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東課題組:​「DFT表徵」鐵基FTS活性相的本徵催化作用

2020-07-17 研之成理


溫曉東課題組:​「DFT表徵」鐵基FTS活性相的本徵催化作用

▲第一作者:尹俊青;通訊作者:溫曉東
通訊單位: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

論文DOI:10.1016/j.apcatb.2020.119308

全文速覽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溫曉東研究員團隊報導了用理論計算化學的方法來「表徵」鐵基費託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FTS)反應中某一活性相本徵催化性質的策略。該團隊以基於反應條件下熱力學上穩定的碳化鐵活性相顆粒模型,通過集成每個表面上探針反應的熱力學與動力學信息,分析得到能夠代表顆粒催化性質的信息。採用這種策略可以評估每一個暴露晶面對於顆粒本徵催化性質的貢獻,從而進一步縮小該領域的理論研究結果與當前實驗理解之間的差距。

背景介紹

鐵基費託合成反應是通過合成氣的轉化利用來製備液態燃料與高附加值化學品的重要途徑之一。在FTS中,鐵往往以金屬鐵、碳化鐵和氧化態等多種物相共存而且可能發生物相轉變,這對於鐵催化性能的提升既是有利調變窗口,卻也帶來很大挑戰。研究碳化鐵的催化性能除了受助劑效應、載體效應以及雜質的影響之外,還有來自碳化鐵本身的複雜影響,例如其在FTS過程中發生的表面重構、物相轉變、甚至被氧化等物理化學過程。因此,至今沒有有效的實驗方法評估「單相」碳化鐵在FTS過程中的本徵催化行為。眾所周知,Co、Ru、Rh等過渡金屬的不同暴露晶面具有不同的費託催化性質,然而類似的研究思路對於碳化鐵來說目前是行不通的,主要是因為實驗中很難得到基於「單相」碳化鐵指定晶面的模型催化劑。因此,有必要採用理論化學的方法研究「單相」碳化鐵在FTS過程中的本徵催化作用。

本文亮點

本文借鑑過渡金屬不同晶面表現不同催化性能的特點,以鐵基FTS的主要活性相為例,研究了「單相」碳化鐵在FTS中的本徵催化作用。首先,由多個晶面構建了在典型FTS條件下熱力學上合理的Fe5C2顆粒模型。然後,遵循Mars–van Krevelen-like循環機理,採用DFT方法研究了每個晶面上有關CH4生成與C1 + C1偶聯等探針反應的熱力學與動力學性質,得到Fe5C2顆粒不同晶面控制CH4生成的主要因素以及C2生成的主要途徑。最後,通過集成每個表面的熱力學與動力學信息,分析得出能夠代替顆粒層面的催化性質,進而實現由晶面到顆粒、由微觀到宏觀,對鐵基FTS活性相的本徵催化作用的「DFT表徵」。

圖文解析

我們使用Wulff構造方法建立熱力學上最有意義的模型顆粒。簡而言之,基於各個表面在 = 2.5,總壓1 atm,溫度550 K下的表面能數據通過Wulff原理構建Fe5C2顆粒模型(圖1)。

溫曉東課題組:​「DFT表徵」鐵基FTS活性相的本徵催化作用

▲Figure 1 Wulff construction of Fe5C2 particle model at = 2.5, 1 atm, and 550 K


從這些表面的加氫生成CH4的相對自由能圖中(圖2a),可以得到生成CH4的有效自由能能壘,其與H吸附自由能之間具有較高的依賴度(圖2b),它使得我們能夠依靠TPD獲取的H吸附結果來近似預測Fe5C2表面甲烷生成的有效能壘。那些具有較快CH4 生成速率的表面既不是H吸附最弱而具有最低的H吸附自由能表面,也不是H吸附最強而具有最高H吸附自由能的表面,而是一些具有中等的甲烷吸附自由能與H吸附自由能的表面。這要歸於H吸附自由能對CH4生成速率影響的雙重作用(圖2c與2d)。

