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發工資?基於現金流的136模式

2021-01-09 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作者:劉玖鋒 李鵬,36氪經授權發布。

當下企業在面對疫情下的生存危機時,尤其是現金流低於3個月的企業,要花80%的精力應對危機,制定疫情特殊情況下的薪酬發放政策,確保生存,同時,企業花20%的精力準備疫情後的挑戰,考慮疫情後的長期系統的全面薪酬激勵方案。

2020新年伊始就遇到一個「黑天鵝」——新型冠狀病毒。全國範圍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國內經營環境被「速凍」,企業從逐步進入「初春」,驟然回到了「寒冬」。「生存」的焦慮立刻印在了企業家的腦海中。2020年2月,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對995家中小企業的現金維持情況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85.01%的企業現金流最多可維持3個月,同時調查還顯示,疫情下企業支出的主要壓力來源員工工資及「五險一金」,佔比達到62.78%,多數中小企業的成本大頭還是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在疫情非常時期,怎樣設計員工的工資給付,成為中小企業的生存之道。

01 召開兩個會議快速響應危機

企業在疫情下應該快速啟動危機響應機制,調整公司的運營和管理,具體來說,企業至少需要開兩個會議。

一是財務盤點會:盤點和確定企業的可支配資金多少?基於疫情的衝擊,業務的影響是怎麼樣?營收的下滑、成本的支付,現金流能維持幾個月時間?並預估出公司建立疫情防護需要的資金。企業發生或預見到將出現沒有收入的極端情況時,CEO第一時間組織管理團隊盤清家底,壓縮一切不必要支出,保存現金。

二是人員盤點會:由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盤點公司目前人員的健康、地區分布、復崗情況,清晰計算出包括每月固定工資、浮動獎金及福利等,積極爭取國家和政府給予的各項政策扶持和優惠政策,基於現金流計算出公司整個人工成本的數據和維持時間。

02 薪酬發放的五個原則

在收入不確定的情況下,工資及「五險一金」支出佔比超過60%,所以首先設計從薪酬和激勵組合考慮危機下的薪酬發放,再考慮業務調整和組織變革來增加營收。調整薪酬發放時務必把握五個原則。

原則一,信息透明、共克時艱。

稻盛和夫曾說到,從公司幹部到普通員工,經營必須「透明」。因此,不僅經營者要對公司的狀況了如指掌,而且員工也能知道公司的狀況,能看到經營者在做什麼,這就是所謂「玻璃般透明」。「公司瞄準什麼目標,現在處在什麼階段,因此必須做什麼」,這樣的狀態需要傳達到每一個員工。信息透明,可以讓員工理解和信任公司的決策,確保公司目標和個人目標一致性,更好的解決問題。

CEO需要在第一時間主動將公司現在的經營狀況和現金流情況告知給全體員工,不要怕員工知道了公司的危機會有負面影響。因為猜測、質疑、不信任帶來的負面效應遠遠大於信息透明帶來的效應,因此企業要做到信息真實、公開、透明,能夠認清當前危機的狀況,取得員工理解和信任,號召和鼓舞全員共同面對並戰勝疫情。

原則二,寧願降薪、不輕易裁員。

因為突發的疫情導致公司出現危機,這不是員工的過錯,公司和員工需要共度難關,為了降低成本,非到危機時刻,寧願降薪,不輕易裁員。優秀的企業應儘量發放全額工資,不降薪不裁員。

在這個特殊時期,如果首先採取裁員的方式對員工士氣打擊很大,損害公司的企業文化。其實,疫情期間也是塑造企業文化的好時機,老鄉雞創始人束從軒在2020年疫情期間說到「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一定要照顧好每個企業的『寶藏男孩『和』寶藏女孩』。否則疫情過去了,因為人才的流失,想復工也無人可用。」

其次,疫情期間,如果裁員,員工失去工作,無法去尋找新的工作,每一個員工身後都是一個家庭,在疫情危機時選擇降低工資,不裁員,也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對員工的責任,雖然員工的短期利益受到影響,但員工的認同和歸屬感會倍增,恢復生產後的精力和狀態也會倍增,對企業文化的塑造是成倍效益。

