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數學啟迪:費馬《求極大值與極小值的方法》解讀 - 電子通信和...

2020-11-29 電子通信和數學

前面我們介紹了許多微積分準備階段的工作,都與幾何相關併集中於積分問題。解析幾何的誕生改變了這一狀況。解析幾何的兩位創始人笛卡爾與費馬。同時也都是將坐標方法引進無限小問題,尤其是微分學問題研究的前鋒。笛卡爾《幾何學》中提出了求切線的所謂「圓法」。這裡要介紹的則是費馬求極大值與極小值的方法。費馬的方法記載在1637年費一份手稿中。這手稿實際上式費馬致梅森的一份信,並有後者轉交給笛卡爾而引發了關於切線問題的熱烈討論,因為費馬的手稿中作為極大,極小值方法的應用收入他1629年發現的切線求法。費馬的方法幾乎相當於現今微分學中所用的方法。以下摘錄費馬1637年手稿的主要部分。

這裡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的大家非常熟悉的,用現代微積分口算就可以得出,我們看看在沒有微積分的大時代背景下,費馬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它也因此成為求極大值和極小值的先驅。

將線段AC在E點分為兩部分,使AEXEC取最大值。

記AC=b,設a是兩線段之一,另一線段將為b-a,它們的積將是ba-a^2,我們要求的就是這個積的最大值,現在設b的第一條線段為a+e,第二條線段將為b-a-e,它們的積將為ba-a^2+be-2ae-e^2;這個表達式必須逼近前一個表達式ba-a^2,消去公共項得be≈2ae+e^2,再消去e得b=2a,所以解決所提出的問題,最後必須取a為b的一半。

我們很難指望更一般的方法了。

討論曲線的切線:用極大值和極小值思想

我們將用上述方法來求一條曲線在一給定點的切線

我們考慮定點為D,直徑為DC的拋物線BDN,設B為其上一點,在該點求拋物線的切線,使它與直徑相交於E。

我們在線段BE上選一點O,過該點作縱坐標OI,同時做B點的縱坐標BC,那麼因O點在拋物線之外,我們有CD/DI>BC^2/OI^2,但根據三角形相似性質,BC^2/OI^2=CE^2/IE^2,因此CD/DI>CE^2/IE^2。

因為B點已知,所以縱坐標BC,橫坐標CD均已知。設CD=d是這個已知量,又設CE=a,CI=e,我們得到

化去分式得:

按照前述的方法消去公共項得:

捨棄de,我們得到a=2d,這樣我們就證明了CE是CD的兩倍。

這一方法絕不會失效並且可以推廣應用一些優美的問題。藉助這一方法,我們已經求出了油直線或曲線圍城的重心以及一些立體圖形的重心,同時還獲得了一些其他的結果,關於這些結果,如果時間允許,我將在另外的場合來論述。

