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中行動:黑格爾的行動構想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Action in a Complex World:Hegel’s Conception of Action

  作者簡介:丁三東,四川大學哲學系。

  原發信息:《哲學研究》(京)2019年第201911期

  內容提要:「行動」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基本概念,「何為行動」也是當代行動哲學的基本問題。本文把這個論題置於德國理念論的思路下加以考察,在分析康德對行動的理想刻畫的基礎上,討論了黑格爾對它的內在批判,進而勾勒了黑格爾自己的行動構想:有限的有理性的人懷著被他自返地意識到的特定意圖,在複雜的世界中展開行動,並造成不確定、不定限的後果;悲劇性是人的行動的根本特徵,也是人的權利和本真意欲的定在。

  關鍵詞:康德/黑格爾/行動/複雜世界/悲劇性

 

  現代被視為一個主體的時代,作為主體的人否定了自然天道或神聖存在者對它的規定地位。人的認知不再被理解為對自然自身之顯現的洞察或對神聖存在者之啟示的聆聽,而是被理解為人根據源於自身理性的概念框架所作出的解釋。人的行動也不再被視為順應自然之道或受著神聖引領的活動,而是被視為人在源於自己的先行理念構想指引下的活動。並且,一旦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界限被打破,認知也被視為一種行動時,行動在現代就獲得了一種最終根據的地位。①主體在先行籌劃的理念指引下,通過他的行動實現出各種各樣的事物和制度,急速地改變著大地的面貌。當歌德藉助浮士德的口說出「太初有行(Im Anfang war die Tat)」時,他顯然敏銳地把握到了現代的這一根本規定。

  關於行動和主體,一種可能的誤解是,好像行動是主體的屬性之一,主體可以開展行動,也可以保持不動。對此,黑格爾的評價是,「(有人)往往在人的內心、人的特質與人的行動之間作出一種區別。但在歷史上,這種區別是完全不存在的,因為人就是他的行為;人的一系列行為就是他自己。……真理在於,外在的東西並非不同於內在東西,……一系列行為與內在東西沒有差別。……歷史學採取的方式是考察各個個體和各個民族的行為;這些行為展現的是各個民族的真相。」(黑格爾,2014年,第45頁)如果說這段關於行動的主張還是黑格爾在討論世界歷史的語境中提出的——對於歷史而言,行動者的意圖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麼、造成了什麼歷史效應,這一點應該沒什麼爭議——那麼,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的表述則更具有一般性:「主體的所是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動。」(黑格爾,2016年,第225頁,譯文有改動)主體就是憑藉著它的行動為其他是者奠基(Sub-),成為主體的;一旦沒有了行動,主體也就不成其為主體了。

  正因為行動是主體的所是,所以,對行動的考察就構成了對主體的考察,對行動之限度的考察也就構成了對主體之限度的考察。就此而言,探究黑格爾的行動構想,對黑格爾哲學研究而言就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對行動的康德式理想刻畫

  當代行動哲學討論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行動的本質,即何為行動。對行動的刻畫可以通過引入因果追溯來著手:眾多的位移是被動引起的,可以追溯到更早先的一個原因事件;但有些位移則無法對之作出如此這般的溯因,後者就是區別於前者的行動。

  本文不試圖直接涉入當代關於行動問題的討論,而將集中考察德國理念論的思想脈絡下的行動問題。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康德的行動構想,而他正是首先從因果的角度來理解行動的。

  在《純粹理性批判》關於第三個二律背反的討論中,康德提出了這一因果追溯的進路。他把行動與自由關聯了起來,「自由的先驗理念……只是構成行動的絕對自發性的內容,即行動的可歸咎性的真正根據。」(康德,2004年,第376-377頁)康德分析了一個人「完全自由地、不受自然原因的必然規定影響地從椅子上站起來」這個事件:

  在這個事件中,連同其無限的自然後果一起,就會絕對地開始一個新的序列,雖然按照時間這個事件只是一個先行序列的繼續而已。因為,這個決定和行為根本不處在單純自然作用的順序中,也不是這些自然作用的單純繼續,相反,規定性的自然原因就這一發生而言完全終止於其上,這一發生雖然跟隨自然原因之後,但並不由此實現出來,因而雖然不是按照時間、但畢竟是就其原因性而言,必須被稱之為諸現象的序列的一個絕對第一開端。(同上書,第378-379頁)

