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馬丁,原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徵第1師第1170戰術團指揮官,曾參加太平洋戰爭與韓戰,以下為約翰·馬丁的回憶。
我參加的太平洋戰爭中,與日本軍隊交手,已經不是一次的事情了。日本軍隊的進攻與防禦,雖然表面上看似十分兇猛,但是,實際上卻是一種無助的歇斯底裡的最後發作!
而在韓戰時期,我看到了另外一支完全不同的亞洲軍隊——中國人民志願軍。這是一支依靠「精神力量」的武裝,一次又一次挫敗「美國將軍們」宏偉計劃的軍隊。他們難以對抗,兼顧了「無畏與魯莽」的特徵;裝備很差,大多數都是二戰時期日本軍隊遺留的產物,到後期才裝備了約13個師的蘇式裝備。然而,對比日本軍隊,他們卻是一支具有強悍衝殺力量的隊伍。日本軍隊所具備的一切,中國軍隊完全具備;而日本軍隊不具備的,卻正好是中國軍隊最難以徵服的特性。
夜間行軍的志願軍戰士
秋季反攻之前,中國軍隊對於我們與聯合國其他軍隊,採取了類似殲滅中國前政府軍的手段——「分割包圍,逐一消滅」。但是,中國前政府軍,無論是能力還是裝備,都不可能與我們來比較。我們的一個步兵團遣出,會有約1個聯隊的戰術空軍、100-300門的遠程精確打擊火炮的協同支援,大多數參戰的美國軍隊都是來源於前次戰爭的「剩餘產物」。而中國軍隊只有間斷性的地面炮火支援,同時還必須躲避我們的空軍打擊。因此,中國在這個階段採取的「包圍戰術」根本不可能實現,我們獲得了秋季戰役的前期短暫勝利。而這個勝利使麥克阿瑟將軍似乎看到了曙光。
志願軍戰士擊毀美軍坦克
但是,中國軍隊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戰術。他們到處跑動,利用我們與聯軍之間部隊行進速度差的缺陷,製造消滅我們的戰機。而我們恰恰忽略了這一點。通常情況下,我們經過空軍偵察發現中國軍隊後,便會以正規編製作戰序列快速開往。但是,我們的聯軍部隊前進速度並不能與我們同步。因此,這在局部造成了十分適合中國軍隊作戰習慣的「單兵團冒進」。
上甘嶺戰役中, 志願軍戰士依託坑道射擊
在仁川登陸後,我軍將50萬朝鮮軍隊合圍。而被合圍的朝鮮軍隊,戰鬥力低下,精神潰散。我們以為可以「全面殲敵與快速進攻」。結果我們錯了。在靠近中國領土地段,我們缺乏必要的警覺,前沿偵察隊也受到了中國軍隊的迷惑——他們不斷在丹東等地紛紛撤出部分「警衛部隊」——這讓我們以為中國人已經被我軍實力所震撼。但是,實際上他們在做一種「交換戰術」,把作戰實力不足的由民兵改編的部隊,悄悄替換成中國內地具備戰爭實力的優勢軍隊,準備對我們實施「突襲」。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
在這次戰爭中,我們品嘗了「恥辱」的味道。麥克阿瑟的確是一個出色的將領。但是,他把與日本人作戰所獲得的經驗與見識,運用到中國人身上,這是極端錯誤的。日本軍隊不能與中國軍隊比較。前者是在一種近乎瘋狂自殺的理念驅使下的作戰,他們無所謂戰術和裝備,只要敢於自殺就可以。但後者則是為了體現自己的戰術價值而去拼殺,雖然他們的傷亡很大,但是,能夠在極端落伍的裝備下擊潰一支完全進入「裝甲合成化」理念的世界軍隊,這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更加「榮耀」。
出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