製造業 | ||
35 | 專用設備製造業 | ||
36 | 汽車製造業 | ||
37 |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 | ||
38 | 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 | ||
39 |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 ||
40 | 儀器儀表製造業 | ||
41 | 其他製造業 | ||
42 | 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 | ||
D |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 ||
44 |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 ||
45 |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 ||
46 |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
E | 建築業 | ||
47 | 房屋建築業 | ||
48 | 土木工程建築業 | ||
49 | 建築安裝業 | ||
50 | 建築裝飾和其他建築業 | ||
第三產業 (服務業) | A | 05 | 農、林、牧、漁服務業 |
B | 11 | 開採輔助活動 | |
C | 43 | 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 |
F | 批發和零售業 | ||
51 | 批發業 | ||
52 | 零售業 | ||
G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
53 | 鐵路運輸業 | ||
第三產業 (服務業) | 54 | 道路運輸業 | |
55 | 水上運輸業 | ||
56 | 航空運輸業 | ||
57 | 管道運輸業 | ||
58 | 裝卸搬運和運輸代理業 | ||
59 | 倉儲業 | ||
60 | 郵政業 | ||
H | 住宿和餐飲業 | ||
61 | 住宿業 | ||
62 | 餐飲業 | ||
I |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 ||
63 | 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 | ||
64 | 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 | ||
65 | 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 ||
J | 金融業 | ||
66 | 貨幣金融服務 | ||
67 | 資本市場服務 | ||
68 | 保險業 | ||
69 | 其他金融業 | ||
K | 房地產業 | ||
70 | 房地產業 | ||
L |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 ||
71 | 租賃業 | ||
72 | 商務服務業 | ||
M |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 ||
73 | 研究和試驗發展 | ||
74 | 專業技術服務業 | ||
75 | 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 | ||
N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
76 | 水利管理業 | ||
77 | 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 | ||
78 | 公共設施管理業 | ||
第三產業 (服務業) | O |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 |
79 | 居民服務業 | ||
80 | 機動車、電子產品和日用產品修理業 | ||
81 | 其他服務業 | ||
P | 教育 | ||
82 | 教育 | ||
Q | 衛生和社會工作 | ||
83 | 衛生 | ||
84 | 社會工作 | ||
R |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
85 | 新聞和出版業 | ||
86 | 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製作業 | ||
87 | 文化藝術業 | ||
88 | 體育 | ||
89 | 娛樂業 | ||
S |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 ||
90 | 中國共產黨機關 | ||
91 | 國家機構 | ||
92 | 人民政協、民主黨派 | ||
93 | 社會保障 | ||
94 | 群眾團體、社會團體和其他成員組織 | ||
95 | 基層群眾自治組織 | ||
T | 國際組織 | ||
96 | 國際組織 |
三、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農村居民純收入按照農村住戶人口平均的純收入水平。它反映的是全國或一個地區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一個年度核算指標。農村居民純收入是農村住戶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有關費用性支出後的收入總和。具體是農村居民家庭總收入扣除當年的家庭經營費用支出、交納的各種稅費、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及農村內部親友間贈送支出後的收入總和。農村居民家庭總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
農村居民純收入=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贈送農村內部親友支出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調查戶純收入之和/調查戶常住人口總和
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將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和個人交納的各項社會保障支出之後,按照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的收入水平。其中,家庭總收入是指該家庭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人員從各種渠道得到的所有收入之和,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誌著居民的購買力,用以衡量城鎮居民收入水平
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x調查戶權數)/(∑城鎮居民家庭人口數x調查戶權數)
五、糧食產量。糧食產量就是全年的糧食生產總量,包括夏收糧食、早稻和秋收糧食,它是反映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情況的重要指標。我國統計的糧食作物主要由穀物、薯類和豆類組成,其中穀物包括稻穀、小麥、玉米、穀子、高粱以及其它穀類。除薯類以5:1折算糧食外,糧食產量一律按脫粒後的原糧計算。
