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5日,我國成功地為一位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進行了第一例同卵孿生姐妹骨髓移植手術。
再生障礙性貧血(AA,簡稱再障)是一組由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不同因素所導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減低或衰竭的疾病,以全身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特徵。骨髓移植是對其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手段。
骨髓移植是指將供者的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給受體(患者),以期望能夠恢復患者正常造血功能的一種治療手段,這一方法的出現為再障、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治癒帶來了希望。一般來說骨髓移植根據其骨髓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同種異基因骨髓移植(HLA相合的同胞或非親屬骨髓)、同基因骨髓移植(遺傳上完全相同的單卵孿生子骨髓)及自體骨髓移植等三種。
日常生活中採用最多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即異基因骨髓移植,雖然對治癒再障、白血病有較好的療效,但是由於缺乏適合的供髓者以及昂貴的移植費用,所以對於病人來說有很大的限制。自體骨髓移植作為異體骨髓移植的一種替代療法,雖然有移植復發率高等一些缺點,但是它的移植不需要提供者,沒有移植之後的排斥反應,對患者年齡要求也相對較寬泛。
一般進行自體骨髓移植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在疾病得到完全緩解時,或者在獲得緩解的基礎上再鞏固治療一段時間之後。雖然自體骨髓移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且目前也已積累了不少的臨床資料,但由於各家報告的療效相差較遠,對自體骨髓移植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對於骨髓移植這一治療方法來說,最大的限制還是在於供體不足。隨著我國對骨髓移植的不斷深入研究,被稱為「北京模式」的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愈加完善,有效的解決了供體不足的問題,為緩解,治癒再障、白血病等血液病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裡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孔祥宇 [責任編輯: 呂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