  一個人從椅子上起來,不是椅子上有個彈簧——或者別的什麼推動力量——讓他的身體起來,起身乃是他的「決定和行為」(Entschlie ung und Tat)。在此,依然存在一個因果序列,起身事件可以引發後續事件,但起身事件本身則不是某個先前事件的後續(……—H—E1—E2—E3……),而是一個自(己)發(動)的行為(H′—E′—E″—E"'……)。在此,康德區分了時間上的絕對第一開端和原因性上的絕對第一開端,行動乃是後者意義上的。後來,康德區分了兩種原因性,即自然的原因性和自由的原因性。(參見康德,2005年,第454頁)簡言之,依據因果來刻畫,所謂行動就是引發了一個因果序列的初始無因活動。

  不過,對行動的這種因果刻畫存在兩個困境。第一,康德在作出上述區分時沒有考慮一些自動活動。自動活動也是自己發動的,但缺乏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有的自動活動很簡單,但有的自動活動則很複雜,例如一些複雜的夢遊活動。在一些報告中,夢遊者可以烹飪、駕車、甚至與人交談。根據康德的標準,我們可以推論,雖然夢遊者是由於其大腦神經系統的特定活躍和抑制狀態而進入夢遊狀態的,但進入夢遊狀態後,夢遊者的大腦會由於自動刺激(auto-stimulation)而作出種種活動,就此而言,夢遊中的活動也該被歸於夢遊者的行動。然而,這個推論和我們的直覺不太一致:一個沒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的活動似乎很難算是行動。正因如此,在司法領域,存在夢中作出犯罪——甚至殺人——舉動的人最後被無罪釋放的判例。一旦考慮到這些複雜的情況,似乎康德的上述二分看起來就不那麼充分了。至少,我們需要區分自動活動(selbstt tiges Verhalten/automatic behavior)和自主行為(autonome Handlung/autonomous action)。

  上述對行動的因果刻畫的第二個困境來自康德提出這一刻畫的論說策略。康德是在討論關於自由的二律背反時提出這個刻畫的。他把二律背反視為理性的困局,在此,兩個截然相反的命題都通過歸謬論證方法而得到了證明(Beweis)。這樣一來,從第三個二律背反的正題只能得出絕對自發的行動(/自由)的可能性,而現實中是否存在這樣的行動(/自由)則依然是懸而未決的。康德這一論說策略蘊含著一個令人不安的推論,難道現實世界中的人並沒有行動?無論是基於道德、法律還是政治等社會生活的需要,人有行動,這是必須要得到肯定的。在此前提下,需要改變的是理解行動的進路。

  在進入實踐哲學的領域時,康德對行動的刻畫採取了另一種進路。作為典型的行動之一,道德行動的存有成了康德道德哲學的起點,否則的話,有道德哲學,卻沒有道德行動,這將是一個太過荒謬的事情。而道德行動的存有則源於如下兩種事實中的後一種事實:「自然的每一個事物都按照法則發揮作用。惟有一個理性存在者具有按照法則的表象亦即按照原則來行動的能力,或者說具有一個意志。」(康德,2005年,第419頁)在這個關鍵性的片段裡,康德描述了兩個事實之間的區分,它們對應著活動和行動的區分:自然的事物按照法則發揮作用,這裡的法則指的應該是自然的因果法則,事物的活動事件是先前原因事件的後續結果。獵物出現在老虎的視野並對它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形成刺激,它們被激活達到一定閾值,導致老虎撲向獵物的活動。但有理性的人在面對嗟來之食時,即便已經飢腸轆轆,甚至餓得奄奄一息,也可以寧死不食。在這個場景裡,有理性者的行動是對自己動物性衝動的有意識克制。他的這個行動乃是源於他內心對道德法則的表象。後來,在《道德形上學》中,康德給出了明確的行動界定:「一個活動叫做行動,如果它處於責任的法則之下,因而如果行動者在這麼做的時候是根據他任性的自由而被看待的話。」(康德,2007年,第230-231頁,譯文有改動)行動是在道德法則理念的指引下展開的活動。