溫曉東課題組:​「DFT表徵」鐵基FTS活性相的本徵催化作用


在FTS中,涉及C2+產物形成的一個關鍵基元步驟是C−C鍵的形成,其詳細信息可以通過模擬Fe5C2的表面上以各種可能C1 + C1偶聯反應獲取。例如,在(111) 表面的碳化機理中(圖3a與3b),缺H的中間體CHi與CHj參與的偶聯反應速率更快,而含H較多的偶聯反應在動力學上相對滯後。在覆蓋度與Ga_eff的共同作用下,C + C偶聯成為所有可能途徑當中最快的途徑。在所研究表面上C−C鍵的形成有利途徑中(圖3c),(10)表面的偶聯最快,其次是(111)表面,其他表面的偶聯速率都要比它們低幾個數量級。此外,計算結果顯示所有表面上的CO-插入反應的速率都要比CO解離慢,表明CO更傾向於解離,因此推斷在模擬條件下,按照CO-插入機理形成C−C鍵的可能性不大。

溫曉東課題組:​「DFT表徵」鐵基FTS活性相的本徵催化作用


對於實際的催化過程而言,評估整體顆粒的總的宏觀催化性質遠比單個晶面的催化性質重要,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產物在檢測時間內的累積量。整體而言,暴露比例最高的晶面(111)(24.0%)和很少暴露的晶面(10)(3.2%)是在動力學上C2物種生成方面貢獻最多的兩個晶面。晶面(010)、(110)與(11)分別佔據顆粒總暴露面積的1.2%、10.6%與11.7%,然而它們在動力學上競爭生成的佔顆粒表面CH4總產量的96.4%。

溫曉東課題組:​「DFT表徵」鐵基FTS活性相的本徵催化作用

總結與展望

本團隊提出了用理論計算化學的方法來「表徵」鐵基FTS反應中某一活性相本徵催化性質的策略。基於熱力學上合理的多個晶面構造了典型FTS條件下具有Wulff形貌的Fe5C2顆粒模型。通過研究每個晶面上有關CH4生成與C1 + C1偶聯等探針反應的機理,發現CH4生成的動力學主要受表面H吸附能的影響,H吸附太強或者太弱都不利於CH4生成;C1 + C1偶聯按照CO-插入機理發生的可能性很低,而在動力學上缺H的C1中間體之間的偶聯更加有利。對於整個顆粒而言,暴露比例最高的晶面(111)(24.0%)和很少暴露的晶面(10)(3.2%)是在動力學上C2物種生成方面貢獻最多的兩個晶面。晶面(010)、(110)與(11)分別佔據顆粒總暴露面積的1.2%、10.6%與11.7%,然而它們在動力學上競爭生成的CH4佔顆粒表面CH4總產量的96.4%。這表明改變碳化鐵晶面暴露可能選擇性調控催化性能,也證明從單個晶面到整個單一物相顆粒來評估本徵催化性質(例如:反應速率)是可行的。該方法可以有效彌補關於當前基於實驗結果的認識,因此可能延伸並應用到其他複雜的均相催化體系。

