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氧化反應雙功能機理中吸附羥基中間體的光譜驗證

2021-01-09 科學網

氫氧化反應雙功能機理中吸附羥基中間體的光譜驗證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5:30:11

廈門大學李劍鋒團隊實現氫氧化反應雙功能機理中吸附羥基中間體的光譜驗證。2020年12月16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通過使用原位電化學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研究人員揭示了PtNi合金和純Pt表面上的氫氧化反應(HOR)過程。光譜證據表明,在鹼性條件下,PtNi合金表面吸附的羥基化合物(OH ad)直接參與HOR過程。但是,在HOR期間未在純Pt表面上觀察到OH ad化合物。

研究人員表明,鎳摻雜促進了羥基在Pt合金催化表面上的吸附,從而提高了HOR活性。DFT計算還表明,自由能因羥基吸附而降低。因此,研究人員提供了在HOR期間親氧金屬表面上存在OH ad中間化合物的直接證據,並推斷出其在提高HOR活性和速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通過設計雙功能催化劑調節OH的吸附是提高HOR活性的有效方法。

據了解,闡明鹼性條件下的HOR機理對於理解和提高陰離子交換膜燃料電池(AEMFC)的效率至關重要。但是,由於缺乏反應中間體的直接原位證據,鹼性HOR機理仍存在不確定性。

附:英文原文

Title: Spectroscopic Verification of Adsorbed Hydroxyl Intermediate in the Bifunctional Mechanism of 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

Author: Yao-Hui Wang, Xiao-Ting Wang, Huajie Ze, Xia-Guang Zhang, Petar M. Radjenovic, Yue-Jiao Zhang, Jin-Chao Dong, Zhong-Qun Tian, Jian-Feng Li

Issue&Volume: 16 December 2020

Abstract: Elucidating 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 (HOR) mechanisms in alkaline conditions is vit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ni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AEMFCs). However, uncertainty remains around the alkaline HOR mechanism due to a lack of direct  in situ  evidence of the reaction intermediates. Herein,  in situ  electrochemical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were used to study HOR processes on both PtNi alloy and pure Pt surfaces. Spectroscopic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adsorbed hydroxyl species (OH  ad  ) were directly involved in HOR processes in alkaline conditions on the PtNi alloy surface. However, OH  ad  species were not observed on the surface of pure Pt during the HOR. We show that Ni doping promoted hydroxyl adsorption on the Pt‐alloy catalytic surface, improving the HOR activity. DFT calculations also suggest that the free energy was decreased by hydroxyl adsorption. Thus, we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OH  ad  intermediate species on an oxophilic metal surface during the HOR and deduce its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HOR activity and rate. Consequently, tuning OH adsorption by designing bifunctional catalysts i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promoting HOR activity.

DOI: 10.1002/anie.202015571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5571

