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奈接受環球時報專訪:美國無法主宰世界,但它仍是最強大國

2020-12-05 環球網

還沒哪個國家能取代美國

美國自1900年以來一直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但直到二戰後才成為世界力量均勢意義上的中心國家。二戰以來,美國既是最大軍事強國也是最大經濟強國,在它幫助下才有了全球性的國際秩序。現在,很多人說這種局面已經結束,美國已然衰落,世界秩序也將崩潰瓦解。但我對此觀點不以為然,美國並未絕對衰落,目前也無其他國家能夠取代美國最大國家的位置。歐洲雖然在面積、人口和GDP總量上與美國旗鼓相當,但它缺乏團結;俄羅斯在衰落,面臨較為嚴重的經濟和人口等問題;再看印度和巴西,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發展中國家。不少人認為,中國是最有可能取代美國的國家。但中國的經濟總量還只有10萬億美元,美國則是18萬億。就人均收入而言,美國也比中國高得多。因此,美國依然更加強大,現在看來還沒哪個國家能夠取而代之。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是否還會一如既往地繼續提供全球性公共產品?美國還能否維持一系列穩定的國際價值觀,比如公海航行自由、網際網路開放性、環境衛生、全球汙染、全球變暖問題等等?我認為美國會繼續那樣做。如果在這方面出現問題,那可能更多是來自美國內部態度而非外部國家挑戰。要想繼續發揮作用,美國將不得不與別國合作。

如果美國面臨的挑戰並非主要來自外部國家,那麼它的挑戰究竟來自哪裡呢?其中一個挑戰可能是國際體系的日趨複雜化,尤其是非國家行為體正在發揮越來越大作用。如果你看看網際網路就明白了,很多行為體都利用網際網路,其中有些是做好事,另外一些則是犯罪或發起攻擊。這裡的難題就在於,當你不僅要與其他國家進行協調溝通,還要應付從黑客、恐怖分子到獨立貨幣操縱者等非國家行為體時,你到底該如何維持這套國際秩序呢?因此,國際關係不斷增強的複雜化是一個長期挑戰,它不僅來自於中國、印度或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崛起,更來自非國家行為體的興起。

另一挑戰就是美國人是否還想繼續發揮這種作用。美國在20世紀初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在20世紀30年代並未發揮提供或引領國際秩序的角色,它退回到了孤立主義立場。其結果是,面對德國侵略或日本帝國主義,無人站起來帶頭反擊;當美國飽受「大蕭條」折磨時,無人關照和維繫國際貨幣體系。因此,20世紀30年代實際上沒什麼所謂國際秩序,美國並未承擔維繫國際秩序的責任。如果那種情況再次發生,我不認為其他國家已準備好發揮提供全球性公共產品的作用。

當我強調美國並未絕對衰落,並不是說它會「主宰」世界,因為即便美國是全球最強大國家,它也無法控制世界所有角落發生的事。比如伊拉克,美國入侵伊拉克沒能讓它控制住伊拉克,也沒能讓它遏制住「伊斯蘭國」這樣的恐怖組織。因此即便在美國是最強大國時,我們也不要誇大它的控制力。

但如果你要問今後25年或30年內,是否會有另外一個國家變得比美國更強大,坦率而言我不知道。雖然中國增長迅猛並讓數億人脫貧,但它仍然面臨很多問題。美國所謂「領導」世界是不是要「控制」世界的意思?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不是。但美國是否還會是最大的經濟強國和軍事強國?至少在今後25年內將是如此。

對「誰的世紀」問題討論過多無益

說到「美國世紀」,就會有人想到「中國世紀」以及美中關係。無論主觀意願如何,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提出至今,客觀上都導致華盛頓和北京的關係愈發緊張。在我看來,「亞太再平衡」戰略總的觀點,是要反思美國21世紀頭10年在中東地區投入太多時間和金錢這個事實。放眼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是在亞洲。可是我們過去還是一直關注中東,那裡已經沒有增長了,因此就有觀點認為美國要面向亞洲進行「再平衡」了。這在後來被解讀成是要制衡中國,但實際並非如此。這並不是要制衡中國,而是要從中國、印度以及地區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獲益。它還被解讀成針對中國的軍事宣言,但其初衷是撤離中東轉向亞洲,這不光是在軍事上,經濟上也如此。

