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難?資本這樣為醫藥企業破題

2021-01-16 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唐維

作為典型的技術密集、創新驅動型行業,醫藥生物「高門檻、高風險、長周期」特徵突出,多數企業難以依靠自身的積累突破研發和持續成長的困局。

而匯聚「三創四新」企業的創業板,目前擁有89家醫藥生產研發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2.62萬億元,佔創業板總市值比例接近23.61%,是創業板第一大市值產業。醫藥生物行業與資本市場在這裡唱響了成果轉化與風險投資互動「好聲音」。

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眾多生物醫藥公司茁壯成長,從行業的參與者、跟隨者,走向挑戰者、引領者,乃至於行業的佼佼者,邁瑞醫療、華大基因正是其中的代表者。

資本為創新插上翅膀

2018年登陸中國資本市場的邁瑞醫療,依然算是創業板的「新生」,但是其後來居上的態勢早已受到資本市場各方的關注和青睞。

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公司發展的「秘密」,「作為醫療企業,我們要長期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核心技術。」

如果說,持續不斷的創新是邁瑞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資本的助力則是邁瑞醫療創新的強大保障。

2018年10月16日,邁瑞醫療登陸創業板,募集資金59.3億元。這筆當時創業板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筆IPO,被邁瑞醫療計劃用於光明生產基地擴建、南京邁瑞外科產品製造中心建設、邁瑞南京生物試劑製造中心建設、研發創新平臺升級、營銷服務體系升級、信息系統建設、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運營資金等7個項目。

這些募集資金的投入,使得邁瑞醫療整合了全球範圍內的科研、技術、管理、銷售等資源優勢,進一步深化全球市場業務布局,完善並拓展了公司在醫療器械行業的縱深布局,更重要的是,讓公司將更多的資源、精力投入更多產品的創新中。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邁瑞醫療研發投入為15.08億元,同比增長25.64%,已經佔營收比重9.39%。而在此之前,邁瑞的整體研發投入佔比始終維持在10%左右。

得益於持續的自主創新,邁瑞打破了多項技術壟斷,是技術專利發明最多的醫療企業之一,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計申請專利5714項,每年持續推出7到10款新產品,累計創造了30餘項中國醫療器械的「第一」。

資本帶動創新,創新增厚業績,三者不斷的正向循環。近年來,邁瑞逐步從挑戰者走向引領者,多個業務的產品已經引領世界水平。邁瑞產品線進一步豐富,呈現多點開花之勢,在打開新的業績增長點的同時,有力鞏固了公司行業龍頭地位。2019年是邁瑞醫療A股上市的首個完整會計年度,公司實現營收165.56億元,同比增長20.38%;淨利潤為46.81億元,同比增長25.85%。2020年更上一個臺階,根據三季報業績預告顯示,估計全年營業收入約20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30%。

「回過頭來看,邁瑞醫療回歸A股,到創業板上市,是非常正確的選擇,現在很好,未來會更好。」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邁瑞醫療董秘李文楣感慨。時至今日,邁瑞醫療市值已經突破5000億,位列創業板前茅。

2020年,新冠疫情突發,醫療企業,特別是醫療設備企業衝在了最前面,邁瑞醫療也不例外。這次疫情中,邁瑞醫療憑藉監護儀、呼吸機、新冠抗體試劑、便攜彩超、移動DR等產品表現優異並獲得醫學家和患者的認可。

對於下一步的創新,李西廷曾透露說,確保研發這個發動機每年都有一個很強大的動力釋放出來,推動企業向前發展。

資本+科技

理想走向現實

2017年7月14日,華大基因以「基因測序第一股」的身份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當天深交所的開市鍾放到了最低,這是為了照顧特殊的敲鐘代表——6位亟需基因技術關懷的特殊人士,其中一名罕見病患者身高只有1米。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說,「我們希望華大基因上市敲響的是基因相關疾病的喪鐘」。

理想偉大,現實卻遙遠,資本讓科技的理想逐步走向現實,讓基因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7年首發募資5.47億元,上市3年多來,陸續推進了多項融資舉措,資本助力華大基因夯實發展的基礎,讓公司圍繞基因科技產業鏈進行多領域布局和發展,大大增加公司消滅「基因疾病」的硬實力。

不曾想,考驗來得如此之快。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華大基因迅速在國內10餘個城市建立「火眼」實驗室,加速新冠病毒感染者及疑似者的篩查清零。更重要的是,公司研發生產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率先進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應急使用清單,並獲得了中國、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和巴西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資質及認證。