農業生產經營戶全年糧食產量。農業生產經營戶指在農村和城鎮地域經營農作物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的住戶。對於農業生產經營戶生產的小麥、玉米和稻穀等主要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數據,是通過開展以省為總體的抽樣調查推算取得的。其中,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採取對面積樣本村或村民小組全部農戶進行調查,單位面積產量採取對農作物單產樣本或村民小組的全部自然地塊踏田估產,放置小樣本進行實割實測調查。通過抽樣調查取得的第一手資料,推算出農業生產經營戶生產的主要糧食作物分省及全國的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進而推算出農業生產經營戶生產的主要糧食作物分省及全國的產量。農業生產經營戶生產的中小宗穀物、薯類、豆類等其它品種糧食作物的面積和產量數據,則是通過全面定期統計報表制度,由村、鄉、縣、地市、省等各級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層層統計上報匯總取得。
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全年糧食產量。農業生產經營單位指住戶以外經營農、林、牧、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的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基本符合法人單位條件的未註冊單位,既包括主營農業的各種企事業單位、農戶合作經營單位,也包括工礦企業、機關、團體、學校等附屬的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對於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生產的全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是通過全面定期統計報表制度,由農業生產經營單位所屬部門上報的數據層層加總獲得。
六、單位國內(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國內(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簡稱單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地區)每生產一個單位國內(地區)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當國內(地區)生產總值單位為萬元時,即為萬元國內(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單位GDP能耗由能源消費總量和國內(地區)生產總值這兩個指標計算而得。計算公式為:單位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能源消費總量(噸標準煤)/國內(地區)生產總值(萬元)。國內(地區)生產總值取之於各地核算的數據。能源消費總量是指一個國家(地區)國民經濟各行業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時間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這裡所說的能源,是狹義上能源的概念,即從自然界能夠直接取得或通過加工、轉換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能源資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一次能源通過加工、轉換產生的洗煤、焦炭、煤氣、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和同時產生的其他產品;其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其中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僅包括人們通過一定技術手段獲得的,並作為商品能源使用的部分;核能僅包括作為能源使用的部分。
能源消費總量核算的基本原則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得重複計算。比如用煤炭發電,在計算能源消費總量時,或者只計算發電時投入消費的煤炭,或者只計算用電量和發電時的能源(能量)損耗量,不能又計算煤炭,又計算用電。能源消費總量核算可以從供應和消費兩個角度進行。
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也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和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固定資產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的標準以上,並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來物質形態的資產。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發布口徑由固定資產投資和農戶固定資產投資構成,每年發布一次。固定資產投資(月報口徑)由500萬元及以上建設項目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構成,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主體。500萬元及以上建設項目投資是指各級行政區域內的各種登記註冊類型的企業、事業、行政單位及個體戶(含個人)進行的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500萬元以上的建設項目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是指各種登記註冊類型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商品房建設公司及其他房地產開發單位統一開發的包括統代建、拆遷還建的住宅、廠房、辦公樓等房屋建築物和配套的服務設施、土地開發工程的投資。農村農戶投資為農戶價值50元及以上、使用年限2年及以上的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器具等固定資產建造和購置活動。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反映全國固定資產規模、結構和發展速度,是觀察工程進度和考核投資效果的重要依據。
國家統計局負責統計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各地統計局負責統計本區域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並報經上一級統計局評估。
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企業(單位、個體經營戶)通過交易直接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用的實物商品金額,以及提供餐飲服務所取得的收入金額。其中,商品包括售給個人用於生活消費的商品,也包括售給社會集團用於非生產、非經營的商品。該指標不包括企業(單位、個體經營戶)用於生產經營和固定資產投資所使用的原材料和其他消耗品的價值量,也不包括居民用於購買商品房的支出和農民用於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支出費用等。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主要用於反映國內消費品市場的總規模和地域分布情況,也能基本反映居民和社會集團對實物商品消費需求的總量和變化趨勢。