原則三,從高管自願到統一規定。

根據公司現金流狀況,企業可以在公司內部先啟動高管自願降低薪酬的倡議,節約公司現金,申請降低薪水的幅度建議比例不等。在自願降薪的申請中,人力資源管理者要考慮員工的特殊情況,例如家庭的收入來源,家庭的經濟情況,薪酬佔貸款支付的比例等,有一些特殊員工即使自願降薪也不能通過審批降薪。

2003年,尚未挺過IT泡沫的華為又遭受「非典」的重創,同時和思科之間存在的產權官司直接影響華為的全球市場,遇到嚴重的外部危機。2003年4月,華為內部以運動的形式號召公司中層以上員工自願提交「降薪申請」,以任正非為首的中高層幹部中,有454位主動申請降薪10%,而公司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最終批准了362人,其餘92人未獲批准。危機時的自願降薪而不是強制的方式,有利於企業和員工的互信和差異化對待,也是檢驗企業文化的方式。不到最危機情況,不考慮統一降低薪水,激發員工奉獻精神,並在內部塑造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企業文化。

原則四,降薪從高管到全員。

如果公司危機,選擇降薪,薪酬降低一定要從高管開始,逐步過度到員工。高管的降薪幅度要大於員工的降薪幅度。高管理應有更多的擔當,關鍵時刻要踐行公司價值觀,要起帶頭作用;同時,高管在平時享受到公司的高的待遇,抗風險的經濟基礎強,如果高管不帶頭降薪,就無法說服員工,難以推動降薪工作。

薪酬的降低是疫情危機情況下的一種短期的特殊機制,當企業恢復正常經營的時候,承諾補發在疫情危機時期所降低的薪水,真正形成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的文化。

原則五,降低固定薪酬增加浮動獎金。

「一降一增」原則,指降低固定薪酬的同時考慮增加浮動獎金。當執行降低薪酬的政策後,需要配合增加浮動薪酬,浮動薪酬來源於在疫情危機期間由全員的努力創造的收入,這樣降低固定薪酬,能夠減少開支,保證企業的生存,增加浮動獎金,能夠激發全員群策群力,尋找商業機會,努力奮鬥,戰勝疫情。例如作為旅遊業領先企業的同程集團,在這次疫情中首當其中,但表現了卓越的管理能力,同程旅遊主動應變,5000人,15天時間,從全體被失業到全體自救再上崗,合力拼搏,其中同程生活一天賣菜一個億,賣消毒產品,一天就1000多萬。

03 實施基於現金流的136薪酬發放模式

企業需要根據現金流能維持的時間和業務衝擊情況,預測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的三種情況,基於公司自身現金流和每月支出的工資成本測算,分別制定不同的薪酬的發放方式。

實踐案例

我們以實踐中的案例說明,如何在當前情況下調整工資發放,度過疫情危機。

某公司表示目前業務衝擊很大,公司帳上現金非常緊張,目前公司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佔月度總支出約佔57%,支撐不了幾個月,是否可以適當降低工資?怎樣方式降低工資支出?後經過多輪溝通和測算,我們建議了一個企業和員工都能接受的方案。現將測算規則整理如下,具體金額略作相應調整。

計算統計發現,該企業帳上可支配資金約1 000萬,一個月現金最低支出需要400萬,其中工資和五險一金240萬,在240萬支出當中,高管工資和」五險一金」佔60萬,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佔180萬。

首先溝通和測算的數據是,高管要比員工多降低的幅度是多少?建議幅度在10%~20%之間,依據是高管工資均值和員工工資均值的比值。該企業溝通測算後最終選擇15%的比例,即員工工資降低百分比為X時,高管工資降低百分比為(X+15%)。

第二,確定員工降低百分比X的取值依據。我們的建議是,既然使用降低薪酬的方式,必須要解決現金流問題,必須以延長整月現金流為起值(降低每月工資發放金額可以多支撐一個月的現金流),延長的月份根據疫情的預測做調整,企業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和最好的準備,針對該公司所在區域和行業的影響,對疫情的預測如下:

(1)最好的打算是3月初疫情消除,除武漢意外的區域的社會和企業活動部分恢復正常,公司業務恢復20%-40%;

(2)中等的打算是疫情到4月底消除, 除武漢意外的區域的社會和企業活動部分恢復正常,公司業務恢復30%-60%;

