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人際關係中的3個基本規律!看懂,能明白很多!

2020-12-08 騰訊網

《資治通鑑》第19卷 漢紀十一

漢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

【原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安與衡山王賜相責望,禮節間不相能。衡山王聞淮南王有反謀,恐為所並,亦結賓客為反具,以為淮南已西,欲發兵定江、淮之間而有之。衡山王后徐來譖太子爽於王,欲廢之而立其弟孝。王囚太子而佩孝以王印,令招致賓客。賓客來者徽知淮南、衡山有逆計,日夜從容勸之。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枚赫、陳喜作車、鍛矢,刻天子璽、將相軍吏印。秋,衡山王當入朝,過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語。除前隙,約束反具。

【譯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劉安與衡山王劉賜在禮節方面相互指責,不能相容。劉賜聽說劉安有反叛朝廷的打算,害怕被劉安吞併,便也結交賓客,置備武器,打算在淮南王西進以後,要發兵攻下長江、淮河之間的地區,並佔有他們。衡山王王后徐來在劉賜而前詆毀太子劉爽,企圖廢掉劉爽,改立劉爽之弟劉孝為太子。劉賜囚禁了劉爽,將衡山王印信交給劉孝,命劉孝延攬賓客。前來投效的賓客們隱約了解到劉安,劉賜的謀反計劃,便日夜慢慢地勸劉賜起事。於是,劉賜命劉孝門下賓客江都人枚赫、陳喜造戰車、鍛箭矢,雕刻天子印璽和文武官員的印信。這年秋季,劉賜照例應入朝謁見皇帝,途經淮南國,劉安與他用親兄弟的語言交談,消除了以往的矛盾,約定共同反叛朝廷。

【解析】

說起淮南王劉安,現在吃的豆腐就是他搞出來的東西。

之前在提到田蚡說錯話那篇,也提到過劉安。

上面這篇是劉安準備造反前的一些動作,本沒啥值得說道的。

但是如果把衡山王劉賜放進去,那麼能說的東西就有點了。

這劉安和劉賜本來算是有矛盾,後來卻走到了一起,正應和了《三國演義》中的那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人際關係也差不多,但是卻又比天下大勢,更複雜,因為人際關係存在這三個規律!

1.矛盾發展的必然

安與衡山王賜相責望,禮節間不相能。

劉安和劉賜沒勾搭在一起之前,彼此相互指責。

之後,在探得劉安有可能要造反,於是劉賜開始整軍備武,打起了劉安的注意。

對於前者,矛盾的根源其實就是彼此之間看不爽。

對而後者,矛盾根源來於利益上的衝突。

這就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兩種主要形態。

即,這個人對我沒有利益衝突,但是我就是看他不爽,想搞他。

亦或者,這個人和我有利益衝突。

當然,這個是靜態分析。

如果放入間的因素,就會發展出變種。

比如,現在咱們關係很好,但是彼此有差異,在將來可能會因為某些事情出現關係破裂甚至矛盾。這在合作關係中尤為常見。

亦或者說,當前並沒有利益衝突,但是在將來隨著個人發展,利益出現交集,導致矛盾出現甚至升級。這點在職場中尤為常見。

矛盾必然存在,只不過表現形式存在變化。

2.利益發展的共性

劉安和劉賜為什麼又早走到了一起?

關鍵還在於兩人有共同的利益目標。

劉安、劉賜想要的東西無非就是皇位、財富、土地等等。

當兩人有共同利益取向的時候,兩人的合作其實就已經有了最基本的條件。

這東西,其實和我們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

咱們和別人能否走到一起、玩到一起,很大程度是上就因為有利益關係。

這裡的利益並不是狹義上的錢財,更有心理上的感覺。

比如,咱們相處,我感覺到很舒服很爽,雖然沒有錢財上的交集,但是我也願意和你相處,這其實也是從對方身上感受到利益(心理)體現。

所以,當把利益放大到心理層面,不再局限於狹義的錢財上時,很多問題你就能看明白了。

同樣反過來,如果利益沒有了,那麼關係必然也將走向衰亡。

利益(廣義)時所有關係存續的前提。

3.主次要的取捨

劉安和劉賜合作,卻不得不考慮另外另一個東西,即兩人原先存在矛盾。

為什麼能夠拋棄矛盾攜手合作呢?

