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世博遊覽圖首亮相 立體地圖可供盲人觸摸

2020-11-26 浙江在線

  會呼吸的「紫蠶島」手感柔軟意味著它能呼吸;浦江畔的那朵「蒲公英」一根根觸鬚凹凸可觸;飛碟狀的世博文化中心(網上文化中心)中間摸得到縫隙其實是它6層的觀景陽臺……即使閉上眼睛,用手觸摸這幅「觸摸世博,愛心地圖」盲人世博遊覽圖,也能清晰地了解這些世博場館的外觀以及特性。

  這幅可觸摸的盲人世博遊覽圖正是全國優秀導遊馬皆強花了2個多月時間製作而成的。今天,這款首創的觸摸世博地圖將走進生命陽光館,今後所有參觀世博的盲人遊客都可以通過它來感受更真切的世博。

  一年前開始製作

  10多年以前,上海旅行社的馬皆強就曾經與黃浦區殘聯的盲人遊客結緣,陪同他們遊覽了江南水鄉。「盲人的遊覽節奏比較慢,而且需要讓他們撫摸園林古建當中的門柱雕刻、家具擺設和假山奇石,這樣才會讓他們對景點有直接而生動的了解。」馬皆強細心地觀察,總結出了針對盲人遊客的一套特殊「觸摸式講解法」。

  一年前,眼看著世博會不斷臨近,馬皆強腦海裡始終思索著如何帶著他的盲人朋友們去「看」世博,「家門前的全世界,一定要讓他們有所感、有所悟。」馬皆強心中默默許下心願。

  早在一年前,世博會尚未開幕之時,馬皆強已開始設計製作這份盲人世博遊覽圖,他收集了跟世博相關的很多報導,做成的剪報達到厚厚的三大本。世博開幕之後,5、6月份,馬皆強幾乎每個周末都在世博園帶團,他會用心記下每個場館的位置和特徵。之後他甚至還利用休息日帶上相機,專程在世博園的每個角落裡踩點。

  在製作立體地圖的草圖時,馬皆強找來了十多個版本的導覽圖和資料,但他卻意外發現,市面上多數的世博導覽圖對各個場館的呈現都是側面平面鏡頭,但是立體地圖則能全方位呈現展館全貌。

  「為了確保立體地圖的精確,我將參考『頂視圖』,並結合每次踩點所拍的場館照片來製作這個立體地圖。」馬皆強手捧著精心製作的地圖,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還透露,世博文化中心的6層陽臺是俯瞰整個世博園最佳位置。

  牙刷頭等幾十種材料

  然而初步的草圖完成後,選用何種材料才能讓地團既美觀,又耐用,同時還要有可塑性,這卻讓馬皆強傷透腦筋。牙籤、筷子、紗布、木板、塑料、大頭針、膠泥、牙刷頭……馬皆強笑稱,這份A3紙大小的立體地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用的材料更是多達幾十種。

  地圖的底板是用普通的三合板上顏料製成,而各個場館則依據自身的特點,分別選用不同的材料。「陽光谷是最難做的,我先後嘗試了5種材料,才有了現在的效果。」馬皆強坦言,曾嘗試用塑料筆桿加熱後塑造喇叭形,但最終效果不佳,現在地圖上一個個惟妙惟肖的陽光谷則是用膠泥噴漆後製成的。

  而如何讓浦西片區的大溫度計樹立在地圖上,也是讓馬皆強傷透腦筋,他先是在地圖底板上打了個洞,粘上萬能膠塞進一根牙籤,然後在牙籤上纏上紗布,按比例模擬溫度計的大小,再著上顏料。同時記者發現,在C片區一角的墨西哥風箏林格外逼真,馬皆強直言,這是用大頭針粘上塑料片才有這麼好的效果。

