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盲人眼中的鏡頭生活

2021-01-16 完成法歸拔

攝影師皮特·埃克特(Pete Eckert)開始失明時,他決定將自己的失落情緒引入藝術中。當時,埃克特(Eckert)在會花整天的時間準備石墨繪圖和木刻畫,然後要求妻子向他描述結果。

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過程是「使我的妻子發瘋」。因此,為了尋找更及時的媒介,他將手轉向攝影。

「色盲島」:叢林是粉紅色的,海洋是灰色的,光線太亮了;這是皮特對這個世界獨特的描述。

埃克特在加利福尼亞薩克拉曼多的家中在電話中說:「當我剛開始攝影時,數位相機還沒有流行與攝影店。」 「我會去買兩卷膠捲,問十個問題。我每天都去。通過提問和獲得反饋,我學會了。」

在完全看不到色素變性視網膜炎(一種退化性眼病)的二十多年後,埃克特(Eckert)建立了自學成才的成功職業。他引人注目的幽靈般的圖像受到了《花花公子》雜誌(該雜誌委託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裸照)和大眾汽車的追捧,後者最近聘請埃克特為其廣告活動拍攝新車。

他說:「我認為我的作品和盲人攝影運動是一百年前印象派運動的延伸。」 「很多印象派畫家有視覺問題,他們表現出了不同的解釋方式。盲目攝影運動是下一步的邏輯。」

玩光

在第一次涉足攝影時,埃克特會在晚上與他的德國牧羊犬烏祖(Uzu)進行郊遊,帶著狗狗是尋求保護。他說黑夜從拍攝雕像開始,他可以很快便尋求到更多有趣的主題。

他說:「為雕塑照相是不公平的,因為藝術品已經存在。」 「我一直在尋找一種以圖形方式顯示失明狀態的方法。」

這種新的焦點產生了獨特的攝影美學-由鬼影人物和巧妙模糊的線條組成的圖像。埃克特(Eckert)在光線和長時間曝光的情況下玩耍,利用聲音和觸摸使他的主體形象化,從而在他的腦海中建立圖片。

埃克特說:「我實際上是利用信息的層和層來構建圖像的-我把這些層放在一起時要記住這些層。」他聲稱能夠在他的短期記憶中存儲多達100張圖像。

倦怠:在熱棒中發現美的攝影師

「像蝙蝠一樣,我可以用聲音對模型進行回聲定位。在(我那漆黑的演播室)中,我對光線進行分層,測量所做的事情,直到對自己的大腦滿意為止。人們問我我如何知道該如何停止。但是,由於我正在構建圖像,因此我對所發生的事情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像。到那時,為什麼我是需要有視力的人呢?」

Eckert的許多照片都是在他的家庭工作室中拍攝的,儘管他一些最引人注目的圖像將幻像般的人物與室外背景融合在一起。他甚至通過他的作品集「公共汽車系列」從事新聞攝影,在其中他記錄了盲人和殘疾人在公共運輸工具上所面臨的困難。

在這個2020年的時候,這不是雞湯,而是鼓勵,一個盲人用了無數次的失敗作為代價獲得了成功的經驗,為什麼我們不能在這個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不是捐軀,而是奉獻,讓我們的小家更加的安定;

今天的一整天都在聽到身邊的人抱怨今年的生意如何不好坐,但是國家沒有忘記我們,在列強的積壓下,我們自己要振作,把我們自己變的更強,抓內需,做服務,為什麼總是說外國好,因為他們的內需穩定,服務做的好,我們也可以,有了內需為什麼不能做一個閉環呢,為什麼不能先從我們自己做起,做強,做大。。。。。。

僅以此文,共勉!