劉安要造反做皇帝,漢武帝必定要收拾他,以他一人之力必定是輸。

同理,對於劉賜而言也是如此。

所以劉安和劉賜之間的矛盾,不過是彼此看不爽,而面對漢武帝則事關生死。

對此,劉安和劉賜之間那些破事反而不值一提。

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選擇。

的確,劉安和劉賜有矛盾,甚至來說在利益方向上,兩人也存在矛盾,如果兩人造反成功將來坐天下的只有一個皇帝兩人也必將爆發戰爭。

但是這個時候,漢武帝才是主要的。

當面對很多矛盾的時候,其中必定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而在時間的作用下,矛盾的主次之分同樣也會出現變化。

比如,美國和蘇聯有矛盾,但是對於納粹就是次要矛盾,納粹打完,美蘇關係又是主要矛盾。

根據當下不同的環境,明確什麼事主要、次要矛盾,就是至關重要的。

劉安和劉賜的造反顯得頗具戲劇性,尤其是面對手握重兵、將星雲集的漢武帝,失敗是必然的。

無論劉安劉賜是否聯合結局都是註定的。

但是,至少在造反這條錯誤的道路上,劉安和劉賜也做了相對正確的事。

【啟發】

上面內容,簡單來說不過三句話。

1.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必然存在,差異不過是在何時、何地、以何種形態爆發。如果未來真和別人爆發了矛盾,不要驚訝,過往諸多因素累積必然的結果。甚至說難聽一點,你要提前預判矛盾,早做準備。

2.利益(不光是狹義的錢財)的存在,決定人與人之間能夠走到一起。新利益點出現,決定關係的可持續。所以想要一段關係持續下去,目光要定在增量利益上。

3.交往過程利益的獲取與矛盾累積,本身就是此消彼長的過程,而在其中做出選擇就是主次要矛盾的明確。主次要矛盾的選擇,又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

