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中心發起,聯合成都文殊院、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建築報、築夢高科、愛德基金會等單位,在文殊院香園福慧廳舉行了一次主題為:「洞察生命•關照自我」的交流活動。(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曾志教授致致歡迎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交流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北大新聞傳播學院向文殊院贈送了最新出版的《生命傳播:自我•賦權•智慧》一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水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劉俊琪先生,向文殊院贈送了精心創作的觀音菩薩畫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智海大和尚書寫墨寶贈予北大師生(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智海大和尚書寫墨寶贈予北大師生(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智海大和尚書寫墨寶贈予北大師生(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智海大和尚書寫墨寶贈予北大師生(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亦真法師)
鳳凰網佛教通訊員亦真法師成都訊:2018年5月8日上午,由成都文殊院與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共同開啟的「生命傳播•SSGF」成都—汶川媒介實踐系列活動「洞察生命•觀照自我」雅集在文殊院香園福慧廳舉行,文殊院座元智海大和尚與北大師生親切交流生命的意義,探討人的意識、思維等的開放性,自我對他人和世界關愛的重要性。
由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曾志教授致歡迎辭,文殊院座元智海大和尚,築夢高科總經理孫軍,新華社高級記者湯計,敦和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助理熊敏華,愛德基金會副秘書長凌春香,中國建設報戰略與國際合作部主任田子超分別做主題發言。
文殊院座元智海大和尚在主題發言中說:文殊院是我們的心靈家園,心靈家園不是某一個生命或某一些生命的心靈家園,而是所有生命的心靈家園。佛陀最初出家的原因,就是因為看到了生命的局限性,要如何去突破生老病死的局限,當他參訪了印度所有的文化傳播形態,便明白生命要突破局限便要入得實相。這個實相它不屬於任何教派,而是屬於我們生命的本身所有。所有的生命都要認識到生命的真諦,每個生命都是帶著使命而來,每個生命都有著遠大的使命。生命在傳播文化,我們要以生命感動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用使命去傳播,這是最誠懇的發心。我們在各行各業都在傳播生命的正能量,對生命生生不息的探索,用自己的生命全面深度地去投入、來傳播生命的正能量。
築夢高科總經理孫軍先生分享了自己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專注當下的事情,排除妄想雜念,達到一種「空」的狀態。
新華社高級記者湯計先生說:生命周而復始,在這個傳承過程中,最需要的是每一個人都心存善念。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生命時間的長短,而在於生命的厚度、生命的價值,其實也就是真的做了多少有益於人民、社會、國家的實事。
敦和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助理熊敏華女士表達了對這次活動的期望——這是一場回溯,其實也是一個開始,通過這個活動,生命的力量朝向更光明、更溫暖的方向,將傳播帶到一個更新的高度。
愛德基金會副秘書長凌春香女士一直埋頭於公益慈善工作,從來無暇深思這些工作背後的深邃生命含義。通過這次活動,她感受到了生命維度的工作意義。生命是如此短暫而脆弱,但每一個微小的善舉都能夠為生命注入新的力量。
中國建設報戰略與國際合作部主任田子超先生認為,當今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悲憫、同情在人的成長過程無比重要。人在這個時代如何自處,何以實現自身生命的成長,需要不斷地回顧傳統文化經典,需要更多的正念與善念。
北大新聞傳播學院的同學們也熱烈地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大家各自表達了對「生命傳播」這一議題的理解。
分享交流之後,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水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劉俊琪向文殊院贈送精心創作的觀音菩薩畫像,北大新聞傳播學院向文殊院贈送最新出版的《生命傳播:自我•賦權•智慧》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