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單位(包括法人企業、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下同)消費品零售額、限額以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與其他行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等三部分之和。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業單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萬元的批發單位、 500萬元的零售單位、200萬元的住宿和餐飲單位,有15萬家左右,實施全面調查。限額以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單位為達不到上述標準的單位,有2900多萬家,實施抽樣調查。
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由國家統計局直接對所有限額以上單位的零售額數據進行超級匯總得出。全國限額以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通過分層隨機抽樣方法獲得,樣本單位有10萬家左右。國家統計局根據上報的樣本資料對各地區數據進行覆核驗證推算,計算得到限額以下單位零售額的全國數據。對其他消費品零售活動,利用相關資料通過推估算的方法取得零售額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統計報表制度》,地方各級統計局具體承擔基礎數據的收集工作。限額以上單位採取全面報表調查,層層培訓布置到企業,地方各級統計局層層審核企業上報的原始數據,並向上級統計機構同時上報綜合數據和分企業數據。限額以下樣本單位採用企業自行上報調查表或派調查員上門訪問的方式收集數據。
九、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工業生產增長速度(簡稱工業增長速度),是以工業增加值作為總量指標計算出來的,用以反映一定時期全國或某一地區工業生產增減變動的相對數,通常以百分數表示。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可以反映工業經濟的運行走勢,判斷經濟景氣程度,研究經濟周期運行狀況。由於工業統計調查的範圍和頻率不同,工業增長速度又分為全部工業增長速度和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全部工業增長速度,其統計範圍為全部工業,按季度和年度統計、計算和公布。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其統計範圍為規模以上工業,按月度統計、計算和公布。
十、工資總額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就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工資總額的計算原則應以直接支付給就業人員的全部勞動報酬為根據。各單位支付給就業人員的勞動報酬以及其他根據有關規定支付的工資,不論是計入成本的還是不計入成本的,不論是按國家規定列入計徵獎金稅項目的,還是未列入計徵獎金稅項目的,不論是以貨幣形式支付的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均包括在工資總額內。平均工資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就業人員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表明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就業人員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實際支付的全部就業人員工資總額
平均工資= ───-------─-----------------------------------───
報告期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數
十一、恩格爾係數(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家庭收入越少,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所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聯合國根據恩格爾係數的大小,對世界各國的生活水平有一個劃分標準,即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係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於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恩格爾係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比例數,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個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額
恩格爾係數= ───----────
總支出金額
十二、基尼係數是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於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找出了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並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係數或稱洛倫茨係數。如果A為零,基尼係數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零則係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該係數可在零和1之間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係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麼基尼係數也越大。如果個人所得稅能使收入均等化,那麼,基尼係數即會變小。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於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由於基尼係數給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數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預警兩極分化的質變臨界值,克服了其它方法的不足,是衡量貧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和普遍採用。