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隆剃刀原則:不要惡意揣測別人!

2021-01-08 廣闊校園

你是否曾經感覺好像全世界都在與你做對?不止你一個人有這樣的感覺。

當事情出岔子的時候,我們都有一種傾向,認為錯誤就藏在反對我們的陰謀之中。同事沒有及時把報告給你?那他們一定是在企圖毀掉你的職業生涯,並且搶在你之前獲得晉升。你的小孩弄掉並打碎了一個昂貴的盤子?那他們一定是在嘗試激怒你,浪費掉你的時間。咖啡廳的WiFi不好使?那之前店員一定是在撒謊,騙你去品嘗他們的劣質濃縮咖啡。

但是事實是,我們自己給出的這些解釋很少有是正確的。可能你的同事誤把今天當成了星期二,不是星期三。也許你的孩子在玩培樂多遊戲時把手整的很黏。可能咖啡店的WiFi正好就壞了!這就引出了我們要說的「漢隆剃刀原則」。

基本背景:

漢隆剃刀原則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思維模型,其最佳的概括方式就是下面這句話:

永遠不要把完全可以選擇忽視的事情解釋為惡意。

和奧卡姆剃刀原則(點擊可跳轉)一樣,漢隆剃刀原則對於迅速決策和認知的發展來說都是一套非常有用的工具。

在我們每日的生活中運用漢龍剃刀原則能夠使我們與別人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減少妄斷並提升理性,漢隆剃刀原則幫助我們在懷疑中受益,變得更具同理心。通過這種方式,漢隆剃刀原則的價值在人際關係和商業往來之中得以體現。

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每天都要用大部分的時間與別人進行交流,並據此做出決策。我們都過著複雜的生活,正如墨菲定律所說:「事情總是出錯」。當錯誤一旦發生,常見的反應就是責備身邊最親近的人,假定他們懷揣惡意。人們很快就會指責企業、政客、老闆、僱員、咖啡店的員工甚至家人在企圖破壞他們。當周圍的某個人把時間做雜了,我們很快就會忘記我們曾經也犯錯類似的錯誤。忘記我們有多少次在街上擠過別人,在親戚家喝過了酒,或者忘記在合適的時間去拜訪朋友。相反,曾經的作惡者現在因為相同的行為而變得憤怒。

這種情況下做惡意推斷只是會使問題更加惡化。沒有人能夠知道別人想要發生什麼。最聰明的人也會犯很多的錯誤。無能或者疏忽更可能是導致錯誤的原因,但不會是惡意。當一種情況導致我們生氣或者沮喪的時候,更有價值的做法是想想這種情緒是正確的嗎?通常,對待那些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對其進行引導,而不是鄙視他們。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陷入類似的情形。

起源:

漢隆剃刀原則由羅伯特·J·漢隆首創,但歷史上早就有類似的表述了,比如1774年拿破崙說過一句名言:

「永遠別把沒有盡力歸為惡意」。

1774年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裡也做了相似的表述:

誤解和忽視比陰謀和惡意導致了更多的「混亂」。不管怎麼說,後兩者肯定要少的多。

德國將軍庫爾特·馮·哈默斯坦·馬克德用漢隆剃刀原則來評價他的士兵,他說:

我把我的軍官分成4組,分別是聰明、勤奮、愚蠢和懶惰的軍官。通常兩種性格特徵是聯繫在一起的。有些是聰明且勤奮的,他們通常在總參謀部任職。又蠢又懶的,佔到了士兵的90%,這部分人非常適合日常工作。既聰明又懶惰的人擔任著軍隊中最高的領導職責,因為他們有足夠清晰的頭腦,和在做艱難決策時所必須的沉著和冷靜。但是一定要提防那些又蠢又勤快的人,因為他們只會引來惡作劇。(公司裡也是一樣)

