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史視域下的大洋洲研究-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5 光明數字報

    在這個星球上,沒有哪個地區比大洋洲更契合海洋史研究的旨趣。浩瀚的太平洋佔地球海洋總面積近一半,大洋洲則是其空間之主體。20世紀80年代初,澳大利亞知名民族主義史學家傑弗裡·布萊尼提出一個經典論斷,叫「距離的暴虐」。他認為,包括澳大利亞在內,大洋洲每個國家其實都是島嶼,這裡的歷史進程因為地理上的汪洋孤絕而與眾不同。布萊尼的判斷具有洞見性的一面,因為他意識到,地球上許多人群的歷史更多受到遠洋而非內陸因素影響。然而這個論斷也失於偏頗,因為他忽略了從馬林諾夫斯基、薩林斯到豪歐法等人類學家的反覆提示,即大洋洲的航海民族並不視汪洋為天塹而恰恰是通途。自有人類活動開始,大洋洲內部就逐步形成了跨海交流的網絡,而在近代「太平洋世界」的成長過程中,大洋洲亦通過海洋與更廣闊的外部世界連為整體。毋庸置疑,大洋洲史研究離不開對海洋環境與文化的重視,反之它也為海洋史研究提供了新穎豐富的議題,成為太平洋史研究跨越有形地理邊界、文化藩籬以及學科門戶的試驗區。

    從西方航海家闖入大洋洲起,及至太平洋戰爭結束,基於陸地視角的取向一直主導著大洋洲史的撰述:以羅塞爾·瓦德的《澳大利亞的傳奇》為代表,澳大利亞學界熱衷於從荒野邊疆的拓殖中尋找和建構國族認同,而大洋洲島民則普遍被視為沒有歷史的人群,不足為道。與之對應的現實是,從殖民瓜分到一戰後所謂的「委任統治」,再到二戰後的「託管制」,大洋洲島嶼社會的歷史自主性與整體聯繫性從未得到尊重。20世紀60年代,有意將澳大利亞與周圍群島納入同一單元加以考察的大洋洲史研究寥寥無幾,值得一提的僅有美國權威澳大利亞史專家格拉坦的部分政治史論著。

    至20世紀80年代以後,新文化史、環境史及全球史的興起為大洋洲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研究不僅嘗試超越傳統民族國家史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也激勵學界對歷史參與主體多樣化的認識,更增進了學者對作為一個自然地理而非行政地理單元的大洋洲的思考。原住民、少數族裔移民乃至自然環境都成為學界關注的新對象,海洋要素與向海而生的人群開始受到重視。有關大洋洲的定義甚至出現了廣義與狹義之分,如保羅·達希等本土學者提出,狹義的大洋洲主要是指完全受海洋環境主導的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及玻里尼西亞(含紐西蘭)等群島,以此強調大洋洲的海洋文明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變化並不意味著學界可以擯棄傳統的國別與區域史研究範式。只是它提醒新一代學人,若要深入理解包括大洋洲在內的世界史傳統敘事的邊緣地帶,尤其需要採用海洋史等研究新視角。對此,湯加學者豪歐法的觀點犀利,引發共鳴。首先,他強調大洋洲不是「海洋中的島嶼」,而應是「島嶼的海洋」。西方列強將大洋洲群島劃分為十數塊殖民地並以此建立現代民族國家,根本是強行臆造。國際社會再以領土與人口為標準去衡量島國,必然導致島民的自卑與絕望。其次,他揭示了海洋文化具有包容性與敬畏自然的價值觀。大洋洲島民之間的聯繫,不僅具有天然的去邊界化特性,而且依賴於海洋知識與海洋文化之積澱。神秘的汪洋對人類行為的限制是所有自然力都難以比擬的,但人們也可以利用流動的海水抵達無垠的新世界。總之,研究大洋洲史應該圍繞海洋元素展開,再細緻的案例考察,都需要胸懷宏大的世界觀與整體的歷史觀。

