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股市中完成賺一個億的小目標,這段時間花了大量的精力把股市翻了個底朝天,得出了很多顛覆韭菜思維的A股基本事實規律,這種開心的心情不亞於已經賺到了一個億。
散戶炒股天天盯著大盤指數,以大盤指數的漲跌來決定股票的買賣,如不知大盤指數已經被主力機構所拋棄,如此錯誤的思想炒股肯定是一虧再虧。
滬深兩市流通市值750,000億,股票4000隻左右。上證指數從15年牛市頂點到現在已經下跌了35%。5年多的時間裡一直熊市,跌到散戶心灰意冷,賠了時間又賠了錢。
而5年多的時間裡,有大量機構持倉拱衛的股票卻是另一番天地。2015年牛市頂點期中軸到現在,保險重倉股指數上漲了33%,社保重倉股指數上漲了42%,基金重倉股指數上漲了52%,QFII重倉股指數上漲了102%。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機構重倉股代表更加耀眼,在大盤5年多下跌35%的熊市裡,如:長江電力上漲了1倍,萬科A上漲了2倍;招商銀行上漲了3倍;恆力石化上漲了5倍;恆瑞醫藥上漲了6倍;貴州茅臺上漲了10倍,如此等等,許多的股票都獲得了幾倍的漲幅。而散戶操作的其他股票大多跌成的了翔……
這些機構重倉股,散戶難找嗎?多得散戶盯不過來嗎?不不,任何一個普普通通的看盤軟體都找得到了。大多數軟體顯示,
保險重倉股為100隻,社保重倉股為100隻,基金重倉股為100隻,QFII重倉為100,合併後剔除重複的共計300隻出頭。300隻你盯不過來嗎?
散戶都知道主力資金是牛股產生的第一生產力。在這些機構重倉股的頭部代表,貴州茅臺、五糧液、立訊精密、中國平安都獲得了超過1000家機構的持股。其他的機構重倉股總計獲得了市場上90%的機構數量的持倉。
為何機構如此扎堆個股,而不是均衡分配在行業板塊當中呢?更談不上對大盤指數的操控。因為機構們已經明白,現在的大盤流通規模已經不是90年代幾百億的規模可以操控的時代了,現在是七八十萬億的規模了,單個的行業板塊規模已經達到幾萬億一二十萬億的規模了,這是沒有任何一個機構集團可以操控的了。於是我們看到05 06年股改全流通6124牛市頂點以來,再加上大量的新股上市,市場已經沒有大盤牛市了。
但是機構們明白他們的核心生存能力就是操控。在大盤、行業板塊、個股上面,中國機構們達成了一致的默契,既然操控不了大盤,也操控不了行業板塊,那就是對最小的個股進行操控。於是我們看到了大盤長時間的熊,行業內板塊的個股紛紛走熊,但是其中的少數幾隻得到了堅強的力頂。比如旅遊板塊中,很多個股紛紛走出熊,中國中免卻走出了5倍的上漲。醫藥板塊兩三百隻個股中很多跟隨大盤波動,恆瑞醫藥卻走出了6倍的漲幅。只是在水電行業板塊中,很多個股都萎靡不振,長江電力獲得了1倍的增幅。貴州茅臺10倍漲幅不僅驚豔整個白酒板塊,更是以20,000億的市值力壓幾大國有銀行。
無論大盤如何的擴充,無論行業板塊如何的擴充,審時度勢的把個股的操控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機構們扎堆的個股的信心在於他們相信,行業板塊內的少數大的優質公司有足夠大的抵抗市場競爭風險的能力;規範化的公司治理能力;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他們選擇相信了古老的道理:最後的競爭勝出都傾向於巨頭傾向於寡頭。當然機構們的野心並不止於操控個股,他們想以龍頭個股為關鍵點,想以點帶面,帶動行業板塊的面乃至大盤的面。這也體現了咱們一貫的軍事哲學思想。
這是中國股市的基本事實;這也是中國股市機構操控思路的進化;最能代表中國股市價值的應該是機構重倉股指數和機構重倉股。散戶們,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的改變吧!古語云識時務者為俊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