正是出於這種解讀,很多人關心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改善對華關係將對美國亞太政策產生何種影響。我不覺得這是一件令人不安的事,它也不會令美國的政策改變很多。如果中國和菲律賓能在類似黃巖島等問題上達成協議,那是好事。在南海問題上,美國歷來強調對相關巖礁或島嶼的主權問題不持立場。因此,黃巖島主權歸屬問題要由中菲自己解決。美國的立場在於: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南海仲裁案仲裁庭」裁決,南海水域屬於國際水域,只是中國並不接受。歸根結底,美國在南海的利益就是「航行自由」,而非保護菲律賓、越南或汶萊等任何特定國家對於某塊巖礁或某個島嶼的利益。過去數十年來,這一直都是美國官方立場。

有關「美國世紀」或「中國世紀」的問題,我覺得多說無益。現實情況是,美中兩國必須合作。雖然也有衝突,但雙方在很多問題上只有合作才能成功。比如氣候變化問題,我們都無力獨自應對,只能攜手,這就是「非零和」關係的例子。因此我的觀點是,我們必須去思考如何與別國一起強大,而非只是如何比別國更加強大。如果美中合作,我們就能解決一些問題,否則結果必定相反。

事實上,過去四五年裡美中關係取得了顯著進展。兩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時還分歧很大,到了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就達成了共同立場。去年9月,習近平主席和歐巴馬總統就兩國互不進行和支持網絡商業竊密行動等問題達成共識,這是面向中美合作的穩健一步。這可能就是今後的主要模式,美中兩國最終要一起做更多的事。(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新著《美國世紀結束了嗎》,本文根據環球時報對作者的專訪整理而成)

