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兩國為此舉辦了一系列慶祝活動,兩國的科教界也在此期間舉辦了一系列專題學術交流活動。2015年1月30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與法國總理瓦爾斯共同出席了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活動閉幕式。結合科研信息化工作,這一年來,筆者對法國的科研體系做了跟蹤研究。
法國擁有悠久卓越的科技傳統和高水平教育體系,擁有一大批享譽全球的高等院校,雄踞世界科技創新和高等教育強國之列。每年,法國的科研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25%,合450億歐元,每1000名就業人口中就有8.5名研究人員(比日美少,但比英德多),全法約有25萬名研究人員、50多萬人從事科研工作,學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高科技企業等聯合推動法國的科技進步。目前,法國的專利申請數量位居歐洲第二,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位居世界第四,科技論文和科學出版物發表數量位居世界第六。
根據2013年2月法國總統奧朗德所做的承諾,《法國-歐洲2020》戰略議程繼續將法國科研的首要任務確定為創造知識和學問,通過科技創新鞏固科研在法國國家復興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樣,教育事業也被要求應予以優先發展,《法國-歐洲2020》戰略議程宏偉目標賦予了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事業在政府主導之新興國家模式建設中的核心地位。
法國科研體系的主要功能
法國的科研體系主要包括四項功能:定向、科研、投資和評估。
定向
法國國民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部(MENESR)負責制定和組織實施科研與創新政策,確定公共科研政策的重大目標和總體預算,主管科研機構和高等教育部門的工作。
MENESR 與法國科研戰略理事會(CSR)共同確定國家科研與創新戰略(SNRI)的重大方向和戰略議程(《法國-歐洲2020》),並參與對實施情況的評估。CSR由總理直接領導,其成員包括法國國內外的高水平科學家和專家以及社會、經濟和政界人士,負責建設地區技術轉移平臺,向中小企業(PME/PMI)和中等規模企業(ETI)傳播技術。
科研
法國的科研工作主要在高等教育部門、科研機構(公共科研)和企業(私營科研)中進行。法國現有約10萬研究人員從事公共科研,科研培訓主要在290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中進行,註冊博士生近7萬人,每年有1.2萬多人獲得博士文憑。據了解,法國的公共科研主要依靠以下三類機構來進行。
1.科學、文化和職業性質的公共機構(EPSCP):大多數EPSCP 將科研作為其使命之一,它們參與對年輕研究人員和學生的科研培訓,包括大學、大型機構、高等師範學院、工程師學校和法國在國外的學校等。
2.科技型公共機構(EPST):EPST主要致力於科學研究,通常擁有較大的自主性。在EPST 中,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特點,其餘則更多關注專門領域和專門學科,如國家人口學研究所(INED)、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院(INRA)、法國發展研究所(IRD)、法國交通及國土整治與網絡研究所(IFSTTAR)、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院(INRIA)、國家環境與農業科技研究所(IRSTEA)等。
3.工貿型公共機構(EPIC):在EPIC中,從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機構包括環境與能源控制署(ADEME)、國家工業環境與風險研究所(INERIS)、地質與礦產調查局(BRGM)、原子能與可替代能源委員會(CEA)、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所(IRSN)、法國農業國際合作研究發展中心(CIRAD)、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IFREMER)、法國保羅- 埃米爾·維克多極地研究所(IPEV)等。
法國的私營科研機構是推動法國科技創新與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目前約有14萬名研究人員,主要集中於五大產業部門:汽車、醫藥、航空、電子器件、信息技術與服務,每年國內研發支出(DIRDE)約280億歐元。據法國國家工業產權研究所(INPI)統計數據顯示,標緻雪鐵龍集團(PSA)便是其專利申請大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