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雙11」,但不知怎的?如若不是看到日期及朋友圈相對零星的戰況分享,我還真沒感到今天有什麼特別之處。真的實話實說,也許雙11已成一種習慣,但所謂「節日氛圍」已然越來越弱。
視角拉回四年前,2014年,雙11淘寶全天實現了571億的交易額,「74秒破億、7小時17分鐘破200億…」,在那個阿里還只能在線上稱霸的時代,這一成績單著實令所有實體零售人「為之側目」,之所以打引號,一方面是這一單日營收過於天文數字;另一方面,由於過於天文數字,實體同仁也都在質疑其是「做數」。做數之於零售,本就是一種「潛規則」。恰在這一年,阿里美股上市。
視角回到當下,「2分05秒破100億、不足半小時破500億、1小時47分破千億」,這是今日阿里的戰績,相較四年前,更加不可思議了,但這個數的水分究竟有多大?到底是不是在做數?再4年又會成為怎樣的天文數字?這些答案或許部分已被時間揭開。
首先是「有沒有做數?」對此問題,幾年前我就有了答案,記得那時我用實體零售分析銷售數據的方法把阿里雙11公布的歷年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奇蹟」般的預測到了當年雙11的銷售額區間…那時我就「判定」阿里確實是在做數。
2015雙11阿里實現917億交易額
而如今我又有點改變了想法,也許不是阿里在做數,而是整個平臺所有商家都在「向本年銷售指標衝刺」,結果造成了數據的「規律性」。但這已然不重要了,因為數據增長總有盡頭,世上不存在「永漲不跌」的事物,如果有,那一定是騙局了。
但今天又在朋友圈裡看到了這樣一組圖片,又讓我對是不是阿里做數產生了動搖…
可這其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數據背後意味著什麼。在我看來,這數據背後,意味著大量需求被提前、集中釋放,多數年輕人信用卡被集中透支,之後的1-2個月無論線上、線下零售都會很艱難,12月這一傳統百貨銷售大月變成了銷售低谷…
可以說,這一天阿里數據越高,接下來的社會整體零售越難熬;這一天阿里數據越振奮, 接下來的社會整體零售越低靡;換而言之,這雙11真正敲響了傳統百貨業的喪鐘啊!因為其打法不正是老百貨的營銷套路嘛!
關鍵是:其稀釋的不是一城一地的需求,而是全國的總需求,且因為低價戰略,其扼殺的是價值與附加值!這才是最可怕的。
網圖:實體關門潮
傳統零售有這樣一種集體認知:「窮三絕四」即「三、四月是一年最淡的月份」。為什麼?因為一、二月是春節月,需求被集中、全面釋放,大眾消費被提前透支,致使三、四月需求萎靡。
而這一規律套用在「雙11」也同樣有效,因為雙11的巨大透支作用,造成12月乃至春節檔的零售需求被集中釋放、透支,致使傳統零售旺月~12月淪為淡季…以此為論,尚以百貨為主營業態的傳統零售店鋪真的「餘日無多」了。
但最重要的是!春節檔雖然亦以打折促銷為主,但由於「剛需」節日,折扣力度尚合理,對價值與附加值的衝擊不大,甚至不降反升;而雙11呢,不多說了。
最後,做個小結吧:
電商到底有無改變生活?
改變了。
電商的出現與野蠻生長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確不好說。
電商之於消費到底是促進升級還是降級?
也不好說。
電商的繼續這樣壟斷式發展與全產業滲透到底對我國是福是禍?
真不好說。
到底什麼才是真的「利國利民」?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結尾,就用這樣的一則「故事」吧:
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