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古道爾的野外考察顛覆了科學界兩項長久以來的觀點——只有人類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以及黑猩猩是素食動物。
珍·古道爾,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世界一流的黑猩猩研究權威,國際知名動物保育人士和環境保護人士,著名科普作家。曾獲得英國動物權益研究所授予的艾爾伯特·史威策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授予的傳播造福人類知識傑出工作者獎,被聯合國任命為聯合國和平信使,被英國皇室授予女爵士頭銜。
2017年有一部紀錄片《珍》紅遍了世界各國際電影節,獲獎無數。2018年,珍·古道爾的《大地的窗口》入選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十大自然好書」,榮獲年度國際作品獎。頒獎詞如是說:「一本令人肅然起敬的偉大著作。在非洲長達三十餘年的研究,為讀者擦亮了窗上的玻璃,看見黑猩猩——這一現存生物裡和人類相似度最高的物種的行為和生活細節,透視了人類行為的自然屬性和人性本身。」
「人生有許多供我們透視世界、尋找意義的窗口,科學即是其中一扇。透過這些窗戶,我們對於人類過去未知的領域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
凌晨五點半的非洲叢林。珍·古道爾已經在眺望坦噶尼克湖(非洲坦尚尼亞與薩伊的界湖),天還沒亮。她的早餐很簡單,一根香蕉一杯咖啡,吃完就帶著小型望遠鏡、照相機、筆記本、快用完的短鉛筆以及午餐要吃的一些葡萄乾,爬上屋後陡峭的山坡,她要去等待十八隻黑猩猩的醒來。這是她一個人的生活常態。
從我對自然界開始認知的那天,珍·古道爾的名字就印在了我的記憶裡:年輕女性、科學家,常年在叢林裡研究黑猩猩。光陰荏苒,如今,那個跟黑猩猩家族生活在密林深處的姑娘,已經成為84歲的老人。如果你看過她年輕時的照片,估計很難將一個瘦弱安靜的倫敦女孩,與在叢林裡的黑猩猩聯繫一起。如今的珍·古道爾白髮蒼蒼,但她的故事早已成為一段不老的傳奇。她身上散發的光澤之美,明媚著全世界。
《大地的窗口》 (英)珍·古道爾 北京大學出版社為了求得黑猩猩的認同,二十多歲的珍·古道爾露宿林中,吃黑猩猩吃的果子,像黑猩猩那樣在樹間行動。雨林中的茂草有一人多高,鋒利的葉片刮傷過她的皮膚,也遇到過黑猩猩對她的威脅,但是珍·古道爾始終沒離開過這裡。
15個月後,黑猩猩們對古道爾的出現終於習以為常。古道爾甚至坐在黑猩猩身邊。她一天又一天輕手輕腳地逼近黑猩猩群,仿效黑猩猩的動作和呼叫聲,和它們做一定程度的溝通,仿佛自己也是一隻母猩猩。她驚人的耐心終於獲得了黑猩猩群的信賴。
在《大地的窗口》裡,珍·古道爾給每一位黑猩猩都起了名字,沒有像實驗室那樣給動物編號,她與黑猩猩進行平和的目光交流,甚至凝視良久。「人有人言獸有獸語,嚶嚶其鳴求其友聲」。每次古道爾演講,她總會用黑猩猩的語言跟大家打招呼。她轉達的這種「猩語」,不僅打動了現場聽眾,也能彌合我們與自然生靈之間緊張對立的關係。
古道爾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黑猩猩而非大猩猩,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甚至可以說黑猩猩跟人類的關係要近於黑猩猩與大猩猩的關係。一說到黑猩猩,很多人就做出「捶胸頓足」的動作,其實那是大猩猩激動時才會做出的,而黑猩猩從無類似的舉止,而是垂肩晃臂,節奏越來越快,最後達到高潮, 它們往往會將腳下的東西隨手投擲出去,包括糞便。
很少有科學家能有珍·古道爾如此細膩的文筆,我很難把《大地的窗口》當成一部個人傳記,它更像是一部生動有趣的叢林小說,黑猩猩們的愛恨情仇生死離別每一個字都讓你的心來到廣袤的非洲熱帶雨林。
面對失去親人的悲傷,黑猩猩瑪莉莎使盡最後的所有力氣,爬到枝葉茂密、四周長滿了紫色果子的樹上,搭了一個很大的窩——這是她最後所能搭成的窩了。那一整天她一直躺在窩內,鮮少移動。傍晚時,瑪莉莎形單影隻。她一隻腳伸出窩巢懸蕩著,腳趾頭不時在動。古道爾一直坐在這隻雌黑猩猩下方的森林地上。偶爾她會開口說話。她不知道這隻黑猩猩是否知曉她在旁邊,但是她想這麼陪著,不讓孤單將生命吞沒。對面山谷傳來黑猩猩的呼叫聲,但是瑪莉莎依然靜默。古道爾再也聽不到她長吼的呼叫聲,再也不能跟著她,按著森林裡各樣植物生長的季節,走過一個又一個覓食點,停下來等她休息或與子女互相梳理毛髮。星光突然暗淡,珍·古道爾為一個老朋友即將逝去而落淚。第二天珍.古道爾看著瑪莉莎咽下最後一口氣:她的身體抖了一下,然後歸於安息。在這最後幾個小時,四周的枝椏搖曳,颯颯作響,年輕的黑猩猩們在底下玩耍,年長的黑猩猩正在吃美味的果實。書中大自然的生命循環,我深深為之動容。
