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脫蠟吸附劑分離技術國際先進

2020-11-26 中化新網

13887次閱讀

作者:耍旭祥 胡波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0年11月24日

收藏

純度達99%以上 可替代進口產品

  中化新網訊 11月23日,河南中託力合化學有限公司對外宣布,該公司開發完成的一種新型分子篩脫蠟吸附劑(高純正戊烷)通過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等專家認為,該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專家組還認為,該項目可改變我國在專用化學品和高端精細化學品等高附加值化學品領域落後的局面,擺脫對國外產品的依賴,替代多種進口產品,大幅降低國內企業的成本。

  該公司董事長張文紹表示,該項目的主要創新點有四個方面:一是採用費託合成煤制油為原料,開發利用差壓熱集成精餾工藝,使進料狀態接近於泡點進料狀態,保證精餾過程平穩;二是採用高效吸附劑脫除正戊烷中的微量雜質,具有脫除效率高、能耗低的特點;三是研製成國內首套由煤制油精製生產高純度正戊烷的分離裝置;四是自主研發的空氣冷卻裝置,充分利用水的蒸發潛熱,提高冷卻分離效果、增強傳熱效率。

  該公司總工程師高文剛介紹說,新型分子篩脫蠟吸附劑以煤基穩定輕烴為原料,採用自主研發的精密分離工藝技術,產品純度可達99%以上,且單位產品硫含量不超過1μg、芳烴含量不超過5μg、水含量不超過50μg。

  國內高純正戊烷(脫蠟吸附劑)主要應用於氣相色譜分析、有機合成、農殘分析、光譜分析等領域。此前,該產品多數依賴進口,而國內生產的正戊烷是以石油輕烴為原料,產品純度較低。

  針對這種情況,該公司研發人員按照終端客戶要求的產品質量參數,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並邀請業內相關專家進行工藝技術路線的設計和研討。他們組織開展理論模型計算,確定理論模型下的操作參數,最適宜的回流比、塔板數及進料塔板位置,通過小試投料實驗,初步確定最佳的回流量、進料狀態和進料塔板位置,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中試量產實驗,結合裝置實際設計參數通過中試試驗優化操作參數。

  有關專家表示,煤制油高純環保烷烴類產品具有無毒、無害、組分單一、清潔環保的優點,是環境友好型產品,附加值相當高,作為傳統溶劑替代產品市場需求量巨大。目前,全球對高純環保烷烴類產品的年需求量超過500萬噸,我國高純正構烷烴的年需求量在10萬噸左右,80%以上依靠進口。專家預測,在未來10年,該產品的需求量仍將以年增長率超過5%的速度快速上升。

  「目前,我們研發的脫蠟吸附劑已在國內化工、食品、農藥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用戶反應良好。我們將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市場推廣力度,以更大的優勢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張文紹表示。