相關焦點

  • 美國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美國印鈔票只會...
    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美國股市暴漲暴跌不斷刷新歷史,美國政府和美聯儲不斷加碼播撒「史無前例」的數萬億美元經濟救濟計劃。早在2018年就表示已清空美股的美國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美股還不是最低谷,美國目前的救市舉動只會讓「讓股市變得更糟糕」,而在更長遠的投資周期,他依然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量子科技對中國有多重要 | 環球時報
    本文發表於《環球時報》2020年10月21日從2016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更多國人開始關注量子通信這一「黑科技」,到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集中學習,量子科技已成為科技大國集中發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陣地。
  • 「大國的麻煩」考驗中國 不能指望在掌聲中前進
    人民幣升值的實質是中國與世界相對關係的變化,而任何變化都意味著一定風險。中國近年來高速發展帶來一路的類似風險和麻煩。中國越好,遭到的批評越多。國內外許多專家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認為,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批評中國正在成為一種時髦。中國今後很難指望別人的掌聲中前進,只能在挑剔聲中走自己的路。不舒服嗎?但我們別無選擇。
  • 環球時報:人口普查 世界大國扎堆「摸家底」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深度】人口普查,世界大國扎堆「摸家底」【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十年一次的大規模人口普查於本月啟動,外界對此極為關注。畢竟,中國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此次普查將提供有關中國人口最準確的變化信息,並被用作進行未來規劃的關鍵依據。
  •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大國崛起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
    他把這些觀點寫入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領導力與大國崛起》)中。《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閻學通,聽他講述在美國挑起戰略競爭的壓力下,中國該如何保持「定力」,繼續發展。「中國是在數位化時代崛起」環球時報:人們總是熱衷於談論大國興衰,您認為決定一個大國能否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 環球深觀察丨全球氣溫升高 「開倒車」的美國難辭其咎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最新氣候預測報告顯示,過去五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而未來五年,全球平均氣溫還將再升高!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警告: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溫控目標正面臨巨大挑戰。專家們則認為,全球變暖加快,美國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 西方預言:未來世界將產生三個超級大國,歐洲地位不保了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近代開始,西方憑藉新航路的開闢,以及整個工業革命的推進,開始成為世界的主宰,由此開啟了長達幾百年的世界統治。而一戰、二戰後,其實也是預示著西方的衰弱,尤其是歐洲的衰弱,即使到現在,這種趨勢依舊是無法逆轉,而且似乎西方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結局。
  • 黃潔夫專訪:器官移植事業神聖 需破舊立新
    長期以來,器官移植在世界多國都是備受爭議的話題,一些反華勢力甚至以此製造中國「活摘器官」的謠言,抹黑中國。在這次峰會上,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席、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作為中方代表,用數據和事實說話,介紹中國器官移植情況,直面質疑,回擊謠言。會後,黃潔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講述此次峰會背後的故事,以及中國近40年來器官移植事業從起步到變革的過程。
  • 美國「懷孕丈夫」接受奧普拉專訪 展示超聲波圖片
    比提公布的他懷孕五個月的照片,4月3日,比提夫婦走上電視接受獨家專訪。  2000年,接受變性手術前的託馬斯·比提(後)和女友南茜為一家同性戀雜誌拍攝的封面照。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上第一個懷孕男子託馬斯?比提4月3日接受了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的獨家專訪。
  •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方大為:華盛頓政客在攀比「對華強硬」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戴維·法爾斯坦(中文名:方大為),聽他剖析中美關係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方大為是美國前駐華外交官,曾任美國東西方研究所副總裁、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中國公共政策中心主任,現為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兼執行長。在此次疫情暴發後,該基金會迅速攜手數個美國和中國合作夥伴,發起成立美中應對新冠病毒行動網絡。
  • 「簡史三部曲」作者接受本報專訪:美中衝突會殃及人類未來
    一個傻子就足以發動一場戰爭環球時報: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布將退出《中導條約》,同時有報導稱美國要全面升級核武庫。您在《今日簡史》中表示,「一些民族主義領導人雖然嘴上咄咄逼人,但對於實際發動戰爭卻非常謹慎」。川普會成為一個例外嗎?
  • 12月5日 環球時報2021年會重磅來襲!
    大半個世界的經濟社會生活一度摁下暫停鍵,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更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如此嚴重的疫情,也沒讓世界攜起手來抗擊這個共同的強敵。美國在2020年對中國的極限施壓沒有放鬆,並引起全球性連鎖反應。2020年,無比慘痛的教訓需要總結,2020年,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得到權威解答。2021年在向我們走來,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迎接它?
  • 雪龍號如果無法自主突圍將向美國破冰船求助
    雪龍號被困【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場被許多外媒稱為「救援大戲」的極地營救活動在南極海域持續上演。最新加入的是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幾乎擁有世界最強破冰能力」的「北極星」號5日從澳大利亞出發,前往南極營救被厚冰圍困的中國「雪龍」號和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聽薩爾瓦多人談薩中建交
    【環球時報報導 赴薩爾瓦多特派記者 王驍波 劉旭霞】8月下旬,薩爾瓦多拋棄臺北並同中國建交,讓很多人將目光投向這個不太熟悉的國度。《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趕赴薩爾瓦多採訪,發現儘管遠隔重洋,薩中建交的消息也令當地民眾振奮,他們對了解中國充滿熱情。「這是薩爾瓦多作出的一個勇敢而正確的決定」,在薩爾瓦多首都聖薩爾瓦多,計程車司機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 胡錫進環球時報年會致開幕辭:2020驚心動魄,華為肯定要被歷史至少...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2021環球時報年會12月5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首先致開幕辭。
  • 《環球時報》總編:西方國家現在不敢公開侮辱中國
    美國日前率領英法兩國對敘利亞展開了新一輪的空襲,外界認為這是對俄羅斯的公開侮辱,這在中國國內也引發了強烈的反響。中國《環球時報》的總編輯胡錫進北京時間4月14日在社交網絡推特上說,美英法三國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在中國引發了強烈反響。
  • 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 領略「超級工程」的設計之美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提起港珠澳大橋,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這是中國的「超級工程」。的確,這座被英國媒體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跨海大橋有著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著世界上最長、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而在隧道的修建過程中,進行的是世界上最精準的深海對接……然而,被很多人忽視的是,這座大橋還是一座充滿美感的工程。2月3日至5日,《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穿越海底隧道,成為項目交付驗收前最後一批領略大橋之美的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