漢龍剃刀原則在知識中的地位

漢隆剃刀原則和其他思維模型結合或對比著使用時,所發揮的效用最好。下面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可得性啟發法:這個思維模型證明了我們對近期事件的誤判頻率。尤其是,事件本身足夠生動令人難忘的情況下,發生的頻率就會越高。很多人都對別人的錯誤耿耿於懷。舉個例子,計程車司機拐錯了個彎導致車費很貴。過了一個月,同樣的事情在另一個司機身上又發生了一次。這時我們之前的記憶就會被激活,然後會認為所有的計程車司機都這一個德性。記憶帶來的可得性使我們容易揣測別人的惡意,而不是把兩件事視為簡單的錯誤。通過將兩個心智模型的結合,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在一定情況下會激情如此強烈的情緒。當記憶生動且容易被喚醒的時候,我們就可能忘記漢隆剃刀原則。確認性偏見:我們都傾向於尋找能夠支持我們此前已有的某種信念。當出現認知失調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調整我們的世界觀。克服確認性偏見相當於在做出更佳決策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說明我們不再是情緒的奴隸。漢龍剃刀原則能夠幫助你克服確認性偏見。如果我們預期的是別人的惡意,那麼我們就會把它強加到任何可能的地方。舉例來說,假如某人把某個政客當成腐敗分子,他們就會尋找信息去印證這點。他們沒有能力識別由無能或意外導致的錯誤。討厭性偏見:當面對與不喜歡的人、機構或團體的關係時,漢隆剃刀原則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問題的視角。我們對某人或某事越是討厭,我們就可能將其行為視為惡意。當我們不喜歡的某個人犯了錯誤時,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抱以理解和同情。情緒化自然,但不夠成熟。它只能使問題加劇。最聰明的做法是無論我們多麼不喜歡某個人,只要假設是他的無能或疏忽就可以了。我們也喜歡把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歸結於別人,這是一種被稱為投射的簡單心理機制。這讓我們自己總能保持一種積極的自我形象,將摩擦視為別人的過失而不是自己的過失。在責備他人之前,最好先審視一下自己。

漢隆剃刀原則的應用:

1、媒體:

現代媒體視憤怒為有利可圖的商品。通常以文章的形式出現,將原本可以用無能或者疏忽可以解釋的事情歸結為惡意導致的。我們每天會在媒體上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

人們一看到與他們的世界觀相牴觸或者與所想的不一樣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生氣。而媒體就非常善於做出這一類的惡意揣測。當瀏覽報紙、或者社交媒體的時候,別忘記漢龍剃刀原則,會很有幫助的。

舉個例子,當蘋果推出Siri語音搜索時,大家發現Siri無法找到墮胎診所。這被立即視為蘋果公司厭女症的證據,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內部程序編碼出現錯誤。

2、溝通和人際關係

漢隆剃刀原則最有價值的應用是在人際和溝通方面。對於一個相信別人故意給自己製造麻煩惹惱自己的人而言,破壞和對方的關係很正常。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情況不過是能力不足導致的,或者意外引起的。

例外和問題

和很多其他思維模型一樣,漢龍剃刀原則也有其局限性,其有效性也一直存在爭議。

一些評論家認為,漢龍剃刀原則是一個過於幼稚的想法,蒙蔽了人們識別真正惡意的雙眼。雖然惡意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得多,但這仍然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有時候,可歸因於無能的行為實際上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惡意。

漢隆剃刀被證明是錯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黑手黨。20世紀60年代之前,黑手黨的存在被認為是一種陰謀論。只有當一名成員與執法部門取得聯繫時,警方才意識到正在實施的惡意行為是精心策劃的。

