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研創新三大特點與未來挑戰

2020-11-27 中國教育

  過去的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兩國為此舉辦了一系列慶祝活動,兩國的科教界也在此期間舉辦了一系列專題學術交流活動。2015年1月30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與法國總理瓦爾斯共同出席了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活動閉幕式。結合科研信息化工作,這一年來,筆者對法國的科研體系做了跟蹤研究。

  法國擁有悠久卓越的科技傳統和高水平教育體系,擁有一大批享譽全球的高等院校,雄踞世界科技創新和高等教育強國之列。每年,法國的科研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25%,合450億歐元,每1000名就業人口中就有8.5名研究人員(比日美少,但比英德多),全法約有25萬名研究人員、50多萬人從事科研工作,學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高科技企業等聯合推動法國的科技進步。目前,法國的專利申請數量位居歐洲第二,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位居世界第四,科技論文和科學出版物發表數量位居世界第六。

  根據2013年2月法國總統奧朗德所做的承諾,《法國-歐洲2020》戰略議程繼續將法國科研的首要任務確定為創造知識和學問,通過科技創新鞏固科研在法國國家復興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樣,教育事業也被要求應予以優先發展,《法國-歐洲2020》戰略議程宏偉目標賦予了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事業在政府主導之新興國家模式建設中的核心地位。

  法國科研體系的主要功能 

  法國的科研體系主要包括四項功能:定向、科研、投資和評估。

  定向 

  法國國民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部(MENESR)負責制定和組織實施科研與創新政策,確定公共科研政策的重大目標和總體預算,主管科研機構和高等教育部門的工作。

  MENESR 與法國科研戰略理事會(CSR)共同確定國家科研與創新戰略(SNRI)的重大方向和戰略議程(《法國-歐洲2020》),並參與對實施情況的評估。CSR由總理直接領導,其成員包括法國國內外的高水平科學家和專家以及社會、經濟和政界人士,負責建設地區技術轉移平臺,向中小企業(PME/PMI)和中等規模企業(ETI)傳播技術。

  科研 

  法國的科研工作主要在高等教育部門、科研機構(公共科研)和企業(私營科研)中進行。法國現有約10萬研究人員從事公共科研,科研培訓主要在290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中進行,註冊博士生近7萬人,每年有1.2萬多人獲得博士文憑。據了解,法國的公共科研主要依靠以下三類機構來進行。

  1.科學、文化和職業性質的公共機構(EPSCP):大多數EPSCP 將科研作為其使命之一,它們參與對年輕研究人員和學生的科研培訓,包括大學、大型機構、高等師範學院、工程師學校和法國在國外的學校等。

  2.科技型公共機構(EPST):EPST主要致力於科學研究,通常擁有較大的自主性。在EPST 中,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特點,其餘則更多關注專門領域和專門學科,如國家人口學研究所(INED)、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院(INRA)、法國發展研究所(IRD)、法國交通及國土整治與網絡研究所(IFSTTAR)、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院(INRIA)、國家環境與農業科技研究所(IRSTEA)等。

  3.工貿型公共機構(EPIC):在EPIC中,從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機構包括環境與能源控制署(ADEME)、國家工業環境與風險研究所(INERIS)、地質與礦產調查局(BRGM)、原子能與可替代能源委員會(CEA)、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所(IRSN)、法國農業國際合作研究發展中心(CIRAD)、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IFREMER)、法國保羅- 埃米爾·維克多極地研究所(IPEV)等。

