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生物學家珍·古道爾:從二十幾歲到84歲把一生交付給黑猩猩

2021-01-16 北晚新視覺網

珍·古道爾的野外考察顛覆了科學界兩項長久以來的觀點——只有人類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以及黑猩猩是素食動物。

王小柔

珍·古道爾,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世界一流的黑猩猩研究權威,國際知名動物保育人士和環境保護人士,著名科普作家。曾獲得英國動物權益研究所授予的艾爾伯特·史威策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授予的傳播造福人類知識傑出工作者獎,被聯合國任命為聯合國和平信使,被英國皇室授予女爵士頭銜。

2017年有一部紀錄片《珍》紅遍了世界各國際電影節,獲獎無數。2018年,珍·古道爾的《大地的窗口》入選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十大自然好書」,榮獲年度國際作品獎。頒獎詞如是說:「一本令人肅然起敬的偉大著作。在非洲長達三十餘年的研究,為讀者擦亮了窗上的玻璃,看見黑猩猩——這一現存生物裡和人類相似度最高的物種的行為和生活細節,透視了人類行為的自然屬性和人性本身。」

「人生有許多供我們透視世界、尋找意義的窗口,科學即是其中一扇。透過這些窗戶,我們對於人類過去未知的領域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

凌晨五點半的非洲叢林。珍·古道爾已經在眺望坦噶尼克湖(非洲坦尚尼亞與薩伊的界湖),天還沒亮。她的早餐很簡單,一根香蕉一杯咖啡,吃完就帶著小型望遠鏡、照相機、筆記本、快用完的短鉛筆以及午餐要吃的一些葡萄乾,爬上屋後陡峭的山坡,她要去等待十八隻黑猩猩的醒來。這是她一個人的生活常態。

從我對自然界開始認知的那天,珍·古道爾的名字就印在了我的記憶裡:年輕女性、科學家,常年在叢林裡研究黑猩猩。光陰荏苒,如今,那個跟黑猩猩家族生活在密林深處的姑娘,已經成為84歲的老人。如果你看過她年輕時的照片,估計很難將一個瘦弱安靜的倫敦女孩,與在叢林裡的黑猩猩聯繫一起。如今的珍·古道爾白髮蒼蒼,但她的故事早已成為一段不老的傳奇。她身上散發的光澤之美,明媚著全世界。

《大地的窗口》 (英)珍·古道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為了求得黑猩猩的認同,二十多歲的珍·古道爾露宿林中,吃黑猩猩吃的果子,像黑猩猩那樣在樹間行動。雨林中的茂草有一人多高,鋒利的葉片刮傷過她的皮膚,也遇到過黑猩猩對她的威脅,但是珍·古道爾始終沒離開過這裡。

15個月後,黑猩猩們對古道爾的出現終於習以為常。古道爾甚至坐在黑猩猩身邊。她一天又一天輕手輕腳地逼近黑猩猩群,仿效黑猩猩的動作和呼叫聲,和它們做一定程度的溝通,仿佛自己也是一隻母猩猩。她驚人的耐心終於獲得了黑猩猩群的信賴。

在《大地的窗口》裡,珍·古道爾給每一位黑猩猩都起了名字,沒有像實驗室那樣給動物編號,她與黑猩猩進行平和的目光交流,甚至凝視良久。「人有人言獸有獸語,嚶嚶其鳴求其友聲」。每次古道爾演講,她總會用黑猩猩的語言跟大家打招呼。她轉達的這種「猩語」,不僅打動了現場聽眾,也能彌合我們與自然生靈之間緊張對立的關係。

古道爾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黑猩猩而非大猩猩,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甚至可以說黑猩猩跟人類的關係要近於黑猩猩與大猩猩的關係。一說到黑猩猩,很多人就做出「捶胸頓足」的動作,其實那是大猩猩激動時才會做出的,而黑猩猩從無類似的舉止,而是垂肩晃臂,節奏越來越快,最後達到高潮, 它們往往會將腳下的東西隨手投擲出去,包括糞便。

很少有科學家能有珍·古道爾如此細膩的文筆,我很難把《大地的窗口》當成一部個人傳記,它更像是一部生動有趣的叢林小說,黑猩猩們的愛恨情仇生死離別每一個字都讓你的心來到廣袤的非洲熱帶雨林。