為了最好地使用漢隆剃刀原則,我們必須確保把其用在具體的環境中,考慮到邏輯和經驗證據。最終使其成為你心智模型的一部分,但不要對那些旨在有害的行為視而不見。

相關焦點

  • 思維模型09 - Hanlon’s Razor | 漢隆的剃刀
    漢隆的剃刀漢隆的剃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模型,它用於排除一個現象可能解釋的選項的方法。其原則如下面這句話: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怎麼理解?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問題都是因為愚蠢導致的,並不是有人故意和你唱反調。這裡的愚蠢可能是因為失誤和不小心,是個中性詞。
  • 什麼是「漢隆剃刀」?
    有一個詞,叫「漢隆剃刀」。什麼意思呢?你看,我們在認知世界的時候,會為很多事情找原因,如果你找到的原因是:這是因為某個人是壞蛋。那好,請拿起這把「漢隆剃刀」,把這個原因剃掉,這不是原因。你看到一個不好的現象,如果你能用別人的愚蠢來解釋,就最好不用別人的壞來解釋,這就是漢隆剃刀原理。那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如果你認為某件事沒幹好,是因為有人犯蠢,那至少你還要進一步想兩個問題。第一,他們為什麼蠢?第二,我將來怎麼不犯同樣的蠢?有了第一個問題,你的思考就出現了結構性。有了第二個問題,你的思考就出現了開放性。這就是好的思考品質的兩點共性。
  • 能用「愚蠢」解釋的事,就不要用「惡意」
    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能解釋為無知的,就不要解釋為愚蠢。能解釋為可原諒的錯誤的,就不要解釋為無知。能用你未知的其他原因解釋的,就不要解釋為錯誤。能用一群人在複雜系統中的互動解釋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或者愚蠢。能解釋為情緒的,就不要解釋為策略。只處理事實,少猜測動機。
  • 你說人世純白,可憑什麼不讓我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別人
    我聽過一句很好笑的話,「人世純白,你永遠都不要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別人。」這樣類似的話,你也聽過嗎?這話說的真好笑,誰沒事閒得想去費盡心思地用惡意揣測別人嗎?只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善良的人曾堅守著不以惡意揣測別人的信念,然而被一次又一次的鄙視和傷害後,也敏然常人矣。沒有誰是傻子,也沒有誰有自虐傾向,當善意和信任被別人棄如敝履,都會長記性的。下一回交朋友和做事都多個心眼,也不會混得那麼慘了。
  • 「雙11」玩法應遵循「奧卡姆剃刀原則」
    這是著名的「奧卡姆剃刀原則」,意思就是儘量去繁就簡,不要增加過多繁瑣的東西。因為複雜容易使人迷失,只有簡單化後才利於人們理解和操作。將「奧卡姆剃刀原則」去衡量「雙11」平臺玩法,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平臺玩法過於複雜、繁瑣,成為一個高難度的數學遊戲,令消費者感覺太燒腦,逐漸喪失了耐心,產生了厭倦心理。因此,各大平臺應吸取教訓,儘量簡化玩法,不要給消費者帶來太多負擔。
  • 「奧卡姆的剃刀」是一把什麼樣的刀?我們為何要相信簡單性原則?
    對於普通人來說,很可能會基於直覺來做判斷,但科學家們不是這樣,他們會經常使用一種方法,那就是所謂的「簡單性原則」,即「奧卡姆的剃刀」原則或定律。它是由中世紀英格蘭邏輯學家奧卡姆的威廉提出的。「奧卡姆的剃刀」是科學和哲學領域最重要和最具價值的概念性原則之一,長期以來,它都是理論和實驗研究的基石。
  • 奧卡姆剃刀原理(簡單有效原理)
    ------------------------------        一、對奧卡姆剃刀原則總的看法奧卡姆剃刀原則是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決策原則,它具有局限性;作為一種原則,它又具有應用的廣泛性(適用於各個領域),對它做任何改動就會破壞它應用的廣泛性。
  • 林峰拿起了奧卡姆剃刀
    奧卡姆剃刀則是企業精簡高效的極好工具,其原理可以簡單表述為:最簡潔的往往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往往是最有效的。提出奧卡姆剃刀原理的不是奧卡姆,而是威廉,他住在奧卡姆,如同達文西或李合肥的名字一樣。所有的自然科學都符合奧卡姆剃刀原理,比如物理學和數學公式的簡潔優美,同時在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於做學問方面,奧卡姆剃刀也都可以稱得上是一把屠龍刀。
  • 區塊鏈行業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分析
    打開APP 區塊鏈行業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分析 BM 發表於 2019-12-09 09:10:02 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最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最簡單的方案
  • 奧卡姆剃刀的效力