    大洋洲海洋史研究的發展總體呈現出兩大引人關注的特點。首先是引領全球海洋史研究的制度化建設。1979年,受訓於萊頓大學的澳大利亞史學家布魯澤與同仁,發起成立了澳大利亞海洋史學會並創辦會刊《大洋圈》。布魯澤明確提出海洋史研究的主題應該是人與海洋的關係,具體包括海洋及海地資源開發、航海、海權、海上科學探索、海洋休閒、海洋文化及意識形態,贏得廣泛認同。以此為基礎,大洋洲學者積極推動國際學術共同體建設,爭取國際話語權,比如澳大利亞海洋史學會開放接納國際會員,《大洋圈》也從不將徵稿主題局限於大洋洲區域內。1989年,國際海洋經濟史學會就以《大洋圈》為樣板,創辦了當今業內最權威的專業期刊之一《國際海洋史》。此外,與北美學者吉利斯等重視沿海海洋史不同,大洋洲海洋史學家強調與遠洋相關的海洋史,尤其是太平洋沿岸與大洋深處的歷史聯繫。不過從總體上看,專門史意義上的大洋洲海洋史研究,依然深受大西洋世界海洋史研究傳統的規訓,關注的具體議題多為海上探險、貿易、海軍史、船舶史、捕鯨與漁業、海盜、海洋法、港口等,主流敘事線索依然是西方勢力如何發現並開發澳大利亞與大洋洲島嶼。這固然有跨國史與整體史的自覺,但缺乏對西方中心的超越。

    其次,以前述研究為基礎,大洋洲海洋史研究開始積極整合全球環境史研究成果。在20世紀70年代以降勃興的環境史研究中,海洋是公認的短板。但環境史研究與生俱來的跨國性與跨學科性要求,促使這一短板被不斷補齊,大洋洲研究「一馬當先」。受到「哥倫布大交換」理論的啟發,麥克尼爾等學者提出了「庫克大交換」的概念,即認為跨太平洋的物種交流同樣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而以格羅夫為代表的大洋洲本土學者提出「綠色帝國主義」與「全球南方」的議題,強調南半球不同區域間跨海的有機聯繫,通過發掘近代熱帶海島的殖民開發史,提出環境史的非西方起源及海洋環境的歷史影響等問題。美國學者庫什曼與大洋洲學者格裡菲斯則通過把「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等海洋氣候科學問題引入通史與專題史研究,不僅強化了對大洋洲不同區域歷史性聯繫的認識,甚至將海洋史研究的空間推向極地。

    上述成果的積累又催生兩個變化:其一,《劍橋太平洋島民史》《牛津英帝國環境史》等新問世的權威地區史研究,開始自覺重視海洋環境要素,包括從島民與海洋的互動中發掘其歷史特色。而在有關鳥糞石與鯨魚等海洋資源開發的新全球環境史專題研究中,大洋洲及太平洋都不再是邊緣而是居於核心地位。其二,畢以迪與摩根等大洋洲的新生代學者以近代大洋洲海上網絡的發展為線索,提出了「生態-文化」網絡的概念。畢以迪等認為,近代太平洋世界得以形成的關鍵,在於生態與文化要素的自由流通。此處的生態交流,不僅包含各種具體的自然環境要素流動,更包括移民群體在內的生態體系整體的遷移與再造;此處的文化交流,也不只包括意識形態等思想性與知識性要素的傳播,更包括政治、經濟與環境改造活動。這些交流都依託海上交通進行,不僅將大洋洲各地納入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還將它與包括印度洋在內的整個海洋世界相聯繫。

    相較於印度洋與大西洋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太平洋世界的歷史還非常短暫,而作為太平洋地區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洋洲歷史的研究已經表明,即便看似孤立的、破碎的陸地之間其實一直存在著聯繫。它肇始於航海民族與汪洋環境的相得益彰,加速發展於近現代太平洋沿岸文明與域外勢力的碰撞與交融。發掘海洋因素在該地區整體歷史進程中的影響,是深入發掘大洋洲歷史特色並理解該地居民複雜命運的重要途徑。而海洋史研究在浩瀚的大洋洲也找到了發展壯大的理論與現實基礎,越來越多的有志學人開始探問人類與海洋尤其是深藍水域的歷史淵源。

