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魔方》一書是國內第一本全面系統地介紹悖論問題的著作,作者將從古至今五花八門的悖論分成十二類,詳細介紹每一類悖論的歷史原型、各種變體、邏輯學家的解決方案、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等等。
《思維魔方:讓哲學家和數學家糾結的悖論》,陳波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文摘自《思維魔方:讓哲學家和數學家糾結的悖論》,陳波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5月。
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悖論
(悖論有的似是而非,有的似非而是,有的從前提推出自相矛盾,有的從前提推出前提的反面。但悖論既不是腦子不清楚所犯的錯誤,也不是存心的詭辯,真正的悖論是誠實而嚴肅的理智探討,其目的是為了探求真理、追求智慧,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解決它,那恰恰說明我們自身思維中的深層裂縫,那或許是人類的局限。)
悖論是什麼?不是什麼?(從字面上說,悖論是指與公認的信念或看法相反的命題,或自相矛盾的命題,或荒謬的理論等。)
「悖論」是英語詞「paradox」的中譯,後者源自於希臘詞「παράδοξα」以及拉丁詞「paradoxa」,其中前綴「para-」表示「超過,超越,與……相反等」,後綴「-doxa」表示「信念、意見、看法等」。從字面上說,悖論是指與公認的信念或看法相反的命題,或自相矛盾的命題,或荒謬的理論等。常與「paradox」在近似意義上使用的英文詞還有:「antinomy」(二律背反,如康德的時空二律背反)、「riddle」(謎題,如古德曼的新歸納之謎)、「dilemma」(二難,如關於結婚的二難推理)、「predicament」(困境,如囚徒困境),「puzzle」(謎題,如弗雷格之謎、信念之謎),等等。所提到的這些概念和內容在本書後面都將予以介紹和討論。
最早的悖論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克裡特島人埃匹門尼德(Epimenides),他提出了說謊者悖論:「所有的克裡特島人都說謊」。若他的話為真,由於他也是克裡特島人之一,則他也說謊,故他的話為假。若他的話為假,則有的克裡特島人不說謊,他可能是這些不說謊的克裡特島人之一,故他說的可能是真話。這被載入《聖經·新約》的《提多書》中,因而在西方世俗社會和學術界都很有影響。此後,對悖論的研究一直綿延不絕,至少經歷了兩個高峰期,一是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對悖論的研究,二是從19世紀末葉延續到今天的悖論研究。
在中國先秦時期,莊子提出的「弔詭」一說,仍被某些中國學者用作「悖論」的代名詞……
人生無常,如夢如幻。……做夢時不知是在做夢。夢中又做了一個夢,還研究那個夢中夢是兇還是吉。……就是所謂的「弔詭」。……先秦墨家也用到過「悖」這一概念,……斷言「所有言論都是假的」將導致矛盾:如若這句話是真的,則至少有的言論(如這句話本身)是真的,故「所有言論都是假的」就是假的。所以,說「言盡悖」者自己陷入了「悖謬」的境地。
在長達幾千年的歷程中,「悖論」或「弔詭」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冠以「悖論」之名的各種語句或推論差異極大。我們有必要先釐清「悖論」的精確含義,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悖論的討論。
1 悖論是什麼:對悖論的四種刻畫
按目前的用法,「悖論」一詞至少有以下四種含義:
(1)違反常識,有悖直觀,似非而是,但卻是真的命題。
在數學史上曾喧囂一時的所謂「無窮小悖論」就是如此:微積分中的無窮小似零(作為加項可以略去),但又非零(可以作為分母),(表面上)自相矛盾。於是,當時的英國大主教、著名哲學家貝克萊(G. Berkeley, 1685—1753)說它像一個飄動不居的鬼魂。所謂的「伽利略悖論」也與此類似:對於任一自然數,都有且只有一個該數的平方數與之對應,由此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即作為整體的自然數竟與作為其一部分的平方數一樣多!這與當時已知的數學知識相悖,因為當時還不能從數學上很好地理解和刻畫「無窮」這個概念。……
(2)似是而非的假命題,雖與公認的看法或觀點相矛盾,但其中潛藏著深刻的思想或哲理。
最典型的是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約公元前490—425)提出的四個「芝諾悖論」,即「二分法」、「阿基裡斯追不上龜」、「飛矢不動」、「一倍的時間等於一半」。這裡僅以他的「二分法」為例:假定某個物體向一個目的地運動,在它達到該目的地之前必須先走完這路程的一半,而要走完這路程的一半,又要走完這一半的一半;要走完這一半的一半,則要先走完這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此遞推,以至無窮。因此,第一次運動所要達到的目標是沒有的。沒有第一次運動的目標就不可能開始運動,因此就沒有運動,運動是不可能的。……
(3)從一組看似合理的前提出發,通過有效的邏輯推導,得出了一對自相矛盾的命題,它們與當時普遍接受的常識、直觀、理論相衝突,但又不容易弄清楚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亦稱之為「悖論」。例如,……意外考試悖論是這樣的:某位教授對學生們說,下周我將給你們安排一次意外考試,你們在考前不能預先知道考試在哪一天。學生們如此思考:既然下周有考試,該考試必定在周一至周五的某一天。問題:該考試能夠安排在周五嗎?如果它被安排在周五,則周一至周四都未考試,我們就可推算出考試在周五,該考試不再令人意外。故該考試不能安排在周五。同樣,該考試也不能安排在周四。因為,如果它被安排在周四,則周一至周三都未考試,我們就可預先推算出在周四或周五;已知考試不能在周五,故只能在周四,該考試也不再令人意外。以此類推,可以論證周一到周三都不可能安排考試。學生們由此得出結論:這樣的意外考試不可能存在。但事實是,該教授在下周隨便某一天突然宣布:現在考試,也確實大大出乎學生們的意料。由此得到一個矛盾:意外的考試既可以進行,又無法實施。
……
(4)從一組看似合理的前提出發,通過看似正確有效的邏輯推導,得出了一個由互相矛盾的命題構成的等價式:p??p。
這種悖論最典型的是「強化的說謊者悖論」和「羅素悖論」。前者是指這樣一種情形:一個人說了唯一一句話:「我正在說的這句話是假的。」如果這句話是真的,則它說的是真實的情形,而它說它本身是假的,因此它是假的;如果這句話是假的,它說它本身是假的,因此它說了真實的情形,故它說了一句真話。於是,這句話是真的若且唯若它是假的。悖論!
……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