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第19卷 漢紀十一
漢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
【原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安與衡山王賜相責望,禮節間不相能。衡山王聞淮南王有反謀,恐為所並,亦結賓客為反具,以為淮南已西,欲發兵定江、淮之間而有之。衡山王后徐來譖太子爽於王,欲廢之而立其弟孝。王囚太子而佩孝以王印,令招致賓客。賓客來者徽知淮南、衡山有逆計,日夜從容勸之。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枚赫、陳喜作車、鍛矢,刻天子璽、將相軍吏印。秋,衡山王當入朝,過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語。除前隙,約束反具。
【譯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劉安與衡山王劉賜在禮節方面相互指責,不能相容。劉賜聽說劉安有反叛朝廷的打算,害怕被劉安吞併,便也結交賓客,置備武器,打算在淮南王西進以後,要發兵攻下長江、淮河之間的地區,並佔有他們。衡山王王后徐來在劉賜而前詆毀太子劉爽,企圖廢掉劉爽,改立劉爽之弟劉孝為太子。劉賜囚禁了劉爽,將衡山王印信交給劉孝,命劉孝延攬賓客。前來投效的賓客們隱約了解到劉安,劉賜的謀反計劃,便日夜慢慢地勸劉賜起事。於是,劉賜命劉孝門下賓客江都人枚赫、陳喜造戰車、鍛箭矢,雕刻天子印璽和文武官員的印信。這年秋季,劉賜照例應入朝謁見皇帝,途經淮南國,劉安與他用親兄弟的語言交談,消除了以往的矛盾,約定共同反叛朝廷。
【解析】
說起淮南王劉安,現在吃的豆腐就是他搞出來的東西。
之前在提到田蚡說錯話那篇,也提到過劉安。
上面這篇是劉安準備造反前的一些動作,本沒啥值得說道的。
但是如果把衡山王劉賜放進去,那麼能說的東西就有點了。
這劉安和劉賜本來算是有矛盾,後來卻走到了一起,正應和了《三國演義》中的那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人際關係也差不多,但是卻又比天下大勢,更複雜,因為人際關係存在這三個規律!
1.矛盾發展的必然
安與衡山王賜相責望,禮節間不相能。
劉安和劉賜沒勾搭在一起之前,彼此相互指責。
之後,在探得劉安有可能要造反,於是劉賜開始整軍備武,打起了劉安的注意。
對於前者,矛盾的根源其實就是彼此之間看不爽。
對而後者,矛盾根源來於利益上的衝突。
這就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兩種主要形態。
即,這個人對我沒有利益衝突,但是我就是看他不爽,想搞他。
亦或者,這個人和我有利益衝突。
當然,這個是靜態分析。
如果放入間的因素,就會發展出變種。
比如,現在咱們關係很好,但是彼此有差異,在將來可能會因為某些事情出現關係破裂甚至矛盾。這在合作關係中尤為常見。
亦或者說,當前並沒有利益衝突,但是在將來隨著個人發展,利益出現交集,導致矛盾出現甚至升級。這點在職場中尤為常見。
矛盾必然存在,只不過表現形式存在變化。
2.利益發展的共性
劉安和劉賜為什麼又早走到了一起?
關鍵還在於兩人有共同的利益目標。
劉安、劉賜想要的東西無非就是皇位、財富、土地等等。
當兩人有共同利益取向的時候,兩人的合作其實就已經有了最基本的條件。
這東西,其實和我們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
咱們和別人能否走到一起、玩到一起,很大程度是上就因為有利益關係。
這裡的利益並不是狹義上的錢財,更有心理上的感覺。
比如,咱們相處,我感覺到很舒服很爽,雖然沒有錢財上的交集,但是我也願意和你相處,這其實也是從對方身上感受到利益(心理)體現。
所以,當把利益放大到心理層面,不再局限於狹義的錢財上時,很多問題你就能看明白了。
同樣反過來,如果利益沒有了,那麼關係必然也將走向衰亡。
利益(廣義)時所有關係存續的前提。
3.主次要的取捨
劉安和劉賜合作,卻不得不考慮另外另一個東西,即兩人原先存在矛盾。
為什麼能夠拋棄矛盾攜手合作呢?
劉安要造反做皇帝,漢武帝必定要收拾他,以他一人之力必定是輸。
同理,對於劉賜而言也是如此。
所以劉安和劉賜之間的矛盾,不過是彼此看不爽,而面對漢武帝則事關生死。
對此,劉安和劉賜之間那些破事反而不值一提。
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選擇。
的確,劉安和劉賜有矛盾,甚至來說在利益方向上,兩人也存在矛盾,如果兩人造反成功將來坐天下的只有一個皇帝兩人也必將爆發戰爭。
但是這個時候,漢武帝才是主要的。
當面對很多矛盾的時候,其中必定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而在時間的作用下,矛盾的主次之分同樣也會出現變化。
比如,美國和蘇聯有矛盾,但是對於納粹就是次要矛盾,納粹打完,美蘇關係又是主要矛盾。
根據當下不同的環境,明確什麼事主要、次要矛盾,就是至關重要的。
劉安和劉賜的造反顯得頗具戲劇性,尤其是面對手握重兵、將星雲集的漢武帝,失敗是必然的。
無論劉安劉賜是否聯合結局都是註定的。
但是,至少在造反這條錯誤的道路上,劉安和劉賜也做了相對正確的事。
【啟發】
上面內容,簡單來說不過三句話。
1.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必然存在,差異不過是在何時、何地、以何種形態爆發。如果未來真和別人爆發了矛盾,不要驚訝,過往諸多因素累積必然的結果。甚至說難聽一點,你要提前預判矛盾,早做準備。
2.利益(不光是狹義的錢財)的存在,決定人與人之間能夠走到一起。新利益點出現,決定關係的可持續。所以想要一段關係持續下去,目光要定在增量利益上。
3.交往過程利益的獲取與矛盾累積,本身就是此消彼長的過程,而在其中做出選擇就是主次要矛盾的明確。主次要矛盾的選擇,又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
最後一點,動態地看待上面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