  在此,行動者「對法則的表象」不能被理解為時間上先前的事件在行動者內心造成的經驗性表徵,而要被理解為一個本源性的呈現。也就是說,這個表象的根源不是外部經驗世界,而是自我規定著的純粹理性;本質上,它是一個理(性概)念。這樣,行動就是行動者在理念構想的指引下展開的活動,或者說是行動者施行理念的活動。

  實際上,在康德對行動的因果刻畫中已經涉及了對行動的理念刻畫。在前一種刻畫中,康德提到了,行動是行動者的「決定」(Entschlie ung),這是行動者的一種心理狀態。在後一種刻畫中,康德則凸顯了行動者行動時心理內容的特徵。康德的這個理念刻畫版本要比當代行動哲學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戴維森的表述更合乎日常理解的行動構想。戴維森只要求,行動者的所為「在某個方面的描述下是有意圖的(intentional)」。(Davison,p.46)而康德則進一步要求,那個意圖必須來自行動者自主的理性,而不能來自接受性的經驗,也不能來自他者——社會、傳統——的施加。

  康德對行動的理念刻畫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圖景:作為主體的行動者從自己的理念構想出發,展開各種行動,實現(verwirklichen)——也是創造(Erstellen)——出世界。作為主體的行動者甚至都不能說是世界的中心,因為,起初本沒有世界,人決心要創造世界,於是才有了世界。是主體的行動之光帶來了世界。在行動中,主體展示出一種強大的力量和自信,這種自信在法國大革命中達到了高峰。②而在行動受挫的時候,主體所做的往往是返回自己內心,追求更純粹的理念構想。這種返回純粹理性狀態的路徑——律己的路徑——是康德道德哲學的一個鮮明特徵。

  我們可以用以下圖表1來刻畫康德構想的行動模式:

  圖表1 行動在世界中

  行動者有著自由的意志,也就是說,他可以憑著自己的理性而自行構想出某個理念,進而通過他的身體或延展的身體(工具)來施行這個理念。這就構成了他的行動的全部規定因素。他儘管處於諸人之間,但他的自由意志要求自己不受他人意志的影響,即便如果他的意志和他人的意志一致的話,也只是大家都秉持自己的純粹理性。他儘管處於諸物之間,行動的後果會由於受到它們的影響而情況複雜,但後果不屬於行動的規定因素。這一點在康德關於道德行動的價值的主張中體現得尤其明顯:行動者只要其意志被純粹理性所規定,並在身體上「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施行,他的行動就已經完成了;行動的後果不屬於行動本身,因而後果無論成敗,對行動本身的道德價值都沒有絲毫的減損或添加。

  在康德的行動構想中,作為行動者的主體被從諸人和諸物中分離出來,由此它的自由行動的尊嚴和崇高得以凸顯。人儘管是有限的,他的認知會必然地受到可能經驗的限制,他的行動——主要是道德行動——也會必然地受到人性複雜構成的影響和感性世界因果規律的限制;但人也是理性的,他的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地規定自己的行動。從理性的角度說,人和上帝是一樣的。重要的不是人實際地如何行動,而是人應該如何行動。因此,可以說,康德刻畫的是理想世界中的行動,並不是人在真實世界中的行動。