  「為了讓盲人遊客摸起來形象直觀,我把身邊能找到的材料都用上了。」

  我們也嘗試著閉上眼睛,觸摸這幅盲人世博遊覽圖。高架步道線條清晰地將園區分隔成5個片區,「紫蠶島」手感格外柔軟,海綿芯外用絲綢包裹著,也意味著日本館(網上日本館)會呼吸;中國館(網上中國館)層層疊疊格外有立體感,其實無數柱子是採用火柴和一次性筷子搭建而成,連省市區館的屋頂花園也採用了磨砂處理,顯得更為逼真;為了體現黃浦江水流的特質,地圖上特別在有水的地方覆蓋滑溜的透明膠帶。

  這幅地圖也並非一蹴而就,馬皆強在考察中也不斷完善,最終才得以呈現這幅精緻的地圖。「先後修改了十幾次,資料上馬來西亞館(網上馬來西亞館)外觀是藍色的,而現場發現是紅色的,趕緊進行調整;英國館(網上英國館)的蒲公英造型最終是用牙刷頭才得以呈現出最真實的觸感。」

  請盲人遊客「挑刺」

  從小,馬皆強就喜歡繪畫,但全手工製作一份立體地圖對他來說還是頭一回。「難度大大超過我的想像,白天,我要工作,所以只能利用晚上和休息日製作地圖。」馬皆強觸摸著完成的地圖說,這些場館都要通過切割、打磨、上色等多道工序,有時一做就會做到凌晨時分。

  而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日,馬皆強一整天都不出門,十幾個小時全花在製作地圖上。「每完成一個場館,我就用紙包起來並註明場館名稱,最後才一個個粘在展板上。」

  在歷盡辛勞後,立體地圖終於完工,馬皆強還特地請了盲人朋友來為自己「挑刺」。「我的這位朋友已經去過一次世博園了,但很可惜,他對於上一次的遊覽並沒有太大直接的感觸,當他觸摸到我的地圖時,才釋懷大笑,還喃喃自語,『原來世博園是這樣的,太神奇了。』」馬皆強看到自己的地圖有如此作用,才終於釋懷。

  今天,馬皆強將這份立體地圖捐給生命陽光館,讓所有盲人都可以觸摸體驗。而同時,他也將帶著自己的12名盲人遊客,展開一次特殊的世博之旅,「我會先給(他們)觸摸立體地圖,然後再到每個展館前向他們展示,其中有不少人已遊覽過世博,但他們仍躍躍欲試。」

