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理性的達達主義,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2021-01-09 阿波羅遇見狄俄尼索斯

達達,達達,本義其實是兒童的木馬。至於「達達主義」的名字是如何產生的,可以說是一場有預謀的無意識行為。當一群聚集在一起的藝術家,向字典那麼隨意一擲,便決定了一個畫派「行走江湖」的名號。但其實這樣的行為恰恰是符合「達達主義」的藝術理念的——反理性,反美學,無目的,無意義。

究其原因,到底還是一戰留下的陰影太大,讓一批藝術家對於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之上的現代社會產生了排斥。對於曾經的道德觀念,和文明價值觀,經歷了殘酷戰爭的人們開始對此產生懷疑。這個到處充滿了冰冷機械的社會,讓不僅壓抑著人的本性,更是踐踏了生命和信仰。再忠誠的信仰也抵不過無情的武器,生命的脆弱在這一時期展現的淋漓精緻。而我們今天的主角「達達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這場認為災難的反映。

在見證了一戰帶來的深刻影響,藝術家們開始認為導致這場災難的源頭就是曾經人們賴以為生的理性主義,那麼最直接的避免相同災難的方式自然就是擯棄理性。所以從「達達主義」的命名開始,這個藝術流派追求的就是無目的,無意義。他們選擇用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面對著個世界,更希望以此來喚醒其他人心中對於直覺的一種信任,以此避免社會重新走上一戰到來那樣的老路。

加上當時心理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對於人類潛意識的認識,影響了當時一大批的藝術家,所以導致了這些畫家、文學家、音樂家等等職業開始對人類的本能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他們的藝術從創造,轉向了對現有秩序的一種破壞和挑戰。之後的超現實主義畫派也是建立在達達主義的基礎上,帶來了超越現實,釋放想像力的視覺盛宴。

提到達達主義,最著名的便是藝術家杜尚。這個驚才絕豔的男人早期迷戀著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在他的代表作《下樓梯的女人》中就對這兩種藝術風格進行了一個混合。描繪了女人下樓梯過程的「殘影」,但是這每一個形象都是同等的結實,沒有進行任何的淡化處理。之後便是他那個舉世矚目的男用小便池——《泉》。

原本一說到《泉》,人們想到的其實是安格人優雅的女人體,渾身散發著高貴和溫婉;可是這個小便池呢?普通的再不能普通,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現成品,卻端坐在了藝術館。這到底是為什麼?如果這都是藝術,那又有什麼不可以成為藝術?

這是杜尚給所有人提出的一個問題。曾經的藝術是被供奉給神明的祭壇畫,是對貴族的歌頌與讚美,是記錄著平凡人們生活的瞬間。這些都是美的,是藝術的。可是20世紀來臨了,讓所有的一切都有了一個變化,那麼藝術也應該做出改變。它開始逃離再現,專注於各種藝術理念的表達。只是這一次,杜尚用一個小便池告訴所有人,什麼都可以是藝術。

也正是因為杜尚開得這個好頭,才有了之後馬格裡特的《這不是一個菸斗》的戲謔,才有了波普藝術安迪·沃霍爾的《可口可樂》等一系列對於現成品的描繪與展現。如果不是杜尚,沒有達達主義,我想這之後的種種綻放,通通變成了不可能。

而杜尚這種認為藝術沒有所謂的「高藝術」和「低藝術」之分的觀念,也在之後的藝術流派演變中慢慢成為了主流。他這樣對傳統審美的顛覆,也影響到了美國藝術的發展,成立了紐約的達達群體。

但是最有意思的是,杜尚就是為了反抗傳統架上繪畫對於膚淺的再現的追求才創作了《泉》,也這正是因為《泉》,才打破了藝術界的高低藝術之分。可是,自他開始,如果是沒有經歷美術史的學習,觀眾真得很難看懂藝術家到底幹了什麼。

