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發展形態和唯心主義的兩種發展形態都是高考的高頻考點。如果考試範圍在第一單元,我們都認為是正確的,但從哲學生活第二單元開始,唯心主義觀點一律認為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從這一單元開始學習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牢記在心。
物質: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但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重點難點: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前者是一個抽象概念,是對具體物質的總結和概括,具有一切具體物質形態的共性,後者只是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個性。
運動: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過程。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物質與運動的關係: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運動與靜止: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事物運動有參照物,其物理位置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發生位移;二是事物的性質在一定時期內沒有發生變化。整個世界都處於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之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規律: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穩定的聯繫。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要遵循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我們可以認識發現利用規律,但不能改變創造消滅規律。
意識:
1.客觀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人腦的機能;是人類特有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3.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本質)
4.意識具有雙重性: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5.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具有計劃性、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人們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對人體的心理活動起調節和控制作用。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意識反作用於物質,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
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按客觀規律辦事;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