(3)最壞的打算是疫情到5月底消除,社會和企業活動部分恢復正常,公司業務恢復50%-80%。

以降低工資將現金流延長到3個月為條件,X的計算公式如下:

注意:啟動降薪後,員工薪酬不要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金額。測算如果延長到四個月現金流,建議高管只發基本工資。

通過以上表格和公式,幫助該企業進行工資發放的測算,最終選擇了企業和員工達成一致的方案,在疫情危機期間調整了工資發放額度,通過協商降薪延長企業現金流,同時輔助企業的承諾(恢復正常生產並且現金流正常後補發降低部分)和及時激勵機制。

在危機期間,針對公司的高管和核心員工啟動特殊的股權激勵方案也是一種薪酬調整方案。華為2003年為了應對危機,任正非採用「自願降薪+加大股權激勵」兩個措施,既減少短期的固定支出,保證現金流,同時加大股權的激勵,實現了員工和公司利益捆綁,實現「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使公司和員工能夠相互信任,戰勝難關。

04 著眼疫情後的薪酬激勵體系建設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受疫情衝擊大而影響生存的企業,要根據企業的承受能力妥善處理好短期風險和長期發展的關係,既要考慮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又要考慮到承擔社會責任、關愛員工。老鄉雞創始人束從軒針對疫情對企業的影響表態,「寧虧5億、賣房賣車,也要讓1.6萬員工有飯吃、有班上。」這樣的態度和勇擔責任的作為,為老鄉雞樹立了良好的僱主品牌形象,凝聚員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信疫情終會過去,企業的發展還是要靠增加營收,短期措施是降本和節流,長遠還是靠增效和開源。因此,當下企業在面對疫情下的生存危機時,尤其是現金流低於3個月的企業,要花80%的精力應對危機,制定疫情特殊情況下的薪酬發放政策,確保生存,同時,企業花20%的精力準備疫情後的挑戰,考慮疫情後的長期系統的全面薪酬激勵方案。

有競爭力的薪酬:薪酬是激勵的基礎保障,因此企業要確保公司的薪酬水平對外有競爭性和對內有激勵性,建議企業可以實施「345薪酬設計體系」,345薪酬體系就是「給3個人發4個人的工資,創造5個人的價值」,從而讓員工拿到高於市場水平的薪酬,讓企業付出低於市場水平的人工總成本,獲得高產出,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贏。

有安全感的福利:福利為員工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和工作保障,企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自身的業務特點實行差異化的福利項目,提升員工的安全感。

有成長感的職業發展:每位員工都有成長的需求與渴望,企業需要建立科學的職位晉升通道和發展路徑,讓員工在工作中得到快速成長。

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任正非說:「要相信人內心深處有比錢更高的目標和追求,願景、使 命、價值觀才能更好地激發人。」企業文化是一個組織的獨特氣質,對員工既有凝聚和激勵作用,也有導向和約束作用。企業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 企業文化,引導員工行為,激發員工內在驅動力。

全面激勵體系中的各種激勵方式在員工激勵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企業只有建立了科學的全面激勵體系,才能持續的吸引人才、激勵人才、保留人才,確保企業在危機中存活下來,並不斷發展。

每一次危機都會成就一批優秀的企業。企業應該藉助本次疫情,建立起危機應對機制,並將危機應對機制寫入公司的制度,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植入危機意識「基因」,當危機來臨時,更能從容的應對危機,在危機中強大起來,當危機過後,企業更能抓住更多的機會,再次快速發展起來。