所以費馬用極大極小的思想解決了曲線上許多優美的性質。簡潔而美麗。

相關焦點

  • 原來數學大神們是這樣想問題的——圖說微積分發明之謎
    卡瓦列裡認為,點的大小和線段的面積等都是不可分量,不可分量的累加形成宏觀幾何體。不可分量思想直接啟迪了後世的牛頓和萊布尼茨。隨著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和費馬(Pierre de Fermat,1601—1665)發明解析幾何,幾何與代數融匯,微分法進入幾何中,其中以法國業餘數學家費馬的《求極大值與極小值的方法》一文(1637年手稿)為代表。費馬引入了增量的概念,然後讓總的增量為零,略去高次方項,便得到求極大值與極小值的方法。
  • 費馬(Fermat)引理
    費馬(Fermat)引理是實分析中的一個定理,以皮埃爾·德·費馬命名。
  • 中值定理有什麼用?微分學理論和應用都需要它,且看它的前世今生
    關於中值定理在高等數學中,函數和其導函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雖然兩者都可以是函數,但是導數只是反映函數在某一特殊點所對應函數的值變化的局部特徵,如果想了解函數在整個定義域上的整體性態,如單調性、極值、凹凸性和拐點等,就需要在導數和函數之間建立一座橋梁,微分中值定理就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嗨嗨嗨!
  • 高考數學,極值和極大值,一字之差足以讓人束手無策
    高考數學,極值和極大值,一字之差足以讓人束手無策。題目內容:1、若0是函數f(x)=2x^3-3(a-1)x^2+1的一個極值,求實數a的值。2、若x=1是函數f(x)=lnx-1/2 ax^2-bx的極大值點,求實數a的取值範圍。考查知識:極值和極大值的含義。
  • 高考數學,導數極小值壓軸題,明知這麼考為何還中招
    高考數學,導數極小值壓軸題,明知這麼考為何還中招。題目內容:設f(x)=xlnx+2ax^2-(4a+1)x,a∈R;⑴令g(x)=f^'(x),求g(x)的單調區間;⑵已知f(x)在x=1處取得極小值,求a的取值範圍。
  • 「極限」第07節 函數的極大值、極小值、最大值、最小值問題
    如果把這一隊小人分成兩組,暫且稱為A和B兩組。其中A組有 1號、2號、3號、4號、5號其中B組有6號、7號、8號、9號我們首先來看A組,4號小夥伴是在A組中升高最高的,3號小夥伴是A組中身高最矮的。從而在這裡可以引申出函數的極大值和極小值的概念。極大值是指函數在其定義域內劃分了若干個區間,它是該區間取得的最大值,但有可能卻不是整個定義域中最大的值。極小值是指函數在其定義域內劃分了若干個區間,它是該區間取得的最小值,但有可能卻不是整個定義域中最小的值。
  • 助力初三學子備戰中考——2020中考數學熱門考點:費馬點問題
    ps:文末有福利哦皮耶·德·費馬,17世紀法國數學家,有「業餘數學家之王」的美譽,之所以叫業餘並非段位不夠,而是因為其主職是律師,兼職搞搞數學.費馬在解析幾何、微積分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除此之外,費馬廣為人知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費馬小定理」、「費馬大定理」等.
  • 費馬:17世紀僅次於牛頓的數學家,做了這4件大事
    在他看來,古人對於幾何問題的研究技巧性太強,幾乎一題一解、不具一般性;同時,當時的代數研究缺乏基礎,與幾何的嚴謹性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對於思維量的要求則要小得多。一個天才的想法產生了:為何不把代數和幾何結合起來,取長補短,而更好的服務於數學研究呢?費馬的做法是這樣的:如圖,曲線上任意一點J的位置由兩個線段OZ和ZJ決定,記他們的長度分別為A和E。
  • 微積分先驅|費馬
    他還應用類似的方法求出平面曲線y=f(x)的切線,實際上他是寫出了所謂次切線的表達式f(x)h/(f(x+h)-f(x)),約掉h後再棄去含h的各項。  費馬在這兩個問題中的計算,都用到了相當於求極限的式子。他的求極值的法則給出了(可微函數的)有極值的必要條件f』(x)=0,而所謂次切線的求法導致求表達式f(x)/f』(x)的結果。
  • 古今數學思想:大數學家費馬是如何解決曲線X^n下的面積的?
    用現代數學符號表示在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微積分之前,即數學家理解積分與導數之間的關係之前,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發現微積分之後,即現在所說的微積分基本定理,答案很簡單在阿基米德(死於公元前212年)之後,卡瓦列裡(Cavalieri)(約1630年)是第一個成功解決類似問題的人。
