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欄目《走近科學》劇終
IT之家10月1日消息 據媒體報導,央視科教頻道知名科普欄目《走近科學》9月30日播出最後一期節目,今後頻道或將會擇機重播該欄目。此外,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 30日下午也在微博透露: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將於今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走近科學》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是「治理水花生」,至此,陪伴了我們20年的《走近科學》,終於要和我們說再見了。
-
《走近科學》停播了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
-
《走近科學》停播,專家怎麼看?
「走近科學」的糾結 在探討電視中的科學這個話題前,還是有必要先看看《走近科學》的歷程。這裡並不打算詳細描述這檔節目的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各種在線百科中了解。 我只記得,這檔節目最初是在央視「新聞聯播」或「焦點訪談」後相當好的時段播出。
-
央視明日探秘雲南撫仙湖 古城之謎將揭開(組圖)
央視明天下水探秘撫仙湖 以「探秘撫仙湖,復原俞元古城」為主題的澄江撫仙湖二次水下探秘活動將於明天拉開序幕。昨日上午,央視水下探秘設備已經全部抵達澄江,探秘期間每天的論壇主題已經基本確定,部分專家也相繼進駐撫仙湖水下探秘現場,水下探秘準備工作全部就緒,潛水選手們也在抓緊探秘之前的各種熱身訓練和體能測試,為掀開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紗做著堅實的準備。
-
央視10套《走近科學》講述「公路醫生」的故事
央視10套《走近科學》講述「公路醫生」的故事 2018年11月23日 10:08作者:王動編輯:王動 受10億觀眾青睞的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
-
最講「科學」的《走近科學》完結了!還記得那些令人噴飯的結果嗎
最近一個消息震驚了無數網友,陪伴了一代人童年的央視科普類節目《走近科學》完結撒花了!說起這檔中國最講「科學」的節目,相信大多數90後們都印象深刻。其詭異的拍攝手法,配上驚悚的背景音樂,經常把當時還是小盆友的小編嚇得睡不著覺。
-
央視探秘撫仙湖錄像不示人 潛水員稱湖裡秘密多
今日起,央視將再探澄江撫仙湖,持續時間長達7天。目前,央視水下探秘設備已經全部抵達澄江,探秘期間每天的論壇主題已經基本確定,部分專家相繼進駐撫仙湖水下探秘現場,水下探秘準備工作全部就緒,潛水選手們也在抓緊探秘之前的各種熱身訓練和體能測試,為掀開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紗做著堅實的準備。
-
央視新綜藝試水科普題材 撒貝寧攜手張騰躍「走近科學」
近幾年,CCTV-1大型季播節目中總能看到撒貝寧的身影,所以他來主持《加油!向未來》這檔綜藝科學挑戰類節目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而張騰躍則被插上了科學的標籤,《走近科學》的影響讓人提到他就想到科學,所以他的加盟也順理成章。
-
《走近科學》的走近科學
1998年6月1日,日播科教節目《走近科學》欄目成立,並在央視一套播出。2001年7月9日,《走近科學》改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同時節目形式從追求涵蓋面廣的板塊式結構變為了每期一個主題的通篇結構。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新媒體的博興,傳受這種二元關係受到了挑戰,媒體結構也逐漸被消解,那麼我們的理論與實踐都需要有所提升,科學傳播模式,公眾參與科學模式,甚至是公民科學模式愈發明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通過電視等手段來開展科普不再必要了,如今媒介融合發展的勢頭正猛,一些渠道和平臺也嘗試著尋求突破,並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
趣讀:央視的《走近科學》才是UC震驚體的鼻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號「再深一點」(id:deeperplease) 童鞋們,還記得那些年看過的《走近科學》嗎? 央視的這檔科教節目絕對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那個時候的《走近科學》,標題都是醬嬸兒的: 然後,揭露謎底的時候,又仿佛在逗我笑。 就像這樣: 同志們,這才是UC震驚體的鼻祖啊! 像這種恐怖片的開頭,喜劇片的結尾的事兒,《走近科學》幹得太多了。
-
開播21年《走近科學》終結局,那些「童年陰影」你還記得嗎?
