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英國科學期刊《物理世界》曾經讓讀者投票評選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個公式」,其中,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方程(E=mc²)位列第五,足見其重要性。
質能轉換方程是狹義相對論的重要推論,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該方程是描述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當量關係的方程,其公式為E=mc²,其中,E表示能量,m表示質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常量,c=299 792.458 km/s)。
質能轉換方程是建立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之上的,而狹義相對論是在光學和電動力學實驗同經典物理學理論相「矛盾」的激勵下產生的。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這是區別於牛頓時空觀的新的平直時空理論。
1907年,愛因斯坦寫下了關於狹義相對論和質能關係的論文——《關於相對性原理所要求的能量慣性問題》和《關於相對性原理由此得出的結論》,進一步揭示了「同慣性有關的質量m相當於其量的m×c2」,「對於孤立的物理體系,質量守恆定律只有在其能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是正確的」。在歷史上兩條相互獨立的自然規律——能量守恆和質量守恆由相對論統一起來了。相對論的誕生是物理學上革命性的進步,進一步深化了牛頓經典力學所提出的時空觀,從而影響到當代物理學的各個領域。其導出的質能關係是現代核能理論的基礎,同時它蘊涵的哲學思想改變了人們對時空觀的認識。
質量能量轉換為人類利用原子能指出了方向,對於核能的利用及基本粒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方程主要用來解釋核變反應中的質量虧損和計算高能物理中粒子的能量,也導致了德布羅意波和波動力學的誕生。由質能方程可以推知原子核裡蘊藏著巨大的核能,為人類開闢了一種極其重要的新能源,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重大成就。這一成就首先被應用於軍事目的,其後實現了核能的和平利用,標誌著人類改造自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原子彈的誕生便是核能在軍事上的應用之一,質能方程對於原子彈的發展是關鍵性的。通過測量不同原子核的質量和那個數量的獨立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和的差,可以得到原子核所包含的結合能的估計值。這不僅顯示可能通過輕核的核聚變和重核的核裂變釋放這個結合能,也可用於估算會釋放的結合能的量。在質能方程的啟示下,科學家們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發現鈾235在俘獲一個中子後分裂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彈隨之誕生。核電站是核能的又一應用,其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放出的核能來發電。核電是安全、清潔、經濟的能源,是解決能源危機的重要途徑。
質能方程在其他方面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利用公式E=mc²可以算出質量或能量的變化,煙感器就是根據這個公式設計出來的。鋂241是一種帶有放射性的金屬,在每一個煙感器中,都有非常微量的鋂241。鋂241釋放出帶電的微小粒子束,任何煙霧一旦出現,就會改變微小粒子帶電的狀態,引發能量變化,啟動報警器。
此外,關於質能方程的一個著名的花絮是愛因斯坦最初將方程寫為dm=L/c²(用了一個「L」,而不是「E」來表示能量,而E在其他地方也用來表示能量)。
(責任編輯劉楠,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