  人在真實世界中的行動為何,這正是黑格爾行動構想的出發點。

相關焦點

  • 羅久:論黑格爾對費希特主觀觀念論的批判
    黑格爾指出,由於「知識學」是建立在知性反思的同一律基礎之上的,自我統一非我的行動仍然是以一種根深蒂固的對立作為前提,所以,費希特在突破康德為現象與物自體之間所劃定的界限的同時,卻在無形中進一步鞏固了康德批判哲學所造成的主體與客體、自由與自然、本體與現象之間的二元對立,以主觀理性的統一徹底取消了對客觀之道的追尋,由此促成了現代虛無主義的誕生。
  • 黑格爾:性格學說
    黑格爾文論中的性格學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內容很深刻。我們攝其要加以介紹。其一,黑格爾認為:「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黑格爾關於人物性格的這三點要求,實質上是反對新古典主義的類型化、感傷主義的內在的軟弱,以及消極浪漫主義的耶拿派的異怪現象和反諷說(朱光潛譯為滑稽說),而且反覆運用荷馬和莎士比亞的人物作為成功的例子,說明黑格爾的文論主要傾向正是現實主義的。其三,黑格爾闡述了性格與環境的辯證關係。黑格爾把社會歷史環般世界」和「情境」。
  • 牛頓哲學用數學構想自然
    牛頓哲學用數學構想自然 2014年01月29日 12: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方錫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牛頓;哲學;數學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此外,不少人把黑格爾的普遍性倫理力量的對立衝突理解為兩種善的衝突,這也未必是正確的。事實上,黑格爾所認為的倫理力量的衝突是以其辯證法為基礎的,這兩種倫理力量無所謂善惡之分,因為在這樣的矛盾衝突中雙方都是善的,但在行動中雙方又都是惡的;也即是雙方的行動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又都具有不合理性的成分。
  • 黑格爾的面具
    哲學所揭示的真理是具體的,是與其他的概念處於複雜而又動態的關係之中,因而真理不能僅僅是某門學科片面展示的真理,而只能是參照世界整體在歷史中不斷動態展現自身的真理。黑格爾反對按照自然科學的方式,將真理僅僅理解為主觀符合客觀的思想理論,真理不僅是認知意義上的真理,而且還是負載著普遍的實踐價值的真理。
  • 《天外世界》野行動套裝怎麼獲得 野行動套裝獲取攻略
    導 讀 《天外世界》中DLC的荒野行動套裝是非常好用的,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這個荒野行動套裝的具體獲得方法是什麼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如果說揚棄思想和對象的表面對立,是進入黑格爾哲學「概念」思維的基本前提,那麼,揚棄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簡單對立,則同樣是進入馬克思哲學「實踐」一元論的基本前提。無論是在黑格爾哲學從概念到理念的體系化歷程中,還是在馬克思哲學從實踐到人類現實生活的整個過程中,都同樣存在著黑格爾所說的「精神」的自由和「邏輯學」的伸縮性,存在著通過思想和語言來直接把握現實生活的內在訴求和可能性。
  • 黑格爾對於哲學自身的界定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開宗明義,認為「哲學缺乏別的科學所享有的一種優越性: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認識的開端和進程裡有一種現成的認識方法」。這裡所說的「哲學」其實就是黑格爾哲學,而「別的科學」是指除了黑格爾哲學之外的其他科學,比如數學、物理學、歷史學等諸多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此外還包括哲學理論,比如柏拉圖哲學、康德哲學、謝林哲學。
  • 在康德與黑格爾間閱讀馬克思
    該模式試圖恢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法要素,藉此批判第二國際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經濟決定論等封閉了無產階級革命可能性的理論。就內在理路而言,這一闡釋模式確有其合理性,但黑格爾哲學自身的理論困境,也隨之被「嵌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這在歷史理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 LONGi減碳行動|綠能世界,零碳地球,用實際行動兌現氣候承諾
    面對更重的目標,更大的責任,我們的行動迫在眉睫。我們現在必須共同採取行動,這樣我們才能重建美好。隆基作為新能源行業的一份子,致力於以用太陽光芒創造綠能世界。面對嚴峻的氣候變化,面對「零碳」目標的實現,我們深深地感到,只有穩紮穩打的實際行動,才能兌現集體承諾的力量。
  • 高考作文輔導51:行動還是吶喊(文體:辯論)
    中國當下的困難並非個例.早在上個世紀初,梭羅在《民爾登湖》已宣告「工業的利爪將伸向世界的各個腳落。」可見,環境保護早是人類發展的題中之義。破壞與消亡是否已成定局?不過因為你行動在此過少而想得看,曾經的沙地在庫布齊人的治然理下綠浪蓊鬱;望,浙江水道在河長制的實行下重煥錦鱗遊泳的生機;見,三江溼地上兼葭蒼蒼,鶴唳朝陽。