我曾經參與被遺棄幼年黑猩猩的救助,每天的時間被分割成餵奶、換尿不溼、不錯眼珠的照看,兩小時一輪班。每次像抱孩子一樣,把雙手放在小黑猩猩腋下,它都會用長長的胳膊攀援著你,那一刻生命之間的感動與信任像暖流。
珍·古道爾說,「並不只有人類擁有性格、理性思考的能力和比如喜悅和悲傷的表情」。她觀察到黑猩猩間存在許多人類化的動作,比如擁抱、接吻、互相拍背和抓癢,並堅持認為這些動作是「黑猩猩家庭和族群成員間存在親密的、支持性的親情紐帶,並能在它們長達50多年的壽命期間一直延續」。這是科學界第一次提出,人類與黑猩猩的相似性並不僅僅存在於基因層面,更體現在情緒、智力、家庭和社會關係等方面。
當然,珍·古道爾最重要的成果,是顛覆了科學界兩項長久以來的觀點——只有人類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以及黑猩猩是素食動物。在上世紀60年代,珍·古道爾就注意到,野外生活的大猩猩會將植物莖稈伸進蟻穴探測,它們還會把樹葉從樹枝上剝下來,然後用樹枝伸入水裡撈食物。對此革命性的發現,珍·古道爾的導師路易斯·利基博士曾寫道:「我們要麼必須重新定義人類,要麼必須重新定義工具,不然,我們只能接受黑猩猩也是人類。」
其實一開始,珍·古道爾只打算花三年時間研究黑猩猩,但後來,她的一生都交付這裡。
1986年,珍·古道爾乘飛機去歐洲參加會議,當然飛機經過岡比國家公園時她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她熟悉的岡比國家公園依舊是那麼鬱鬱蔥蔥,但公園的四周一圈,黃沙飛舞看不到一棵樹木,所有的樹都被人工砍伐光了。之後,她作出一個決定,要開展環境教育工作。隨後的日子,珍·古道爾將工作重點放到了環保工作之中,並將環境保護當成了終生的信仰。
珍·古道爾用自己的一生在回應大自然對人類的愛。
延伸閱讀《滇金絲猴生活史》趙序茅、李明 清華大學出版社在眾多的金絲猴中,最接近人類長相的就是滇金絲猴了,它們長著一張最像人的臉,面龐白裡透紅,再配上美麗紅唇,堪稱世間最美的動物之一。滇金絲猴分布於我雲南和西藏,終年生活在海拔2600-4400米的雪線附近的高暗山針葉林帶,是除了人類以外分布地區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
滇金絲猴的神秘世界更像一部電影,通過作者的架構,展現一部波瀾壯闊的上位之爭,和一場權力與愛的秘境奇緣。《滇金絲猴生活史》是一本科學家們觀察14年的自然手記。
《紅唇美猴傳奇》趙序茅、李明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這些滇金絲猴藏身於雲南的高山密林之中,想見到它們絕非易事,想探知它們的生活,更是難上加難。然而,就有這樣一些動物行為研究者,追蹤研究滇金絲猴十餘載。主雄猴的實力決定著自己和小家庭的命運,而光棍猴是有野心的群體,是有看點的配角。當光棍猴一次次挑戰主雄猴、爭奪霸主地位時,你會完全陷入劇情:太精彩了!雌猴也不完全是打醬油的角色,它們結成群體,共同照顧家裡的幼仔,維持家庭的穩定和種群的繁衍。那爆棚的母愛,比起人類來毫不遜色。
這不是一本動物小說,而是一本真實的野外滇金絲猴考察筆記。然而翻看它,你會以為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動物電影腳本。隨著春夏秋冬四季背景的拉開,一群滇金絲猴出場了。它們各有各的名字,各有各的性格,或高冷,或霸氣,或溫柔,或頑皮。猴群中的小家庭也有人類家庭一樣的悲歡離合,吵吵鬧鬧,玩伴嬉戲,長輩寵溺。
如果說這是一部在大自然中上演的精彩好戲,那麼這部「電影」的「攝影師」就是中國科學院滇金絲猴研究團隊的各位成員了,本書作者就是這個團隊中的一員。他們跋山涉水,穿行於高山密林中,追蹤滇金絲猴的足跡十餘載,觀察、記錄和研究它們的行為,這才成就了這部真實又精彩的《紅唇美猴傳奇》。
(原標題:珍·古道爾用一生回應自然之愛)
來源:北京晚報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