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在地質學上的意義

2020-12-08 騰訊網

擊上面地質論壇網關注本公眾號

公眾號底部菜單欄為您呈現一個移動的掌上圖書館,地質論壇讓地質更簡單、更生活、更趣味。

在地質學上化石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些化石,其特徵顯著、延續時間較短而分布範圍較廣,並且數量多而較易發現,常常可以作為劃分對比地層的重要依據。這些化石被稱為標準化石;

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組合中,有些對生活環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條件有較嚴格的要求。根據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往往可以相當準確地推斷出當時各地的環境條件。這種化石被視為指相化石。以上兩種化石也可以籠統稱為標誌化石;

在地層學中可以用來作為劃分最小地層單位的生物帶的依據的化石稱為帶化石;

有些化石延續時間很長,被稱為持久化石,相關的生物叫做進化緩慢型生物;

1933年中國學者馬廷英在前人對現代珊瑚工作的基礎上,首先提到古生代四射珊瑚外壁上有反映氣候季節變化的生長線。

196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J.W.威爾斯根據古生代珊瑚的生長紋、生長帶的數目,計算出當時一年的天數和每天的小時數,和一年的月數等。這些化石被人們稱為古生物鐘或化石鐘。

在某些被認為是標準化石的生物類別或屬、種,有時常出人意料地,在其大量出現前或認為已絕滅後,出現於較古老或較新地質時代的地層中,前者被稱為前驅,而後者被稱為孑遺。這是一對通用詞,而不是一個科學名詞,只一般的表示了某些生物種類在其同類繁榮前或絕滅後而超前出現或拖後絕滅的事實,但也有時卻只是表示古生物學家當時的認識水平,或由於化石記錄保存的不完整性或由於工作和研究程度不夠而產生的錯覺。

例如,直到20世紀中葉通常認為正筆石類在志留紀末已經絕滅,當人們在個別地點的泥盆紀地層中偶然發現了極少量的單筆石類化石時,這些單筆石類就被稱為孑遺。但是60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地普遍發現泥盆紀單筆石類化石,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正筆石類在志留紀末已絕滅的結論,泥盆紀的單筆石類再也不稱為孑遺了。可以認為,在地史上的某一時期,曾大量繁殖並廣泛分布的某一生物門類,在其主體部分絕滅後,僅有極少量的生物分布於某些局限地區叫做孑遺。例如三葉蟲曾被認為在古生代末已經全部絕滅了,不過近年卻在個別地區的三疊紀地層中發現了三葉蟲化石。目前這些三葉蟲可以被稱為孑遺。中國的大熊貓、四不象都可以叫做孑遺。

在以化石來推斷古環境和劃分對比地層時,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排除次生化石的幹擾。次生化石或稱衍生化石,指化石形成後,由於地質營力作用,把這些化石從地層中剝離出,再次沉積到較新地質時代的沉積物中,然後與較新地質時代的生物遺體一起固結成巖。這就時常造成地質學家或古生物學家的困惑。也有相反的情況,在較新地質時代如第三紀和第四紀土狀堆積中,常有現代齧齒動物的洞穴,並有其死亡後的遺骨。如果再經歷千百萬年,經固結成巖石,它們也會形成化石,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屬於次生化石之例。在古喀斯特地區也有這種情況出現。

在用化石推斷環境或地層年代時,常因化石保存的完整程度及化石種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不能輕易作出判斷,如大象的門齒就對斷定年代、判斷環境等起不了很大作用,因為從中新世到更新世,大約2000多萬年時間內的許多象類都有大象牙,其大象牙隨年齡而增大,到第四紀在北方的猛獁象與南方的印度象等都生有類似的大象牙。如果發現象的臼齒化石,而且保存完好,其確定地質年代的作用就比較大。對於任何一種化石的意義,只有通過專家的判斷和實踐的驗證才能最終確定。