  法國的私營科研機構是推動法國科技創新與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目前約有14萬名研究人員,主要集中於五大產業部門:汽車、醫藥、航空、電子器件、信息技術與服務,每年國內研發支出(DIRDE)約280億歐元。據法國國家工業產權研究所(INPI)統計數據顯示,標緻雪鐵龍集團(PSA)便是其專利申請大戶之一。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盛讚公司科技創新大會
    目前我們做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屬於集成創新,是在現有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從1到100」的研究,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面向未來,新能源高比例接入電網,給電網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將越來越大,需要我們更加重視新能源技術研究,取得更多創新成果。
  • 《中國2049》報告:中國未來30年面臨三大新的挑戰,或前所未遇
    未來30年中國經濟又將面臨什麼的挑戰?12月15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方正證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國家發展論壇上,北大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代表北大國發院介紹了《中國2049》的報告,對上述問題做了詳盡的解釋。
  • 探訪法德頂尖科研機構,「科研密度」如何轉化為「創新濃度」[圖]
    每年,巴斯德國際網絡要召開兩次所長聯席會議,總部管理層和各個分所所長集聚一堂,商討合作機制改革和未來研究方向。「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可借鑑巴斯德所的做法,不但要引進海外人才,還要在國外布局一批研究機構,向外輻射構建科技創新網絡。」唐宏說。
  • 科研人員盛讚國家電網公司科技創新大會
    目前我們做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屬於集成創新,是在現有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從1到100」的研究,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面向未來,新能源高比例接入電網,給電網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將越來越大,需要我們更加重視新能源技術研究,取得更多創新成果。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高落差高壓電纜線路無損施工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代表,國網江蘇電力何光華:作為基層創新工作者代表參加大會,我非常激動,也非常振奮。
  • 借鑑世界三大灣區經驗,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該如何提速增效?
    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設於當地的國家實驗室在此設立了28個直接面向產業開發、實驗和測試設施,涉及材料、新能源、未來網絡、醫療與儀器、電子電器和產業標準等領域,主要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桑地亞國家實驗室進行管理,從而建立起覆蓋完整創新鏈條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成為全球創新高地和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保障。
  • 科研與智庫成果選題與思考切入點
    於是從2011年開始,圍繞智慧圖書館這一新研究命題,筆者先後撰寫了一些研究論文,如《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圖書館建設》2011年第12期)、《再論智慧圖書館》(《圖書館雜誌》2012年第11期)、《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年第6期)、《略論智慧圖書館的五大關係》(《圖書館雜誌》2017年第4期)、《圖書館應弘揚「智慧工匠」精神》(《圖書館論壇》2017年第
  • 法國光源的中國年輕科學家談中法科研差異:要尊重科學家個體
    從中科院研究所到法國SOLEIL,擁有中法兩個頂尖研究機構的工作經歷,讓陳朝宇對中法兩國的科研環境、科研重視度等,有著深刻的感受。「首先法國對科研的投入非常大,很重視。」陳朝宇說,法國作為歐盟的核心國之一,科研經費均由歐盟統籌安排,「2014至2020年,歐盟將把預算的約13%投入於科技創新,共約1200億歐元(近1萬億元人民幣)。」
  • 世界三大科技創新城市帶給上海的啟示
    2015-3-27 07:34:09來源:新聞晨報作者:屠海鳴 選稿:方翔原標題: 世界三大科技創新城市帶給上海的啟示3月25日,市政協舉行十二屆十八次常委會,討論如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筆者為了做好發言,對世界科技創新城市作了一番研究。
  • 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發布年度實施計劃
    >第43期(總第375期)2020-08-09編者按:英國政府把四項重大挑戰放在英國未來產業的前列——人工智慧和數據、老齡化社會、清潔增長以及未來交通,提出到2027年要將英國GDP的2.4%用於研究和創新。
  • MOOCs的挑戰與大學的未來
