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呼吸的「紫蠶島」手感柔軟意味著它能呼吸;浦江畔的那朵「蒲公英」一根根觸鬚凹凸可觸;飛碟狀的世博文化中心(網上文化中心)中間摸得到縫隙其實是它6層的觀景陽臺……即使閉上眼睛,用手觸摸這幅「觸摸世博,愛心地圖」盲人世博遊覽圖,也能清晰地了解這些世博場館的外觀以及特性。
這幅可觸摸的盲人世博遊覽圖正是全國優秀導遊馬皆強花了2個多月時間製作而成的。今天,這款首創的觸摸世博地圖將走進生命陽光館,今後所有參觀世博的盲人遊客都可以通過它來感受更真切的世博。
一年前開始製作
10多年以前,上海旅行社的馬皆強就曾經與黃浦區殘聯的盲人遊客結緣,陪同他們遊覽了江南水鄉。「盲人的遊覽節奏比較慢,而且需要讓他們撫摸園林古建當中的門柱雕刻、家具擺設和假山奇石,這樣才會讓他們對景點有直接而生動的了解。」馬皆強細心地觀察,總結出了針對盲人遊客的一套特殊「觸摸式講解法」。
一年前,眼看著世博會不斷臨近,馬皆強腦海裡始終思索著如何帶著他的盲人朋友們去「看」世博,「家門前的全世界,一定要讓他們有所感、有所悟。」馬皆強心中默默許下心願。
早在一年前,世博會尚未開幕之時,馬皆強已開始設計製作這份盲人世博遊覽圖,他收集了跟世博相關的很多報導,做成的剪報達到厚厚的三大本。世博開幕之後,5、6月份,馬皆強幾乎每個周末都在世博園帶團,他會用心記下每個場館的位置和特徵。之後他甚至還利用休息日帶上相機,專程在世博園的每個角落裡踩點。
在製作立體地圖的草圖時,馬皆強找來了十多個版本的導覽圖和資料,但他卻意外發現,市面上多數的世博導覽圖對各個場館的呈現都是側面平面鏡頭,但是立體地圖則能全方位呈現展館全貌。
「為了確保立體地圖的精確,我將參考『頂視圖』,並結合每次踩點所拍的場館照片來製作這個立體地圖。」馬皆強手捧著精心製作的地圖,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還透露,世博文化中心的6層陽臺是俯瞰整個世博園最佳位置。
牙刷頭等幾十種材料
然而初步的草圖完成後,選用何種材料才能讓地團既美觀,又耐用,同時還要有可塑性,這卻讓馬皆強傷透腦筋。牙籤、筷子、紗布、木板、塑料、大頭針、膠泥、牙刷頭……馬皆強笑稱,這份A3紙大小的立體地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用的材料更是多達幾十種。
地圖的底板是用普通的三合板上顏料製成,而各個場館則依據自身的特點,分別選用不同的材料。「陽光谷是最難做的,我先後嘗試了5種材料,才有了現在的效果。」馬皆強坦言,曾嘗試用塑料筆桿加熱後塑造喇叭形,但最終效果不佳,現在地圖上一個個惟妙惟肖的陽光谷則是用膠泥噴漆後製成的。
而如何讓浦西片區的大溫度計樹立在地圖上,也是讓馬皆強傷透腦筋,他先是在地圖底板上打了個洞,粘上萬能膠塞進一根牙籤,然後在牙籤上纏上紗布,按比例模擬溫度計的大小,再著上顏料。同時記者發現,在C片區一角的墨西哥風箏林格外逼真,馬皆強直言,這是用大頭針粘上塑料片才有這麼好的效果。
「為了讓盲人遊客摸起來形象直觀,我把身邊能找到的材料都用上了。」
我們也嘗試著閉上眼睛,觸摸這幅盲人世博遊覽圖。高架步道線條清晰地將園區分隔成5個片區,「紫蠶島」手感格外柔軟,海綿芯外用絲綢包裹著,也意味著日本館(網上日本館)會呼吸;中國館(網上中國館)層層疊疊格外有立體感,其實無數柱子是採用火柴和一次性筷子搭建而成,連省市區館的屋頂花園也採用了磨砂處理,顯得更為逼真;為了體現黃浦江水流的特質,地圖上特別在有水的地方覆蓋滑溜的透明膠帶。
這幅地圖也並非一蹴而就,馬皆強在考察中也不斷完善,最終才得以呈現這幅精緻的地圖。「先後修改了十幾次,資料上馬來西亞館(網上馬來西亞館)外觀是藍色的,而現場發現是紅色的,趕緊進行調整;英國館(網上英國館)的蒲公英造型最終是用牙刷頭才得以呈現出最真實的觸感。」
請盲人遊客「挑刺」
從小,馬皆強就喜歡繪畫,但全手工製作一份立體地圖對他來說還是頭一回。「難度大大超過我的想像,白天,我要工作,所以只能利用晚上和休息日製作地圖。」馬皆強觸摸著完成的地圖說,這些場館都要通過切割、打磨、上色等多道工序,有時一做就會做到凌晨時分。
而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日,馬皆強一整天都不出門,十幾個小時全花在製作地圖上。「每完成一個場館,我就用紙包起來並註明場館名稱,最後才一個個粘在展板上。」
在歷盡辛勞後,立體地圖終於完工,馬皆強還特地請了盲人朋友來為自己「挑刺」。「我的這位朋友已經去過一次世博園了,但很可惜,他對於上一次的遊覽並沒有太大直接的感觸,當他觸摸到我的地圖時,才釋懷大笑,還喃喃自語,『原來世博園是這樣的,太神奇了。』」馬皆強看到自己的地圖有如此作用,才終於釋懷。
今天,馬皆強將這份立體地圖捐給生命陽光館,讓所有盲人都可以觸摸體驗。而同時,他也將帶著自己的12名盲人遊客,展開一次特殊的世博之旅,「我會先給(他們)觸摸立體地圖,然後再到每個展館前向他們展示,其中有不少人已遊覽過世博,但他們仍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