聲明:文章是我寫的,圖片是網上找的。

相關焦點

  • 當電影與達達主義激烈碰撞,時下的藝術意欲如何
    最近的達達主義就熱衷於這種粗野風格。我們現在才得以看到它的衝擊力:達達主義企圖藉助繪畫(或藉助文學)去創造今天的觀眾在電影中所看到的效果。阿爾普:《玻璃缸中的鳥兒》,1970年,噴繪木浮雕。達達主義這樣做了,其程度是,為了達到更富有意味的目的——這裡所描述的目的顯然沒有被達達主義者意識到——犧牲了其所具有的高度的電影市場價值。達達主義者很少重視其藝術品在商業上的適用性,而更多地推重其藝術品作為凝視性專注對象的非商業性。他們大多試圖通過徹底貶低其所使用的材料而達到這種不可使用性。他們創作的詩歌是一盤「語詞色拉」,其中不乏一些狼褻的叫喊,而且其中所有部分都具有可以想見的語言渣滓。
  • 我的世界觀:當我們談論理性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形容某某非常理智,行事很理性,而根據二分法,把理性的反面稱作感性。一旦我們把什麼現象命名,這個現象仿佛就固定下來被我們掌握,甚至成為了一種「真實」的存在。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理性這個東西,也不存在純粹理性的人,也不能說某些人因為有了什麼東西就獲得了理性。
  • 化學農業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2015年德國1月17日在柏林舉行「我們受夠了!」那麼,到底什麼是中國的「現代農業」呢?我以往的理解,農業傍上「現代」,就是先進生產力,就是「高大上」;就是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科學化、機械化生產;或者說是投入最小化、生產工業化、產品標準化、效益最大化……但是,總覺得我這樣理解不足以表達「現代」的全部內涵,似乎還缺了些什麼。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雖然還沒有全部完成,但閱讀也過大半,到今天160天的過程中,康德仿佛從一個閃著光的哲學聖人,變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個朋友,他的語言方式、論述邏輯和獨創觀點,也摸得七七八八,所以在這個階段,做一個中期的小結也很合適,簡單的從三個方面——閱讀康德的方法、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結構與大意以及《純粹理性批判》給我帶來了什麼——來聊聊自己的感受。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二、純粹理性的法規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在思辨層面的運用並不會帶來什麼新的知識,也就是說沒有積極的運用,但卻可以防止我們走的太遠,誤入歧途的產生一些幻相,所以有著消極的運用,也就是所謂的純粹理性的訓練。實際上,純粹理性無非就是三個終極問題——靈魂不朽、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1《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 什麼時候用經驗主義,什麼時候用理性主義?
    先問你一個問題,在你看來,經驗和理性思考哪個更重要?有的人會說,一樣重要,或者都重要,但這樣泛泛地講,實際上毫無信息量,等於沒有說。談重要不重要之前,先要搞清楚經驗和理性究竟各自在什麼領域適用,本身又有什麼樣的特點。「休謨的叉子」在我看來,要理解經驗和理性的作用,我們可以先藉助一個工具,把人類的知識做一個劃分,這個工具叫做「休謨的叉子」(Hume's fork)。
  • 理性的思考與非理性的結局
    分析百年前英德兩國的艦炮博弈,有助於我們理解行為經濟學,認識人的理性與非理性。 一戰前的歐洲,一場造艦比賽在大英帝國和新興強國德國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有趣的是,雙方造艦的直接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獲益。作為老牌海上強國,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只有讓德國人見識到自己的強大,才能有效威懾對手。於是定期在德國家門口舉辦各種炫耀式的閱艦儀式,清晰地展示強大戰鬥力。
  • 我們為啥做不到完全理性
    我們為什麼不能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變得更加理性?為什麼我們總是會犯相同的錯誤?為什麼很多企業沉浸在過去的成功裡,無法向前一步?這是由於人類本身決定的,在複雜或者不確定情況下,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就開始無法應付了,所以人類的理性有是有限的,為了去嘗試解決問題,我們只能妥協,採用次一級的方式。同時,在多個行為主體相互作用的複雜環境下,任何一個行為主體都不能假設與自己互動的其他行為主體是完全理性的,所以每個行為主體都不得不猜測其他行為主體會如何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完美理性有沒有效果呢?
  • 農業部:理性看待轉基因 理性選擇轉基因產品
    因此,能否雜交產生出預期目標新品種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三是品種之間究竟發生了多少基因轉移,無法掌控,也不得而知。因為,有些品種究竟包含多少基因,目前仍有很多未解之謎。而且,僅靠雜交育種,已經不能適應全球食品消費快速增長的需求。    轉基因工程育種技術是建立在雜交育種技術基礎之上的先進育種技術。
