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話題——「你會給INFJ什麼建議?」
絕大多數評論集中在兩點:
1)發展Ti和Se
2)克制Fe和Ni
對於第一條的發展Ti和Se是什麼意思呢?我把它理解為:
1)Ti即加強邏輯思維,建立心智模型,挖掘規律本質
2)Se即與外部世界碰撞,處理現實事務
這兩點,說來容易,實踐起來真心困難。畢竟,對於INFJ來講,Ti和Se是處於弱勢的三四功能,和用慣了的主導功能Ni和輔助功能Fe相比,如同讓右利手換成左手握筆握筷一般不適應。
然而,INFJ現實中大部分的問題恰恰來源於其弱勢功能的缺陷,這就意味著要成長,就不得不面對和完善之。
也難怪,建議裡首當其衝的就是發展Ti功能。
壹.
Ti是什麼呢?這個得問隔壁INTP。INTP的主導功能Ti,似乎是一種能夠迅速通過觀察記錄和信息整理,建立起一整套有關知識、概念、事物、技能間點對點的邏輯脈絡,從而形成對世界整體的、連貫的認知的功能。
簡言之,Ti就像是我們內部世界建立起來的「心智模型」。
所謂心智模型,是個體為了了解和解釋經驗,所建構的知識結構。這一結構可以通過練習和知識聯結,在大腦中形成彼此相關的,能快速提取的,用於處理複雜問題的理論和技能模型,它們被牢牢記住並熟練應用。
例如,當側方停車和換擋時,需要觀察什麼,如何操作,就是一套與駕車相關的心智模型。
除技能模型外,知識結構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型也有很多。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有項目管理中的SWOT分析、企業管理中的SMART原則、市場營銷的4P/4C/4R/4V理論、企業目標的PEST模型、思維方式中的5W2H模型等等,數不勝數。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在使用模型分析和處理問題。對於決策時偏好理性的T型人來講,TA們的模型更加多。因為那是客觀的、可量化的、有數據支撐的。這些是理性偏好的人信賴的工具,帶來安全、可控、效率之感。
而對於主觀性較強的F情感型人呢?TA們理性的部分似乎被遺忘在了小角落,蒙上了一層灰。但凡事都有利弊,情感型的人做決策時最先考慮的是價值觀,因而常能感受到瞬時點亮的激情和熱血澎湃,在憧憬中行事,鬥志高揚,無畏碰壁。
貳.
碰壁無所謂,能在碰壁中反省和總結就是寶貴。這個寶貴之物,於我而言是八個字:發展Ti,刻不容緩。
而在使用工具發展Ti的過程中,有一個工具我很喜歡,這個工具是「曼陀羅思考法」。它可以讓我們針對自己的一個實際問題,進行全方位的審視和定義。
這個工具是這麼使用的:
1、在空白紙張或思維導圖界面中間寫下你要思考的問題(比如要不要全額買房)
2、左右兩邊儘可能詳細全面列出這樣做的好處和壞處
3、上方寫出興趣點,即羅列的好處中最重要的幾項
4、下方寫出期望結果,即願景,期望中的結果和收益
5、左下寫出其他結果,即未按預期發展會有哪些結果的可能的損失
6、右下寫出長期結果,即如果這樣做,幾年後來看會有什麼影響
7、左上寫出逆向影響,即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得到什麼,考慮機會成本
8、右上寫出替代方式,即如果不這樣做,可以用什麼方式代替得到相似的結果
比如這樣:
在曼陀羅思考法中,這8個問題,實際上是在強迫我們的思維進行4次轉變。其中,
1)優點&缺點是對「問題本身」的客觀思考
2)興趣點&期望結果是對「我和問題關係」的思考;在所有優點裡我最關注的是什麼?以及我想像中的美好圖景是什麼樣的。
3)其他結果&長期結果是對「認知盲點」的思考。除去期望結果,它還可能變成什麼樣?長期來看,它還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4)逆向影響&替代方式是把問題「反過來看」的思考。如果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好處壞處?我為實現相同的興趣點,還可以採取什麼做法?