相關焦點

  • 盲人也能手摸地圖感受方位 福建省推出首份盲用觸感地圖
    福州日報社App-掌上福州12月3日訊 (記者 李白蕾)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一群有愛心的朋友為全省36.5萬視障朋友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全國首張省級觸感地圖,今後盲人也可以手摸地圖感受方位,了解八閩之大。
  • 首款盲人筆記本電腦面市:盲人也能上網瀏覽了
    首款盲人筆記本電腦面市:盲人也能上網瀏覽了這款盲人筆記本電腦是一款特殊的電腦,因為它不需要藉助電腦顯示器就可以上網DotBook外觀上並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腦筆記本,更像是一款可以上網的盲人鍵盤。目前已推出兩個版本,40Q變體和20P變體。40Q變體每行可以有40個字符,並配有傳統的英文鍵盤和盲文鍵盤。而20P可以在一行中有20字符,並且只有一個盲文鍵盤。同時鍵盤上自帶可刷新的盲文顯示器,方便視障人士通過用手觸摸來獲得信息。
  • 盲人創作小說獲獎一個盲人的天地有多大呢?圖
    【盲人創作小說獲獎 一個盲人的天地有多大呢?(圖)】夢想這個詞,很多人談到都會雙眼放光滿眼憧憬。既然有夢想,那就付諸實踐!盲人陳光炅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盲人也能寫小說,也能得獎!他的名字叫陳光炅,12年前的一場疾病,讓他的人生從此墜入了黑暗的深淵。一個盲人的天地有多大呢?
  • 盲人到底是怎麼開車的?
    盲人司機史蒂夫·馬漢是聖塔克拉拉山谷盲人中心的負責人,在8年前失去了95%的視力。他解釋了為什麼開車會在盲人中引起非常強烈的情感反應。視力健全的人每天都在開車,並視之為理所當然。在現代社會中,駕駛確實是如吃飯睡覺一樣平常的活動。但對盲人來說,駕駛不僅僅是一種到達目的地的方法,更是關於自由,關於獨立的一種希求。
  • 盲人工程師發明的「智能拐杖」,能利用谷歌地圖幫助盲人導航!
    最近,一種革命性的智能拐杖WeWalk問世了,依靠科技的力量,它可以幫助盲人更好的在城市中更有效地導航。拐杖的發明者是視力受損的工程師庫爾薩特·賽蘭(Kursat Ceylan),她是土耳其非營利組織青年領袖學院(Young Guru Academy, YGA)的執行長和聯合創始人,也只WeWALK背後主要的支持者,更重要的,她也是一名盲人。
  • 盲人輔助行走拐杖的設計
    摘要:傳統盲人的拐杖僅僅是一根普通長棍,盲人只能感覺接觸到的障礙物,使得他們在行走中充滿了安全隱患。針對這個問題,本文基於 STC單片機設計了一種盲人輔助行走拐杖,該設計模仿蝙蝠避障原理,利用嵌入式技術和超聲波測距技術,探測盲人正前方的障礙物,由單片機控制收集信息,並利用相關軟體處理,對需要進行警告的信息進行人性化語音提示。
  • 閉上眼眼就是盲人的世界?不對,盲人眼中的世界或許是這樣的
    盲人看不見並不代表沒有任何視覺感受視力出行障礙,這就是盲人的定義,生活中的盲人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失明,眼睛一點光亮的感觸都沒有,另外一種是對於正常視力的60%,眼睛看不清東西,但只能夠感覺到一絲的光亮。在臨床上雙眼最佳矯正視力低於0.05被稱之為盲人,然而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沒有光感。
  • 這是第一次,盲人閱讀與明眼人一樣迅速—布萊爾創造的六點點字法
    同時,要他學習觸摸皮革,他後來寫道:「觸摸的敏銳能力是可以增進的,我從小就學習由皮革表皮的細柔度,判斷加工的程度,父親也教我刷皮革。我邊刷邊摸,知道皮革會愈刷愈光滑。」母親教他擺自己的椅子,每天整理自己的床,他逐漸有自己的方位感,愈來愈有信心面對黑暗的世界。
  • 俄羅斯科學家開發一種"幫助"盲人"看見"的技術
    俄羅斯科學家計劃開發一種視覺感知技術,該技術可以使盲人通過皮膚的觸覺&34;周圍物體。盲人與書籍(圖片來源:roscosmos.ru)設備的工作方式如下:安裝在盲人頭部的三維攝像頭記錄周圍空間的圖像,然後由微型計算機構建攝像頭視野中物體距離的地圖。
  • 新設備用皮膚觸覺助盲人「復明」
    俄羅斯康德波羅的海聯邦大學新聞處表示,該校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設備,它使用所謂的感官視覺,可幫助盲人通過皮膚觸覺「復明」。該設備的工作原理是:戴在盲人頭上的3D攝像機掃描周圍圖像,然後通過一臺小型計算機建立攝像機視野範圍內的物體距離圖,利用一個特殊控制器和一個振動傳感器,距離圖被「傳送」給皮膚。