面對失去親人的悲傷,黑猩猩瑪莉莎使盡最後的所有力氣,爬到枝葉茂密、四周長滿了紫色果子的樹上,搭了一個很大的窩——這是她最後所能搭成的窩了。那一整天她一直躺在窩內,鮮少移動。傍晚時,瑪莉莎形單影隻。她一隻腳伸出窩巢懸蕩著,腳趾頭不時在動。古道爾一直坐在這隻雌黑猩猩下方的森林地上。偶爾她會開口說話。她不知道這隻黑猩猩是否知曉她在旁邊,但是她想這麼陪著,不讓孤單將生命吞沒。對面山谷傳來黑猩猩的呼叫聲,但是瑪莉莎依然靜默。古道爾再也聽不到她長吼的呼叫聲,再也不能跟著她,按著森林裡各樣植物生長的季節,走過一個又一個覓食點,停下來等她休息或與子女互相梳理毛髮。星光突然暗淡,珍·古道爾為一個老朋友即將逝去而落淚。第二天珍.古道爾看著瑪莉莎咽下最後一口氣:她的身體抖了一下,然後歸於安息。在這最後幾個小時,四周的枝椏搖曳,颯颯作響,年輕的黑猩猩們在底下玩耍,年長的黑猩猩正在吃美味的果實。書中大自然的生命循環,我深深為之動容。

我曾經參與被遺棄幼年黑猩猩的救助,每天的時間被分割成餵奶、換尿不溼、不錯眼珠的照看,兩小時一輪班。每次像抱孩子一樣,把雙手放在小黑猩猩腋下,它都會用長長的胳膊攀援著你,那一刻生命之間的感動與信任像暖流。

珍·古道爾說,「並不只有人類擁有性格、理性思考的能力和比如喜悅和悲傷的表情」。她觀察到黑猩猩間存在許多人類化的動作,比如擁抱、接吻、互相拍背和抓癢,並堅持認為這些動作是「黑猩猩家庭和族群成員間存在親密的、支持性的親情紐帶,並能在它們長達50多年的壽命期間一直延續」。這是科學界第一次提出,人類與黑猩猩的相似性並不僅僅存在於基因層面,更體現在情緒、智力、家庭和社會關係等方面。

當然,珍·古道爾最重要的成果,是顛覆了科學界兩項長久以來的觀點——只有人類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以及黑猩猩是素食動物。在上世紀60年代,珍·古道爾就注意到,野外生活的大猩猩會將植物莖稈伸進蟻穴探測,它們還會把樹葉從樹枝上剝下來,然後用樹枝伸入水裡撈食物。對此革命性的發現,珍·古道爾的導師路易斯·利基博士曾寫道:「我們要麼必須重新定義人類,要麼必須重新定義工具,不然,我們只能接受黑猩猩也是人類。」

其實一開始,珍·古道爾只打算花三年時間研究黑猩猩,但後來,她的一生都交付這裡。

1986年,珍·古道爾乘飛機去歐洲參加會議,當然飛機經過岡比國家公園時她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她熟悉的岡比國家公園依舊是那麼鬱鬱蔥蔥,但公園的四周一圈,黃沙飛舞看不到一棵樹木,所有的樹都被人工砍伐光了。之後,她作出一個決定,要開展環境教育工作。隨後的日子,珍·古道爾將工作重點放到了環保工作之中,並將環境保護當成了終生的信仰。

珍·古道爾用自己的一生在回應大自然對人類的愛。

延伸閱讀

《滇金絲猴生活史》趙序茅、李明 清華大學出版社

在眾多的金絲猴中,最接近人類長相的就是滇金絲猴了,它們長著一張最像人的臉,面龐白裡透紅,再配上美麗紅唇,堪稱世間最美的動物之一。滇金絲猴分布於我雲南和西藏,終年生活在海拔2600-4400米的雪線附近的高暗山針葉林帶,是除了人類以外分布地區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

滇金絲猴的神秘世界更像一部電影,通過作者的架構,展現一部波瀾壯闊的上位之爭,和一場權力與愛的秘境奇緣。《滇金絲猴生活史》是一本科學家們觀察14年的自然手記。

《紅唇美猴傳奇》趙序茅、李明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這些滇金絲猴藏身於雲南的高山密林之中,想見到它們絕非易事,想探知它們的生活,更是難上加難。然而,就有這樣一些動物行為研究者,追蹤研究滇金絲猴十餘載。主雄猴的實力決定著自己和小家庭的命運,而光棍猴是有野心的群體,是有看點的配角。當光棍猴一次次挑戰主雄猴、爭奪霸主地位時,你會完全陷入劇情:太精彩了!雌猴也不完全是打醬油的角色,它們結成群體,共同照顧家裡的幼仔,維持家庭的穩定和種群的繁衍。那爆棚的母愛,比起人類來毫不遜色。

這不是一本動物小說,而是一本真實的野外滇金絲猴考察筆記。然而翻看它,你會以為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動物電影腳本。隨著春夏秋冬四季背景的拉開,一群滇金絲猴出場了。它們各有各的名字,各有各的性格,或高冷,或霸氣,或溫柔,或頑皮。猴群中的小家庭也有人類家庭一樣的悲歡離合,吵吵鬧鬧,玩伴嬉戲,長輩寵溺。