  • 心理學:究竟什麼是愛情?我們要從人類進化史中尋找答案
    作者:心理盧先生文/原創今天寫一篇番外篇,我們大家來探討一下,究竟什麼是愛情?雖然這個話題很俗套,但這卻是一個最難回答的話題,如果嚴格來說,關於什麼是愛情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確信的答案。究竟什麼是愛情,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哲學問題,在眾人心中,愛情是甜蜜中的憂傷,上升到人類發展史上,有些人則認為,愛情就是人類在進化當中所演化的一種產物。也有愛情至上者認為,愛情就是人生的美好體驗,是精彩的神聖的,決定了人們戲劇的人生,給人們帶來了幸福,也給很多人帶來煩惱。那麼究竟什麼是愛情。
  • 理性與極權
    極權也好,理性也罷,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文化概念,它並不一定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比方說從自由主義的角度講,關在籠子裡的政府好過無政府又好過東方專制主義。但是當自由主義的福山對自由主義進行了反思以後,他又認為國家能力先於憲政了,這是為什麼呢?
  • 愛因斯坦的大腦究竟給我們後人帶來什麼啟發
    所以他的大腦備受關注,許多人想研究他的大腦與普通人有什麼不同。愛因斯坦曾立下了遺囑,他要火化,並且將骨灰撒在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依然有粉絲未經他的同意,剪掉他的頭髮做收藏。 1955年76歲的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醫院,辭世。
  • 我們與惡的距離,精神病患者是否存在理性,有自由意識
    在那裡,它們帶來的煩惱最小。這位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宣稱,如果想要過上正義的生活,我們就必須用神聖的理性掌控這些欲望和感覺。在柏拉圖的文章看來,如果我們沒有情緒、渴望或是食慾,避免邪惡或是高尚地生活都會變成一件容易得多的事情。但我們已經在前文中看到,人類的道德決定往往依賴於情緒。也許這正是我們並不完美的象徵:理性成了情緒的奴隸。
  • 從感性轉向理性,古代西方典雅愛情經歷了什麼?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性愛情相較於騎士們對典雅愛情的追求,文藝復興時期的典雅愛情的含義產生了很大不同——通過寫作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換句話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上,從向外轉變為向內,因而其感情更加理性化,這也是其相較於中世紀的典雅愛情能逃離感性轉向理性的原因。
  • 康託爾無窮數理論所帶來理性的新危機
    天堂受阻:理性的新危機經歷了幾個世紀在理性迷霧中的摸索,到1900 年,數學家們似乎已經賦予了他們的學科一種理想的結構,也就是歐幾裡得在他的《幾何原本》中所描述的那種。他們最終承認了對無定義概念的需求,一些含混或令人不快的定義被取消了,一些分支也被建立在嚴密公理的基礎上。
  • 理性救不了我們
    首先,有意識地控制思考要求我們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對此,神經學家並不正面承認沒有人真正知道心靈的本質是什麼以及思想是如何產生的,而是想方設法通過各種巧妙的手段來揭示意識與決策之間若即若離的聯繫。有朝一日,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精度足夠發達,甚至也許能夠準確地判斷我究竟看到了什麼。但如何確定我對於所見事物有何感受呢?
  • 花季少女拿祖傳「狼皮」鑑寶,專家情緒失控:拒絕估價,拒絕鑑定
    其中有一名花季少女吸引了全場目光,她帶來了整張古樸的祖傳「狼皮」鑑寶,然而專家見到以後卻情緒失控,大喊:我拒絕估價,也拒絕鑑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讓見過許多寶物的專家有如此舉動。女生將狼皮拿上來以後展示給專家與觀眾,講明這件狼皮是自己祖上代代傳承下來,女生自己也不清楚狼皮身上有什麼秘密,只是覺得有歷史氣息,如今拿出來就想讓專家鑑定一下究竟有沒有價值。 二、特殊的狼皮 女生介紹家中祖先曾經是票號的管家,這件東西是當初票號當家人贈與先祖的。
  • 能夠愛的理性,也是一種能力
    愛情是什麼,有人說,愛情是一份蜜糖,讓人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也有人說愛情是一杯毒酒,喝過之後,就染上了毒癮。其實,愛情中冷暖自知,愛得太深,容易傷了自己,愛的太淺,則容易失去愛情。能夠愛的理性,這也是一種能力。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但本文要指出的是,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另一種「追求生命價值最大化」意義上的理性,相對於原有的「理性」概念而言,其維度更高,範圍更廣,時間軸更長,從而,更真實地體現了生而為「人」的動態理性過程,而非僅是類似「機器人」的靜態、機械化理性。一般而言,人們都是追求特定約束下的最大利益,這也是主流的理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