我國當然也不例外。 目前,我國共計算三種基尼係數,即:農村居民基尼係數、城鎮居民基尼係數和全國居民基尼係數。 基尼係數0.4的國際警戒標準在我國基本適用。專家建議:在單獨衡量農村居民內部或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時,可以將各自的基尼係數警戒線定為0.4;而在衡量全國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時,可以將警戒線上限定為0.5,實際工作中按0.45操作 基尼係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慮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於基尼係數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採用。按照國際慣例,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基尼係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在0.3-0.4之間「比較合理」,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
十三、PPI是生產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PPI,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PPI的調查產品有4000多種(含規格品9500多種),覆蓋全部39個工業行業大類,涉及調查種類186個。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通產業鏈向下遊產業擴散,最後波及消費品。產業鏈可以分為兩條:一是以工業品為原材料的生產,存在原材料→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傳導。另一條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存在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食品的傳導。在中國,就以上兩個傳導路徑來看,目前第二條,即農產品向食品的傳導較為充分,2006年以來糧價上漲是拉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條,即工業品向CPI的傳導基本是失效的。
由於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還包括服務價格,CPI與PPI在統計口徑上並非嚴格的對應關係,因此CPI與PPI的變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CPI與PPI持續處於背離狀態,這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價格傳導出現斷裂的主要原因在於工業品市場處於買方市場以及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人為控制。
十四、發展速度和增長速度都是人們在日常社會經濟工作中經常用來表示某一時期內某動態指標發展變化狀況的動態相對數。既然兩個都是「速度」,說明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它們都把對比的兩個時期的發展水平抽象成為一個比例數,來表示某一事物在這段對比時期內發展變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發展變化規律。但兩者又有明顯的區別。
發展速度是以相除方法計算的動態比較指標,計算公式為:
發展速度=某指標報告期數值/該指標基期數值
發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數表示,當比例數較大時,則用倍數表示較為合適。例:某地固定資產投資1994年為366億元,1993年為328億元,1994年與1993年比,366/328=1.12,這就是發展速度,用百分數表示為112%,用倍數表示則是1.12倍。
而增長速度則是以相減和相除結合計算的動態比較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增長速度=(某指標報告期數值-該指標基期數值)/該指標基期數值
計算結果若是正值,則叫增長速度,也可叫增長率;若是負值,則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如上例的某地固定資產投資1994年比1993年的增長速度為:(366-328)/328=0.12,用百分數表示則為12%。
由上可知:增長速度=發展速度-1(或100%)。則:若發展速度是百分數表示的,發展速度減去100%即為增長速度,如上例的發展速度112%中減去100%得出增長速度為12%;若發展速度是用倍數表示的,發展速度減去1即為增長速度。同樣,某一時期增長速度加1(或100%)則為這一時期的發展速度了。
十五、如何計算提升幅度和提升幅度計分。提升幅度是指每一個指標所代表的工作進步程度,對於不同指標有不同的含義,正指標的提升幅度是指其增幅或提高的比,逆指標的提升幅度是指其降幅或減少的比例;數量指標的提幅度是指增幅,質量指標的提升幅度是指提高的比例;區間指標的提升幅度是指實現程度的變化,總的提升幅度只能是總實現程度的變化。
正是由於不同指標的提升幅度計算方法不一樣,而且不同指標受客觀規律限制,提升幅度的實際數值差異很大,為正確度量每一指標的提升幅度,就需要引入「提升幅度計分」的概念。提升幅度計分就是把每一指標提升幅度採取統計方法無量綱化後,再乘以權重得到的分數。
根據指標的屬性採用相應的公式計算單指標提升幅度。具體方法如下:
1.正指標,分為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數量指標的提升幅度是指該指標的增長幅度,如人均GDP、人均財政總收入等。
計算公式為:提升幅度=(當年實際值/上年實際值-1)x100%
質量指標的提升幅度是指訪指標提高的比例,如稅收佔財政總收入比重、規模企業家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比重、城鎮化率等。計算公工為:
提升幅度=當年實際值-上年實際值
2.逆指標,分為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數量指標的提升幅度是指該指標的降幅,如群體性食品安全?
提升幅度=(1-當年實際值/上年實際值)x100%
質量指標的提升幅度是指該指標減少的比例,如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刑事犯罪率等。計算公式為:
提升幅度=上年年實際值-當年實際值
3.區間指標。由於區間指標實現程度計算公式的特殊性,當實現程度在0-100之間時,其實現程度數值和指標實際值不是線性相關;當指標實際值在上下限之間時,實現程度均為100%,不會超過100%。因此,區間指標的提升幅度就是實現程度提高的幅度。計算公式為:
提升幅度=當年實現程度-上年實現程度
4.總提升幅度。總提升幅度=當年實現程度-上年實現程度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不同類別指標的提升幅度含義不一樣;受客觀規律限制,不同指標的提升幅度數值範圍不一樣,光看提升幅度的數值無法體現工作的難易程度;總提升幅度掩蓋了超目標值的增長,即無法體現單個指標實現程度超過100%以後的提升幅度。鑑於上述原因,排名不能依據總提升幅度,只能依據提升幅度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