  • 南通有支獲帕運會亞軍的盲人足球隊
    ▲2008年陳山勇在中國盲人足球國家隊參與訓練。(受訪者供圖)和普通足球賽不同,盲人足球賽為5人制,除守門員外,其餘隊員得是全盲。足球場地僅長40米、寬20米,兩邊裝有圍板。(受訪者供圖)盲人足球隊的訓練基本是為了比賽開展一兩個月的集訓,因為待遇不高,運動員難以維持生計,很難進行職業化的全年訓練。但只要一有比賽,這些盲人小夥子們就會從各地「召之即來」。回想起當初的訓練時光,陳山勇一臉「驕傲」。
  • 谷歌研發全新定位系統:面向盲人 精度超GPS
    谷歌將開發面向盲人的Waze應用谷歌將向波士頓的佩金斯盲人學校資助75萬美元,開發「面向盲人的Waze應用」。與大部分人不同,貝克無法準確看到公交車停靠的位置,因為她是盲人。她的僱主佩金斯盲人學校正在開發一款眾包的位置信息應用。這款應用從本地公交車站起步,而開發者認為,這將幫助全球的盲人解決「最後10米」的問題。谷歌將向佩金斯盲人學校的這一項目資助75萬美元,並帶來關於眾包地圖開發的專業性。
  • 盲人影院,為17000000人開眼
    初識周雲蓬,還是因為他的那首《盲人影院》。據統計,2010年,我國人口13.41億人,其中盲人數量824萬;到了2018年,人口上升到13.95億人,而盲人的數量增加到1700多萬人。
  • 最美的眼睛——盲人選手的拐杖
    最美的眼睛——盲人選手的拐杖 在世界各地的馬拉松比賽上,盲人選手被組委會接受參加一年一度的馬拉松盛會,這項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對於盲人運動愛好者來說可以說是個福音
  • 俄羅斯科學家發明幫助盲人利用皮膚「復明」的方法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康德波羅的海聯邦大學新聞處消息,該校研究人員打算發明一種設備,它使用所謂的感官視覺,幫助盲人通過皮膚觸覺「復明」。該大學所設想的設備的工作原理是:戴在盲人頭上的3D攝像機掃描周圍圖像,然後通過一臺小型計算機建立攝像機視野範圍內的物體距離圖。
  • 柯羅連科《盲樂師》,天生盲人的成長感悟
    而《盲樂師》的不同之處在於,當中的這個音樂家是一個盲人。當然,中外相似,都認為盲人因看不見而尤為善聽,是以在音樂藝術方面比一般人更有天賦。眾所周知,我們古代的樂官稱為「瞽」,即是因盲人擔任之故。《盲樂師》的主人公拋特立克出生就是盲人。
  • 一個盲人眼中的鏡頭生活
    他說:「我認為我的作品和盲人攝影運動是一百年前印象派運動的延伸。」 「很多印象派畫家有視覺問題,他們表現出了不同的解釋方式。盲目攝影運動是下一步的邏輯。」玩光在第一次涉足攝影時,埃克特會在晚上與他的德國牧羊犬烏祖(Uzu)進行郊遊,帶著狗狗是尋求保護。他說黑夜從拍攝雕像開始,他可以很快便尋求到更多有趣的主題。
  • 國內首家盲人影院:他負債14年,幫20000人「開眼」,連崔永元都來了
    盲人觀眾們在儀容儀表有了很大變化,一個個衣著整潔,整個人都自信多了。 他們跟著志願者們到航天館、坦克館、藝術展品館進行觸摸活動;海邊、草原、長城和故宮都去了個遍,甚至還有盲人運動會、盲人集市等活動。 想當初他們可是連門都不太想出,如今的變化只因他們在「心目影院」邁出的第一步。為了這小小的一步,王偉力可是費盡心思呢。
  • 盲人福音:智能拐杖相隔9米可識別人臉
    網易科技訊 5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伯明罕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正為盲人研發一種相隔9米就可識別人臉的智能拐杖XploR。XploR拐杖內置了攝像頭、面部識別軟體和GPS。攝像頭位於拐杖手柄的正下方,擁有270度的視角,可以儘可能多地探測盲人的周邊環境。內置的軟體將集成來自Gmail和Outlook等服務的圖片庫。還可以使用攝像頭拍照添加儘可能多的面部照片。一旦攝像頭視野中出現一個人,融入了開源視覺算法的軟體就會開始掃描他的面部以查看是否與圖片庫中的任何人匹配。
  • 盲人的世界是怎樣的?只有黑色還是連黑色都不存在?盲人會做夢嗎
    盲人阿華滿臉洋溢著喜悅的神情,向旁人訴說著「什麼是顏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世界上約有4千萬人失明,另有2.5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視力障礙。  對於一個有視力的人來說,有時候很想知道——盲人是怎麼分辨白天和黑夜的?盲人的世界只有黑色嗎?還是黑色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