相關焦點

  • 析氧反應雙功能機理的光譜和電子動力學證據
    析氧反應雙功能機理的光譜和電子動力學證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5:16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胡喜樂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中國科學院
    反應中間體的探測與表徵是詮釋化學反應機理的關鍵,但這些反應中間體的數量密度低、壽命短、結構複雜,不易開展對其的實驗研究,需要高靈敏度、高時間分辨以及對結構敏感的譜學等探測方法。江凌團隊結合高解析度質譜與光參量振動雷射器,自主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紅外光解離光譜(Phys. Chem. Chem.
  • 土壤對鉻的吸附機理
    鉻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以離子交換吸附(非專性吸附)、專性吸附或物理表面沉澱吸附為主。專性吸附:土壤有機質的主體腐殖質其上有很多功能團-COOH、-NH2、苯酚官能團等,因此Cr(III)與有機質同意產生絡合—整合包反應,形成化學黏合劑,從而被牢固的吸附;土壤和沉積物中大多數Cr(III)在正常環境的pH範圍Pq(pH3-9)會發生水解,以可溶性的氫氧化物聚合體吸附在膠體的表面。
  • 想摸透環境材料吸附機理,這4種手段必不可少
    例如,陽離子交換樹脂吸附陽離子重金屬,通過分析吸附過程中釋放的離子和吸附的重金屬的關係,可以判斷離子交換是否是唯一機理;通過吸附等溫線分析,可以判斷疏水作用是否為唯一機理;通過分析吸附劑表面的電性以及汙染物在溶液的物種,可以判斷靜電作用是否吸附等。
  • 羥基自由基產生分子機理新突破
    朱本佔研究員在自由基化學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進展,其有關「過氧化氫和滷代醌不依賴於金屬離子存在型的羥基自由基產生分子機理」的研究發表在國際著名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一氧化碳氧化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作為重要的原型反應之一,一氧化碳(CO)氧化反應在多相催化反應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 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0年06月08日 收藏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
  • Nature Energy最新綜述:CO2還原的影響因素及反應機理
    目前,選取合適的電催化劑,就能通過CO2RR產生雙電子轉移產物CO和HCOOH,只需低的過電位,並能達到高的法拉第效率。但是對於多電子轉移產物(如甲烷、乙烯和醇)而言,就需要更高的過電位,而產物的選擇性卻較低。
  • 基於ESIPT機理香豆素螢光化合物的合成和光學性質研究
    Tranfer, ESIPT)等機理。相比於其他光學過程,ESIPT過程具有響應速度快、光穩定性好、高的螢光量子產率和雙波長比率檢測等優點。由於ESIPT在化學反應過程、生物生命體系以及新型功能材料開發等領域的重要性,吸引了許多科研人員的關注,許多課題組合成出了基於ESIPT機理的螢光化合物,但以香豆素為母體的螢光化合物卻比較少見。
  • 科學網—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王衝)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烯烴化學選擇性吸附分離的深層次機制。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烯烴化學選擇性吸附分離的深層次機制。日前,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  反應中間體的探測與表徵是詮釋化學反應機理的關鍵。
  • 棉織物多元羧酸免燙整理催化反應機理
    多元羧酸通過形成酸酐中間體與纖維形成酯交聯的理論確定之後.關於催化劑的作用機理目前主要有催化成酐機理、催化成酯機理、既催化成酐又催化成酯等理論。催化成酐理論認為。酸酐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很容易與纖維上的羥基作用。而無需催化劑加入。因而催化劑是在酸轉變為酐的階段起催化作用。
  • 原子有序雙金屬Ni-Mo催化劑實現低壓下糠醛高效催化轉化
    結合結構表徵,原位實驗與理論計算等手段,系統研究了雙金屬催化劑的原子結構與底物的活化吸附、轉化路徑以及產物選擇性的關係,揭示了原子有序的Ni-Mo活性位點在反應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合理設計和開發高效的加氫脫氧催化劑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 物炭淨化廢水中重金屬的機理
    、土壤改良功能、汙染物修復功能等受到廣泛關注。Part 2 生物炭去除不同重金屬的效果及機制生物炭去除水中重金屬往往存在多種耦合的去除機理,包括共沉澱、官能團絡合、靜電吸附以及離子交換等(圖2)。生物炭的內源含氧陰離子可以通過沉澱作用固定重金屬,此外,生物炭表面的負電荷以及官能團可以通過靜電吸附以及絡合作用吸附固定重金屬。
  • 西南石油大學周家斌團隊CEJ:MIL-88A過硫酸鹽氧化體系構建及其催化降解鹽酸四環素的性能與機理
    吸附實驗和BET實驗數據表明,MIL-88A具有的較大比表面積和獨特的多孔結構能為反應提供更多的反應位點並吸附更多的目標物參與反應。上述幾個因素都導致溶液中自由基的增加從而加速了TC-HCl的催化氧化。文章進一步通過HPLC和LC-MS對TC降解過程中產生的中間體進行鑑定分析,推斷出TC-HCl的降解路徑:TC-HCl 的降解是通過逐步的脫烷基、脫水以及進一步氧化開環過程實現的。
  • 固晶膠沾汙LED晶片電極的機理研究 及解決方案
    但是由顯微照片分析可以看出晶片四周並沒有爬膠痕跡,因此可以排除因固晶膠爬膠造成晶片汙染的可能;而固晶膠在烘烤固化過程中會有少量的揮發物,揮發物中含有的帶羥基的小分子交聯劑,具有很高的化學活性,有很大可能是吸附汙染主因。  那麼固晶膠揮發物是如何與晶片電極發生吸附的呢?
  • 化學所在預測雙鐵加氧酶含氧活性中間體結構方面獲進展
    在前期工作中,針對藍藻醛去甲醯化加氧酶(cADO),科研人員對其含氧活性中間體結構、57Fe穆斯堡爾譜參數、底物氧化機理等,開展了多尺度QM/MM(混合量子力學/分子力學)理論計算模擬研究,證實了其中間體結構是O2與醛底物形成的過氧半縮醛結構(圖1),而不是以往通常認為的過氧化物結構。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實驗和理論都證實,獨特的N2-Zn-B2構型至關重要,其中Zn+(3d104s1)可以容納足夠的離域電子,從而為關鍵反應中間體產生合適的結合強度,並促進催化表面和ORR反應物之間的電荷轉移。而在其他過渡金屬對應物(例如M-B/N-C,M = Mn,Fe,Co,Ni和Cu)中未發現這種排斥作用。因此,所獲得的催化劑在鹼性和酸性介質中均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ORR活性以及出色的長期穩定性。
  • Angew:鎂在介孔鉍的存儲機理:中間體緩衝204%體積膨脹
    利用同步加速器結合的operando X射線衍射、近邊緣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和拉曼光譜研究,首次揭示了BiMg↔Bi ↔Mg3Bi2的可逆兩步合金化反應機理。Authur等首次證明了Bi模型在Mg電池中的電化學活性,在格林-基電解質中達到了222 mAh g-1的容量。Mg2+的存儲機理可描述為:2Bi + 3Mg2++ 6e‒↔ Mg3B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