    (作者:費晟,系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史》書寫輝煌的中華文明
    他說:中國的科學、技術和醫學的歷史將在學術史、經濟史和社會史上得到應有的地位,而且這將是一項永久持續的研究,就像所有的歷史那樣無限地繼續下去。  通過這部浩大恢宏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人記住了李約瑟這個響亮的名字;西方學者也了解到中國浩瀚的歷史和文化曾深深地影響世界現代化的進程。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海洋垃圾能否變廢為寶-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人們的觀念中,海洋有著世界上最博大的「胸懷」,對人類丟給它的那點物品完全可以「笑納」,於是海洋被當成了天然的大垃圾場。時間證明人類會因為這個錯誤的觀念和行為而付出巨大的代價。隨著海洋垃圾的與日俱增,海洋生態景觀受到破壞,對航行安全、海上作業、海上搜救也造成了極大的幹擾。
  • 歷史合力論視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光明日報-光明網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不能削弱,更不能動搖,而應該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經濟基礎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這既是恩格斯社會歷史合力論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抉擇。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海洋汙染事故應急演習
    演習模擬一艘裝載苯的船舶發生苯洩漏事故,造成海洋汙染。應急指揮部在接到報告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最終汙染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置。演習由河北省海上船舶汙染事故應急指揮部主辦,滄州市海上船舶汙染事故應急指揮部承辦。
  • 新書快遞-光明日報-光明網
    朱洪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紅西路軍史》    該書全面回顧了紅西路軍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演進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最後結局,充分展現和客觀評價了紅西路軍創建的歷史功績和發揮的戰略作用,謳歌頌揚了紅西路軍的崇高革命精神並研究了有關紅西路軍的重大戰略形成及產生的影響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成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4月18日電(記者林英、袁於飛)國家海洋局今天在北京舉行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成立大會暨成員船籤約授牌儀式。據介紹,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是我國多個涉海部門共同打造的首個全國共享的海洋調查基礎平臺,幾乎涵蓋了我國調查水平最先進的船舶,共19艘。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學思踐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思想,系統闡述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蓄勢期遠,謀海濟國,積極推進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努力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    始終高舉旗幟、不斷加強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
  • 以青少年為重點 加強海洋科普教育
    以青少年為重點 加強海洋科普教育作者:鄭金海《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3日 07版)【專家點評】 建設海洋強國,近年來,在國家、學校、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海洋科普教育平臺不斷擴展、途徑不斷豐富、力量不斷增強,取得了豐厚成就,也面臨著更多責任與挑戰。加強海洋意識教育,青少年是關鍵。我國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仍存在四方面短板。從文化傳統看,我國以陸地文明為主導,受「重陸輕海」觀念影響較深,海權意識、海洋文化不夠入腦入心。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其在西太平洋與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實施了多波束地形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海洋重力測量、「海馬」號ROV調查、深海淺鑽取樣、深海攝像、富鈷結殼原位聲學測厚、溫鹽深測量、地質拖網和重力活塞沉積物柱狀取樣等多種手段調查工作。    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具體實施。
  • 方法·視域·材料:歷史比較法與百年方音演變研究
    從研究視域來看,該方法既可運用於宏觀尺度的上古漢語構擬,又可運用於中觀尺度的中古《切韻》《廣韻》音系的探討,還可運用於微觀尺度的近現代方音歷史演化對比,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百年方音演變研究將成為大勢所趨明清以降,隨著來華傳教士的增多,出現了很多雙語字詞典和方言詞典,例如19世紀的《上海方言詞彙集》《寧波方言字語彙解》《西蜀方言》《英粵詞典》《客英詞典》等。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重視實驗的方法研究人類的文化認知是當前西方認知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特點。認知人類學倡導用多元化的方法去從事文化研究,既可以在實驗室,也可以像人類學家一樣去進行田野考察,或者運用生物進化的觀點以及發展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鉛同位素考古:文物的指紋-光明日報-光明網
    Brill的研究發現中國古代玻璃與希臘的古代鉛礦,英國、義大利、土耳其的鉛礦,西班牙、威爾斯、撒丁島的鉛,以及埃及的古代玻璃和釉上的鉛完全不同,表明中國古代玻璃最有可能產自本地。     鉛同位素考古的原理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