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2019年即將進入尾聲。知名英文詞典《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本月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韋氏詞典》年度詞彙。這個詞意外地讓人有些「大跌眼鏡」,它既不是什麼新詞,而且居然還是個外國人日常生活中及其常見的詞。它就是人稱代詞——they。
為什麼they能脫穎而出,成為《韋氏詞典》2019年的年度詞彙?
《韋氏詞典》在其官網上寫道:「2019年在我們的詞典上查詢they的比率與前幾年相比增長了313%。」
They是一個人稱代詞,指代「他/她/它們」。相較於能體現性別的人稱代詞he和she,they是一個不明確性別的詞。
English famously lacks a gender-neutral singular pronoun to correspond neatly with singular pronouns like everyone or someone, and as a consequence they has been used for this purpose for over 600 years.
英語中缺少一個性別中立的、代表單數的代詞來指代像「某人」(everyone、someone)這樣的詞,they這個詞便以此為目的被人們使用了600餘年。
More recently, though, they has also been used to refer to one person whose gender identity is nonbinary, a sense that is increasingly common in published, edited text, as well as social media and in daily pers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English speakers.
不過最近,they這個詞還被人們用來指代那些性別身份為「非二元」者。這一說法在出版物、編輯文章、社交媒體和英語群體之間的互動中越來越常見。
什麼是「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binary意為「二元性」,前面添加否定前綴「non」後,意即為「非二元性」。
Nonbinary gender is an umbrella term to describe any gender identity that does not fit into the gender binary of male and female. Nonbinary gender (also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genderqueer) people may, for example, identify as having no gender, fall on a gender spectrum somewher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or identify as totally outside binary gender identities.
非二元性別是一個涵蓋面較廣的術語,用來形容那些既不符合男性、也不符合女性的一種任意性別身份。非二元性別(有時候也指無性人/性別酷兒)者,舉例來講,可能會認為是無性別者,隸屬於一種介於男性和女性之間的性別,或是完全介於兩種性別(即男性和女性)之外的性別。
they這個詞在2019年的新聞中也有著很高的出鏡率。美國國會議員Pramila Jayapal女士在一次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上宣稱自己的孩子是一個gender-nonconforming者(即認為自己的身份特質與自身性別不符的一類人),她使用的代詞正是這個不體現性別的they;著名歌手薩姆·史密斯(Sam Smith)也公開稱自己如今已習慣使用they來表示第三人稱代詞。
除了社會人士外,美國心理學會(APA)也建議,在專業寫作(如論文)中,當被指代對象的性別、身份沒有具體說明時,使用they要比使用he或she更為合適。
雖然they這個被《韋氏詞典》評選出的2019年度詞彙看上去似乎平淡無奇,但它其實也反映出了一種時代趨勢: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局限於生物學上的男女兩類性別,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自己的社會性別上。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你甚至可以看到Gender一欄有56種可選擇的性別。
點擊播放 GIF 0.1M
除了they這個詞,《韋氏詞典》還選出了十個具有特色的2019年的年度詞彙。一起來看看都是哪些吧!
quid pro quo
n.交換物,交換條件
美國總統川普在和烏克蘭總統的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的會晤中,曾使用過這個詞。《韋氏詞典》給這個詞的定義是「something given or received for something else」,這個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something for something」,中文翻譯類似於「交換條件」或「以物易物」。
impeach
v.彈劾
這個單詞的常見英文釋義為「to charge with a crime or misdemeanor」,即「因犯罪或品行不端被指控」,漢語中更正式的說法即為「彈劾」。
crawdad
n.淡水小龍蝦
這個單詞火起來的原因,來自榮登《紐約時報》2019年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的「Where the Crawdads Sing」一書。作者Delia Owens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採訪後,crawdad一詞在《韋氏詞典》上的搜索量增長了1200%!在美國,這個單詞只在部分地區為人們所使用,所以並非人人都認識。這個單詞指的是一種生活在河流或小溪中的生物——淡水小龍蝦。
egregious
adj.極其槽糕的
2018-2019年,波音737 MAX機型相繼發生兩起嚴重墜機事故,共造成346人遇難;事件發生後,一位波音飛機駕駛員曾使用egregious一詞來評論737 Max的性能故障(飛機上的自動防失速系統存在「bug」)和由此導致的兩起空難。
在現代英語中,這個詞常指「conspicuously bad」,可以翻譯為「極其糟糕的,相當惡劣的」。但其實其拉丁語原義和這一解釋相去甚遠,在拉丁語中,這個詞是「顯著的、傑出的」(distinguished, eminent)意思。
clemency
n.寬恕
今年1月,美國田納西州州長決定對一名女性罪犯Cyntoia Brown寬大處理,她曾在16歲時因涉嫌謀殺一名男子而被判終身監禁。
在法律領域,clemency有兩層解釋,一是指「willingness or ability to moderate the severity of a punishment (such as a sentence)」,即「一種意願或能力對施加的懲罰(比如判決)進行寬減」,另一種解釋是「an act or instance of mercy, compassion, or forgivenes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寬恕,寬大(處理)」。
the
the也是19年《韋氏詞典》中檢索量增長極高的一個詞。為什麼這一常見的英語虛詞能引起這麼大的關注?
事件起源於今年的一起商標註冊事件。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於今年8月向美國專利局提交了一份專利商標申請書,試圖強調the是其校名——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nitty
adj.粗魯的
snitty一詞在《韋氏詞典》中的釋義為「disagreeably ill-tempered」,在《牛津詞典》裡這個詞的解釋更為簡單清晰:rude and unfriendly, especially in a way that shows that you believe yourself to be better than other people,也就是「粗魯的、不友善的,特別是以一種自以為比別人優越的態度或方式」。
tergiversation
n.搪塞;叛節,背棄
今年1月,《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喬治·威爾寫道:「During the government shutdown, Graham’s tergiversations—sorry, this is the precise word—have amazed.」(在美國政府停擺期間,格雷厄姆的背叛——不好意思,這就是準確的形容——令人驚訝)
tergiversation可以解釋為「evasion of straightforward action or clear-cut statement」(逃避直接的行動或是拒絕發表直接的聲明)或「desertion of a cause, position, party, or faith」(對事業、職位、政黨或信仰的背叛、背棄)。
camp
camp一詞火起來的原因源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一場主題為「Camp: Notes on Fashion」的展覽。這一名稱靈感來自1964年一篇名為「Notes on Camp」的論文,camp一詞在此指代一種富含個人色彩和創造性的表達模式或風格,這種風格有著「怪異的誇張成分,常常蘊含著高雅和流行文化」,或者也可以形容其為「一種極富人工成分、矯揉造作的風格」。這個簡單的詞彙包含如此多的內涵意義,漢語中似乎很難感覺找到一個適用的對等詞彙。
exculpate
v.證明(或宣布)無罪
《韋氏詞典》給出了exculpate的釋義「to clear from alleged fault or guilt」,即「移除、消除已被宣稱的錯誤或罪過」。
本文摘編自Merriam-Webster's Words of the Year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