贊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怎麼別人度個假,都能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我酸了
    足跡化石極為脆弱,如果沒能在幾個星期內將化石挖掘出並運送至博物館儲藏起來,化石可能會結霜破裂,或被水衝走。 很多足跡化石在被研究前就已消失。這也說明了足跡化石的罕見與珍貴。 這些恐龍的足跡化石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當前的恐龍足跡研究大致分為兩個傾向。 一種是研究它的地質意義。
  • 遠古的記憶-黑龍江古生物化石(伊春地區之嘉蔭恐龍)
    早在1902年,嘉蔭縣的恐龍化石就被發現了。幾名俄國地質學家在嘉蔭縣龍骨山上挖出一具高達4.5米、長達8米恐龍骨架化石,被稱為神州第一龍「鴨嘴龍」(鴨嘴龍為「科」,「屬」為滿洲龍),這一重大發現在當時曾經轟動全球考古學界。但這具恐龍化石被運到俄國並被專家裡亞賓寧組織組裝,現在保存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全俄地質博物館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怎麼別人度個假,都能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我酸了
    足跡化石( track fossil)是遺蹟化石的一種。指保留於沉積巖層面上的動物足印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而恐龍足跡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是由恐龍腳丫兒「踏」出來的化石,它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 骨骼化石保存了恐龍生前身後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足跡化石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
  • 孢粉化石:顯微鏡下講故事—新聞—科學網
    —二疊紀出現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序列及其在植物學、地質學上的意義。 理想與現實 《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出版意義重大,孢粉化石本身也極具研究意義。2004年,本科即將畢業的劉鋒在其母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首次接觸到了微體化石這門課程,其中涉及到不少孢粉學的內容。初次接觸,劉鋒發現孢粉學不僅可以開展科學研究,而且能為國民經濟建設作貢獻。
  • 琥珀蝸居古老生物什麼情況 琥珀對考古有哪些意義
    琥珀是又樹脂經歷了數萬年時光所形成的化石,除了精美的外觀,琥珀還常常因為包含古老昆蟲、動物或植物碎屑等,而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一顆琥珀中發現了蝸居古老生物,這枚硬幣大小的琥珀中,包含40多個古老生物,這些物種均已滅絕。但是其中有一些卻和現在的蟑螂、蟎蟲、蚊子、蒼蠅等生物有一定的相似性。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他們報導了最早的空棘魚頭顱化石,這一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記錄前推了約1700萬年,為研究空棘魚類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隨後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照時間,進一步支持了肉鰭魚類起源於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的假說。作為現生肉鰭魚類的兩支代表,空棘魚類和肺魚類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著關鍵的角色。
  • 中亞第四紀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 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近些年在中亞黃土古氣候研究中, 研究人員在伊犁盆地的黃土中發現了大量的蝸牛化石。
  • 青藏科考隊員找到腕足化石具有生物古地理指示意義
    ▶▶▶掃碼觀看視頻9月28日,青藏科考隊在西藏文布鄉南村找到腕足化石南京大學博士生徐海鵬介紹,腕足化石具有很好的生物古地理指示意義。「雖說拉薩離華南比較近,但它的動物群和華南地區的差距比較大,反而和澳大利亞等地的動物群有相似性,所以我們判斷它在早二疊世應該是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近些年在中亞黃土古氣候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伊犁盆地的黃土中發現了大量蝸牛化石。
  • 野三關發現的螺型化石,為菊石化石或鸚鵡螺化石
    野三關杆石、菊石化石同時都有,對這個題目的調查研究意義重大。       鸚鵡螺化石外形(下圖,網上照片)和菊石化石非常像。野三關的螺形化石非常多,仔細分辨,可能有多種菊石化石。
  • 刺向達爾文進化論的匕首――中國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因為他知道他的這套進化論必須是連續、無數微小的漸變進化,根據他的理論,必然在動物化石上有物種之間進化的中間環節。比如貓和狗,就應該有既像貓又像狗的中間環節化石,叫「均變」理論。如果沒有,那就是「災變」,跳躍式的突變,從一個物種突然跳到另一個物種,這已經是創造論了。他必須站在堅信「無神」信仰的立場上,繼續把他的道路走下去。
  • 菏澤發現脊椎動物化石
    菏澤報業全媒體消息(記者 馮 鍇) 巨野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塊標註為「動物骨骼化石」的「大石頭」。人們可能怎麼也想不到,這塊已經被發現了半個多世紀的石頭,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6月21日,80歲的教授級高工、省地科院地質礦產研究所原所長、被譽為山東省化石界泰鬥的劉書才宣布這就是脊椎動物化石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工程研究員黃文峰激動不已。因為,此前,脊椎動物化石在菏澤乃至整個魯西南地區還沒出現過,這對於整個魯西及周邊地區地質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在化石面前崩潰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種起源之謎
    在1977年,哈佛大學動物學和地質學教授史蒂芬·傑伊·古爾德觀察到,「化石記錄沒有為漸進變化提供支持」,這是對支撐達爾文理論的基本支柱之一,化石記錄的直接挑戰。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難道我們沒有發現它們在地殼中嵌入了無數的化石嗎?」地殼中化石的缺乏也讓他的理論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答案主要在於(化石)記錄......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完美。」
  • 巴西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寄生蟲化石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10月21日電(記者趙焱 陳威華)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  此前,科學界僅在琥珀中的昆蟲身上或者動物糞便化石中發現過史前寄生蟲化石,這是首次在宿主體內發現。
  • 國外發現距今約20億年藍藻化石,這種化石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考古學家在甘弗林組,對一處疑似古遺蹟的地區,進行發掘和鑑定,在一塊古石之上,專家們發現了一個個古藻類的生存痕跡,可是他們隨身帶的工具,根本無法探知這塊化石的年齡,考古學家將其帶回研究室後,仔細鑑定,隨後得出驚人結論,這居然是20億年前的藍藻化石。
  • 重慶雲陽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形成長150米化石牆
    該化石群化石資源規模大、地質時代橫跨侏羅紀早中晚期、化石種類多、科研和開發利用價值大,目前已確定基幹蜥腳形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五大類恐龍化石,已形成長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牆」。
  • 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
    6月11日,深圳海關向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移交罰沒古生物化石142件。該批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等多個類別。其中恐龍蛋化石2個、鸚鵡螺化石1個、菊石化石10個屬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其餘屬一般古生物化石。此次移交的古生物化石將由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收藏。
  • ...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
    6月11日,深圳海關向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移交罰沒古生物化石142件。該批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等多個類別。其中恐龍蛋化石2個、鸚鵡螺化石1個、菊石化石10個屬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其餘屬一般古生物化石。
  • 福建省終於發現恐龍化石了
    儘管中國發現的恐龍世界第一,但並不是所有的省都發現了恐龍的化石,其中就包括了福建省。就在兩天前的2021年1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了隆重的新聞發布會,宣布福建省發現了恐龍,這也改變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福建省的恐龍是在哪裡發現的呢?地點就在福建省西南部的龍巖市。
  • 新疆發現翼龍化石 三維立體胚胎化石16枚
    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汪筱林研究員帶領科考隊在新疆哈密考察十餘年,發現了這份令科學家驚喜的化石標本。215枚翼龍蛋,呈橢圓形,長軸多約為6釐米。其中,有16枚翼龍蛋是含有三維立體結構的胚胎化石,這是人類的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