如果說這是一部在大自然中上演的精彩好戲,那麼這部「電影」的「攝影師」就是中國科學院滇金絲猴研究團隊的各位成員了,本書作者就是這個團隊中的一員。他們跋山涉水,穿行於高山密林中,追蹤滇金絲猴的足跡十餘載,觀察、記錄和研究它們的行為,這才成就了這部真實又精彩的《紅唇美猴傳奇》。

(原標題:珍·古道爾用一生回應自然之愛)

 

來源:北京晚報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珍·古道爾:我願犧牲一切,去和黑猩猩生活在一起
    從學者到英雄:黑猩猩世界的「神奇女俠」▲ 1995年12月,珍·古道爾登上美國國家地理的封面。「美女和她的野獸們」。——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一家報紙在報導珍·古道爾(以下簡稱珍)研究黑猩猩這條新聞時使用過的標題。這或許就是人類對於其它動物的看法,它們是野蠻的、充滿了獸性的生物。
  • 「如果野生黑猩猩不復存在,那將是人類的悲哀」,珍·古道爾在大河...
    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博士(Dr. Jane Goodall)通過網絡視頻連線,以「希望的理由」為主題,講述了她早年在非洲坦尚尼亞岡比森林開展的對野生黑猩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鼓勵每個人理解和保護我們的環境,尊重和關愛所有生命,維護健康的生態系統,讓更多人走進自然。
  • 「如果野生黑猩猩不復存在,那將是人類的悲哀」,珍·古道爾在大河講堂開講
    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博士(Dr. Jane Goodall)通過網絡視頻連線,以「希望的理由」為主題,講述了她早年在非洲坦尚尼亞岡比森林開展的對野生黑猩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鼓勵每個人理解和保護我們的環境,尊重和關愛所有生命,維護健康的生態系統,讓更多人走進自然。
  • 今晚7時,聽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講述她與黑猩猩的故事
    珍·古道爾與黑猩猩弗林特相互碰觸手掌。圖/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攝影/Hugo Van Lawick今晚7時到8時,珍·古道爾博士將通過網絡視頻連線,講述她早年在非洲坦尚尼亞岡比森林開展的對野生黑猩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分享其建立的珍·古道爾研究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簡稱JGI)與「根與芽」(Roots & Shoots)環境教育項目的相關情況,鼓勵每個人理解和保護我們的環境
  • 「希望的理由」——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在長江文明館大河講堂開講
    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博士(Dr.Jane Goodall)通過網絡視頻連線,以「希望的理由」為主題,講述了她早年在非洲坦尚尼亞岡比森林開展的對野生黑猩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分享其建立的珍·古道爾研究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簡稱JGI)與「根與芽」(Roots & Shoots)環境教育項目的相關情況,鼓勵每個人理解和保護我們的環境,尊重和關愛所有生命,維護健康的生態系統,讓更多人走進自然,產生聯結。
  • 還記得課本上的珍古道爾嗎?「廝守」黑猩猩的日夜
    一個女人與黑猩猩的故事,這個女人的名字叫做珍古道爾,為觀察黑猩猩,度過了38年的野外生活。而我今天想要推薦給大家的紀錄片《珍》,來源便是超過100小時的未曾披露的珍古道爾視頻,這些視頻於20世紀60年代由雨果範拉維克在貢貝拍攝,在2014年被重新發現。1957年,路易斯利基博士申請補助進行六個月的黑猩猩研究,他認為這項研究或許有助於了解早期人類。
  • 珍·古道爾:與黑猩猩共度的50年
    旁邊的禮堂裡,說話溫柔的英國女人珍·古道爾正用一場公眾演講紀念自己研究大猩猩50周年。她所創辦的NGO就叫「根與芽」,她說:「芽看上去又小又弱,但接觸了陽光,它們就能衝破堅實的牆。」對於珍的研究,當年的出資人之一——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在其百年紀念冊中說:我們相信研究大猩猩可以獲得對早期人類的了解,一位迷人且勇敢的姑娘把這些靈長類動物作為了自己的研究課題。
  • | 珍·古道爾與黑猩猩生活38年,用激情、奉獻和毅力改變世界
    它記錄了珍過去成長的歲月,當她剛踏上她的黑猩猩研究之路,她的孤獨與快樂。它記錄了她從黑猩猩身上感受到的感情,以及她對身邊的人的感情……它展示了珍在人生路上的很多決定是怎麼自然而然做出來的。更為難得的是,拍攝這些片子的人是她的第一任丈夫,一位偉大的攝影師——雨果。
  • 董卿在《朗讀者》介紹過她,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將與武漢的小朋友連線講座了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通訊員符冰群珍·古道爾,一位在英語、生物等教科書上被中國孩子認識的動物學家、人類學家。當她金色的馬尾變作灰白,而她與黑猩猩的故事,已感動了人類半個世紀。記者從長江文明館了解到,10月16日,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第十九期、2020年首期大河講堂,珍·古道爾博士將通過網絡視頻連線,講述她早年在非洲坦尚尼亞岡比森林開展的對野生黑猩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分享其建立的珍·古道爾研究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簡稱JGI)與「根與芽」(Roots & Shoots)環境教育項目的相關情況,鼓勵每個人理解和保護我們的環境