所謂「高築牆,廣積糧」,全球戰疫的背後是華大基因深耕感染防控領域二十餘載的積澱,「本次疫情只是加速檢驗了華大基因的實力和能力」,華大基因董秘徐茜如是說。

以科技助力疫情保衛戰,華大基因和資本牽手,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近年來,華大基因還通過直接投資和參與投資產業創投基金,不斷增強公司產業鏈生態圈布局,發掘並整合產業鏈中的優質創新企業,與公司現有業務產生戰略協同、優勢互補效應,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直接投資方面,公司已完成生物信息分析、腫瘤基因檢測、生育健康基因檢測、合成生物學等多個行業細分領域的投資;在參與投資產業創投基金方面,公司已完成薄荷天使基金、雅惠精準醫療基金、高林厚健創投基金、松禾醫健基金、華大共贏基金等產業創投基金的投資。

從全球市場的情況看,生物醫藥產業在技術進步與需求增長的雙向驅動下,已經迎來發展黃金時期。在過去的2018年和2019年,分別有76家和54家生物醫藥公司在全球各交易所上市,首發募集資金累計超過160億美元,是除金融業以外上市數量最多、融資額度最大的細分產業。

通過邁瑞醫療和華大基因們,可以看到,資本市場能夠以高效的資本形成機制,推動各種生產要素包括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圍繞行業發展形成最優的配置,為加速生物醫藥領域,創新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源泉和動力。資本市場必將成為生物醫藥領域科技創新的關鍵助力器。

