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溫室效應的持續發展,南北極的冰層融化已經是不可阻止的事情,大家擔心如果南極北極的冰全部融化了,會不會把所有的陸地都淹沒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而且人類可能要面對的並不是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而是冰川世紀提前來臨的考驗!
先說北極,北極的冰層全部融化了會有什麼影響?其實北極,特別是北極海上的冰層融化了,對海平面高度是沒有影響的,因為這些冰本身就浮在海面上,如果難以理解,我們可以在一個杯子裡放一塊冰,然後裝滿水,等冰融化了,杯子裡的水並不會溢出,就是這個道理。
北極能影響的其實是格林蘭島冰蓋上的冰層,這部分冰層是和南極一樣嗎,是覆蓋在陸地上的,這部分冰層融化了的話,根據推測,格林蘭島上的冰蓋會導致海平面上升7米左右。同樣的南極冰蓋全部融化會使海平面上升66米左右。
對於不到80米的上升高度,下圖是全球幾個區域的海拔,如果格林蘭島和南極的冰層全部融化,海拔在6以內的地區都有淹沒的危險。
但從淹沒的地區來看,單單看海平面上升,淹沒地區的比例還是挺少的,並不是我們想像的地球真的變成了一個「水球」。
而且更重要的是,陸地並不是一塊「死板」,在覆蓋在上面的冰蓋融化了以後,陸地會因為壓力的減少而出現「反彈」,這種現象稱為「冰後回彈」。
加拿大「冰後回彈」後,海平面下降的痕跡
「冰後回彈」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如果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把陸地想像成泡菜,地球想像成泡菜罈子,地球從內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地殼的是組成陸地的,然而決定陸地起伏的其實是地幔,地幔雖然是固體,但因有著非常高的溫度,因此流動性特別好,這就可以比作泡菜湯,而冰蓋,就是壓泡菜的石頭,那如果把這塊石頭拿起來,泡菜會浮起來嗎?會的,只是幅度不大,那麼大家是否理解了「冰後回彈」這個地球科學很專業的概念呢?
就算陸地回彈,也是格林蘭島和南極大陸的事,那低緯度呢?其實低緯度的海平面也會下降一點,「冰後回彈」概念之後還會跟著一個「海洋虹吸」概念。
理解「海洋虹吸」我們還得上泡菜罈子,前面把石頭(冰蓋)拿走了,泡菜(陸地)浮起來一點,這時,做過泡菜的就會發現原本表面的泡菜湯變少了,其實是泡菜浮起來後,泡菜湯填充了原來的空隙,但是我們假設的泡菜湯是地幔,地幔不會填充進來,那就會「派」海水代勞,所以低緯度海平面也會下降一點。
不過,「冰後回彈」和「海洋虹吸」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而不加控制的溫室效應,幾百年就能讓南北極全部融化,根本就不能指望短時間派上用處。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仙女木。
仙女木是一種生長在高山森林的上限草甸凍原地帶的薔薇科仙女木屬植物,為常綠半灌木,擁有木質根,莖叢生且基部多分枝,呈匍匐生長態,高3-6釐米,是一種北極的標誌性植物,如果在其他不可能有嚴寒季候的地帶的沉積層中發現了仙女木殘骸,那基本可以斷定這一時間的這一區域屬於北極「勢力」範圍。
仙女木
在12640年前,氣溫驟然下降,世界各地轉入嚴寒,兩極和阿爾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蓋擴張,許多本來遷移到高緯度地區的動植物大批死亡。這一次降溫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內,地球平均氣溫下降了大約7、8℃。這次降溫持續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氣溫才又突然回升。這就是地球歷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是地球突然降溫的典型非軌道事件,地球好端端的升溫突然變的寒冷起來,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洋流的影響。
溫鹽環流,又稱「輸送洋流」、「深海環流」等,是一個依靠海水的溫度和含鹽密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海洋並不是潮起潮落那麼簡單,海洋中還存在著一條條「輸送帶」,將暖水和冷水,營養物質在全球海洋中互相傳遞。
大西洋溫鹽環流,就是一個典型的「輸送洋流」,來自赤道的溫暖海水會藉助大西洋西岸的灣流不斷向北移動,在此期間由於緯度變高,海水不斷釋放熱量,加上不斷蒸發,這股海水會變得又冷又鹹,由於密度加大,加上熱流上升冷流下降原理,這股海水會在大西洋北岸沉降入深海,驅動著原本深海的低密度冷水被迫上升南下,沿南大西洋、南極洲北部流進印度洋,最終又回到赤道,完成所謂的「環流輸送」。
溫鹽環流,又稱「輸送洋流」、「深海環流」等
別小看這個大西洋溫鹽環流,同樣是高緯度地區,為什麼歐洲就不像阿拉斯加、西伯利亞那樣寒冷,就是因為大西洋溫鹽環流給歐洲帶去了暖流,如果溫室效應導致大量冰冷淡水注入大西洋,會直接改變大西洋溫鹽環流的路徑,暖流很有可能在未達到歐洲時就已經被破壞,沒有了暖流帶來的溫暖氣候,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 5-8℃之多,那麼冰川就會在這個地區發育。
首先是挪威中部的高山(格利特廷山脈)、阿爾卑斯、北美的阿拉巴契,然後,以這些地方為中心,冰川在大陸上鋪展開來,覆蓋波羅的海,覆蓋北歐和北美的廣大地區,分別形成冰期時的斯堪第那維亞冰蓋和勞倫泰冰蓋。冰蓋生長過程中,還會由於冰雪大量反射太陽光而造成地球對太陽能的吸收能力下降,引起進一步降溫。從原本的歐洲地區降溫擴展到影響整個北半球。
新仙女木事件時,歐洲的生態分布
溫室效應到底帶來多大的影響,可能只有到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的了解,但到了那個時候,說什麼都已經晚了,人類能做的,只有考慮怎麼在這場危機中生存下來,像大海中的一葉扁舟,小船翻不翻,全看大自然的決斷。
目前,人類的命運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為減緩全球變暖步伐,170多個國家籤署的《巴黎氣候協定》,美國宣布退出,美國作為世界碳排放第二大國,每年排放約5414萬噸碳,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這個數字會更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退出協定的美國到底在追求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