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誕生超級淨水膜:在薄膜上製造圖靈結構

2020-11-26 中國水網

►浙大實驗團隊在薄膜上製造圖靈結構

自然界處處可見紛繁複雜、精妙絕倫的圖案與形態:雲捲雲舒,動物的斑紋還有植物的輪狀葉序,它們傳遞著自然之美,也激發著科學家好奇心。1952年,現代計算機與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提出猜想:我們所見的一部分生命世界的形態,本質上是一類不均衡的化學反應的結果。

►課題組部分成員,左起依次為張林、譚喆、陳聖福、彭新生。(攝影:盧紹慶)

近日,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張林教授的實驗室誕生了一張新型淨水膜,它不同尋常的表面形貌正符合圖靈當年提出的圖靈結構理論。與普通的納濾膜相比,圖靈結構的納濾膜的透水性能高出3-4倍。5月4日,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這一研究。

這篇論文的一位論文審稿人表示:「據我所知,這是首次嘗試在薄膜上製造納米尺度圖靈結構的報導。」

有關圖靈結構的研究正從數十年來的理論層面推進到應用領域。

「變臉」的納濾膜

納濾膜是廣泛用於深度水處理、硬水軟化、苦鹹水處理等領域的重要材料,它能去除水中特定的有機物、色素與鹽。製造納濾膜,主要通過界面聚合反應實現:哌嗪和均苯三甲醯氯兩種小分子分別溶解於水和油中,當互不相容的水油接觸後,兩種小分子在水油界面處發生聚合反應,在短短的幾秒鐘內,一層平整緻密、100納米左右厚的高分子薄膜就形成了。

►納濾膜樣品

長期從事膜分離技術研究的張林對界面聚合反應很熟悉。這種方法不僅可用於製造納濾膜,也被廣泛用於製造反滲透膜。但這兩種膜的表面微觀形貌有極大區別:納濾膜光滑平整,而反滲透膜則粗糙不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很好地解釋。」張林表示。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譚喆博士生對這個現象也很困惑。有一天,他去學校附近的永福寺散步,路上偶遇了一隻梅花鹿。散布在梅花鹿身上圓圓的斑點讓他靈光一現:想起了英國偉大的科學奇才圖靈的論文《形態發生的化學基礎》,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及生命世界的形態與紋理。

圖靈用一個「反應-擴散」方程,揭示了自然形態的化學本質。張林課題組經過討論,提出製備納濾膜的界面聚合反應正是一種典型的「反應-擴散」反應。「既然是這樣,我們可依據圖靈的理論來調控納濾膜的製備過程。」張林介紹,研究組陸續嘗試在水中添加不同類型的親水大分子:澱粉、聚吡咯烷酮、聚乙二醇等,當試到聚乙烯醇時,納濾膜的表面出現了條狀的周期性圖案——光滑的納濾膜「變臉」了,電子顯微鏡下,科學家欣喜的發現薄膜表面分布著縱橫交錯的20納米左右厚的「管道」或「圓泡」。經過測試,膜的透水性能翻了倍。

►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兩種圖靈結構納濾膜,左邊為點狀結構,右邊為條狀結構。圖片來源,張林課題組

化學版的生命遊戲

事實上,《形態發生的化學基礎》是圖靈1952年發表的一篇生物化學論文,通篇以專業的數學語言,嘗試用簡潔的數學公式,解釋複雜精妙的生命形態背後的化學機理,後人稱之為「化學版的生命遊戲」。

在這篇論文中,圖靈建立了著名的「反應-擴散方程」,認為生命體中存在一類「形態成形素」,一種促進反應的發生,另一種抑制反應的進行,相遇後一邊反應一邊擴散。在均勻的情況下,這個系統會呈現出均相體系特徵,不會產生圖案,但兩者擴散存在差異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系統失穩,最終形成周期性的複雜圖案。圖靈當年推測,斑馬等生物體表的圖紋可能就是該反應-擴散體系的結果。

►生命世界的圖靈結構

此後,陸續有生物學家在不同尺度的生命體系中發現圖靈結構:斑馬魚體表的黑色和黃色色素細胞相互作用,在體表出現的條狀斑圖;小鼠生成毛囊的基因表達過程中存在反應-擴散過程,它決定著毛囊間距,影響著小鼠毛髮的密度分布差異;魚鰭內骨骼中指頭的數目,也是幾個基因因「圖靈機制」產生的結果。

與此同時,實驗科學家也一直在尋找圖靈結構的實例,但難度很大。歐陽頎院士在《反應擴散系統中的斑圖動力學》中分析:困難在於「要找到一個反應系統,其中活化劑的擴散速度要比抑制劑小許多。但在大部分的系統中,擴散係數是大致相當的。」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法國科學家才通過「亞氯酸鹽-碘-丙二酸反應」,第一次在化學實驗中觀察證實了圖靈結構。