相關焦點

  • 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呼喚「耐心資本」
    最近,龍桂魯團隊基於該技術,成功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相關成果也在預備轉化期。概念新、應用不清晰、沒人感興趣,道出了許多前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困難的主要原因。項目的不成熟使企業在轉化過程中存在著風險,企業和資本在投資這類項目時,變得慎之又慎。
  • 首屆「未來之星」生物醫藥創新成果轉化項目大賽在京舉行
    「未來之星」生物醫藥創新成果轉化項目大賽既著眼於年輕人,又著眼研究早期階段轉化問題,這是作為「未來之星」非常重要的含義。通過創新大賽的形式將優秀的成果向投資機構、企業進行展示,有助於研究機構、高校科技成果的溢出,有助於企業技術革新和創新發展,有助於區域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
  • 新模式新產品新市場,生物醫藥產業聚集高新區,這樣的創新成果轉化...
    近年來,濱海高新區形成了產業發展的「特色名片」,聚集了一批生物醫藥重點領軍企業入駐,為企業提供從產品研發到成果轉化的專業化服務,實現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實質性突破,加快了創新型藥物的成果轉化。天津濱海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招商局副局長鄭純林表示,在領軍企業方面,我們將充分發揮好天津藥物研究院、血研所、中源協和等行業龍頭機構作用,推動生物醫藥企業總部基地建設,例如落戶於我們高新區的合源生物,要實現2022年自主智慧財產權創新細胞產品及企業IPO雙上市。
  • 創業板「十年之功」 為企業創新注入資本動能
    自設立以來,創業板便肩負著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成長創新型企業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重要使命。  十年間,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登陸創業板,藉助資本市場力量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歷經十載,創業板已經成為科技創新企業的重要集聚地。
  • 浙報關注丨大膽探索科技成果轉化路徑 寧波這樣讓科創「落地開花」
    3年多來,這座製造業之城從頂層設計入手,依託民營經濟活力強這個先天優勢,不斷破題,持續探索,形成了不少富有寧波特色的新經驗和新做法,為創新資源較為薄弱的城市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啟發和借鑑。作為衡量科技成果轉化實效的重要指標,今年1~4月,寧波全市達成技術交易781筆,總額83.2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逾3倍,技術交易總額佔全省的1/3強。
  • 昌發展「未來奇點」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即將啟幕
    同時,支持引入具備一定規模,發展潛力大的優質企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幫助企業引入產品經理,市場開發人才和產業投資基金,提升創業企業市場化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據了解,奇點中心是昌平區國有企業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昌發展)貫徹落實北京市「校城融合」發展戰略,重拳打造的科研資源共享集聚地、成果產業化前沿陣地。
  • 我省制定意見推進生物醫藥成果轉化
    近日,省醫保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海南省關於支持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意見》,針對加快推進我省生物醫藥領域成果轉移轉化提出九項意見。針對優化醫療保險支持機制提出,在符合國家醫保目錄有關要求前提下,對符合條件的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在海南省轉移轉化形成的創新藥物,優先納入海南省醫藥集中採購服務平臺採購目錄,掛網採購。探索推動保險公司將符合條件的新特藥納入商業保險理賠範圍。針對加大生物醫藥高端人才引進力度提出,鼓勵國內外高校、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在園區開辦企業,鼓勵技術、資金入股。
  • 國企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方法模型詳解
    這兩個問題涉及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的核心決策,是一個必須明確解答的事情,我們今天就來略做探討。影響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的五大變量選擇採取什麼樣的激勵工具,有些關鍵節點和變量有必要考慮。就科技成果轉化來講,大致有五個方面,大家可以先看下面這張圖:知本諮詢依次來討論每種變量對於科技成果轉化方式的影響。
  •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創新院高質量推進成果轉化
    2012年通過驗收的蘇州醫工所,也是中科院唯一一家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作為建所理念的研究所。歷經十餘年的摸索與實踐,蘇州醫工所提出的「人才+科技+產業+資本+市場」五位一體集團式發展模式,實現了醫療器械領域多要素的融通創新,贏得全國各地政府與企業的認可。不忘服務人民健康初心牢記科研國家隊使命  2018年初,《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獲得國務院批覆。
  • 王陽元: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體制和觀念的更新
    技術轉化也是機制的轉化    一個技術轉化的過程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技術或者是人的問題,任何一個小的問題都可能使這個技術在轉化的過程中夭折,隨之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小企業也就跟著消亡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在王陽元看來技術的轉化裡面最難的可能就是機制問題。
  • 堅定不移地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實現規模產業化
    1 發展環境 科技創新成果更多地是在高技術產業領域中實現規模產業化。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得以快速發展。199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產品銷售收入為6580億元,工業增加值1785億元,2004年分別增加至27846億元和6341億元,增長了323.2%和255.2%。
  • 把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為了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這一難題,哈市先後建立了市校合作「契約」機制,制定實施了《科技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科技政策39條」等,沿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企業成長路徑,布置服務鏈,配備資金鍊,打造產業鏈。僅以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目前已形成教師帶技術,技術變產品,產品成產業,進而做大做強的良性循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進入「黃金期」。
  •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
    原標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一項新成果能夠獲得落地應用必然要經過成果轉化階段,能獲得轉化與推廣的技術才能創造經濟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那麼,「出生」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新技術、新成果,想要在企業成長壯大,為什麼這麼難?
  • 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科技成果轉化...
    內容涉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生物醫藥科技、區塊鏈技術、資本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北大科技成果轉化經驗分享、新基建背景下研究所成果案例分享、新材料技術成果介紹等廣泛領域。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共同探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效模式,更好地將中科院的技術轉移技術創新平臺,研究成果和轉化經驗分享給大家,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對接,同時為成果轉移爭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實現市場化運作,讓更多創新要素匯聚融合,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 廣州醫科大學科技成果對接會舉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符烽)為解決廣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中的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資本對接難」等「痛點」和「難點」,6月10日下午,「廣州醫科大學科技成果對接會暨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第6期」活動(以下簡稱對接會)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
    受訪者供圖通訊: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中新網赤峰10月30日電 題: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作者 張瑋 福榮「目前,蒙醫銅罐療法已申請科技成果轉化,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廣。」30日,赤峰學院蒙醫藥研究院博士張全如是告訴記者。蒙醫藥是我國四大民族醫藥之一。近年來,隨著蒙醫藥事業振興發展,蒙醫藥科研成果不斷湧現,一些瀕臨消亡的傳統療法被保護和挖掘,同時在一些蒙醫學者的不斷鑽研和創新下,得到了良好的傳承並造福於百姓。
  • 再迎重要政策突破 成都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升級版」來了!
    《實施方案》以產權促進創新,賦予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對落地成都的科技成果給予進一步激勵政策。同時,在健全改革容錯糾錯免責機制、技術類國有資產差別化管理、完善知識價值導向的分配製度、成果轉化載體發展模式和資金投入管理方式等方面全面創新改革。
  • 聚焦南京創新周|助力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南京生物醫藥谷發布...
    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 王彤 陶禹歌 記者 丁小玲)6月22日,2020南京創新周分場活動-南京生物醫藥谷科技創業頒獎儀式暨創新圖譜發布會在南京江北新區舉辦,大會發布了生物醫藥谷科技創新圖譜,此舉有利於助力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南京江北新區一直在加速推進以「基因之城」建設為核心的生命健康產業發展。
  • 新模式助力我市科技創新 蘭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即將建成運營
    2020年,市科技局圍繞省、市科技工作會議精神確定科技目標任務,加快推動一批先進適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有效調動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為改善蘭州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礎條件,及時實現科技創新成果信息共享,助推各高校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