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實現晶片上的自由電子光源

2020-11-27 太平洋電腦網

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實現晶片上的自由電子光源

2017-05-12 12:10出處/作者:OFweek中國高科技門戶整合編輯:Evelyn責任編輯:huangshihong

1934年,前蘇聯物理學家切倫科夫(Pavel A. Cherenkov ,1904-1990)發現,高速帶電粒子在透明介質中穿行時會發出一種淡藍色的微弱可見光,這種微弱的可見光輻射總強度與入射帶電粒子的速度和粒子數量相關。這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切倫科夫輻射(Cherenkov Radiation, CR)現象,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光速和物質速度關係的認識。切倫科夫、弗蘭克(Ilya M . Frank,1908-1990)、塔姆(Igor Y . Tamm,1895-1971)因發現並解釋了切倫科夫輻射,共同分享了195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切倫科夫輻射在發現反質子、J粒子、中微子振蕩等基本粒子的物理研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根據切倫科夫輻射原理,當帶電粒子在某種材料中勻速運動時,只有其飛行速度超過材料中的光速時才能產生切倫科夫輻射,因此獲得這一現象需要將帶電粒子加速到極高的速度。例如,在水中產生切倫科夫輻射的電子速度需達到約0.7倍真空光速c,對應電子能量為30萬電子伏特。經過科學家們幾十年的努力,光頻段產生切倫科夫輻射的最小電子能量仍需2萬電子伏特。 自由電子雷射 光源在基礎物理、國防軍事、生物醫療、信息科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切倫科夫輻射是實現自由電子 雷射光源 的有效途徑之一,理論上可在任意波段產生激射。但與其它類型自由電子 雷射器 一樣,需要龐大(幾米~數千米)的電子加速器才能產生光頻輻射。如何降低產生切倫科夫輻射的電子能量閾值,是幾十年來一直未能突破的一個重大基礎科學問題。

圖1 片上集成切倫科夫輻射源。(a)結構示意圖,(b)電子顯微鏡照片:(左)片上平面電子發射源、(中)雙曲超材料、

(右)表面等離激元周期納米狹縫。

黃翊東教授課題組於2004年開始微納結構光電子器件的研究,在微納結構光電子物理及製作工藝、測試技術上積累了國際領先優勢。課題組劉仿副教授帶領課題組博士生肖龍等人,在對人工雙曲超材料中切倫科夫輻射進行研究過程中發現,在雙曲超材料中無論電子速度多慢都可以產生輻射,即可以實現無閾值的切倫科夫輻射!

圖2 雙曲超材料中低能量電子激勵切倫科夫輻射的仿真結果。

為驗證這一重大理論發現,課題組成員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克服了片上平面電子發射源、雙曲超材料、表面等離激元周期狹縫等納米結構製作和測試的諸多難點,讓電子從幾十納米曲率半徑的鉬尖端發射出來後,在晶片表面保持40納米距離直線飛行200微米,最終觀測到了無閾值的切倫科夫輻射。輻射波長為500~900納米,電子能量僅為250~1400電子伏特,比目前報導的同類實驗所需幾十萬電子伏特的電子能量降低了2~3個數量級。實驗獲得了200納瓦的輻射光輸出功率,與其它利用納米結構獲得的切倫科夫輻射相比,輸出功率高了2個數量級以上。

圖3 片上集成切倫科夫輻射源測試結果。(a) 不同電子能量下的輻射功率,(b) 不同周期納米狹縫下的輻射光譜。

這一實驗結果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科學界幾十年來的難題,消除了產生切倫科夫輻射的電子能量閾值,實現了世界上首個集成自由電子光源,更顛覆了傳統自由電子光源需要大型電子加速器的固有範式,使得在晶片上研究飛行電子與微納結構的相互作用成為可能。該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 [11, 289–292 (2017)]上。