相關焦點

  • 疫情期、疫情後素食餐飲店如何生存?
    疫情即將過去,復工在即。復工期間,到店客流是正常的10%左右,要做哪些調整呢? 如果現金流吃緊,可以採用預售會員卡模式,既能換來現金流,又能鎖住未來的客戶。 現金流只是短期需求,長期需要調整經營模式。許多素食自助餐廳平時每天門店有幾百人到店消費,優惠券也賣得不錯,但是許多餐廳都沒有會員系統,更沒有客戶的聯絡方式。
  • 小熊U租出臺疫情扶持措施,與中小企業共渡難關
    2020年春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不僅阻隔了千萬家庭的團聚,也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著非常大的難關。隨著疫情的持續蔓延,全國各地紛紛進入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全力支援疫情防控,阻斷疫情傳播,很多企業響應政府號召,紛紛開啟在線辦公模式。
  • 專訪國際航協駐中國首席代表:疫情下的航空業路在何方
    隨著國際疫情的持續發展,航空業何時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成為熱議的話題——今年下半年航空市場將呈現何種走勢?全球航空公司的破產、合併、重組潮是否將持續?航企推出的「隨心飛」產品對現金流是否有正面作用?航空公司該如何自救?等等問題都擺在了全球航空業面前。針對這些問題,近日,國際航協駐中國首席代表、北亞地區副總裁馬濤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
  • 擺停、加速、練內功、抗現金流……四象限法,看教育行業眾生相
    對行業整體而言,用戶需求分層明顯,線下還是線上,剛需還是非剛需,上直播課還是錄播課,選 1 對 1 還是小班或者大班,非常多樣。用戶根據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內容、模式,教育行業也因而各自有一番天地。疫情發生以來,教育公司破產倒閉或降薪裁員,屢屢發生。但也有公司逆勢融資或股價高漲,得享紅利。整個行業冷暖自知,悲喜交加。如何看待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對教育行業的整體影響?
  • 跨境企業該如何疏通現金流「堵點」?
    、補貨備貨周期難測、現金流不順暢等諸多困局,而這一局面在海外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之前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美亞單量暴跌,亞馬遜FBA禍及央池,賣家最擔心的是現金流 席捲疫情旋渦之下的跨境賣家如坐針氈。某運營戶外品類的美國站賣家表示:「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單量呈現『腰斬式』下跌,原本每天80-100單的產品,但近期日均銷量僅有10-20單。持續多年的營收和利潤增長,戛然而止,增速下滑甚至陷入虧損的境地。」
  • 創業公司如何應對疫情挑戰?看這一篇就夠了
    無人化、智能化、分布式和虛擬化將可能成為新的辦公模式。 如果真的像上面那麼預測的,那麼辦公樓的物業價值就會受影響。就像淘寶影響了線下零售,騰訊遊戲影響了線下娛樂一樣。 當大家開始考慮在家上班了,那麼什麼樣的實體和虛擬社群是有價值的?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 進退兩難,企業如何找到安全的「下一步」戰略?
    企業如何在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夾擊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下一步戰略」?5月9日-11日,黑馬大學邀請了6位大咖導師,連續三天在線直播,幫助中小企業準確理解變化、找到調整策略,加快企業安全恢復的速度:5月9日——新活法困難時期,總有一些企業能夠轉危為機、脫穎而出。
  •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當然,各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不同、文化體制不同,盲目套用外國模式提出政策建議來應對衝擊,亦或是借用國外經濟數據以預測中國經濟數據,結果也未必可信。調研法指以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受疫情影響的微觀企業進行調研,通過預先設計好的有針對性的問題,直接獲得行業一線人士的預期信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調研法獲得的一手資料能夠幫助研究人士對當前生產經營情況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
  • 若現金流不自由,則淨利潤無意義