相關焦點

  • 新型二甲苯異構體分離吸附劑取得重要進展
    C8芳烴主要含鄰(OX)、間(MX)、對(PX)位二甲苯異構體和乙苯(EB),對二甲苯與間二甲苯的沸點相差僅為0.65 °C,採用常規精餾技術難以分離出高純度產品。吸附分離是一種高效節能的分離技術,在烴類同分異構體分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煙道噴射鹼性吸附劑脫除三氧化硫協同除Hg技術典型應用案例
    【中國環保在線 應用方案】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推動大氣汙染防治領域技術進步,滿足汙染治理對先進技術的需求,生態環境部編制並發布了2018年《國家先進汙染防治技術目錄(大氣汙染防治領域)》(生態環境部公告2018年第76號)(簡稱《目錄》)。
  • 中國首個「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
    中國首個「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北極星VOCs在線訊:2020年9月27日,「貝士德儀器」獎學金捐贈儀式暨「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在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以下簡稱「創新港」)化工學院成功舉辦。
  • VOCs吸附劑專利技術概述
    VOCs的脫除方法有多種,吸附法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簡單、可回收等優點,因而成為脫除VOCs最有效的技術。本文在介紹VOCs吸附機理的基礎上。二、吸附劑VOCs吸附技術的關鍵是吸附劑,理想的吸附劑通常應具備:大的比表面積、適宜的表面結構、容易再生、成本低廉等優點。吸附劑一般可分為無機和有機吸附劑兩類,實際應用中無機吸附劑更為普遍。通過對VOCs吸附劑領域專利申請的檢索與分析,得知有關VOCs吸附劑主要包括以下幾大類:活性炭、分子篩、黏土、金屬有機骨架材料、有機吸附劑。
  • 吸附劑的種類及其比表面積孔徑測試研究
    二、吸附劑的種類    工業上常用的吸附劑有:矽膠、活性氧化鋁、活性炭、分子篩等,另外還有針對某種組分選擇性吸附而研製的吸附材料。氣體吸附分離成功與否,極大程度上依賴於吸附劑的性能,因此選擇吸附劑是確定吸附操作的首要問題。 1.矽膠    是一種堅硬、無定形鏈狀和網狀結構的矽酸聚合物顆粒,分子式為SiO2.nH2O,為一種親水性的極性吸附劑。
  • 氣體吸附分離技術與大氣汙染防治
    2 吸附分離技術治理廢氣技術基礎及過程  (1)氣體吸附分離技術基礎  氣體吸附分離技術是近年發展較快的一項新技術確定是否採用吸附法分離的主要依據為待分離組分之間的吸附等溫線,圖1為待分離組分A(汙染物)、B(非汙染物)的在溫度為t1或t2的吸附等溫線所示:  對於汙染排放物A如果與非汙染組份B吸附容量差別較大,則可考慮PSA技術(當然,有時動態吸附容量也是確定分離的一個依據,但在汙染治理中很少涉及);對於常溫(t1)下強吸附組份A不能良好解吸的分離,可考慮採用TSA或PTSA技術。
  • 關於吸附劑的小知識
    吸附劑是現代工業中一種不可缺少的產品,它的作用很大,不但可以分離物質還可以吸附一些產品中多餘的水分,成本低、工藝簡單、可重複使用,應用範圍遠遠大於工業需要。吸附劑一般被廣泛的應用在石油工業的採油、煉油、貯油運輸產生的汙水、洗艙水、機械工業的冷潤滑液、軋鋼水,電鍍汙水及糧油加工、皮革、紙業、紡織、食品加工等多行業。
  • 天然香料的提取分離技術
    吸收法的不足之處在於吸附劑吸附容易小,當處理量大時需耗用大量吸附劑,吸附劑需要再生也給生產過程連續化,自動化操作帶來一定困難。  5.結晶法  冷凍結晶法利用低溫冷凍方法使精油中某些化合物呈固體狀結晶析出,然後將固體物與其他液體成分分離,從而得到較純產品。結晶提取分離技術汙染小,但是需要多次純化才能達到所需產品要求,生產效率低。
  • 南工大給銅基吸附劑「穿雨衣」破解易氧化難題
    新華社南京7月13日電(記者陳席元)一價銅基吸附劑具有良好的工業前景,但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記者從南京工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科研人員通過調節吸附劑的微環境,給一價銅「穿雨衣」,將其保存時間從2周延長到6個月。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磁性生物吸附劑在水處理中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吸附法被認為是一種簡單、快速、有效的水處理方法,該技術的成功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吸附劑的高效發展〔1〕。近年來,生物吸附材料磁化後所得的磁性生物吸附劑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磁化後的生物吸附材料可通過磁分離技術實現固液的簡單分離,同時磁性生物吸附劑具有機械強度高、化學穩定性好、吸附性能好、廉價和易於再生等優點,因此,磁性生物吸附劑在水處理工程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常見吸附劑吸附原理及性能特點
    被吸附的流體稱為吸附質,多孔固體顆粒本身稱為吸附劑。圖1 吸附過程圖:先表面接觸(外擴散)開始吸附(內擴散)--吸附平衡由於吸附質和吸附劑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吸附劑對不同吸附質的吸附能力也不同,因此當流體與吸附劑接觸時,吸附劑對流體中的某個或某些組分相對其他組分具有較高的吸附選擇性,吸附相和吸餘相的組分可被富集,從而實現物質的分離。
  • 「消息」我國首創柴油吸附分離技術成功應用
    7月9日,由中國海油旗下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下稱海油發展天津院)聯合中國崑崙工程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創首套柴油吸附分離技術在山東濱州實現成功應用。40萬噸/年柴油吸附分離制工業白油裝置全景據悉,搭載著該技術的全球首套工業示範裝置已在山東濱化濱陽燃化有限公司順利通過72小時滿負荷運行標定,產品質量全面合格,加工能耗等各項指標達到設計值,專有工藝及吸附劑、專利格柵內件和專用控制系統通過了嚴格的工業驗證。
  • 南工大一成果亮相國際化學頂級期刊 新技術智能「捕捉」二氧化碳
    南京工業大學供圖  原創  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環境問題已經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捕集二氧化碳成為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南京工業大學劉曉勤、孫林兵教授課題組研究出一種新型智能吸附劑,能夠實現對二氧化碳的低能耗和可控性捕集,這一成果不久前刊發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
  • 中澳學者合作研發新型「綠色」吸附劑 或為海水淡化技術提供新思路
    中新社廈門8月11日電 (李靜 諸姮)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11日披露說,該院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近期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這一成果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該研究成果已於北京時間8月10日23時,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線發表。
  • 國內首套硫酸烷基化技術通過技術鑑定 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1月15日,由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石家莊煉化分公司和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開發的硫酸烷基化(SINOALKY)技術,通過了中國石化科技部組織的技術鑑定。認為該技術具有低溫、低酸耗、產物分布好等特點,整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SINOALKY技術的成功工業化標誌著我國突破了國外技術壁壘,擁有了國內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硫酸烷基化技術。
  • 我國柴油吸附分離技術推廣應用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記者 杜燕飛)7月9日,記者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獲悉,由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下稱海油發展天津院)聯合中國崑崙工程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創首套柴油吸附分離技術在山東濱州實現成功應用。
  • 南工大研發新型智能吸附劑
    作者:楊芳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3月11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劉曉勤、孫林兵教授課題組以光響應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為載體開發的智能吸附劑研究成果
  • 我國學者研發出可捕集二氧化碳的新型吸附劑
    新華社南京3月19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9日從南京工業大學了解到,該校劉曉勤、孫林兵教授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智能吸附劑,實現了對二氧化碳的低能耗、可控式捕集,有望大幅降低工業過程中氣體分離的能耗。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化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 陝科大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重要論文
    近期,陝科大張美雲教授團隊、王傳義教授團隊分別在國際工程技術與材料科學領域和重金屬離子吸附分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一起看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是國際工程技術與材料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刊物之一,影響因子15.621,在中科院分區中為工程技術/材料科學/綜合類1區Top期刊。該論文首次系統地綜述了芳綸納米纖維的製備、應用及該領域現存的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
  • 全球首創柴油吸附分離技術應用 可將油品轉化為化工品
    來源:新浪財經7月9日消息,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獲悉,由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下稱海油發展天津院)聯合中國崑崙工程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創首套柴油吸附分離技術在山東濱州實現成功應用,標誌著我國基於「分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