相關焦點

  • 我製成世界首個集成自由電子光源晶片
    我製成世界首個集成自由電子光源晶片2017-09-03 09:26 來源: 科技日報 記者日前從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悉,該系黃翊東教授團隊成員劉仿副教授,帶領科研人員研製出了集成自由電子光源的晶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是我國科學家率先實現的重大理論突破,加速了自由電子雷射器小型化進程。
  • 清華重大突破: 無論速度多慢的電子都可以輻射電磁波
    」(「Integrated Cherenkov Radiation Emitter Eliminating the Electron Velocity Threshold 」)的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並研製出片上集成自由電子光源。
  • 清華電子系劉仿等的重大突破:
    清華電子系劉仿等的重大突破:無論速度多慢的電子都可以輻射電磁波首次實現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 顛覆傳統自由電子光源形式清華新聞網4月12日電  4月11日,電子系黃翊東教授課題組劉仿副教授在《自然·光子》(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了「集成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晶片
  • 反常色散介質中實現非線性切倫科夫輻射
    該研究表明,當雷射進入介質並激發非線性極化波時,特定的微納結構可以對該極化波的相位傳播進行可控的加速,從而實現「超光速」這一特殊物理過程,並產生奇異的光輻射現象。 波的傳播分為群速度和相速度。群速度超光速在原理上受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所禁忌,因此不能在自由空間中實現。但相對論並不禁忌相速度超光速,因而其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 新西伯利亞自由電子雷射器堪稱世界最強紅外輻射光源
    據塔斯社報導,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新西伯利亞核物理研究所啟動了建造大型研究裝置-自由電子雷射器(FEL)三期工程。    新西伯利亞的自由電子雷射器是基於一種叫做加速器-熱交換器的研究設施建造而成的,其中的太赫茲輻射或紅外輻射由電子束生成。該研究設施的特點在於,粒子束首先加速器內獲得一定能量並向某一方向加速,然後沿相反方向運動並釋放能量。由此,不但有可能獲得特定的輻射,而且能把能量傳遞給下一粒子束。    根據俄科院西伯利亞分院核物理所學術秘書阿列克謝?
  • 切倫科夫輻射—超越光速的存在
    當粒子穿過水的時候,它們的速度超過了介質中的光速,導致它們發出切倫科夫輻射,就像這個發出藍光一樣。沒有什麼比光速更快的了。當愛因斯坦提出他的相對論時,這是他不可違背的假設:宇宙存在終極速度極限,只有無質量的粒子才能達到這個極限。所有的大質量粒子都只能接近它,但永遠達不到它。
  • 揭秘「第四代光源」——自由電子雷射
    自由電子雷射器一種利用自由電子的受激輻射,把相對論電子束的能量轉換成相干輻射的雷射器件。自由電子受激輻射的設想曾於1951年由Motz提出,並在1953年進行過實驗,因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未能得到證實。
  • 切倫科夫輻射真的可以超光速嗎?
    最近看到很多關於切倫科夫輻射能夠超光速的言論,那麼它真的可以超光速嗎?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切倫科夫輻射裡的超光速不是真的超光速,不是真的超過了真空中的光速,而是超過了介質中的光速而已。切倫科夫輻射通常發生在核反應堆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目前的核反應堆都是用一個大的核裂變成小的核。而主導核裂變的一個主要作用叫β輻射。是由弱相互力主導的。也就是一個中子內部的弱相互利益讓裡面的一個下夸克變成了上夸克,所以中子轉化成質子,並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β輻射的情況下有可能會產生被放出的能量極高的電子。
  • 美研發切倫科夫冷光成像技術診治癌症
    美國核醫學學會7月1日表示,新出版的《核醫學雜誌》報導了名為切倫科夫冷光成像(Cerenkov luminescence imaging)的新型光學成像技術。格林姆小組認為,自己的研究屬於那些首次探討將切倫科夫輻射應用於醫學成像的工作。據悉,加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科學家參與了研究。      當光在水中傳播時,其速度會減慢。而此時速度超過光速的粒子如同突破聲障的音爆,會產生 「震波」(或「衝擊波」)發出藍色可見光,該現象被稱為切倫科夫輻射。      光學成像是一種分子成像過程。
  • ...美智庫稱中國為虛胖之龍;京東獲陝無人機空域批文;首個自由電子...
    碩文公司正是「樂網」開發運營商,其已是第二次在法庭上迎戰視頻網絡「大咖」。由於三起案件涉及訴訟雙方競爭關係與競爭行為正當性的判斷及網際網路環境下視頻服務市場競爭秩序的建立與維護等複雜問題,法庭將擇期宣判。夸克微評:這是浙江首次審理利用軟體過濾視頻廣告的智慧財產權案件。
