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是否打破過生物鐘?你還記得花了多久才調整過來的嗎?
心理學研究發現,哪怕是缺乏自律能力的人,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生物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中,人們會不自覺形成屬於自己的作息習慣,這種作息習慣就是所謂的生物鐘。人們有不自覺形成生物鐘的習慣,也有不自覺想要打破生物鐘的習慣。如果一個人在較長時期內,有穩定的居所、穩定的工作、學習環境,有穩定的社交關係,那麼他的生物鐘也是相對穩定的。而一個人長期處於一種節奏中,就會不自覺想要打破這種節奏。
生物鐘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打破的?
生物鐘歸根結底是一種有節律的生活習慣,哪怕是缺乏自律的人都會不自覺形成生物鐘。人們普遍認為自律是很難做到的,事實上真正的自律減少了生活決策次數,降低了生活壓力。而人們之所以會形成生物鐘,也是因為潛意識中渴望減少生活決策次數,以及降低生活壓力。當你在一個固定的時間休息、起床時,你就不會發愁睡不著、起不來的問題,你也無需考慮幾點睡覺、起床,因為生物鐘早就為你安排好了。
生物鐘與自律的區別在於前者基於生理層面,後者基於認知層面。自律的人很難被打破,而生物鐘卻很容易被打破。當一個人長期維持一種生活習慣,就會感到疲憊。在人們潛意識裡就會刻意打破某種規律,也就是當你的大腦皮層認為需要給你一定的新鮮感的時候,你就會不自覺地打破生物鐘。歸根結底,一種節奏工作、學習、生活會讓人失去新鮮感,會覺得身心俱疲。為了應對這種疲憊,人們有打破生物鐘的衝動。
生物鐘被打破有什麼後果?
1、認知出現混亂
生物鐘被打破後,基於認知層面的感覺、判斷、決策等都會受到重大影響。生物鐘被打破,對外界的感覺出現偏差。要麼過分敏感,要麼過分遲鈍,使得個體無法客觀感知周圍的環境。由於無法客觀感覺周圍環境變化,就會產生錯誤的判斷。對外界過分遲鈍,就會判斷失靈,原本可以規避的問題被忽視掉;對外界過分敏感,就會判斷過激,原本不是什麼大問題,也會被小題大做。
感覺、判斷出現偏差,進而影響決策水平。當你生物鐘被打破後,對於事物的感覺、判斷都會出現偏差,而你在偏差基礎之上做出的決策,大抵也難以幫你解決問題。所以,不要在你狀態不好的時候輕易做決定,因為你很有可能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通常情況下,心理學家也不建議大家晚上做決定,因為晚上的認知水平也會很差。
2、思維出現混亂
生物鐘被打破後,基於思維層面的理性、邏輯、推理等都會受到重大影響。生物鐘被打破,個體的理性思維會受到衝擊,會變得特別感性化。就好像有些小孩會有起床氣,由於沒有按照自己的生物鐘作息,所以變得特別感性化,甚至失去了理性思維能力。當個體失去理性思維之後,相應的邏輯、推理能力都會出現偏差。當你失去了良好的邏輯、推理能力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太順利。
3、短時間很難恢復
生物鐘被打破後,整個系統會處於一種紊亂的狀態,這種狀態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如果個體不加幹預,個體形成新的生物鐘或者恢復到原來的生物鐘,都需要至少一周的時間。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偶爾打破生物鐘之後,並不會想著儘快恢復,而是選擇硬撐著度過這一時期。很顯然,以這種狀態硬撐著度過一周時間,可想而知會有多麼痛苦,更不要說會出現什麼紕漏。
生物鐘被打破後該怎麼辦?
通常生物鐘被打破,是由於晚睡超過3到4個小時,導致第二天沒有絲毫精力應對一天的活動。面對這種情況,要審時度勢,及時採取合理措施進行彌補。首先你需要拿出至少一天時間,你可以做一下簡單的工作,但是不要在白天補覺,因為你越補覺也就越難以恢復。其次你需要按照之前的作息時間儘快入睡,並且確保第二天能夠按照之前的時間起床。最後,需要你按照這一節奏堅持2到3天,就可以完全恢復到之前生物鐘的水平了。
總而言之,不要輕易打破生物鐘,合理安排好時間,偶爾給生活增添一點新鮮感的刺激,但是不要打破生物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