《走近科學》竟然才完結?!」作為央視著名科普類電視節目,《走近科學》於1998年6月1日起每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2001年7月9日起改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陪伴了不少人的童年。但說起《走近科學》。很多人都表示科普什麼的沒記住,但被這節目嚇到的次數可不計其數。光看每集節目的名字,現在做自媒體的人就該甘拜下風。
-
《走近科學》停播:科普的故事化敘事過時了嗎?
《走近科學》的故事設置主要通過以下四方面來實現,一是題目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如《香妃迷案》以香妃的傳說為引子,內容卻與傳說相去甚遠,《行走的殭屍》講的是趕屍的民俗;二是細節設置懸念,通過聞所未聞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震撼讀者,這是新聞常用的手法;三是事件自身矛盾設置懸念,即類似小說的矛盾衝突,通過事件故事化、新聞人物化吸引讀者,比如《鳳棺迷案》中通過棺槨的精美和墓穴的粗糙對比設置懸念,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真好奇,如果由《走近科學》欄目組按「走近科學」的套路,來拍攝一期以「看走近科學」為謎底的節目,會出現怎樣的效果?9月30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播出,觀眾們終於在不斷走近科學的旅程中停下了腳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
-
央視《探索·發現》開播《探秘盤龍城》
昨日21:40,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開播《探秘盤龍城》系列紀錄片。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5日告訴記者,2020年11月10日至17日,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組一行5人,來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進行了《探秘盤龍城》的節目拍攝錄製。萬琳說,盤龍城的發現與發掘,對於中國南方地區夏商時期歷史考古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央視的《走近科學》哪是科普節目啊,明明就是在講段子!
央視的這檔科教節目絕對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那個時候的《走近科學》,標題都是醬嬸兒的:《走近科學》研究了上下兩集,終於得出答案:電筆壞了……而生火的野人,原來是《走近科學》的另一個攝製組……不過,如果你把「走近科學」看成「遠離迷信」,就能理解這個神奇的節目了。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無奈停播,陪伴我們探尋世界的節目離開了。
說起央視的一檔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大家肯定是感慨萬分,這檔節目不可謂不是很多當時小朋友的最愛,對它簡直是欲罷不能。對裡面的每一件事情都很害怕,但都充滿這好奇,不過結局往往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說是「科普科學「的節目,倒不如說是娛樂節目。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今天小萬帶你一起「走近科學」,探秘真相。從南極探險到「半夜鬼拉燈」《走近科學》也是迫不得已1998年,小萬才剛1歲。那一年,全國義務教育普及率73%,高考錄取人數108萬(2020年高考錄取人數近500萬),當時的社會信息渠道窄,大眾科學素養低,封建迷信思想濃厚,民間流傳的奇聞逸事不少。在當時「科教興國」的戰略下央視接到命令,需要做一檔向全民普及科學知識的節目。於是《走近科學》,這檔中央電視臺第一檔大型科普類節目誕生。
-
《走近科學》全劇終了
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此時此刻,應該說點什麼呢?《走近科學》這裡給很多年紀小的小夥伴們科普一下,《走近科學》是央視一檔十分著名的科普類電視節目《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當然了還有一部分網友的反應是:「什麼?《走近科學》竟然到現在才完結?」除了這些反應之外,還有許多網友開始回憶起了,當年那些被《走近科學》嚇到徹夜難眠的童年回憶。
-
央視播出紀錄片《探秘東亞最古老的部族》
12月10日、11日晚10時,央視科教頻道播出我省紀錄片《探秘東亞最古老的部族》。這部由文縣縣委縣政府投資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紀錄片,首次以鏡頭語言完整呈現了東亞最古老部族——白馬部族的完整歷史和面貌。 有著千年歷史、坐落在高山之巔的文縣白馬村寨,處於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保護動物的棲息地之中。
-
《走近科學》停播,它才是標題黨的鼻祖啊
《走近科學》邁入第21個年頭,最終宣告停播。作為電視節目來說,它可以算得上一位長壽老者,每天在央視科教頻道勤勤懇懇地播出,釋疑各種科學謎題或奇聞怪談。 「我們每一個《走近科學》的編導都可以用生命來保證,沒有一個是編的,沒有一個是添油加醋誇張了的。」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你知道民間的怪力亂神是沒完沒了的,有些想像和描述沒法登大雅之堂,我們甚至大部分時間是在弱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