    MOOCs的挑戰與大學的未來——訪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3-9-23 汪瑞林 張春銘  李志民: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主編、高校科研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
  • 傳感器智能化的三大核心技術與創新趨勢
    智能化的三大核心 美國明確地提出傳感器智能化的三大核心技術與創新趨勢: 1.MEMS工藝技術。在微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多材料複合、多參數融合,在大片集成工藝技術與裝備、微米與亞微米級高精度控制技術、柔性生產工藝技術等方面不斷迭代升級與創新。 2.無線網絡化技術。
  • 支撐當下 規劃未來—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科技政策
    計劃通過最大限度完善和放鬆監管,推動內容創新和內容出口,構建內容、平臺和網絡之間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隨後發布的《2020年科技和ICT研發綜合計劃》中聚焦7個領域:以科研人員為中心,擴大對創新型和開拓型基礎研究的支持;推動科研生態體系創新;加強未來產業核心原創技術研發;擴大「5G+」戰略投入;推動ICT領域新創及跨部門研發;推動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培養核心科技人才。
  • 未來人類將面臨三大技術的挑戰
    馬雲認為,未來10-20年以內,將有三大技術讓人類面臨挑戰:機器智能、IoT(物聯網)和區塊鏈。馬雲說的真有可能發生嗎?世界上很多人對此發表過意見,總結一下。第一人類智能有情感?機器智能會產生情感嗎?數字世界的去「中心化」會不會傳導到現實世界,顛覆現實世界的中心化,沒有中心化的世界是那樣的一個未來。以下是一些對區塊鏈的預言:a區塊鏈將是一艘人道主義方舟。
  • 【預言】未來,人類面臨的三大挑戰是?風靡全球的尤瓦爾央視揭秘!
    未來的生活是什麼樣?這是他最常被問到的話題。他的作品《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曾在全球範圍內引爆關於人工智慧和人類命運的熱議。比如對於過去——人類完成了三大「克服」:克服饑荒 克服傳染疾病 克服戰爭關乎未來——人類將面對三大「挑戰」:戰爭的回歸,氣候的變化以及新技術的顛覆式的作用。
  • 中國芯的機遇和挑戰!浙江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赴浙大城市學院講課
    吳漢明院士在浙大城市學院召開的學術講座主題為「『中國芯』製造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浙江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在浙大城市學院的「『中國芯』製造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講座上,吳漢明院士主要從以下3點分享了自己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專業看法。
  • 新數據時代,科研需要什麼樣的創新基礎設施
    現如今,單純的腦成像已經不成問題,但成像之後巨大的數據量如何存儲和分析成為當下腦科學等多個科研領域最為棘手的挑戰。是什麼阻礙了「腦洞大開」華中科大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所遇到的情況是科研機構在新數據時代下的一個縮影。
  • 科技革命給未來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掀起了一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變革,對未來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擁有獨特的教育制度優勢、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堅實的網絡基礎設施以及成功實施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實踐經驗,具備搶抓時代機遇的先決條件。中國教科院課題組梳理政策文件和理論文章,分析未來教育發展形勢,並提出政策建議。
  • 法國統籌施政強化經濟復甦韌性 嚴防宏觀經濟大幅波動
    面對嚴重的疫情形勢與艱難的復甦挑戰,法國政府出臺了大規模經濟復甦計劃,旨在對衝疫情負面影響,彌合疫情在經濟領域撕開的巨大缺口。未來,法國將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側重強化經濟復甦韌性,爭取早日走出風雨,迎接彩虹。千億歐元「振興計劃」為應對疫情,法國政府於2020年出臺了規模達千億歐元的「振興計劃」。在該計劃的助力下,法國經濟有望在2021年穩步恢復。
  • 周琪院士:真正的科研創新應該從科技規劃開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真正的科研創新應該從科技規劃開始。如果科研規劃本身就是跟蹤性、模仿性的,在這樣的框架下不可能有重大創新,只能越落越遠。  周琪非常推崇原創性的科研工作。他認為,一個成熟的科學家不會人云亦云,一味跟蹤模仿,而是會注重開展有意義的創新性工作,不斷開發新技術、拓展新領域,形成自己鮮明的標籤和特色。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時代,這群人開啟了未來火星生存挑戰
    此次,「一起會更好」對外推廣公益活動落地火星1號基地,希望借「天問一號」發射熱點,與掌握未來話語權的青年進行對話,引發大家面對疫情挑戰和人類困境的反思,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資源,激發大家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