相關焦點

  • 閉上眼眼就是盲人的世界?不對,盲人眼中的世界或許是這樣的
    他們然後把我的手放入冰冷的用其中對我說,遊泳時的感受是無所不在的清涼就是藍的,這種感覺讓我們非常輕鬆,這是一位盲人患者盲戀,洋溢著體育的笑容說出來的,向旁邊的人訴說著顏色的變化。根據社會組織統計,世界上大約5000多萬人失明,另外3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智力障礙,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很想知道毛寧是如何分辨白天和黑夜的,難道馬雲的世界裡是有黑白嗎?還是怎麼都不存在?
  • 盲人眼中的世界,竟然不全是黑色?看看他們怎麼說
    小編帶大家看看,6種不同類型的視覺障礙人眼中的世界。1、全盲患者不認識黑色對於先天性全盲的患者來說,他們沒見過黑色,不了解我們所說的『黑色』這一概念。他們眼球接收到的就是『什麼也沒有』,是空洞的。而他們眼球接收到的就是『什麼也沒有』,是空洞的。
  • 盲人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真的是一片漆黑,還是另有風景
    大家有沒有想過,盲人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真的漆黑一片嗎?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盲人也分很多種,有的是先天性失明,有的是後天失明,還有人是部分失明。不同的視覺障礙的人所觀察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先天性的全盲患者,這些人從生下來就沒有視覺,從未見過這世界,當然也不知道什麼是黑色,又怎麼說自己眼前是一片漆黑。
  • 盲人創作小說獲獎一個盲人的天地有多大呢?圖
    【盲人創作小說獲獎 一個盲人的天地有多大呢?(圖)】夢想這個詞,很多人談到都會雙眼放光滿眼憧憬。既然有夢想,那就付諸實踐!盲人陳光炅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盲人也能寫小說,也能得獎!他的名字叫陳光炅,12年前的一場疾病,讓他的人生從此墜入了黑暗的深淵。一個盲人的天地有多大呢?
  • 盲人影院,為17000000人開眼
    圖/微博@周雲蓬工作室 這位看不見的歌者,卻活得比誰都通透,他把生活寫成詩,然後唱成歌。 初識周雲蓬,還是因為他的那首《盲人影院》。 也就是說,2010年盲人的比例是162人中有1個盲人,而2018年卻上升到82人中就有一個盲人。 當我們興致勃勃地討論著熱映的電影,仿佛在討論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時,盲人和我們一樣在渴望著電影。
  • 再裝一個眼睛變楊戩如何?仿生眼給盲人和機器人朋友帶來福音
    構建一個彎曲的視網膜是很重要的,因為光只有在通過彎曲的晶狀體後才會擊中它。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科學家說:「當你試圖對某些東西成像時,鏡頭後形成的圖像實際上是彎曲的,」他審閱了這篇新論文,但沒有直接參與這項工作。「如果你有一個扁平的傳感器,那麼圖像就不能非常清晰地聚焦。」視網膜是彎曲的,但是電子光傳感器是剛性和扁平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香港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者將軟鋁箔變形成半球形。
  • 盲人的夢裡會「看見」什麼?
    比如當別人說頭痛的時候,我們就會理解為自我經歷當中的頭痛(他的頭痛和我一樣),但是,有沒有可能這種假設是假的呢?也就是說,他人表述的頭痛可能並不是你所經歷的頭痛。同樣有意思的還有色盲悖論:假設有一種奇怪的色盲症,別人眼中的紅色在患者看來是綠色的,但是別人將其稱呼為紅色,患者自然也將眼中的綠色稱呼為「紅色」。那麼患者該如何自己自己患病了?以及你如何證明自己沒有患病?
  • 盲人到底是怎麼開車的?
    盲人開車主要有兩種方式。有的是根據副駕發出的導盲指令進行方向和油門的操作。還有一種是使用手杖作為行動輔助工具進行探測、保護和辨識環境路況。自由主義者有多屌的寫實鏡頭無論採用哪種方式,也不管他們開的是法拉利Mondial還是標誌206,從方向盤後面的表情上都明白無誤地顯示出,開車對盲人來說是種無與倫比的極樂快感。
  • 盲人世博遊覽圖首亮相 立體地圖可供盲人觸摸
    這幅可觸摸的盲人世博遊覽圖正是全國優秀導遊馬皆強花了2個多月時間製作而成的。今天,這款首創的觸摸世博地圖將走進生命陽光館,今後所有參觀世博的盲人遊客都可以通過它來感受更真切的世博。  一年前開始製作  10多年以前,上海旅行社的馬皆強就曾經與黃浦區殘聯的盲人遊客結緣,陪同他們遊覽了江南水鄉。
  • 一個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為何大部分族人都是盲人?
    而在墨西哥那裡有著一片茂盛的原始森林,森林的深處有一個原始的部落。雖然現在的地球上很多的人類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地區還保留著最原始的生活狀態。例如亞洲的紋面族,納米比亞平原上的辛巴族,菲律賓的狗面族。而在墨西哥的馬德雷山區的原始森林裡隱藏著一個奇怪的部落,那就是盲族,這個部落大約有300多人,為什麼叫盲族呢?