在這個思考過程中,我們的思維經歷了從事件本身考慮→從自身出發考慮→站在事件之外考慮→站在事件反面考慮這樣4次轉變,對自己困擾的問題能有一個更全面的審視和理解。
這其中有幾個格子特別有用:
興趣點:
這個格子的設置,是讓我們看清內心真實的想法:在這麼多好處裡,我真正關注的是什麼?
期望結果:
它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把想要的興趣點具體化,把模糊的「夢想」變得明確清晰。
長期結果:
它可以幫我們把目光放遠,看到三五年、十年後的生活可能有什麼樣的改變。
替代方式:
這個格子的目的,是讓我們跳出「把手段當作目標」的思維陷阱,幫助我們站在問題的反面進行思考:這些方式是要達成什麼目的?排除這些方法,我還能如何實現想要的興趣點?
比如這樣:
叄.
當我使用這個模型,在思考和書寫中有如下感受:
1)在寫好處、興趣點和期望結果時,我感到心情愉悅充滿希望;在寫壞處、其他結果和長期結果時,由於要面對實際和潛在的風險,我的心情是害怕擔憂的;而在寫逆向影響和替代方式時,我能儘量做到客觀審視,心情平靜。
2)在寫好處相關的內容時,更容易產生「過度樂觀」的情況,越寫越多;而在寫壞處相關的內容時,有覺察到不敢把可能的最壞的結果一一列盡,條目少於好處。
3)興趣點這一欄是把所有好處中最在意的點拎出來,匯成最終的期望願景。它使我清晰的看到自身核心信念和價值觀,也讓我聯想到,人的決策和行為大都來源於「核心信念」。
4)逆向影響和替代方式,幫助我權衡利弊,給出新的問題解決方向和可能性。
5)其他結果和長期結果的呈現,似乎並沒有特別大影響我對期望結果的渴望。這也許和我理想主義有關,但正因此,我更需要用理性工具來審視內心和客觀實際。
曼陀羅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它提醒我三思而後行,多用理性思維客觀、全面的看待問題,同時也讓我看到自己的核心信念和價值觀。但寫完之後我依然不能當機立斷做出決策。
沒錯,曼陀羅不會直接告訴我答案,它的用途是幫助我釐清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避免思維漏洞。而我也明白,沒有任何人、或是一個模型能給出我們人生中大大小小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問題不是解決的,問題是消除的。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知道、但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或者它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而這就是曼陀羅的適用場景,它幫助我們「重構問題」。
當我們能重構問題,更好地提出問題時,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因為答案不是靠找的,答案是被塑造的。
這個答案或許一直在我們心中,無需苦苦尋覓。我們只是需要在合適的時機被磁鐵(calling)牢牢吸住。像那些個衝動的時刻裡,不必考慮過多而僅憑滿腔熱情的衝勁。
而一旦知道自己會捲入什麼困境,風險就遠大於困境本身。因為這個風險是把一切了解清楚之後,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而永遠不可能再著手去做了。
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悟,來源於和朋友的閒聊,感慨自己再也回不到從前,對於理想之物能一拍腦袋做決策時心花怒放的狀態了。對於今後任何一個新的決策,我也不會再體會到那種感覺了。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是會因一句話、一個想法,全身上下血液奔流、思維飛轉。好似迷濛的世界被點亮,憧憬的畫面一幕幕略過,激動亢奮的感覺。
是一種無知者無畏,不必考慮過多而一頭猛扎進去的感覺。
是一種被藍圖吸引,被目標激勵,全身心投入,噴發著激情的感覺。
這樣的美好體驗,我著實懷念,想必每一位情感型人也都體驗過。然而,我怕是再也不會有那種深刻的體驗了。
因為理性之後,再無激情。
我明白,這是一種喪失感。失去一部分感性,像體內的某一部分跟著消逝一般。
而人,並不喜歡這種失去的感覺,失去的東西無論好壞,它都曾陪伴過我們一段時間,也是鑄成我們的一部分。喪失、告別,都是痛苦的。但人,永遠在經歷著,這樣或短或長,失去又重塑,死去又重生的過程。
對我來講,一部分理想主義的激情褪去,一部分智識理性的快樂也在重塑。而這,也只是自我成長的一小步而已,發展Ti,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途中也會採擷更多的曼陀羅。
這一朵,在此處,分享於你。
歡迎關注百家號作者ID:Ting_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