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中國國有鋼鐵比重會進一步下降!

2021-01-15 中國冶金


       5月16日,在第九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寶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德榮表示,國有鋼鐵比重會進一步下降,產業效率大幅提升。

  他表示,中國鋼鐵業已經完成對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戰略支撐,未來中國鋼鐵的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在市場屬性方面將一視同仁,並且國家鼓勵民營或其它性質的資本自由流動,行業真正進入「充分競爭期」。缺乏政府的特殊保護,國有鋼鐵企業原有優勢將蕩然無存,從2015年行業盈利排行榜可以看出,國有鋼鐵資本從充分競爭性行業逐步退出已是一種必然趨勢。

  「個人感覺,未來通過出清『殭屍企業』、國有股減持以及國有鋼企的混合所有制等方式,中國鋼鐵行業的國有資本比重將進一步下降。」陳德榮說,國有資本比重的不斷降低有助於行業在充分競爭中保持理性,產業效率也因此進一步提升。 

(本信息摘自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小編Vic)

↓↓↓看評論,請向下拉;寫評論,請向下拉;評論評論,請向下拉↓↓↓

【視頻集錦】↓↓↓
【行業聚焦】「煉鋼」工藝流程:讓你瞬間看明白

【行業聚焦】3分鐘看明白鋼鐵工藝流程

【行業聚焦】2分鐘讓你看明白——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行業聚焦】電爐煉鋼工藝流程:2分鐘讓你看明白