  • 「大連光源」發出世界最強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
    最近,在遼寧省大連市長興島,中國最新一代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其單個皮秒(1皮秒等於萬億分之1秒)雷射脈衝可產生140萬億個光子,不僅世界最亮而且波長完全可調。
  • 自由電子與新型材料結構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中)
    他們直接在光纖接頭處製備出光柵結構,並在光柵結構上覆蓋金屬納米薄膜,再用自由電子平行掠過光纖接頭,所產生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被光纖後部所連接的光譜儀全部接收,光纖接頭處的結構在電子顯微鏡下的表徵結果如圖16所示[25]。
  • HGHG自由電子雷射成功實現大範圍波長連續可調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上海深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實驗裝置(SDUV-FEL)於近日完成了一項新的自由電子雷射實驗,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大範圍連續調諧的HGHG自由電子雷射放大。理論上,自由電子雷射具有極高亮度和波長連續可調諧的優勢。
  • 同軸納米雷射器實現無閾值運轉
    該研究小組非常清楚這種無閾值雷射器將擁有多種應用前景,因此研究人員正致力於實現用電泵浦以取代光泵浦。Khajavikhan表示:"認識到這些裝置的廣闊前景之後,我們的目標並僅僅局限於實現電泵浦。"  接下來的應用包括限制顯著減少的片上光路由。Khajavikhan指出:"由於不存在閾值,這些雷射器裝置可以快速調製,因此其有望成為將來電信器件的關鍵部分。"
  • 我國自由電子雷射技術發展戰略研究
    一、前言自由電子雷射(FEL)是基於真空中自由電子產生的輻射雷射 [1],與傳統雷射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輻射波長不依賴於受激介質,僅與電子束的能量和波蕩器(用於輻射的周期性磁場)有關。FEL 具有波長完全可調諧的特點,可以獲得其他雷射器不能實現的波段,相應波長可覆蓋從太赫茲至硬 X 射線甚至γ射線的範圍。
  • 各種光源的發光效率對比分析
    輻射發光   第三類是物質內部帶電粒子加速運動時所產生的光。譬如,同步加速器(synchrotron)工作時發出的同步輻射光,同時攜帶有強大的能量。   另外,原子爐(核反應堆)發出的淡藍色微光(切倫科夫輻射)也屬於這種。所謂的「切倫科夫輻射」,就是指帶電粒子在介質中的速度可能超過介質中的光速,在這種情況下會發生輻射,類似於「音爆」。
  • 自由電子雷射:我們的目標是波長更短、亮度更高!
    不同於普通雷射器中電子在原子或分子的束縛能級之間躍遷從而產生電磁輻射的原理,自由電子雷射使用在特殊設計的磁場結構中自由運動的相對論性的電子束作為雷射介質。自由電子雷射可以覆蓋更寬的頻率範圍,並能在較大的範圍內調節,目前調節能力已經足可實現從微波波段,經過太赫茲波段、紅外波段,到可見波段、紫外波段,甚至X射線波段。由於上述優勢,自由電子雷射被稱為繼同步輻射之後的第四代光源。
  • 拍攝「分子電影」——全相干自由電子雷射
    X射線更是探測微觀世界的理想工具,常規的X射線光源的亮度和相干性十分有限,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科學研究上實現更廣泛的應用。轉機在20世紀40年代出現了。 他們把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通過強大的磁場來控制其方向,使之沿著環形真空軌道「跑圈」。他們發現,電子在「跑圈」通過彎道時,會沿切線方向釋放電磁波。這就像下雨時如果你快速轉動雨傘,雨珠就會沿著雨 傘邊沿的切線方向甩出一樣。因為這種電磁輻射是在同步加速器上觀察到的,因此被稱作同步輻射。最初,同步輻射並不受科學家歡迎,被看作一種需要消除的副作用。
  • 「北京光源」即將開工建設,一步步實現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目標
    ,也稱為「北京光源」,其設計亮度及相干度均高於世界現有、在建或計劃中的光源。同步輻射的原理如下:電子通過直線加速器之後,再通過增強器,增強器使得電子能量提升到了儲存環的能量,接著,在儲存環裡運轉時,高速運轉的電子在通過磁場結構之後會放出同步輻射,進而同步輻射被光線束引到實驗站開展多學科的研究。
  • 科學家切倫科夫因此獲諾貝爾獎
    後來經過切倫科夫的觀察、研究,切倫科夫發現這種淡藍色的光跟射入蒸餾水中的輻射有關,更準確的說就是輻射中高速運動的次電子,切倫科夫發現由核反應推裂變而釋放的高能電子的運動速度極快,尤其是安置在水下的核反應推裂變時釋放的高能電子的速度甚至可以超過光速,當然,這並不是由於水這種傳播介質讓高能電子的運動速度變快,而是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變慢,僅僅是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的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