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無論是《經》還是《傳》,多處體現了「中、正」思想,把是否達到「中正」作為一個人,一件事的最終目標。
「中正」思想對中國人影響巨大,也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內容之一。《大學》之道講「正心」是做人的基礎;《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很多古人都以「中」、「正」取名或取字,最有名的是蔣介石,字中正,名和字都來自《周易》;中原地區有一句口頭語「中不中」,流傳了上千年。
那麼中和正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說「中正」,而不說「正中」呢?
個人以為,「中」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對具體客觀存在事物的描述,做名詞用;另一層是做動詞用,「致中」,意思是調整行為,使之不過分,也不要達不到,也就是著名的《中庸》之用,也就是不「左」,也不「右」,讓事物達到一種平衡態。
「正」字,表述的是一爻當位,後延伸為事物處於「合理的位置」,也就是對一種事物在某種狀態下的描述,是一種肯定態度。
所以說,兩者共同點是「中」和「正」都表達了一種相對穩定狀態。而「中」更有一種積極的主觀意願,使不夠完美的事情通過人的努力變的完美。
正因為「致中」的思想基礎,中國人才有了「自強不息」的思想精神,才能在困難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才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也才會有天人和諧共處的價值觀、也就是「各利其力,各美其美」的「太和」;也才有「修齊治平」,「世界大同」的目標和理想。
而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第六十三卦「既濟」,各爻既當位又相應,符合「中正」,是一種最完美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