歡迎關注:中國冶金↓↓↓


相關焦點

  • 鋼鐵觀察 中國國有鋼鐵比重會進一步下降
    5月16日,在第九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寶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德榮表示
  • 鋼鐵電商銷售比重上升至10% 行業前景廣闊
    中國證券網訊 由中國冶金規劃院主辦、找鋼網承辦的上海國際信息消費節——「網際網路+」戰略下的鋼鐵新生產力引擎暨「2015年度鋼鐵電商峰會」周末在上海召開。會上透露,上半年行業依舊困難,但鋼鐵電商迅速崛起。
  • 2018年中國特殊鋼鐵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中國特鋼產量比重與...
    特鋼的應用遍布各個行業,是工業化的基礎材料,同時也決定一個國家的高端製造發展高度。相對普鋼而言,特鋼的應用量雖然不大,卻支撐了社會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不同材料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是新材料科學的發展趨勢,由於特鋼作為鋼鐵行業的高科技子行業而不斷與其他金屬或非金屬材料融合,特鋼的傳統鋼鐵屬性在減弱,而高科技的新材料屬性在日益增強。
  • 京津冀城市群,鋼鐵比重仍很大!
    京津冀城市群呈現「重工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布局,高耗能行業佔比近幾年明顯下降第二產業以傳統製造和重化工為主,其中紡織、石油化工、鋼鐵、金屬製品、汽車、電氣機械、電子佔比均超過5%,共計佔GDP約35%。第三產業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其中批發零售、交通倉儲、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房地產、科技服務佔比均超過5%,共計佔GDP約42%。自去產能和加大環保力度以來,河北省高耗能產業佔工業比重從2012年的44%降至2017年的38%。
  • 政策「春風」助推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2020-11-21 22:27:57 來源: 中國產經新聞 舉報
  • 國內主流鋼鐵電商:提升供應鏈服務比重以鞏固盈利狀態
    新華社上海3月17日電 題:國內主流鋼鐵電商:提升供應鏈服務比重以鞏固盈利狀態新華社記者李榮國內主流鋼鐵電商在實現了盈利之後,正提升其供應鏈服務的比重,以鞏固其盈利的狀態。「交易+供應鏈服務」正在成為鋼鐵電商的發展趨向。鋼銀電商董事長朱軍紅認為,近年來,國家的「網際網路+」戰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不僅促進了鋼鐵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使得鋼鐵B2B電商平臺的創新發展步入快車道。鋼銀等國內主流鋼鐵電商企業在實現了盈利之後,思考「盈利之後怎麼辦」的問題。目前看來,進一步向供應鏈服務延伸,是鞏固盈利的一大方向。
  • 張龍強:中國鋼鐵將迎來「三個全面」的關鍵十年
    張龍強:在「十四五」開局之際,回首2020年,中國粗鋼產量將首次突破10億噸,佔全球比重將再創新高,這既體現出中國經濟內循環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潛力,更彰顯出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鋼鐵力量。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甦之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之年。
  • 鋼鐵行業策略報告:供給優化漸入佳境,需求轉化迎來新周期
    行業內兼併重組增加,產業集中度有加速提升趨勢2019 年以來,鋼鐵行業兼併重組項目增多,中國寶武接連重組馬鋼、重鋼、太鋼,河北 敬業先後在國內收購雲南安寧永昌、廣東泰都鋼鐵;北京建龍集團收購山西文水海威、寧夏 申銀特鋼,德龍控股收購新天鋼,遼寧方大收購四川達鋼。產業集中度有加速提升趨勢。
  • 中國製造業比重為何處於下降狀態?工信部副部長詳解
    中國製造業比重為何處於下降狀態?汪俐辰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28日在京透露,當前中國製造業比重正處於下降狀態,且降幅跟其他國家相比明顯過快,2016年中國製造業佔經濟的比重峰值達到32.45%,隨後出現了波動中的趨勢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
  • 供需格局改善,鋼鐵行業或有望迎來復甦
    一、供給側改革助推鋼鐵行業去庫存,產能過剩問題得到優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前,我國鋼鐵行業庫存長期處於高位水平,高昂的庫存成本以及低質量的鋼鐵產品嚴重拖累我國鋼鐵行業的高效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鋼鐵產能達到11.3億噸左右,粗鋼產能利用率下降,鋼鐵產能呈現絕對過剩的狀況。
  • 鋼鐵與船舶行業應「抱團」共渡難關
    去年第四季度以來,鋼鐵行業陷入虧損的狀態。同時,船舶行業也面臨下行趨勢。在日前召開的2012年造船用鋼材供需座談會上,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面臨同樣嚴峻的形勢,鋼鐵行業與船舶行業應加強合作,「抱團」共渡難關。
  • 中國鋼鐵行業對大氣汙染的貢獻及減排措施
    然而,我國鋼鐵行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鋼鐵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對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了加快促進我國鋼鐵行業的健康發展,鋼鐵行業必須要在綜合分析其潛在弊端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減排措施,促進鋼鐵企業積極承擔環境責任,為我國鋼鐵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 「新發展格局與國有企業」學術論壇暨第20屆中國國有經濟發展論壇...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將會進一步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程中起到引領作用。
  • 預見2021:《2020年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全景圖譜》(附規模、企業...
    我國第三方檢測行業起步較晚,近年來迅速發展,市場需求逐漸擴大。其中,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快速發展,通過外延併購等形式搶佔市場份額,國有檢測機構市場化轉型推進,將推動行業進一步發展。而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的頒布才標誌著我國第三方檢測正式起步,在這一階段我國檢驗檢測以國有機構為主。2002年之後,國有機構進一步向第三方檢測機構讓利,外資獨資檢測機構也隨之被允許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檢驗檢測市場主體規模有了根本性的改變。2014年起,以第三方檢測機構為代表的我國檢驗檢測行業開始實現快速發展。
  • 臺灣鋼鐵行業大起底,臺灣中鋼超越寶鋼,成為中國鋼鐵第一!
    儘管只是一個小小的海島,但臺灣鋼鐵行業卻發展的很好,以臺灣中鋼為例,其煉鋼原料資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在國際上的地位卻遠超寶鋼,幾乎成為中國鋼鐵行業的第一名。 全省礦產資源以煤為首,主要分布在基隆市、臺北至桃園、新竹、苗慄等縣的山麓丘陵區,以基隆市及臺北縣的瑞芳礦區最為重要。
  • 2021年鋼鐵行業應該關注的重大問題!
    歲末年初,上海鋼聯與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以中國鋼鐵市場展望為主題召開年會,給廣大鋼鐵行業從業者提供了交流平臺。藉此機會,我結合近期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開展的工作談一些想法和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鋼鐵行業運行情況及2021年行業預判  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 年終盤點:2020年鋼鐵行業七大政策|鋼材|鋼企|鋼鐵行業規範條件...
    6月12日,發改委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其中要求進一步完善鋼鐵產能置換辦法,加強鋼鐵產能項目備案指導,促進鋼鐵項目落地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12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公告,已對《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形成《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並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
  • 疫情對我國煤炭行業供需會產生什麼影響?
    由於國家鼓勵清潔能源、限制火電發展,近年火電在總發電量中佔比不斷下降,已從2010年前的80%下降到2019年的不足70%。2019年火力發電量增速僅1.9%,相比2016—2018年的2.6%、4.6%、6.0%,呈加速下降趨勢,火電佔比的下降必然會引起電煤需求的減少。
  • 鋼鐵行業2021年度策略:提質增效
    中國政策偏向重 防疫輕刺激,供給恢復強於需求。美國政策取向恰好相反,重刺激輕防 疫。短期來看海外經濟需求端恢復快於供給端恢復速度。在這種情況下, 海外疫情反而為國內鋼鐵下遊製品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機遇,與此同時年 初疫情下國內前期寬鬆的信貸環境支撐房地產行業快速恢復,兩者為國 內鋼鐵行業下遊需求恢復提供了強勁動力。
  • 2020年中國再生資源行業十大新聞事件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和全球經濟下行的雙重考驗下,中國再生資源行業積極踐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經濟發展戰略,取得了來之不易的顯著成就,「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一系列有關再生資源的利好政策相繼出臺,中國再生資源行業在「雙考」中表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抗壓韌性和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