薄膜上的圖靈結構

張林課題組納濾膜表面「製造」複雜紋理,屬於圖靈結構嗎?如果是,這或許是人們第一次在工業產品中製造出圖靈結構。

要給出這個答案,張林課題組必須重新對制膜過程觀察、解析。判斷是否屬於圖靈反應-擴散方程的關鍵之處在於,反應中的活化劑和抑制劑各自的擴散速率必須有數量級的差異。

經過核磁共振實驗,科學家發現哌嗪和均苯三甲醯氯的擴散速率差異不足以產生圖靈結構,而加入聚乙烯醇後,哌嗪的擴散速率明顯下降,是聚乙烯醇讓哌嗪放慢了「腳步」,在界面聚合過程中,哌嗪與均苯三甲醯氯「舞」出了不一樣的路線,最終形成了一張具有納米級圖靈結構的納濾膜。

編輯:趙凡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做出首張圖靈結構淨水膜
    1952年,現代計算機與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提出猜想:我們所見的一部分生命世界的形態,本質上是一類不均衡的化學反應的結果。60多年後,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張林教授的實驗室誕生了一張新型淨水膜,它不同尋常的表面形貌正符合圖靈當年提出的圖靈結構理論。與普通的納濾膜相比,圖靈結構的納濾膜3-4倍的透水性能。
  • 一張神奇而美麗的膜 牽出了科學界赫赫有名的圖靈方程
    北京時間2018年5月4日,在英國出版的世界頂級科學期刊《科學》上,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張林教授課題組以「報導」的形式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在實驗室裡製備了一張新型淨水膜,膜的表面形貌,符合艾倫·圖靈在1952年提出的「圖靈結構」。
  •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及製造工藝及其結構等介紹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及製造工藝 內容提綱 一、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結構、製造技術簡介 二、非晶矽太陽能電池製造工藝 三、非晶矽電池封裝工藝 一、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結構、製造技術簡介 1、電池結構 分為:單結、雙結、三結 2、製造技術 三種類型: ①單室,多片玻璃襯底製造技術 該技術主要以美國
  • 蘇黎世聯邦理工《AFM》:透明,柔性薄膜超級電容器和混合超級電容器的微成型方法
    透明電子設備能夠提供覆蓋在真實場景上的虛擬圖像。這一獨特的功能在顯示器、虛擬/增強現實、可穿戴設備和車輛導航等領域開拓了廣闊的應用市場。而透明電子設備離不開電力的支持,因此在理想的情況下,需要集成透明的儲能設備。超級電容器作為儲能設備潛力巨大。
  • 光學薄膜的製造技術
    1、物理氣相沉積(PVD)PVD需要使用真空鍍膜機,製造成本高,但膜層厚度可以精確控制,膜層強度好,目前已被廣泛採用.在PVD法中,根據膜料氣化方式的不同,又分為熱蒸發、濺射、離子鍍及離子輔助鍍技術.其中,光學薄膜主要採用熱蒸發及離子輔助鍍技術製造,濺射及離子鍍技術用於光學薄膜製造的工藝是近幾年才開始的.
  • NVIDIA SUPER超級新品還在:圖靈升級版馬上出爐
    臺北電腦展開始前,NVIDIA發布了一個只有五個字母「SUPER」的預告,似乎在暗示會發布一款超級新品,或者有什麼超級新技術。
  • 薄膜結構的多層化發展特點
    而這幾個區域市場中常用薄膜的結構也有很明顯的區別。歐洲市場:歐洲市場在非阻隔性薄膜上目前基本以3層以上薄膜結構為主,5層結構已經成為新增產能的主要設備採購方向,在纏繞膜方面目前普遍在7-9層結構進行生產。而阻隔性薄膜目前主要在7層結構,少量阻隔性特種薄膜已經達到11層。
  • 圖靈機是現代計算機誕生的源頭
    .圖靈)在1937年首次提出了一個通用計算機設備的設想。他設想所有的計算都可能在一種特殊的機器上執行,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圖靈機.儘管圖靈對這樣一種機器進行了數學上的描述,但他還是更有興趣關注計算的哲學定義,而不是建造一臺真實的機器,他將該模型建立在人們計算過程的行為上,並將這些行為抽象到用於計算的機器的模型中,這才真正改變了世界。
  • 計算機的偉大先驅、「人工智慧之父」圖靈誕生!
    1936年,美國數學邏輯學家阿朗佐·丘奇(Alonzo Church)推薦發表了圖靈的開創性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性問題上的應用》(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Decision Problem])。
  • 浙大造軟體機器魚 遊出「菲爾普斯速度」
