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感覺好像全世界都在與你做對?不止你一個人有這樣的感覺。
當事情出岔子的時候,我們都有一種傾向,認為錯誤就藏在反對我們的陰謀之中。同事沒有及時把報告給你?那他們一定是在企圖毀掉你的職業生涯,並且搶在你之前獲得晉升。你的小孩弄掉並打碎了一個昂貴的盤子?那他們一定是在嘗試激怒你,浪費掉你的時間。咖啡廳的WiFi不好使?那之前店員一定是在撒謊,騙你去品嘗他們的劣質濃縮咖啡。
但是事實是,我們自己給出的這些解釋很少有是正確的。可能你的同事誤把今天當成了星期二,不是星期三。也許你的孩子在玩培樂多遊戲時把手整的很黏。可能咖啡店的WiFi正好就壞了!這就引出了我們要說的「漢隆剃刀原則」。
基本背景:
漢隆剃刀原則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思維模型,其最佳的概括方式就是下面這句話:
永遠不要把完全可以選擇忽視的事情解釋為惡意。
和奧卡姆剃刀原則(點擊可跳轉)一樣,漢隆剃刀原則對於迅速決策和認知的發展來說都是一套非常有用的工具。
在我們每日的生活中運用漢龍剃刀原則能夠使我們與別人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減少妄斷並提升理性,漢隆剃刀原則幫助我們在懷疑中受益,變得更具同理心。通過這種方式,漢隆剃刀原則的價值在人際關係和商業往來之中得以體現。
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每天都要用大部分的時間與別人進行交流,並據此做出決策。我們都過著複雜的生活,正如墨菲定律所說:「事情總是出錯」。當錯誤一旦發生,常見的反應就是責備身邊最親近的人,假定他們懷揣惡意。人們很快就會指責企業、政客、老闆、僱員、咖啡店的員工甚至家人在企圖破壞他們。當周圍的某個人把時間做雜了,我們很快就會忘記我們曾經也犯錯類似的錯誤。忘記我們有多少次在街上擠過別人,在親戚家喝過了酒,或者忘記在合適的時間去拜訪朋友。相反,曾經的作惡者現在因為相同的行為而變得憤怒。
這種情況下做惡意推斷只是會使問題更加惡化。沒有人能夠知道別人想要發生什麼。最聰明的人也會犯很多的錯誤。無能或者疏忽更可能是導致錯誤的原因,但不會是惡意。當一種情況導致我們生氣或者沮喪的時候,更有價值的做法是想想這種情緒是正確的嗎?通常,對待那些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對其進行引導,而不是鄙視他們。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陷入類似的情形。
起源:
漢隆剃刀原則由羅伯特·J·漢隆首創,但歷史上早就有類似的表述了,比如1774年拿破崙說過一句名言:
「永遠別把沒有盡力歸為惡意」。
1774年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裡也做了相似的表述:
誤解和忽視比陰謀和惡意導致了更多的「混亂」。不管怎麼說,後兩者肯定要少的多。
德國將軍庫爾特·馮·哈默斯坦·馬克德用漢隆剃刀原則來評價他的士兵,他說:
我把我的軍官分成4組,分別是聰明、勤奮、愚蠢和懶惰的軍官。通常兩種性格特徵是聯繫在一起的。有些是聰明且勤奮的,他們通常在總參謀部任職。又蠢又懶的,佔到了士兵的90%,這部分人非常適合日常工作。既聰明又懶惰的人擔任著軍隊中最高的領導職責,因為他們有足夠清晰的頭腦,和在做艱難決策時所必須的沉著和冷靜。但是一定要提防那些又蠢又勤快的人,因為他們只會引來惡作劇。(公司裡也是一樣)
漢龍剃刀原則在知識中的地位
漢隆剃刀原則和其他思維模型結合或對比著使用時,所發揮的效用最好。下面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可得性啟發法:這個思維模型證明了我們對近期事件的誤判頻率。尤其是,事件本身足夠生動令人難忘的情況下,發生的頻率就會越高。很多人都對別人的錯誤耿耿於懷。舉個例子,計程車司機拐錯了個彎導致車費很貴。過了一個月,同樣的事情在另一個司機身上又發生了一次。這時我們之前的記憶就會被激活,然後會認為所有的計程車司機都這一個德性。記憶帶來的可得性使我們容易揣測別人的惡意,而不是把兩件事視為簡單的錯誤。通過將兩個心智模型的結合,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在一定情況下會激情如此強烈的情緒。當記憶生動且容易被喚醒的時候,我們就可能忘記漢隆剃刀原則。確認性偏見:我們都傾向於尋找能夠支持我們此前已有的某種信念。當出現認知失調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調整我們的世界觀。克服確認性偏見相當於在做出更佳決策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說明我們不再是情緒的奴隸。漢龍剃刀原則能夠幫助你克服確認性偏見。如果我們預期的是別人的惡意,那麼我們就會把它強加到任何可能的地方。舉例來說,假如某人把某個政客當成腐敗分子,他們就會尋找信息去印證這點。他們沒有能力識別由無能或意外導致的錯誤。討厭性偏見:當面對與不喜歡的人、機構或團體的關係時,漢隆剃刀原則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問題的視角。我們對某人或某事越是討厭,我們就可能將其行為視為惡意。當我們不喜歡的某個人犯了錯誤時,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抱以理解和同情。情緒化自然,但不夠成熟。它只能使問題加劇。最聰明的做法是無論我們多麼不喜歡某個人,只要假設是他的無能或疏忽就可以了。我們也喜歡把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歸結於別人,這是一種被稱為投射的簡單心理機制。這讓我們自己總能保持一種積極的自我形象,將摩擦視為別人的過失而不是自己的過失。在責備他人之前,最好先審視一下自己。
漢隆剃刀原則的應用:
1、媒體:
現代媒體視憤怒為有利可圖的商品。通常以文章的形式出現,將原本可以用無能或者疏忽可以解釋的事情歸結為惡意導致的。我們每天會在媒體上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
人們一看到與他們的世界觀相牴觸或者與所想的不一樣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生氣。而媒體就非常善於做出這一類的惡意揣測。當瀏覽報紙、或者社交媒體的時候,別忘記漢龍剃刀原則,會很有幫助的。
舉個例子,當蘋果推出Siri語音搜索時,大家發現Siri無法找到墮胎診所。這被立即視為蘋果公司厭女症的證據,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內部程序編碼出現錯誤。
2、溝通和人際關係
漢隆剃刀原則最有價值的應用是在人際和溝通方面。對於一個相信別人故意給自己製造麻煩惹惱自己的人而言,破壞和對方的關係很正常。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情況不過是能力不足導致的,或者意外引起的。
例外和問題
和很多其他思維模型一樣,漢龍剃刀原則也有其局限性,其有效性也一直存在爭議。
一些評論家認為,漢龍剃刀原則是一個過於幼稚的想法,蒙蔽了人們識別真正惡意的雙眼。雖然惡意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得多,但這仍然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有時候,可歸因於無能的行為實際上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惡意。
漢隆剃刀被證明是錯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黑手黨。20世紀60年代之前,黑手黨的存在被認為是一種陰謀論。只有當一名成員與執法部門取得聯繫時,警方才意識到正在實施的惡意行為是精心策劃的。
為了最好地使用漢隆剃刀原則,我們必須確保把其用在具體的環境中,考慮到邏輯和經驗證據。最終使其成為你心智模型的一部分,但不要對那些旨在有害的行為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