    時光過的真快, 去年夏季曾寫過一篇《最好的商業模式,是不竭的現金流》, 反之,最爛的生意模式,是沒有現金流。 確切的說,最好的照妖鏡,是自由現金流。
  • 從財務角度衡量教育企業的安全係數,疫情情況下的應對策略
    這場疫情,或許會如2003年非典一般,對數萬家教育企業及從業者產生影響。下面就談談哪些培訓機構可能會受影響、如何從財務角度衡量企業的安全係數以及培訓機構該如何面對。 01 哪些培訓機構會受影響? 在教育行業,我偏向於按照年齡段劃分,如下圖所示: 首先,學前教育中,早教和素質教育機構的影響毫無疑問是最大的,尤其是商業模式是線下情形或者生長在shopping
  • 睿見教育:淨利與現金流大增超四成 估值吸引力凸顯 獲大行看多
    今年疫情重創線下業態,線下教育顯然也難以倖免,在此背景下,睿見教育是如何做到逆勢增長的?由於疫情導致期間停課一段時間,期內配套服務收入同比微降6.7%至5億元。考慮此為短期因素所致,伴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回歸常態化將重拾增長。盈利方面,2020財年,睿見教育實現毛利8.68億元,同比增長17%;淨利潤5.02億元,同比大增41.9%;核心淨利潤5.59億元,同比增長30.5%。增幅均顯著高於營收增速,可見公司在降本控費方面成效卓著。
  • 海鼎明道沙龍︱疫情下,聽甲方聊聊購物中心數位化生存力
    地產行業經過了國家這幾輪的調控,實際上大家的現金流都比較緊張,在疫情來臨的這幾個月裡面,我們的目標沒有變,依舊是「活下去」,所以我們的狀態也是相對穩定的。   從我個人的認知出發,對這次的疫情做兩個判定:一個叫做不可預知,一個叫做似曾相識。而對於公司的影響,面就廣一些,主要在四個方面:工地不能復工,賣場不能開放,員工不能辦公,顧客不能消費。
  • 揭秘A股7年來現金流真相 四成個股自由現金流為負
    揭秘A股7年來現金流真相!四成個股自由現金流為負,496股經營現金流淨流出,流出規模最高達200億  現金流是企業運營生命線,是股票估值的邏輯起點,也是基本面分析的思維主線,但在過去7年間,有一批個股常年為能產生正的現金流,甚至還在不斷吞噬現金。
  • 疫情過後,餐企如何浴火重生?光影裝修可引流,節省50%費用!
    2020年的開端,對所有人來說並不友好,一場疫情讓中國經濟被殘忍的按下了「暫停鍵」,作為百業之王,餐飲受損最為嚴重。危機有時與機遇並存,只要活著就要考慮未來的出路。比如,非典那年,逼著馬雲的阿里巴巴找到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從此江湖地位再無人可撼動;比如,我們餐飲行業的呷哺呷哺,在非典時開創了一個人吃的小火鍋,胡大、太興等一批知名企業都是在疫情之後崛起;不少餐飲人都認為,疫情過後餐飲會迎來報復性增長,只是增長的會是你嗎?你的餐廳真的準備好了嗎?
  • 緩解中小企業現金流壓力 「0帳期」成「減震器」
    央廣網北京3月7日消息(記者劉柏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針對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復工復產問題,一攬子財稅、金融和產業政策已陸續出臺並逐步落實,發力點都是幫助市場主體增加現金流、渡過特殊時期。除了政策幫扶,行業內部也在積極展開自救。
  • 線下渠道銷量縮水90%,疫情下的手機市場危機與變局
    劉明(化名)從事手機渠道近20年,目前在北京、河南、山東擁有多家線下渠道門店,以及三家線上門店。他對《壹觀察》表示,肺炎疫情爆發之後,他線上門店回落至平常日均銷量的60%左右,線下門店銷量更是不足10%。
  • 離開公牛,改行打了2年棒球,為何公牛隊還堅持給喬丹發工資呢?
    SO,問題也來了,離開公牛隊,改行打了2年的棒球,為何公牛隊還堅持給喬丹發工資呢?那啥,還請諸君聽我往下細細道來。喬丹的棒球夢或許得不到的東西才是最美的吧,喬丹的內心一直渴望自己成為一名棒球運動員,這也是喬丹父親的願望。
  • 狐狸小妖:現金流最多撐3個月 今年新店計劃「打折」
    面對著疫情,他們如何反應,如何行動,值得記錄。而在疫情陰霾下,他們的現實困難,以及對未來的思考規劃,更是值得關注。   為此,我們策劃《零售疫線》選題系列報導。本系列選題,將重點關注各業態的頭部品牌,通過與其高層和一線人員對話,力求還原頭部品牌真實的抗疫實況。本篇文章,贏商網專訪了狐狸小妖(需求面積:60-150平方米)CEO王佩先生。
  • 十年十倍股範爾度假村了解下
    市場極度不穩定下,一堆優質的股票紛紛大幅下挫,亞馬遜、蘋果、谷歌等股票短期跌幅超過20%,不過,這也給了長期價值投資者一個「撿便宜」的好機會,一些原本不受受疫情影響或者影響較小的行業跟著下挫,對投資者而言無疑是個好機會。
  • 疫情「大考」下化危為機,亞馬遜賣家如何巧妙提升店鋪績效與排名?
    疫情風浪席捲,跨境電商賣家在感慨度過「史上最長假期」的同時,也在為亞馬遜店鋪運營情況而煩憂。疫情當前遇到退款退貨,如何正確回復買家?當退貨情況發生時,如何最大限度降低損失?亞馬遜後臺退款退貨又該如何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