    當天,浙大航空航天學院李鐵風、黃志龍課題組的論文「快速遊動的軟體電動魚」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線。「魚」,正是他們「養」的。 平板身材,「肌肉」發達這一層薄薄的「電子肌肉」,實際上由3層材料組成:上下兩層是透明的介電高彈體薄膜,中間是導電用的碳膏或水凝膠;3層材料緊密地粘合在一起,就像北京著名小吃「茯苓餅」。如果給它兩極通上交流電,它可以像心臟一樣地「跳」動!所謂介電高彈,就是指材料能在電壓的刺激下產生形變。2000年,Ron Pelrine等科學家發現一類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具有介電高彈的特性。
  • 浙大製造世界最輕固體 密度小於氦氣
    在電子顯微鏡下,碳納米管和石墨烯共同支撐起無數個孔隙,「就像大型體育場館等大型空間結構,用鋼筋做支架,用高強度的薄膜等做牆壁,材料整體既輕且強。」課題組博士生孫海燕說,「在這裡,碳納米管就是支架,石墨烯就是牆壁。」這麼輕的東西怎麼製成的?高超說,氣凝膠的基本製備原理是除去凝膠中的溶劑(液體),讓其保留完整的骨架。
  • 研究人員開發新一代低成本超級電容器薄膜電極
    (圖源:阿肯色大學小石城分校官網)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阿肯色大學小石城分校(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低成本工藝,使用鈷金屬絡合物和聚吡咯導電聚合物,製造高功率
  • 浙大製造出新型石墨烯膜材料:柔性好,導熱強 解決世界難題
    ,發現了氧化石墨烯的液晶性,發明了石墨烯纖維、石墨烯無紡布、石墨烯連續組裝薄膜及最輕材料石墨烯氣凝膠四種純石墨烯宏觀材料(簡稱F4),開發了低成本高質量單層氧化石墨烯、多功能石墨烯複合纖維、石墨烯高效電熱布、石墨烯超級電容器、石墨烯-鋁離子電池、石墨烯納濾膜等六大核心技術,這些成果產業化前景廣闊,部分已實現生產和中試。
  • 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結構與製作技術
    單晶矽太陽電池的原料矽佔到製造成本的30%以上。因此,對原料不依賴於單晶矽的非晶矽系列太陽電池進行了開發。緊隨非晶矽系列太陽能電池之後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其原料豐富,且價格相對較低,並採用了基本廉價的非真空加工工藝,故這類結構的太陽能電池是人們所期待的。
  • 計算機原理:理論基礎(圖靈機)與(馮諾伊曼)體系結構!
    從百科查到:所謂的圖靈機就是指一個抽象的機器,它有一條無限長的紙帶,紙帶分成了一個一個的小方格,每個方格有不同的顏色。有一個機器頭在紙帶上移來移去。機器頭有一組內部狀態,還有一些固定的程序。在每個時刻,機器頭都要從當前紙帶上讀入一個方格信息,然後結合自己的內部狀態查找程序表,根據程序輸出信息到紙帶方格上,並轉換自己的內部狀態,然後進行移動。初看好像也沒什麼,但這樣的圖靈模型一定是經過理論證明過可行的,那麼它的理論依據是什麼?為什麼這麼搞。它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它有什麼局限?
  • 知道了生命誕生的條件,也弄懂了生命結構,可就是無法製造出生命
    生命是宇宙中最為複雜的物質結構。今時今日,人類可以製造出各種各樣複雜而精密的儀器,可以製造太空飛行器飛出地球探索宇宙,如果擁有足夠的材料,假以時日,人類甚至可以製造出宇宙天體,可唯有一樣東西是人類所無法製造的,那就是生命,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之中,人類能夠人工製造生命的可能性仍然是微乎其微。人類為什麼無法製造生命?
  • 浙大學者解析史前光合細菌的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合作,通過冷凍電鏡技術,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11月20日,該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頂級雜誌《科學》上。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則是該過程中實現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結構。
  • 雷射技術提升薄膜太陽能電池製造效率
    薄膜太陽能電池中所採用的膜層只有幾微米厚,因此其在生產中便能節約大量材料。在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製造過程中,雷射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整個製造過程中,雷射將電池結構化並連接成模塊,並對模塊進行相應的刻蝕處理,進而保證所需要的絕緣性能。
  • 薄膜的結構與表面處理
    戳我進入社區:注塑和模具人的網上家園薄膜的結構與紙張結構一樣,薄膜表面處理一般都是印刷,表面印刷處理應注意那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