最後一點,動態地看待上面三點。

相關焦點

  • 人際關係曲線,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
    如果用函數來表示你的人際關係,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親密度,你的人際關係曲線會是什麼樣呢?微博上發起的這個話題,引來眾多網友討論,「那些高低起伏的線條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 科學地來說,用函數來表示人際關係並不太合適,因為這個世界的數學模型太過複雜,而人生的意外因素又太多,假如對自身的人際關係用函數曲線來表示,那就意味著已經完全掌握了自身從過去到未來的社會交往走向,除非有預測未來的超能力,否則在現實中是不大可能的。
  • 找規律類習題,先想明白再寫清楚
    找規律類習題,先想明白再寫清楚從七年級數學開始,規律類習題一直是思維上的一個難點,同一個班級內會形成巨大差異,當題目展示出來,一眼便看出來,和講完仍然不明所以的都存在,更細一點,看出來並不代表能寫清楚,最完美的是看出規律並描述出來
  • 處理人際關係的三大基本原則,記得收藏
    人際關係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愛談,如果上網搜一下的話,會發現很多講人際關係原則的內容,有些原則甚至多達幾十條。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確實千千萬萬,但原則性的東西,怎麼可能有那麼多呢?處理人際關係時,真正的底層原則,無非就三條。第一條原則:要有意識地主動開拓和處理人際關係這條最樸實,也最基礎。有人可能覺得,這不是廢話嗎?還真不是。
  • 「活了很多年,依然不會做人」|如何處理職場人際關係
    在協作中有矛盾是必然的,人們受教育的水平、環境因素等影響,每個人性格特點都不同,這些不同的觀念交織在一起,難免產生碰撞。但有趣的是很多學者發現,不僅是剛入職的小萌新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即使是混跡職場十多年的老江湖,也會遇到同樣的困擾。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活了很多年,怎麼依然不會做人」吧。學校裡教會我們豐富的知識,卻沒有開設課程,專門教人如何與人打交道。
  • 《資治通鑑》25句至理名言,洞見古人智慧
    ——《資治通鑑•唐紀》釋義: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2.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鑑•宋紀》釋義: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了。3.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 內斂不懂社交,學會這3個人際關係技巧,讓你人見人愛
    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人際關係,它是開啟你每個能力的必需,可以讓你不斷的成長,不斷地為社會做貢獻,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懂得如何建立好人際關係。既然人際關係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
  • 懂得這個心理學定律,你才能在人際關係中來去自由
    課題分離的思維,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需要承擔自己人生中各種課題,並相應的承擔自己課題所帶來的種種結果。再舉個例子,我們假如選擇信任一個人,我們就要承擔我們可能被人騙,也可能被人相信這兩種結果,但是我們既然選擇了,就要相應的承擔起這個結果來,無論是信任還是被騙,都是我們自己所選擇的。
  • 快速了解「基本歸因謬誤」:破壞人際關係的認知偏見
    基本歸因謬誤的定義基本歸因謬誤指出,當我們試圖解釋其他人的不良行為時,我們往往過分強調他們的個性,而忽略了他們所處的環境。 這會讓人們感到不被賞識,從而破壞人際關係。例如,如果一個團隊成員在工作中犯了錯誤,我們更有可能將其歸因於他們的個性、性格或技能水平。
  • 司馬光:以一生精力成《資治通鑑》,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不過,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司馬光從來都是親力親為,《資治通鑑》中的所有字句都是他親手寫成。為了這部史書,司馬光在長達十九年的時間內勤勤懇懇,費盡心思,最終「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結果《資治通鑑》成書後不到兩年,他就去世了,正是「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 看懂數據分析圖表的十個基本方法(下)
    看懂數據分析圖表的十個基本方法(上)一個公司中的管理問題往往根源都在管理上,也就是都在老總對公司的管理上。常言道,問題都在前三排,根源就在主席臺。很多公司的管理問題都可以追究到企業老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思路的問題。為何公司令行不止?因為老總言行不一致;為何很多人收賄受賄?因為老總就是這樣的人;為什麼很多人光說不做?因為老總只喜歡那些說得好聽的;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實幹?
  • 顛覆韭菜思維的A股基本事實規律