    「奧卡姆的剃刀」是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思維法則,今天好像人人都在揮舞著這把剃刀,不管是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還是政策制定者。>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奧卡姆曾為不見於他本人著作中的一句格言而享有盛名,但這句格言卻獲得了「奧卡姆的剃刀」這一稱號。
  • 怎樣理解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中的「必要」和...
    奧卡姆剃刀如果我對B有三種解釋,如果我有一個B,我就傾向於選擇最大的。哦,不,最簡單的解釋是觀察現象。另外給大家介紹「奧卡姆剃刀」對於組織在目標設置與執行過程中因上述種種原因而出現的目標曲解與置換,有一個根本的解決之道,即「無情地剔除所有累贅」,這也正是「奧卡姆剃刀」所倡導的「簡化」法則:保持事物的簡單化是對付複雜與繁瑣的最有效方式。
  • 金克木:逃犯的剃刀
    可是留到現在還沒有被人忘記的只是傳說是他說的一句話,也就是他所謂「思維經濟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因為他是英國奧卡姆人,這話被稱為「奧卡姆剃刀」,指的是在辯論中鋒利無比。可以形象化的說,這把剃刀出來以後,不但剃去了爭論幾百年的經院哲學,剃禿了活躍一千年 的基督教神學,使科學、哲學從神學分離出來,而且從此開始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也就是全世界現代化的第一篇章或說是序,曲。
  • 什麼是「惡意補足年齡」原則?意思含義介紹
    借鑑國外經驗做法多方治理校園霸凌  據了解,英美國家對於判定低齡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遵循「惡意補足年齡」原則。根據這個原則,處於一定年齡段的未成年人被推定為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但若控方提出相關證據證明,這個未成年人在行為實施時具有惡意,能夠辨別是非、善惡,則對其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推定可以被推翻,這名未成年人應當對其實施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 科學界的名刀-奧卡姆的剃刀
    由此也可見,「奧卡姆的剃刀」與科學思辨中的簡單性原則有某種異曲同工之處。就科學研究來說,「奧卡姆的剃刀」經常具有啟發性或指導性的意義,一個最簡單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陽系中行星的運動。原則上說,人們既可以從地心說出發,也可以從日心說出發來計算太陽、月亮和地球的相對運動狀態,畢竟地球和太陽是相互繞轉的,說地球是中心也完全說得過去。但哥白尼注意到,地心說要比日心說需要更多的假設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所以他寧願選擇後者。這個選擇的過程,恰好就是「剃刀」發揮作用、去繁就簡的過程,最終引導人們以日心說為基礎建立了完整的太陽系模型。
  • 奧卡姆剃刀
    事實上,只有前兩種形式見於他現存的著作中,而第三種形式則由後來的一位學者撰寫。威廉使用這個原理證明了許多結論,包括「通過思辨不能得出上帝存在的結論」。這使他不受羅馬教皇的歡迎。  許多科學家接受或者(獨立的)提出了奧卡姆剃刀原理,例如萊布尼茲的「不可觀測事物的同一性原理」和牛頓提出的一個原則:如果某一原因既真又足以解釋自然事物的特性,則我們不應當接受比這更多的原因。
  • 舉起奧卡姆剃刀解剖量子通信的贅疣
    現在讓我們用奧卡姆剃刀原則來審視有關「量子通信」工程的爭議。為了保證通信安全,一個完整的密碼系統除了對信息作加密解密以外,還必須具備用戶的身份認證、數字籤名和密鑰分發等功能,前者由對稱密碼技術完成,後者由公鑰密碼技術完成,對稱密碼和公鑰密碼共同組成了《傳統密碼系統》(見圖二的下半部分)。
  • Laws of UX - 奧卡姆剃刀定律
    之前我們依次聊了費茲定律、席克定律、雅各布定律、米勒定律,以及格式塔理論的三大基礎原則,包括蘊涵律、接近律、相似律;今天來看名字很酷的奧卡姆剃刀定律。新開微內容系列,Laws of UX,用戶體驗(設計)定律,由Lawsofux.com整理,每期一句話簡述相關定律或設計原則,附送漂亮的海報卡片。
  • 一切理論之母:奧卡姆的剃刀
    嚴格的說,它們應該被稱為吝嗇定律(Law of parsimony),或者稱為樸素原則。有沒有完整的數據依據是猜想或臆斷與科學家們苦苦構建的理論之間的區別。他所主張的「思維經濟原則」,概括起來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因為他叫奧卡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句話稱為「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出鞘後,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神學,使科學、哲學從宗教中徹底分離出來,引發了始於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科學革命,最終使宗教世俗化,形成宗教哲學,完成世界性政教分離,成果表明無神論更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