  • 費馬小定理與歐拉定理Ⅰ
    費小定理與歐拉定理Ⅰ費馬小定理我們對費馬小定理和歐拉定理應該非常熟悉。
  • 初中數學費馬點幾何模型例題講解,原來這麼簡單!
    初中數學中費馬點模型也是難點之一,一般在考試中這樣出題,如何找一點P使它到△ABC三個頂點的距離之和PA+PB+PC最小?點P的位置就是三角形ABC的費馬點!解決費馬點問題的秘訣就是運用旋轉法,以三角形ABC任意一條邊向外旋轉構造等邊三角形,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得出最短長度。【例題】如圖,P是邊長為1的等邊△ABC內的任意一點,求PA+PB+PC最小值。(視頻解析在本文末尾)分析:點P在△ABC內部運動,直接求PA+PB+PC最小值是很困難的。
  • 費馬小定理
    接到信後,費馬採用了與帕斯卡不同的方法,也獨立地解出了此問題。1657年,荷蘭科學家惠更斯在帕斯卡和費馬工作的基礎上,寫成了《論賭博中的計算》一書,被認為是關於概率論的最早的系統論著,但人們仍然將概率論的誕生日定為帕斯卡和費馬開始通信的那一天——1654年7月29日。
  • 一種採用mod值構造G集合來證明費馬大定理的方法
    導語:為了,讓整個文章的敘述過程,看起來更像一片正經的數學論文,我把印象中所有寫論文的格式和套路都用上了。這是一種採用眾數和mod值的比較方法來證明費馬大定理。眾數之和,眾數和,就是指定某一數值An(An屬於自然數集);modAn=N,其中的過程如下圖:這裡要注意一點,求取mod值的過程是一個層層疊加的過程,分解如下:根據定義,我們得知,所有自然數的mod值,也就是眾數和,最後只能在1到9這九個數之中
  • 初中數學中考難點:九年級數學上冊圓及幾何動點最值問題考點解讀
    第41課中考數學幾何動點:藉助直徑對直角來構造輔助圓,解決動線段最小值問題.第42課湖北武漢中考數學幾何動點壓軸題:藉助三角形全等和直徑對直角構造輔助圓研究線段最小值.第43課安徽中考數學幾何動點最值問題:利用直徑對直角構造輔助圓.第44課初中數學幾何動點最值問題:藉助直徑對直角作輔助圓研究動線段最小值問題.
  • 導數求最值,同樣的題型,校考和高考的區別有多大
    高考數學,導數求最值,同樣的題型,校考和高考的區別有多大。題目內容:求函數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1題分析:求最大值的第一步是求函數f(x)的導函數f(x),並解方程f(x) =0。然後就是使用方程的解劃分單調區間,並通過判斷f(x)在每一個區間上的符號來求函數f(x)的單調區間,之後求出極大值,由於在定義域上只有一個極值並且是極大值,所以極大值就是最大值。
  • 從組合數學角度理解費馬小定理
    當然,費馬本人並沒有給出數學證明。據考證,歷史上第一個證明費馬小定理的人是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費馬作為「業餘數學家之王」,總是幹這種事情,費馬大定理也是如此,足足讓後人折騰了三百六十多年才最終由英國劍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John Wiles)得到證明。
  • 費馬:猜想還在繼續 - 遇見數學
    猜想的提出費馬是一位業餘數學家,在數學領域裡被譽為「業餘數學之王」,在他逝世後,人們在整理他的書稿時發現了這個猜想,因為他巨大的影響力,以「費馬大定理」之名公布,之後,從他的描述語境中,數學家們試圖重塑他的或是找到猜想的證明過程,不服氣的專業數學家們幾乎所有的都有研究過
  • 古今數學啟迪:讀讀阿基米德的著作帶給我們的新視野
    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頓並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公元前212 )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被攻佔敘拉古的羅馬士兵殺害。阿基米德早年曾在亞歷山大跟隨歐幾裡得門生學習,他有許多學術成果是通過與亞歷山大學者的通信保存下來的。
  • 中考難點,再說費馬點問題及其延伸探究
    有一類涉及三條線段和最短問題,求解方法獨特,主要是利用旋轉的性質轉化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問題,比較重要的就是費馬點問題,這類問題常常出現中考最值問題和自主招生試卷中壓軸題中,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構造轉化思想運用不合理,導致解不出問題。費馬點前生今世皮耶·德·費馬(Pieme de Fermat)是一個17世紀的法國律師,也是一位業餘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