    為了在股市中完成賺一個億的小目標,這段時間花了大量的精力把股市翻了個底朝天,得出了很多顛覆韭菜思維的A股基本事實規律,這種開心的心情不亞於已經賺到了一個億。但是機構們明白他們的核心生存能力就是操控。在大盤、行業板塊、個股上面,中國機構們達成了一致的默契,既然操控不了大盤,也操控不了行業板塊,那就是對最小的個股進行操控。於是我們看到了大盤長時間的熊,行業內板塊的個股紛紛走熊,但是其中的少數幾隻得到了堅強的力頂。比如旅遊板塊中,很多個股紛紛走出熊,中國中免卻走出了5倍的上漲。
  • 小學生都能看懂的「冰雹猜想」,至今無人能證,舉出反例算你牛
    那麼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小學水平甚至小學低年級水平就能看懂的猜想。1;變成偶數(也就是雙數)就除以2;依次不停地進行計算,最終會發現無論這個過程中的數值如何龐大,最終還是會像瀑布一樣迅速墜落(因此得名),變成1,準確地說是最後變成4-2-1這三個數不停地循環,像跌入黑洞一樣。
  • 人際關係交往中,有哪些方法比較實用?
    在人際關係中,有些心理學理論是需要我們理解的,只有理解了,你才知道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技巧,去面對周圍的人。 我舉三個最常見的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知識。 2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最簡單的人際吸引和交往的原則,叫做「接近效應」。
  • 情商高的人,與同事相處都能做到這3點,難怪人際關係好
    職場中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情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為人際關係不是僅靠工作能力的,而是從平時工作中相處的態度和細節來建立和維持。和高情商的同事相處,會讓人感覺很舒服,不管是工作溝通還是平時聊天,都能相處很愉快。情商高的人,不僅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還能照顧到周圍人的情緒和感受。
  • 如何看懂發動機參數,說幾個常見的參數弄明白了,心裡就有數了
    如何看懂發動機參數,說幾個常見的參數弄明白了,心裡就有數了我們都知道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車展上您看汽車心臟的指標能看明白嗎?說幾個常見的參數弄明白了,您就對這臺車的發動機,大概心裡有數了。那說到發動機就得提到氣缸,氣缸體發動機最主要的部件,常用的缸數裡有三缸、四缸、六缸、八缸,咱們的私家車比較常見的是,三缸、四缸、六缸的發動機、到八缸就可以用在賽車上了,當然還有缸數更多的,那這麼多缸在一起,總得有個姿勢吧,汽缸排出的隊列形式,最常見的就叫直列,就是一排,用字母L表示直列,還有一種也挺常見的,排列是V型的發動機,發動機的汽缸數越多,也就意味著這車的性能越高,那麼它與車的油耗和動力性能
  • 數學中的邏輯思維(二)——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
    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是對人們運用概念,命題,推理和論證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思維邏輯的基本表現形式。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內容是: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思維與其自身是同一的。
  • 不確定性是事件的常態,正態分布是內在規律的表象
    要明白這世界的規律往往不是線性的發展的,不是說工作越努力,加班越多就升職加薪越快;公司越大就越賺錢。我們就喜歡這種確定性的、正相關結果,只要做了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越努力就越幸運。可世界並不如人所願啊,往往工作最辛苦,髒活累活你全乾,升職加薪你全無關。不確定性才是事件的常態,倒U形的類正態分布圖才是事件呈現的圖形。
  • 3年原創228篇《資治通鑑》讀書筆記、自製50套表情包直擊網友內心...
    楊朝許的動態表情,從腳本到修改完成,平均下來,單個表情需要3到4個小時,一套少則16個多則24個的表情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除了真心愛好,實在沒有別的理由去解釋這種一以貫之的堅持。楊朝許沒有受過專業系統的美術教育,全憑自己的興趣,從塗鴉到臨摹,靠點滴積累,目前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除了表情包的諸多成績,他的原創動畫短片也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獎。
  • 溧陽高手施逸民:全國第一個用瘦金體抄寫《資治通鑑》的人!
    當坐在我旁邊第一次見面的施逸民說他花十年時間手工抄完300多萬字的《資治通鑑》時,我正好一口酒剛呷到嘴裡,酒杯端在半空,眼睛緊盯著這位近70歲的老者,也許此刻,空氣也凝固了!因為,符合我理想中的真正的溧陽民間高手畢竟太少了,在收集和撰寫民間高手中,我對民間高手又有了新的認識和追求。我和施逸民聊天是在他南渡鎮他的家中進行的。1952年10月22日,施逸民出生在木杓兜村的施家。
  • 資治通鑑:發生利益衝突時,領導不是不知道好壞,而是選擇性失明
    司徒楊賜諫曰:「先帝之制,左開鴻池,右作上林,不奢不約,以合禮中。今猥規郊城之地以為苑囿,壞沃衍,廢田園,驅居民,畜禽獸,殆非所謂若保赤子之義。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順四節也。宜惟夏禹卑宮、太守露臺之意,以尉下民之勞。」書奏,帝欲止,以問侍中任芝、樂松;對曰:「昔文王之囿百裡,人以為小;齊宣五裡,人以為大。今與百姓共之,無害於政也。」帝悅,遂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