  • 周三電影晚放映 與珍·古道爾一起,開始《真愛旅程》
    珍·古道爾,在世界上擁有極高的聲譽的動物學家,致力於野生動物的研究、教育和保護。她二十多歲時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為了觀察黑猩猩,度過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她奔走於世界各地,呼籲人們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地球的環境。
  • 珍·古道爾博士吃肉代表著恐懼、痛苦、死亡!所以選擇成為素食者
    26歲的珍古道爾在1960年7月獨自從英國前往坦尚尼亞研究黑猩猩,當時我們對於黑猩猩的世界一無所知五十幾年來,珍古道爾博士的研究促使我們正視黑猩猩急需保育的現狀。她也重新詮釋了物種保育的定義我們在保育物種的同時,也需要考量當地社區和環境的需求。
  • 講座| 黑猩猩的陰暗面:欺騙、戰爭、不能容忍小群體
    近日,中國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孫忻做客北大博雅講壇成都方所書店,圍繞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年度國際作品獎的獲獎圖書——珍·古道爾的《大地的窗口》,講述了古道爾一生從事黑猩猩研究和保護的傳奇經歷,也為我們揭示了地球上與人類血緣關係最近的物種的奧秘。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稿,經孫忻本人審定並授權發布。
  • 古道爾:與海蝸牛和黑猩猩共眠的女人
    《希望的理由——古道爾的精神之旅》  (英)簡·古道爾 菲利普·伯曼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年4月   科學志   英國生物學家簡·古道爾因其在黑猩猩行為領域內的開創性研究,而被譽為在嚴謹的科學論斷之外,我們時時可以讀到作者對動物、對人類、對自然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絕非通過學術訓練就能獲致,而一旦得到這種愛,則可以成為學術和生活的共同信仰。   那麼這種愛,來源於哪裡呢?
  • 珍妮·古道爾:我心仍歸荒野
    星期二「如果你已經聽過我的故事,請原諒我」珍妮·古道爾說「有些故事值得多聽兩次」珍妮·古道爾,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人類學家和著名動物保護人士。1960年,年僅26歲的珍妮帶著一個筆記本,一隻望遠鏡和對非洲野生動物的著迷住進了坦尚尼亞貢貝的雨林,開始了長達60年對黑猩猩的研究。她的工作糾正了許多學術界對黑猩猩這一物種長期以來的錯誤認識,揭示了許多黑猩猩社群中鮮為人知的秘密,開創了人類對靈長類動物的理解。她也因此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 珍·古道爾:我們可以選擇對地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 「公眾科學...
    本場專題論壇開始時,由綠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和籌備組邀請到的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人類學家和動物保育人士、同時也是聯合國和平使者的珍·古道爾(Jane Goodall)博士發表了開幕致辭。被綠會視作導師的古道爾博士在今年2月新冠疫情剛暴發之際,曾給我們捎來一則視頻訊息,深切表達她對當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關切,對所有身處其中之人的問候與支持,以及由此引發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本次專題論壇開幕時,古道爾博士的這段視頻致辭,則能夠看作是與時俱進,對前次訊息的延續,愈加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 BBC動物紀錄片王朝:權利的遊戲之黑猩猩
    世界最傑出野生動物學家珍·古道爾致力於研究黑猩猩近50年,如果不是一場黑猩猩國際大會,珍·古道爾可能會選擇一輩子待在岡貝國家公園。   1986 年,古道爾乘坐飛機去歐洲參加一場有關黑猩猩的大會。
  • 不騙你,我剛剛真的聽懂了黑猩猩的「話」
    西拉利在坦尚尼亞貢貝國家公園一項珍·古道爾研究項目做了30年田野助理。多年的經驗,讓他一聽到這種特定的聲音立即就知道黑猩猩們發現了蛇。 這是不是說,黑猩猩有自己的語言?他和同事在森林中跟蹤黑猩猩的生活,帶著擴音器和錄音機,等待它們呼叫。除了記錄新聲音,他們還收集了其他研究者的錄音檔案,到目前為止,威爾遜的團隊已經掌握了71個小時的錄音。 他們發現,黑猩猩在不同情景下,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 新冠疫情期間,珍古道爾正在自我隔離
    英國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道爾(Jane Goodall)於2018年在巴塞隆納宇宙盒(CosmoCaixa)科技館  由於冠狀病毒大流行,一次籌款活動被取消,珍古道爾這些天和其他所有人一樣處於自我隔離狀態