  • 國內視障人士數量世界第一,盲人出行受阻卻被罵慘?
    手賤點開評論區,進入另一個可怕的世界。他們說——「你都看不見了,為什麼還要出去亂跑?」「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優勝劣汰吧,成本太高」「社會為大眾服務服務的都是正常人盲人沒有權利要求什麼都以盲人為主」???
  • 盲人工程師發明的「智能拐杖」,能利用谷歌地圖幫助盲人導航!
    今天,在技術的飛速發展下,許多我們生活中所熟知的產品已經開始被重新定義。從智慧型手機到智能電視再到智慧機器人管家,科技的力量已經讓我們不再感到驚訝。雖然許多最新的科技發明都是為了娛樂,但也有很多是為了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與便捷。其最好的一面,是科技能夠幫助到那些經歷過某種殘疾的人。
  • 家書·清明專輯(一):盲人作家吳百孫寫給姨媽的一封信
    浙江衛視推出《家書·清明專輯》,今天推出第一篇,盲人作家吳百孫給姨媽的一封信。古稀之年的吳百孫是位盲人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說《碼頭燒餅店》。本來耳聰目明的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雙目失明。在人生最低谷,是姨媽不僅照料他生活,更是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 神奇:仿生眼問世,給盲人帶來了福音。重磅:超越人眼睛不是夢!
    據世界衛生組織對現有盲人數量估計,大約為4000萬到4500萬。然而,中國則是全世界盲人佔有率最多的幾個國家之一。可以說,眼部疾病在中國已經是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不是造價過高,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很不便利。因此說真正貼近現實,符合人體生理需求的逼真仿生眼,還是一項空白。這款仿生眼是由美國和中國香港範智勇一個科學家團隊研製、開發的。它有三個獨到之處:1、它具有很強的仿真性。
  • 首款盲人筆記本電腦面市:盲人也能上網瀏覽了
    首款盲人筆記本電腦面市:盲人也能上網瀏覽了這款盲人筆記本電腦是一款特殊的電腦,因為它不需要藉助電腦顯示器就可以上網DotBook外觀上並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腦筆記本,更像是一款可以上網的盲人鍵盤。目前已推出兩個版本,40Q變體和20P變體。40Q變體每行可以有40個字符,並配有傳統的英文鍵盤和盲文鍵盤。而20P可以在一行中有20字符,並且只有一個盲文鍵盤。同時鍵盤上自帶可刷新的盲文顯示器,方便視障人士通過用手觸摸來獲得信息。
  • 盲人的世界是怎樣的?只有黑色還是連黑色都不存在?盲人會做夢嗎
    盲人阿華滿臉洋溢著喜悅的神情,向旁人訴說著「什麼是顏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世界上約有4千萬人失明,另有2.5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視力障礙。  對於一個有視力的人來說,有時候很想知道——盲人是怎麼分辨白天和黑夜的?盲人的世界只有黑色嗎?還是黑色都不存在?
  • 盲人輔助行走拐杖的設計
    實驗結果表明設計的盲人輔助行走拐杖能夠有效幫助盲人識別障礙物與自己之間的距離遠近,供盲人提前作出應對方案,減少行走過程中的危險,從而達到輔助盲人獨立行走的目的。同時拐杖採用特製的可伸縮摺疊結構,使之更加便於不同的用戶群使用。
  • 「豪華」盲人U跑團跑進深馬
    【深圳商報訊】(記者 鄧小群)30名盲人、133名志願者和19名香港成員,組成「豪華陣容」的U跑團,8:30衝上深馬跑道,一根粉紅絲帶成為他們前行的指引,這讓這支由盲人和志願者組成的視障跑團十分引人矚目,第一次參加深圳馬拉松的他們,在短短的6公裡體驗賽中,讓他們與這個城市一起呼吸、奔跑。
  • 微型無線光電板或可幫助盲人復明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報導,植入眼部的微型「太陽能電池板」有朝一日將讓盲人重見光明,同時又無需連接醜陋的線路。全世界大約有1500萬人存在某種形式的失明。這些人致盲的原因往往是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受到損壞,因此無法將視覺信息傳送給大腦。視網膜光感受器負責將射入眼中的光線轉化為電子脈衝。
  • 戴軍:盲人嶽父的「手杖」 失明媳婦的「眼」
    43歲那年,一場無情的病魔,讓他成了一個盲人。女婿戴軍,今年52歲,是家中的頂梁柱。戴軍的妻子劉志榮,和丈夫同歲,42歲時因病導致雙眼失明。    1986年,經人介紹,南莊村青年農民戴軍與西榆林村女青年劉志榮相識。劉志榮是家裡的長女,勤勞善良,在地裡能鋤會耬,回到家裡,照顧盲人父親的衣食起居,是村裡出了名的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