  • 手繪七彩世界 保護臭氧層在行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26日14時45分訊(記者 劉柳 實習生 張雪瑩)「保護臭氧層,我們在行動。」今(26)日,「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重慶市六五環境日生態環境網絡晚會之臭氧層保護活動在重慶園博園舉行,40組志願家庭通過專家講解、互動小遊戲、主題遊園等寓教於樂的活動形式,對如何保護臭氧層及生活中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什麼是臭氧層,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它?「臭氧層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從羅馬《十二表法》到《拿破崙法典》),其含義界定直接關乎眾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直接關乎眾人的權利義務和行動預期,不可單憑個別思想家的主觀理解做出修改或者重塑。於是黑格爾在附加的註疏文字中,不遺餘力地批判古代或東方那種貶抑主觀特殊性的純粹實體性國家理念,批判封建君主制和君主專制的那套非有機的憲制原則,批判近代早期自然法理論的經驗心理學底色,批判盧梭社會契約論為政治共同體創設的個人意志基礎,批判政治經濟學家的那種把國家等同於或化約為市民社會的取向,批判康德的形式主義倫理學和契約主義婚姻觀,批判法國革命者的那種要求從頭確立新世界的否定性自由觀,批判拿破崙的那種憑藉臆斷為某國創製憲法結構的妄念
  • 姜佑福:為什麼必須認真閱讀黑格爾
    《黑格爾》,[美]弗雷德裡克·拜塞爾著,王志宏 姜佑福譯,華夏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79.00元勞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的思想評傳《黑格爾》出版於2005年(中文版由華夏出版社於2019年出版),其作者弗雷德裡克·拜塞爾同時是劍橋研究指南中的《黑格爾》(1993)以及《黑格爾與十九世紀哲學》(2008)的主編,在英語世界的黑格爾哲學研究和普及方面做了大量有價值的工作
  • 湘西州「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在行動
    紅網「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專欄。在紅網開設專欄。為了加強宣傳,湘西州充分發揮線上宣傳優勢,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期間在紅網開設專欄,集中宣傳州水利局及各縣市水利局「一把手」談水利、節水知識、河庫執法、河長制工作、全州開展宣傳活動情況等內容。「節水護水在行動」倡議書。「節水護水在行動」倡議接龍。
  • 《湄公河行動》影評
    而今,看過《湄公河行動》,才不得不服,原來。有一種感動,始終都積壓在我們心底,只要一碰到合適的光源,就能讓人激動得心花怒放。  影片《湄公河行動》,以真實事件為藍本,根據2011年發生的「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影片中所有人物全都以「湄公河大案」中的真實罪犯為原型,紀實性和藝術性,互為融合,實屬當下影片市場又一股新風。
  • 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想我還沒有資格在這裡這樣說,因為我所了解的僅僅是皮毛,但是在我的發現中,確實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描述黑格爾的邏輯學十分之恰當,我們現在來展開敘述下。黑格爾思想中「三」的重要性黑格爾思想大體分為三大部分:邏輯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但這客體又不是靜止不動的東西,而是內在地不安息的主體性的東西,它渴望創造奇蹟,整個現實世界的等級系統都可以看作它按照一定程序一步步創造出來的。不過當它最後創造出黑格爾時代的現實時,它便到此止步了,它的主體能動性就被窒息在封閉的體系中了。可見整個黑格爾的體系是一個向後看的閉合體系,它沒有為未來的發展留下任何餘地。在這個封閉體系上炸開第一個缺口的是費爾巴哈,他所使用的炸藥則是感性。
  • 「物」也是城市中的行動者嗎?
    誠如拉圖爾所言,當我們提及「物質世界」(material world)之時總是表示出與「人類/社會世界」(human/social world)相反的含義:即一方是科技、工具、建築、自然物的世界;另一方是情感、觀念、符號、意義和意識形態的世界⑨。儘管我們可以從經驗上將「物」放在「人」的對立面來看,但是這在理論層面仍然存在著抽象上的難度。
  • 平凡而偉大——《特戰行動:毒牙》
    《特戰行動—毒牙》在歷經了三年的打磨,我們又重新定義了故事需要表達的內容,在這裡我們也向那些為了生活而努力奮鬥的人們致敬,雖然生活中的我們很平凡,但是我們的為了生活所以做出的努力很不平庸。他曾是《戰狼1》的執行導演,在戰狼電影拍攝時期他既要完成演員的拍攝構想又要參與到劇本的探討,因為電影的核心不僅僅在於演員,更重要的是一個優秀的製作團隊與一篇具有靈魂劇本。因為院線電影並非兒戲,故事的好壞不僅影響票房,更影響參演的演員,如果不能給演員找到好的角色定位,那麼這部電影也就是沒有任何看點,這樣無非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