相關焦點

  • 提高鐵基非晶合金催化降解汙染物的性能
    導讀:深圳大學謝盛輝等人針對合金成分的影響,尤其是硼元素,做了大量研究,通過一系列表徵驗證了鐵基金屬玻璃和晶態合金中的原電池結構,並對鐵基金屬玻璃晶化後的性能變化的機理作出解釋,進一步完善非晶合金結晶後催化降解性能變化的機理。
  • 提高鐵基非晶合金催化降解汙染物的性能
    導讀:深圳大學謝盛輝等人針對合金成分的影響,尤其是硼元素,做了大量研究,通過一系列表徵驗證了鐵基金屬玻璃和晶態合金中的原電池結構,並對鐵基金屬玻璃晶化後的性能變化的機理作出解釋,進一步完善非晶合金結晶後催化降解性能變化的機理。
  • Small Science:石墨烯基材料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與應用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在不摻雜元素的情況下通過控制石墨烯基材料的電學性質來增強其本徵反應活性。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對於因邊緣、缺陷和自由基等引起的石墨烯基材料的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及其在能源催化、生物醫學等應用領域的研究進展。
  • 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湖南大學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同濟大學許維課題組在聚乙炔鏈的表面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與瑞士Empa研究所Roman Fasel教授課題組等關於聚乙炔鏈在表面原子級精準製備、表徵及電子學性質測量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此外,基於對聚乙炔的研究而發展起來的SSH 模型在解釋一維材料的電子學以及拓撲學性質等方面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對於聚乙炔本徵電子學特性的深入理解仍然受限於材料的原子級精準製備和表徵。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析氧反應非貴金屬基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李越課題組在鐵基納米複合材料的OER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合成的FeP/Fe3O4/CNTs複合材料展現出優異的析氧反應催化活性及穩定性
  • ...報導徐象繁課題組和周俊課題組發現鐵電聚合物中的聲子重整化效應
    Physical Review Applied報導徐象繁課題組和周俊課題組發現鐵電聚合物中的聲子重整化效應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 鉬-鎂-氮氣異雙核配合物:合成表徵與催化性能探索|NSR
    最近,復旦大學施章傑教授課題組合成了由單齒芳基矽氨基配體穩定的鉬-鎂-氮氣異雙核配合物,該配合物可有效催化1,3-環己二烯的歧化反應,並在反應過程中保持結構穩定。研究者還探討了該催化反應的機理,推測配合物中的Mo-N=N單元為反應活性中心位點。
  • 合肥研究院製備出氧還原反應非貴金屬基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李越課題組在鐵基納米複合材料的OER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合成的FeP/Fe3O4/CNTs複合材料展現出優異的氧還原反應催化活性及穩定性,並具有很好的本徵活性和快速的動力學過程。
  • Matter:首次揭示鉭基納米簇在鋰硫電池中對多硫化物催化轉化機理
    ,在孔內形成一個不完整的晶胞,即無定型結構,實現了對結晶度的調節,從而改變Ta-O鍵長並增強對LPS的結合能;(3)氧缺陷的引入調控Ta的配位環境和電子能帶結構,顯著提高本徵電導率,並作為催化中心加速LPS的轉化;(4)所設計的「火龍果狀」形貌利於硫的均勻化並有效地緩衝硫的體積膨脹;(5)相互連接的多孔導電骨架促進電解液的滲透和電荷轉移,提高催化反應動力學。
  • 鐵催化CO2加氫制烯烴取得新突破!
    Mn和Na添加劑已被廣泛研究用以提高Fe催化劑上將CO2加氫合成有價值的烯烴的效率,但關於其對催化性能和機理的影響仍存在激烈爭論。近日,北京大學馬丁教授,廈門大學王帥教授報導了通過共沉澱/洗滌製備出Fe-Mn-Na催化劑,其中Mn和Na的含量受到嚴格控制。
  • 新研究為探索聚乙炔本徵物理特性奠定基礎
    同濟大學教授許維課題組與瑞士Empa研究所教授Roman Fasel課題組合作,在聚乙炔鍊表面原子級精準製備、表徵及電子學性質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利用可再生的碳基材料替代金屬基催化劑材料,滿足現代社會對化學工業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嚴格要求已成為化學、化工和材料領域新興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
  • 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材料領域再獲進展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催化領域國際知名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廈門大學徐俊&南洋理工劉彬課題組Angew無定形CoFe氧化物@二維黑磷...
    成果簡介近日,廈門大學徐俊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彬課題組合作,通過在二維(2D)黑磷(BP)納米片上生長無定形過渡金屬(鈷和鐵)氧化物,設計出了一種雙功能電解水催化劑(CoFeO@BP),該催化劑能夠在鹼性電解液中高效催化析氫(HER) 和析氧(OER)。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研究者在納米碳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分子或原子尺度上對納米碳催化本質過程的解釋,以及納米碳催化劑本徵活性的評價和比較等問題上仍不清楚。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掃描或長按圖中二維碼,識別後直達防疫專區頁面)最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在氮摻雜碳類CO2>RR催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展了顯著提高其性能的新策略。
  • 中國學者創造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世界紀錄
    當時的國際物理學界對鐵基超導體仍舉棋不定。中國人的堅持徹底打消了外國人的疑慮。「在過渡金屬化合物中,除了銅氧化物,鑭氧鐵砷的臨界溫度已經非常高了。特別是鐵容易形成鐵磁有序,居然能夠在這麼高的溫度就實現超導,我們非常感興趣。」王楠林停下了手中的其他工作,召開組會,動員課題組全力以赴投入到鐵基超導體的研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